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遗产的过程性保护——以代表作名录中饮食类非遗项目的保护措施为例

来源 :民族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45724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在当代的延续,因社区、群体和个人的共同实践而具有其活态性。这种活态性决定了非遗保护必须具备过程性的特点。基于此,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实现了范式转换,其中对“保护”(safeguarding)的定义即是一个包含九个环节的工作框架。为了理解这一框架下的非遗保护工作,文章选取代表作名录中饮食制备类的非遗项目的申报书,通过分析其中列举的保护措施,说明以“社区参与”为原则的过程性保护对于活态遗产存续力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补粮亦称“添粮”“盘粮”“天粮”,是为老人祝寿的人生礼俗。所谓“粮”,在壮族信俗观念中是一个人与生俱来、供养其灵魂、保持其生命的“魂粮”,年纪大了,魂粮少了,就要“添粮”以“补寿”。
期刊
数学教学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展开教学工作,跟以往进行比较反思,具体体现在:rn一
新常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战略判断。“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经过程,也是当前和
利用美国卫星信号发射器(Tag)和法国Argos系统追踪三只成年雌性绿海龟.结果:海龟"西沙"和"南沙"分别跟踪了26天,都在海口市附近海域消失;"东沙"从阳江市海陵岛出发,取东南向
艺术参与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创新理念和重要路径.艺术乡建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各主体在乡建场域中生成多样化的张力与互动关系,延伸出不同场景中“多重主体性”的探讨,即处在不
花腰是彝族的支系,彝语中称为“尼苏颇”,意为“天之子”。从花腰彝音乐文化中时间与空间的纵横角度出发,以呗耄唱念观为基础,探究了在花腰彝祭竜仪式中自成体系的对音乐的认知标准,以学者研究观、普通听众观等作为花腰彝认知标准的参照,对花腰彝音乐文化中的时空与声音观进行剖析。
学术界一般认为,克孜尔石窟“中心柱”是印度早期佛塔的变形,称这类洞窟为“支提窟”或“塔庙窟”,这种“中心柱”窟造型影响了汉地北方早期石窟。但是,经过仔细考察后,笔者认为,克孜尔石窟“中心柱”和两侧甬道作为整体,实际上是分隔洞窟前后室的隔墙。这种前后室布局,可能来源于汉地汉魏十六国时期的砖室墓。与克孜尔石窟的前后室布局相比,汉地北方早期石窟的中心柱,同样受到汉代墓室的中心柱影响,它是与其造型不同的两种石窟类型。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产生的,并且为其大多数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融合和结晶.“十年靠制度,百年靠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