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要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本论文将在这一背景下探索语文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力图唤醒语文教师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立德树人的责任。
关键词:全面发展 教师品质 思政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伟大工程,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教育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点,在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职责。语文教师更需要内塑品质,优化教学技能,提升思政教学的能力。
一、语文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直的品格,深挚的家国情怀。
文以载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语文教师所传之道,是文中之道,更是人文之道。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时,唯有自己欣赏真善美,才能引领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悟到真善美的力量;也唯有自己崇尚公平正义,才能引领学生在文字间感悟到正义;唯有自己敬慕爱国的勇士,才能激发出学生爱国的激情,学会担当。
语文教师所要坚守的“道”,应该是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应该有正直的品格和深挚的家国情怀,努力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语文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大胆整合语文教材资源。
思政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做堂堂正正的人,做品德高尚的人,做有理想有担当的人,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而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它没有直白的道理的宣讲,也没有固定的政治概念,它总是借助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类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去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打破现有的单元设计,以思政教育为线索,重新整合单元教学,引领学生获得思维的发展,精神的滋养,美的熏陶。如文言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我们可以将《烛之武退秦师》与《廉颇蔺相如列传》整合在一起;诗歌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爱国豪情,我们可以将陆游的爱国诗与辛弃疾的爱国词放在一起。同样,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可以将舒婷的《致橡树》与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整合在一起。为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將文化元素整合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在对比与思辨中带给学生思想的冲击,价值观的引领。
三、语文教师要挖掘语文教材中隐性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设计。
当我们冲出应试的牢笼,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目标,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性内容中都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如何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思维品质,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人文精神等要素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则需要语文教师有意识地挖掘隐性的育人元素,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就知识而言,可以引领学生掌握新闻的结构和新闻的阅读技巧;但就思政教学而言,可以挖掘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引领学生回顾百年沧桑的屈辱历史,回顾历史巨变中国家的振兴与崛起,从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宇宙的未来》一文,就知识而言,教学重点在于学习科普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但就思政教学而言,则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并引领学生将自我将人类放在宇宙中,探索科学的未来,激发学生心怀天下、心怀宇宙的大世界观。
四、语文教师要锤炼课堂教学技能,将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润物无声地开展思政教育。
文学是人学。语文学科的思政元素与人类的情感密切相连,把握好课堂上的最佳时机,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启发引领,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笔者在讲授《父母与孩子的爱》一课时,选取了父亲节之后的一天,在导入环节谈及自己的父母时,一位男孩子表达了对父亲的怨责,责怨父亲很少回家,基本不管他,他认为父亲根本不爱他,发言时他声音哽咽。但当我们读到作品中孩子的爱,读到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时,我启发他“该如何界定自己对父亲的爱呢?”,他想了想说他的爱是不成熟的爱,仅仅是对父亲的需要。我又启发他:“如果改为成熟的爱,你该如表达呢?”他说:“我应该主动告诉他我爱他,我希望他常回来看看我。”回答完问题,这位男生看着老师笑了,释怀了。我又借机引领学生们要学会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学会和自己和解,和亲人和解,和这个世界和解。那一刻,《父母与孩子的爱》不仅仅是一篇文章,而是通往个人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了。
在学习《氓》这首古诗时,笔者又引领学生思考“女主人公与氓决绝之后会怎样生活呢?”学生们在设想中,感悟到要追求独立自主、自尊自爱的高贵人格。在学习《边城》时,我们探讨了“谁是边城最可爱的人”,引领学生自己去认识人性的善和美,向美向善的品格就在讨论与交流中得到熏陶。
总之,语文教师用好教材,精心设计好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才能春风化雨般渗透思政教育。
五、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语文的外延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延伸思政教育。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语文课堂可以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获得精神的成长。课前的自主演讲,可以引领学生将日常的思考有条理地表达,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代的习惯;辩论会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感知世界,在激辩中独立思考而不人云亦云;读书会和课本剧表演,则可以引领学生在经典作品中思考人生,感悟生活;诗文朗诵和书法比赛,则可以引领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审美情趣。
