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应用大大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平和能力,其中,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是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施工技术,加强水利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的研究和探讨,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水利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当前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施工技术对于整个工程建筑的使用性能以及使用寿命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受外界温度变化和水荷载力等因素的负面影响,致使水工混凝土建筑在竣工投入使用之后无法正常运行,而且在其使用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工程老化等问题,不但引发一些安全事故,同时也给日常工程检测与维护增加了一定困难。所以这就需要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工艺。
一、水工混凝土的施工特点
水工混凝土质量要求与一般工业民用建筑混凝土不同,一般用于水利工程,不仅要求强度,而且依据工作条件和所处部位满足抗渗、抗裂、抗风化和抗侵蚀等设计要求。水工混凝土施工一般包含以下特点:(1)施工季节性强:由于受到气温、施工导流和降水等因素限制,不能连续均衡对水工混凝土施工。(2)工期长,工程量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需要3-5年时间才能完成从开始浇注混凝土到工程建成蓄水的过程。用量通常都是几十万到几百万立方米。采用综合机械化施工手段及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来保障混凝土质量和加快施工进度。(3)施工技术复杂:水工建筑物体型多样,因其具有不同的用途和工作条件而采用多种等级的混凝土。此外,混凝土浇注又常与地基开挖、处理及一部分安装工程发生交叉作业,且由于工种工序繁多,相互干扰,矛盾很大。(4)要求严格控制温度:通过分缝分块对水工混凝土中多数大体积混凝土或大面积混凝土进行浇注。混凝土的接缝灌浆、温度控制和表面保护必须结合当地气温条件来进行,以防混凝土温度裂缝、表面冻害并保证建筑物的整体性。
二、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模板是混凝土的直接接触构件,其主要由支撑部分与模板部分组成,其中支撑部分主要承受钢筋混凝土、模板及施工荷载。模板的刚度、强度及稳定性必须满足各种施工荷载的需要,此外模板表面必须平整、拼缝密合。模板的选用必须综合考虑混凝土的特征与结构、混凝土的浇筑方法与施工条件等,即若结构面较大,则选用大模板,模板支架选用钢材,此外内倾模板与竖向模板必须设置外部栏杆及内部撑杆,由此提高模板的稳定性。
1、模板的安装
模板的安装直接关乎到钢筋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因此必须做到如下方面:模板的测量放样必须满足设计图纸的要求,同时控制点的设置数目应尽量多,以便对模板进行检查校正:模板支架的支撑地基必须坚实牢固,支撑的面积必须足够大,此外支撑架的安装必须加设垫板:基土部分的排水措施必须到位,模板的钢拉杆必须顺直且连接牢固: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及模板间的接缝必须密合平整,由此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及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
2、模板的拆除
现浇结构模板拆除前,侧模部分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设计标准,底模部分混凝土强度必须超过设计强度的80%。模板拆除過程,必须结合锚固情况对连接件予以分批拆除,以防大片模板坠落,同时拆除工具的选用必须合理,以免模板及混凝土受到损坏,此外必须坚持“先拆后支设、后拆先支设”的原则。模板拆除结束后,支架机构件必须及时进行维护与清理,此外暂时不使用的模板必须分类堆放。
三、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1、钢筋原材料
钢筋作为一种原材料,其质量好坏对钢筋混凝土的质量高低有着直接影响。所采购的钢筋应及时存放在仓库内。另外,在仓库以及场地周围,应修挖排水坡或者是排水沟方便泄水。此外,在钢筋垛下应垫加枕木,高度最好高于地表20cm。当然也可使用堆放架来放置钢筋,这里所讲的堆放架其实是由一定数量的立柱相互间隔制作而成,每根立柱的高度大约在1.5m左右,而其间距则在3m左右。
2、钢筋连接
(1)依据相应标准可以将钢筋连接划分成为绑扎连接以及机械连接还有焊接等3种方式。其中在选择使用机械连接还有焊接连接作业时,其接头质量以及使用类型都应满足相关标准和要求。此外作业时,在对受力钢筋进行接头设置时,应安设在受力相对较小处。(2)作业过程中,对于轴心受拉还有受拉杆件内部的纵向受力钢筋操作时,禁止使用绑扎搭接法。另外,当受拉钢筋其自身直径大于28mm或者是受压钢筋其自身直径大于32mm时,也禁止使用绑扎搭接法。(3)在使用钢筋绑扎搭接法时,其自身接头连接区域内的长度应是搭接长度的1.3倍。同时,应确保搭接接头中点位置处的所有接头都在同一区域。如果相同连接区域内所使用的接头钢筋有两根,每当其自身直径相同时,该区域内钢筋搭接面积的百分率是50%。
四、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是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最常见建筑材料,其与钢筋共同作用可实现构件耐久性与抗拉强度的提高。考虑到混凝土的特殊属性及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要求,本文认为混凝土工程必须从如下方面进行把握:
