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寿松,笔名瘦松,装帧艺术家。
瘦松先生单位电话是分机,有些人来电话说找“吴瘦松”,常被告知没有这个人,如果转而说找“吴老”,马上就给客气转接。看来大家都已习惯称他吴老,在此我也不例外。
“每逢盛宴偏馋肉,一作新诗便打油。”这是吴老的自我写照。他是天生的肉食者,拒绝绿色食物,而且饭量(应该说“肉量”)实在不小。吴老说他年轻时遇到改善伙食,曾经一顿吃下去18个馒头。吃馒头的事无从考证,但据我亲眼所见,吴老曾一口气吃掉一整只烤鸭,外加2打卷饼、3扎啤酒。后来他得了胆结石,大夫不让吃肉,他说:“老夫胆内残渣石,留与娲皇试补天。”拿胆结石补天,亏他想得出!
吴老不仅特能吃肉,还能抽烟,能喝酒,胃口50年不变,退休后基本上没去看过医生,连药也不用吃。谈到嗜好,他自称“闲来偶检残诗卷,老去还抽促命烟”,又说“血压诗才两不高”。血压不高,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至于写诗,肉吃多了,油水充足,于是常以“油腔滑调”自称。
“半生岁月真拼命,万种书刊尽画皮”
吴老1930年出生于福建福州,高中毕业后曾考取并就读过三所高校,读的却都是一年级,后来他不顾校方一再挽留,毅然退学去找工作。自称“名牌大学三家混,正式文凭一纸无”。
吴老1950年到北京读书,1953年到外文出版社工作,上世纪80年代被评为第一批美术编审,1990年退休,戏称“梦断香销四十年”。他曾为许许多多外文版的中国名著设计封面,获奖无数,自称“半生岁月真拼命,万种书刊尽画皮”。
吴老退而不休,被一家公司聘去当顾问,不挣工资,只图有个上班的地方,他是一辈子干装帧干出了感情,每天手上总要写写画画心里才踏实。吴老70多岁的时候还每天早上骑自行车半个多小时去上班,中午骑车回家给老母亲做饭,吃了饭下午再骑车去上班,晚上骑车回来,买菜做饭外加遛狗。寒暑不觉,风雨无阻,直到15年之后那家公司关门。
据我所知,1976年外交部为赠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先生《毛泽东诗词》英译本,要专门出版只印两套的特种精装版本,就是由吴老负责整体设计的。不仅如此,连锦盒用的缎面都是吴老坐飞机亲自去苏杭挑选的。他自己设计过太多版本的毛主席诗词,同时多年来也坚持收藏毛主席诗词的各种版本,至今累计100余种,多为珍贵版本,已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借去进行电脑编目存档。
除了设计出版物,吴老还制作过“手抄本”。在军事博物馆举办五大元帅展览的时候,其中一本作为珍藏版本的陈毅诗词的手抄本即出自于吴老之手,是赵朴初先生在北京医院住院期间拿到并转借给张茜同志的。
除了“画皮”,吴老还办刊。
1998年秋天,吴老创办了《燕山词韵》,自任主编,似报似刊,内部交流,出了20多期,得到世界各地直接或间接诗词爱好者的广泛赞扬和资助,是诗词界的一面旗帜。吴老不会算账,所有赞助款项一律用曲别针别上一个小纸条,写明时间、数额和赞助人,跟“结绳记事”差不多。