中学生处于思维的发展期,是世界观和思想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有了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有了开阔的视野,用明确的育人目标去引领,学生才能逐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拥有真善美的品格,拥有责任担当的意识。语文也才成为真正的语文。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关键词:全面发展 教师品质 思政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伟大工程,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教育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点,在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职责。语文教师更需要内塑品质,优化教学技能,提升思政教学的能力。
一、语文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直的品格,深挚的家国情怀。
文以载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语文教师所传之道,是文中之道,更是人文之道。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时,唯有自己欣赏真善美,才能引领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悟到真善美的力量;也唯有自己崇尚公平正义,才能引领学生在文字间感悟到正义;唯有自己敬慕爱国的勇士,才能激发出学生爱国的激情,学会担当。
语文教师所要坚守的“道”,应该是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应该有正直的品格和深挚的家国情怀,努力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语文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大胆整合语文教材资源。
思政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做堂堂正正的人,做品德高尚的人,做有理想有担当的人,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而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它没有直白的道理的宣讲,也没有固定的政治概念,它总是借助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类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去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打破现有的单元设计,以思政教育为线索,重新整合单元教学,引领学生获得思维的发展,精神的滋养,美的熏陶。如文言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我们可以将《烛之武退秦师》与《廉颇蔺相如列传》整合在一起;诗歌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爱国豪情,我们可以将陆游的爱国诗与辛弃疾的爱国词放在一起。同样,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可以将舒婷的《致橡树》与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整合在一起。为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將文化元素整合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在对比与思辨中带给学生思想的冲击,价值观的引领。
三、语文教师要挖掘语文教材中隐性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设计。
当我们冲出应试的牢笼,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目标,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性内容中都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如何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思维品质,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人文精神等要素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则需要语文教师有意识地挖掘隐性的育人元素,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就知识而言,可以引领学生掌握新闻的结构和新闻的阅读技巧;但就思政教学而言,可以挖掘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引领学生回顾百年沧桑的屈辱历史,回顾历史巨变中国家的振兴与崛起,从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宇宙的未来》一文,就知识而言,教学重点在于学习科普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但就思政教学而言,则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并引领学生将自我将人类放在宇宙中,探索科学的未来,激发学生心怀天下、心怀宇宙的大世界观。
四、语文教师要锤炼课堂教学技能,将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润物无声地开展思政教育。
文学是人学。语文学科的思政元素与人类的情感密切相连,把握好课堂上的最佳时机,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启发引领,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笔者在讲授《父母与孩子的爱》一课时,选取了父亲节之后的一天,在导入环节谈及自己的父母时,一位男孩子表达了对父亲的怨责,责怨父亲很少回家,基本不管他,他认为父亲根本不爱他,发言时他声音哽咽。但当我们读到作品中孩子的爱,读到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时,我启发他“该如何界定自己对父亲的爱呢?”,他想了想说他的爱是不成熟的爱,仅仅是对父亲的需要。我又启发他:“如果改为成熟的爱,你该如表达呢?”他说:“我应该主动告诉他我爱他,我希望他常回来看看我。”回答完问题,这位男生看着老师笑了,释怀了。我又借机引领学生们要学会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学会和自己和解,和亲人和解,和这个世界和解。那一刻,《父母与孩子的爱》不仅仅是一篇文章,而是通往个人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了。
在学习《氓》这首古诗时,笔者又引领学生思考“女主人公与氓决绝之后会怎样生活呢?”学生们在设想中,感悟到要追求独立自主、自尊自爱的高贵人格。在学习《边城》时,我们探讨了“谁是边城最可爱的人”,引领学生自己去认识人性的善和美,向美向善的品格就在讨论与交流中得到熏陶。
总之,语文教师用好教材,精心设计好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才能春风化雨般渗透思政教育。
五、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语文的外延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延伸思政教育。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语文课堂可以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获得精神的成长。课前的自主演讲,可以引领学生将日常的思考有条理地表达,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代的习惯;辩论会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感知世界,在激辩中独立思考而不人云亦云;读书会和课本剧表演,则可以引领学生在经典作品中思考人生,感悟生活;诗文朗诵和书法比赛,则可以引领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审美情趣。
中学生处于思维的发展期,是世界观和思想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有了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有了开阔的视野,用明确的育人目标去引领,学生才能逐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拥有真善美的品格,拥有责任担当的意识。语文也才成为真正的语文。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