1、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进场水泥必须具备品质试验报告及出厂合格证,同时使用单位必须依据相关规范对其进行验收检验。水泥品种的强度等级必须标明,严禁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混合使用。水泥的堆放位置必须干燥,其中堆放高度必须控制到15袋以内。混凝土的所有原材料必须检验合格,同时混凝土拌合楼计量器的精确度必须达到要求水平。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确定必须由实验室完成,同时施工过程严禁随意更改混凝土配合比。
2、混凝土的施工
混凝土运输距离应尽可能短,同时运输过程严禁出现漏浆、分离、坍落度损失或严重泌水等问题,其中混凝土的自由下落高度必须控制到1.5m以内,以防骨料分离。混凝土的浇筑方法最好采用平铺法,即按照要求厚度对混凝土进行分层浇筑,注意浇筑层面的平整度。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必须衔接到位,严禁出现堆积现象。针对仓内粗骨料堆积的情况,必须均匀分布开来,严禁用水泥砂浆进行覆盖处理,以免出现蜂窝病害。此外禁止用振捣取代平仓,混凝土振捣时限以混凝土粗骨料开始泛浆为参照标准。
3、混凝土裂缝注浆技术
在以往的施工作业过程中,大都是利用人工控制的方法将所有树脂浆液都依据标准注入到裂缝内部。但当使用的环氧浆液自身黏度较大,而裂缝宽度相对较小时,该作业方法未必有效。而“壁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施工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所谓“壁可”技术其实就是指通过使用橡胶管将所需材料,在特定压力之下即0.3MPa,借助于橡胶管其自身收缩压力来完成自动注浆。一般情况下,这种技术可以处理小于0.003mm宽度的裂缝。而且优点就是在作业过程中,通过灌浆压力,将裂缝中存留的空气排出,防止出现气阻情况,以快速完成裂缝处理作业。
4、碳纤维补强以及钢板加固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使用黏结性能较好的黏结剂将钢板同结构紧密结合,以增大荷载承受力,并增强结构自身抗拉、抗剪性能,同时提高结构本身的韧性以及强度,恢复其原有的承载力,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另外,由于使用钢板贴合使得原有混凝土受到一定制约,进而有效抑制裂缝扩展,并避免新裂缝的出现。
结束语
本文以水利工程为例,对钢筋混凝土技术进行综合性论述,并从钢筋工程技术以及模板工程技术还有混凝土技术等多个角度来对其进行分析,为当前水利施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凌风干,刘祝芳.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4):60-63.
[2]何未杰.关于水利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J].科学之友,2010(2):67-68.
[3]徐永新,杨立生.关于水利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0(30):62-63.
关键词:水利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当前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施工技术对于整个工程建筑的使用性能以及使用寿命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受外界温度变化和水荷载力等因素的负面影响,致使水工混凝土建筑在竣工投入使用之后无法正常运行,而且在其使用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工程老化等问题,不但引发一些安全事故,同时也给日常工程检测与维护增加了一定困难。所以这就需要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工艺。
一、水工混凝土的施工特点
水工混凝土质量要求与一般工业民用建筑混凝土不同,一般用于水利工程,不仅要求强度,而且依据工作条件和所处部位满足抗渗、抗裂、抗风化和抗侵蚀等设计要求。水工混凝土施工一般包含以下特点:(1)施工季节性强:由于受到气温、施工导流和降水等因素限制,不能连续均衡对水工混凝土施工。(2)工期长,工程量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需要3-5年时间才能完成从开始浇注混凝土到工程建成蓄水的过程。用量通常都是几十万到几百万立方米。采用综合机械化施工手段及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来保障混凝土质量和加快施工进度。(3)施工技术复杂:水工建筑物体型多样,因其具有不同的用途和工作条件而采用多种等级的混凝土。此外,混凝土浇注又常与地基开挖、处理及一部分安装工程发生交叉作业,且由于工种工序繁多,相互干扰,矛盾很大。(4)要求严格控制温度:通过分缝分块对水工混凝土中多数大体积混凝土或大面积混凝土进行浇注。混凝土的接缝灌浆、温度控制和表面保护必须结合当地气温条件来进行,以防混凝土温度裂缝、表面冻害并保证建筑物的整体性。
二、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模板是混凝土的直接接触构件,其主要由支撑部分与模板部分组成,其中支撑部分主要承受钢筋混凝土、模板及施工荷载。模板的刚度、强度及稳定性必须满足各种施工荷载的需要,此外模板表面必须平整、拼缝密合。模板的选用必须综合考虑混凝土的特征与结构、混凝土的浇筑方法与施工条件等,即若结构面较大,则选用大模板,模板支架选用钢材,此外内倾模板与竖向模板必须设置外部栏杆及内部撑杆,由此提高模板的稳定性。
1、模板的安装