2004年年初,吴老在无人员、无经费、无地点的情况下创办并主编《青山在》,取“青山依旧在”,“踏遍青山人未老”之意,是那些曾经在外文局工作过的老同志们回忆往事审视人生的同仁刊物。历经三年,共出12期。虽然休刊,但是却留下一份被大家永久珍藏的记忆。
“曾经浩劫难为鬼,除却牢骚不是诗”
吴老诗才敏捷,信手挥来,妙语连珠,他有不少“名句”在朋友间传诵多年不衰,都是开玩笑的。什么“典籍早忘资本论,荧屏夜看美人图”;“曾因貌丑婚难配,总为才疏学不成”;“未怀狗盗鸡鸣技,空剩酒囊饭袋躯”;“有钱痛饮人头马,无意甘当孺子牛”;“认罪低头翻案易,贪杯嗜肉出家难”;“一窍不通因特网,十分怕吃麦当劳”;“曾经浩劫难为鬼,除却牢骚不是诗”……不胜枚举。
有次听诗词讲座,讲到“分咏”,举例说上联咏八股文,下联咏杜鹃,古人有道是:“能使英雄皆入彀,可怜帝子已无家”,用“天下英雄皆在彀中”和“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典故。吴老马上写了张纸条偷偷传给我,写的是“能使老头皆入彀,可怜小姐未成家”。当然我正嫁不出去,多得老前辈们赏识。
后来出嵌字诗词题“红·叶六唱”,就是说要把“红”字和“叶”字分别放在上下联第六个字的位置上。吴老一口气写了好几比(诗词的量词),其中居然有“偷亲王母桃红嘴,擅画麻姑柳叶眉”这样一比。诗友们看了大笑不止,有的诗友还写上横批“色胆包天”送给吴老。吴老非但不介意,还变本加厉,即兴填了一阕《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读《西厢》,学跳墙。王母娘娘、红唇敢偷尝。吓得麻姑眉不画,门紧闭,罢梳妆。
包天色胆忒嚣张,鬓飞霜,又何妨?诗句荒唐、惹得臭名扬。纵使被抓官里去,能定案,算流氓?
诗友们听后更是笑得前仰后合,齐声高喊:“能定案,能定案!”聚会被烘染得格外热闹。
“非典”肆虐期间,吴老想起年轻时曾患典型肺结核五年半,顺口诌了一副对联:“正宗结核成追忆,非典发炎不紧张”。横批:“肺腑之言”。
吴老有一张身穿长衫在家里拍的生活照,照片背后有他的题诗:
浩劫曾经家未抄,尚存箧底旧长袍。自珍敝帚重装扮,潇洒T台走一遭。
“八宝山头烟一缕,五棵松剩四棵松”
吴老善于自我调侃,常把生死置之度外,表现出一种难得的旷达与超然。
在北京都知道“八宝山”三个字是天堂的代名词,西线地铁恰巧有“玉泉路”“万寿路”“八宝山”“五棵松”等站名,吴老遂凑成七绝一首:
玉泉路近黄泉路,万寿宫无百寿翁。八宝山头烟一缕,五棵松剩四棵松。
有阵子吴老逢人就把这首诗拿出来,还得意洋洋地说烧掉的那棵是“吴瘦松”。倘若如此,也应该是“五棵松变六棵松”呀。
不仅如此,他好些年前就给自己撰写了三副挽联:
勘破三春梦,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飘零一缕魂,坦荡荡沉浮自逍遥。
党未入,官未做,财未发,庸庸碌碌,死后无须歌功颂德;
品不高,业不精,貌不扬,晃晃悠悠,生前有幸苟且偷安。
直奔地府,应判官邀请,阎王共宴,笑谈世上忠奸善恶;