模板的安装直接关乎到钢筋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因此必须做到如下方面:模板的测量放样必须满足设计图纸的要求,同时控制点的设置数目应尽量多,以便对模板进行检查校正:模板支架的支撑地基必须坚实牢固,支撑的面积必须足够大,此外支撑架的安装必须加设垫板:基土部分的排水措施必须到位,模板的钢拉杆必须顺直且连接牢固: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及模板间的接缝必须密合平整,由此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及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
2、模板的拆除
现浇结构模板拆除前,侧模部分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设计标准,底模部分混凝土强度必须超过设计强度的80%。模板拆除過程,必须结合锚固情况对连接件予以分批拆除,以防大片模板坠落,同时拆除工具的选用必须合理,以免模板及混凝土受到损坏,此外必须坚持“先拆后支设、后拆先支设”的原则。模板拆除结束后,支架机构件必须及时进行维护与清理,此外暂时不使用的模板必须分类堆放。
三、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1、钢筋原材料
钢筋作为一种原材料,其质量好坏对钢筋混凝土的质量高低有着直接影响。所采购的钢筋应及时存放在仓库内。另外,在仓库以及场地周围,应修挖排水坡或者是排水沟方便泄水。此外,在钢筋垛下应垫加枕木,高度最好高于地表20cm。当然也可使用堆放架来放置钢筋,这里所讲的堆放架其实是由一定数量的立柱相互间隔制作而成,每根立柱的高度大约在1.5m左右,而其间距则在3m左右。
2、钢筋连接
(1)依据相应标准可以将钢筋连接划分成为绑扎连接以及机械连接还有焊接等3种方式。其中在选择使用机械连接还有焊接连接作业时,其接头质量以及使用类型都应满足相关标准和要求。此外作业时,在对受力钢筋进行接头设置时,应安设在受力相对较小处。(2)作业过程中,对于轴心受拉还有受拉杆件内部的纵向受力钢筋操作时,禁止使用绑扎搭接法。另外,当受拉钢筋其自身直径大于28mm或者是受压钢筋其自身直径大于32mm时,也禁止使用绑扎搭接法。(3)在使用钢筋绑扎搭接法时,其自身接头连接区域内的长度应是搭接长度的1.3倍。同时,应确保搭接接头中点位置处的所有接头都在同一区域。如果相同连接区域内所使用的接头钢筋有两根,每当其自身直径相同时,该区域内钢筋搭接面积的百分率是50%。
四、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是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最常见建筑材料,其与钢筋共同作用可实现构件耐久性与抗拉强度的提高。考虑到混凝土的特殊属性及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要求,本文认为混凝土工程必须从如下方面进行把握:
1、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进场水泥必须具备品质试验报告及出厂合格证,同时使用单位必须依据相关规范对其进行验收检验。水泥品种的强度等级必须标明,严禁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混合使用。水泥的堆放位置必须干燥,其中堆放高度必须控制到15袋以内。混凝土的所有原材料必须检验合格,同时混凝土拌合楼计量器的精确度必须达到要求水平。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确定必须由实验室完成,同时施工过程严禁随意更改混凝土配合比。
2、混凝土的施工
混凝土运输距离应尽可能短,同时运输过程严禁出现漏浆、分离、坍落度损失或严重泌水等问题,其中混凝土的自由下落高度必须控制到1.5m以内,以防骨料分离。混凝土的浇筑方法最好采用平铺法,即按照要求厚度对混凝土进行分层浇筑,注意浇筑层面的平整度。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必须衔接到位,严禁出现堆积现象。针对仓内粗骨料堆积的情况,必须均匀分布开来,严禁用水泥砂浆进行覆盖处理,以免出现蜂窝病害。此外禁止用振捣取代平仓,混凝土振捣时限以混凝土粗骨料开始泛浆为参照标准。
3、混凝土裂缝注浆技术
在以往的施工作业过程中,大都是利用人工控制的方法将所有树脂浆液都依据标准注入到裂缝内部。但当使用的环氧浆液自身黏度较大,而裂缝宽度相对较小时,该作业方法未必有效。而“壁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施工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所谓“壁可”技术其实就是指通过使用橡胶管将所需材料,在特定压力之下即0.3MPa,借助于橡胶管其自身收缩压力来完成自动注浆。一般情况下,这种技术可以处理小于0.003mm宽度的裂缝。而且优点就是在作业过程中,通过灌浆压力,将裂缝中存留的空气排出,防止出现气阻情况,以快速完成裂缝处理作业。
4、碳纤维补强以及钢板加固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使用黏结性能较好的黏结剂将钢板同结构紧密结合,以增大荷载承受力,并增强结构自身抗拉、抗剪性能,同时提高结构本身的韧性以及强度,恢复其原有的承载力,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另外,由于使用钢板贴合使得原有混凝土受到一定制约,进而有效抑制裂缝扩展,并避免新裂缝的出现。
结束语
本文以水利工程为例,对钢筋混凝土技术进行综合性论述,并从钢筋工程技术以及模板工程技术还有混凝土技术等多个角度来对其进行分析,为当前水利施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凌风干,刘祝芳.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4):60-63.
[2]何未杰.关于水利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J].科学之友,2010(2):67-68.
[3]徐永新,杨立生.关于水利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0(30):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