拜别人间,望亲属节哀,故友忘怀,休论生前功过是非。
他的书房名为“三未书屋”,即“党未入、官未做、财未发” 是也。吴老当了两届西城区人大代表,口碑极佳,而且《北京日报》还提名道姓表扬过两次呢。
“老来如梦复如痴,往事钩沉只自知”
2000年深秋,吴老开始撰写回忆录——《往事钩沉录》,独立成篇,或长或短,写一篇就去印刷厂印一篇,寄送各地友朋。内容有《记外文出版社出版毛主席手书曹操〈龟虽寿〉诗的前前后后》《我编〈陈毅诗选〉的经过》《记捍卫周总理与攻击周总理的一场公开论战》,写到第13篇《〈倾盖集〉出版轶事》的时候还开玩笑说是“孙子十三篇”。
往事钩沉,吴老要写的故事太多,而他本身就是传奇中的人物。
吴老的阴历生日是五月初五,恰逢端午节,难怪他诗思泉涌;他阳历生日是6月1日,恰逢国际儿童节,难怪他童心天成,历经岁月沧桑而不泯。
吴老善于做手工,随便几张废纸就能鼓捣出个精美的本子,贺婚贺年的卡片也多为自制。他还常去琉璃厂的老字号买些精巧别致的册页和袖珍书,自己玩儿,也送人。
吴老不会用电脑,也不会收发手机短信,他每年要写上几百封信,用毛笔写在宣纸上,还要盖上鲜红的印章,跟卖身契似的。吴老福州乡音不改,永远分不清“宣纸”和“孙子”,买卖也说得含糊,常听他说要去荣宝斋“卖孙子”。
1996年春天,吴老发起创办了北京老装帧艺术家联谊会,10年来组织了10多次活动,成员近80人。他动不动就带上好几十位老头老太太去郊区风餐露宿,跑前跑后,乐而不疲。
吴老走路风驰电掣一般,我往往一路小跑紧跟,告诉他咱不是去赶集。能吃能跑,所以一直保持“好身材”,他自己的描述是“腰比西施粗两倍,腹如弥勒瘪三分。”
他身体棒跟遗传基因大有关系,他老母亲一直跟他住在一起,享年98岁。2001年夏天,我有一次跟吴老出去吃饭,服务小姐对老先生很尊重,他却大谈“我妈妈中午炒的米粉才叫好吃”,小姐在一旁惊得目瞪口呆。
吴老新买的皮鞋总要先去钉个铁掌,就为了走起路来咔咔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明人做不了暗事呀!在单位上班时,同事每天听着吴老“咔咔咔”去上厕所,一会儿又“咔咔咔”回来。要是哪天吴老蹑手蹑脚回来还麻烦了——得组织人赶紧去营救。
吴老说他以后没准儿也出本诗集,叫《独草集》,直到他请黄钟骏先生写了书名我才知道不是“毒草”,而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他故意要闹个谐音。
等这诗集出版,咱再读吴老的打油诗。
瘦松先生单位电话是分机,有些人来电话说找“吴瘦松”,常被告知没有这个人,如果转而说找“吴老”,马上就给客气转接。看来大家都已习惯称他吴老,在此我也不例外。
“每逢盛宴偏馋肉,一作新诗便打油。”这是吴老的自我写照。他是天生的肉食者,拒绝绿色食物,而且饭量(应该说“肉量”)实在不小。吴老说他年轻时遇到改善伙食,曾经一顿吃下去18个馒头。吃馒头的事无从考证,但据我亲眼所见,吴老曾一口气吃掉一整只烤鸭,外加2打卷饼、3扎啤酒。后来他得了胆结石,大夫不让吃肉,他说:“老夫胆内残渣石,留与娲皇试补天。”拿胆结石补天,亏他想得出!
吴老不仅特能吃肉,还能抽烟,能喝酒,胃口50年不变,退休后基本上没去看过医生,连药也不用吃。谈到嗜好,他自称“闲来偶检残诗卷,老去还抽促命烟”,又说“血压诗才两不高”。血压不高,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至于写诗,肉吃多了,油水充足,于是常以“油腔滑调”自称。
“半生岁月真拼命,万种书刊尽画皮”
吴老1930年出生于福建福州,高中毕业后曾考取并就读过三所高校,读的却都是一年级,后来他不顾校方一再挽留,毅然退学去找工作。自称“名牌大学三家混,正式文凭一纸无”。
吴老1950年到北京读书,1953年到外文出版社工作,上世纪80年代被评为第一批美术编审,1990年退休,戏称“梦断香销四十年”。他曾为许许多多外文版的中国名著设计封面,获奖无数,自称“半生岁月真拼命,万种书刊尽画皮”。
吴老退而不休,被一家公司聘去当顾问,不挣工资,只图有个上班的地方,他是一辈子干装帧干出了感情,每天手上总要写写画画心里才踏实。吴老70多岁的时候还每天早上骑自行车半个多小时去上班,中午骑车回家给老母亲做饭,吃了饭下午再骑车去上班,晚上骑车回来,买菜做饭外加遛狗。寒暑不觉,风雨无阻,直到15年之后那家公司关门。
据我所知,1976年外交部为赠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先生《毛泽东诗词》英译本,要专门出版只印两套的特种精装版本,就是由吴老负责整体设计的。不仅如此,连锦盒用的缎面都是吴老坐飞机亲自去苏杭挑选的。他自己设计过太多版本的毛主席诗词,同时多年来也坚持收藏毛主席诗词的各种版本,至今累计100余种,多为珍贵版本,已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借去进行电脑编目存档。
除了设计出版物,吴老还制作过“手抄本”。在军事博物馆举办五大元帅展览的时候,其中一本作为珍藏版本的陈毅诗词的手抄本即出自于吴老之手,是赵朴初先生在北京医院住院期间拿到并转借给张茜同志的。
除了“画皮”,吴老还办刊。
1998年秋天,吴老创办了《燕山词韵》,自任主编,似报似刊,内部交流,出了20多期,得到世界各地直接或间接诗词爱好者的广泛赞扬和资助,是诗词界的一面旗帜。吴老不会算账,所有赞助款项一律用曲别针别上一个小纸条,写明时间、数额和赞助人,跟“结绳记事”差不多。
2004年年初,吴老在无人员、无经费、无地点的情况下创办并主编《青山在》,取“青山依旧在”,“踏遍青山人未老”之意,是那些曾经在外文局工作过的老同志们回忆往事审视人生的同仁刊物。历经三年,共出12期。虽然休刊,但是却留下一份被大家永久珍藏的记忆。
“曾经浩劫难为鬼,除却牢骚不是诗”
吴老诗才敏捷,信手挥来,妙语连珠,他有不少“名句”在朋友间传诵多年不衰,都是开玩笑的。什么“典籍早忘资本论,荧屏夜看美人图”;“曾因貌丑婚难配,总为才疏学不成”;“未怀狗盗鸡鸣技,空剩酒囊饭袋躯”;“有钱痛饮人头马,无意甘当孺子牛”;“认罪低头翻案易,贪杯嗜肉出家难”;“一窍不通因特网,十分怕吃麦当劳”;“曾经浩劫难为鬼,除却牢骚不是诗”……不胜枚举。
有次听诗词讲座,讲到“分咏”,举例说上联咏八股文,下联咏杜鹃,古人有道是:“能使英雄皆入彀,可怜帝子已无家”,用“天下英雄皆在彀中”和“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典故。吴老马上写了张纸条偷偷传给我,写的是“能使老头皆入彀,可怜小姐未成家”。当然我正嫁不出去,多得老前辈们赏识。
后来出嵌字诗词题“红·叶六唱”,就是说要把“红”字和“叶”字分别放在上下联第六个字的位置上。吴老一口气写了好几比(诗词的量词),其中居然有“偷亲王母桃红嘴,擅画麻姑柳叶眉”这样一比。诗友们看了大笑不止,有的诗友还写上横批“色胆包天”送给吴老。吴老非但不介意,还变本加厉,即兴填了一阕《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读《西厢》,学跳墙。王母娘娘、红唇敢偷尝。吓得麻姑眉不画,门紧闭,罢梳妆。
包天色胆忒嚣张,鬓飞霜,又何妨?诗句荒唐、惹得臭名扬。纵使被抓官里去,能定案,算流氓?
诗友们听后更是笑得前仰后合,齐声高喊:“能定案,能定案!”聚会被烘染得格外热闹。
“非典”肆虐期间,吴老想起年轻时曾患典型肺结核五年半,顺口诌了一副对联:“正宗结核成追忆,非典发炎不紧张”。横批:“肺腑之言”。
吴老有一张身穿长衫在家里拍的生活照,照片背后有他的题诗:
浩劫曾经家未抄,尚存箧底旧长袍。自珍敝帚重装扮,潇洒T台走一遭。
“八宝山头烟一缕,五棵松剩四棵松”
吴老善于自我调侃,常把生死置之度外,表现出一种难得的旷达与超然。
在北京都知道“八宝山”三个字是天堂的代名词,西线地铁恰巧有“玉泉路”“万寿路”“八宝山”“五棵松”等站名,吴老遂凑成七绝一首:
玉泉路近黄泉路,万寿宫无百寿翁。八宝山头烟一缕,五棵松剩四棵松。
有阵子吴老逢人就把这首诗拿出来,还得意洋洋地说烧掉的那棵是“吴瘦松”。倘若如此,也应该是“五棵松变六棵松”呀。
不仅如此,他好些年前就给自己撰写了三副挽联:
勘破三春梦,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飘零一缕魂,坦荡荡沉浮自逍遥。
党未入,官未做,财未发,庸庸碌碌,死后无须歌功颂德;
品不高,业不精,貌不扬,晃晃悠悠,生前有幸苟且偷安。
直奔地府,应判官邀请,阎王共宴,笑谈世上忠奸善恶;
拜别人间,望亲属节哀,故友忘怀,休论生前功过是非。
他的书房名为“三未书屋”,即“党未入、官未做、财未发” 是也。吴老当了两届西城区人大代表,口碑极佳,而且《北京日报》还提名道姓表扬过两次呢。
“老来如梦复如痴,往事钩沉只自知”
2000年深秋,吴老开始撰写回忆录——《往事钩沉录》,独立成篇,或长或短,写一篇就去印刷厂印一篇,寄送各地友朋。内容有《记外文出版社出版毛主席手书曹操〈龟虽寿〉诗的前前后后》《我编〈陈毅诗选〉的经过》《记捍卫周总理与攻击周总理的一场公开论战》,写到第13篇《〈倾盖集〉出版轶事》的时候还开玩笑说是“孙子十三篇”。
往事钩沉,吴老要写的故事太多,而他本身就是传奇中的人物。
吴老的阴历生日是五月初五,恰逢端午节,难怪他诗思泉涌;他阳历生日是6月1日,恰逢国际儿童节,难怪他童心天成,历经岁月沧桑而不泯。
吴老善于做手工,随便几张废纸就能鼓捣出个精美的本子,贺婚贺年的卡片也多为自制。他还常去琉璃厂的老字号买些精巧别致的册页和袖珍书,自己玩儿,也送人。
吴老不会用电脑,也不会收发手机短信,他每年要写上几百封信,用毛笔写在宣纸上,还要盖上鲜红的印章,跟卖身契似的。吴老福州乡音不改,永远分不清“宣纸”和“孙子”,买卖也说得含糊,常听他说要去荣宝斋“卖孙子”。
1996年春天,吴老发起创办了北京老装帧艺术家联谊会,10年来组织了10多次活动,成员近80人。他动不动就带上好几十位老头老太太去郊区风餐露宿,跑前跑后,乐而不疲。
吴老走路风驰电掣一般,我往往一路小跑紧跟,告诉他咱不是去赶集。能吃能跑,所以一直保持“好身材”,他自己的描述是“腰比西施粗两倍,腹如弥勒瘪三分。”
他身体棒跟遗传基因大有关系,他老母亲一直跟他住在一起,享年98岁。2001年夏天,我有一次跟吴老出去吃饭,服务小姐对老先生很尊重,他却大谈“我妈妈中午炒的米粉才叫好吃”,小姐在一旁惊得目瞪口呆。
吴老新买的皮鞋总要先去钉个铁掌,就为了走起路来咔咔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明人做不了暗事呀!在单位上班时,同事每天听着吴老“咔咔咔”去上厕所,一会儿又“咔咔咔”回来。要是哪天吴老蹑手蹑脚回来还麻烦了——得组织人赶紧去营救。
吴老说他以后没准儿也出本诗集,叫《独草集》,直到他请黄钟骏先生写了书名我才知道不是“毒草”,而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他故意要闹个谐音。
等这诗集出版,咱再读吴老的打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