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到最近的《人生一串》大火,中国美食成为纪录片的宠儿,而在美食类纪录片中所彰显出的中国文化,也向观众展示了更为朴实的中国的国家形象。《风味人间》通过拍摄技巧、平行蒙太奇叙事手法、以及富有中国特色的解说词及音乐塑造出了历史悠久,以“和”为美的东方大国形象,以纪实手法塑造了勤劳敬业、充满智慧的新时代中国国民形象,并通过细节展现了中国独到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美食类纪录片 中国形象 《风味人间》
一、国家形象及其重要性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它展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学者刘康指出“国家形象是现代民族、國家为了确保国家利益,通过政府和明见的公关、文化表述、传媒、学术等方式,向本国国民和国际社会展示、传播的形象。”。国家形象的内容必须以彰显国家实力为主,传播方式为公文、文化表述、传媒以及学术等方式。
国家形象从性质来看属于一种意识范畴,它的主体既包括本国国民,也包括本国以外其他国家的民众。一个国家在本国国民意识中所形成的形象关系到国民对本国国情及发展阶段的认识,及其自我定位和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影响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因此一个积极的正确的国家形象的塑造帮助本国国民形成正确的国家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有利于民族团结,而在这种积极的意识的引导下,能够激发国民投身到国家事业的各行各业中去的热情,从而促进国家的全面发展。而其他国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定,则会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地位。中国在改革开放早期经济萧条,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给国外留下了贫穷落后的国家形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虽然强大了起来,但依然会受到外国友人的误解,乔舒亚·库拍·雷默认为“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难题”,他觉得自己了解到的中国和我们自己宣传的中国是有所出入的,认为我们没有将国家的精髓展现出来。
由此,我们发现,国家形象关乎国内外观众及机构对国家的整体形象,关系到民众对一国舆论的导向,是国家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而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成为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民俗类纪录片则成为塑造真实国家形象的最为朴实的手法,其在国家形象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潜移默化的长远作用。
二、《风味人间》中塑造的国家形象
纪录片所营造出的国家形象,是一种文化“软形象”,而通过纪录片这种方式来营造国家形象,像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具有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纪录片《风味人间》中我们既看到了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形象,也看到了勤劳勇敢的中国国民形象还看到了中国独到的饮食文化。
(一)历史悠久,以“和”为美的东方大国形象
《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这里面的“和”指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中国人讲求“和”也追求“和”,“和”中包含了不抢不争不自贱,提倡人们做一个儒雅随和且有想法的人。在《风味人间》的第八期“万家灯火”中不同地域的家庭同样遇到团聚,无论是为了庆祝新生婴儿平安诞生而办的隆重的庆生宴,还是一家人待在一起做上一碗简单的碾转,又或是与家人朋友围坐在一起吃喝打趣,无一不体现了“和”。在第四集《窑变万千》中,利用微观拍摄记录了普通的鸭蛋在石灰的化学作用下的巨大变化,像是宇宙爆炸般的结果是产生了一种新的美食佳肴,石灰和鸭蛋看似没有联系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却能产出鲜美的“皮蛋”,却也是“和”的魅力之一。
在《风味人间》中,有很多烹饪技术拥有久远的历史故事,而且很多烹饪技术是世代相传的,并因此形成了一地的民俗。节目在介绍一种食材时,总是会将其的悠久来源叙述出来,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感受到这个国家深厚的历史以及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独到的东方大国的形象。
(二)勤勤恳恳、朴实敬业的国民形象
自古以来,中国人便给世人留下了勤劳勇敢的形象,在中国最困难的时期,人们铆足力气加油干,在生活质量良好的今天,人们依然兢兢业业的劳作,中国人骨子里就有着一股勤劳敬业的精神。在《风味人间》中不管是安徽南坪村中制作火腿的温兆慧、河南孟津的农民王古铎、还是湖北潜江五七社区曾经是油田工人的小龙虾饭馆老板李代军,他们都是中华大地上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通过纪录片,我们在他们的普通生活中看到了这些普通人勤勤恳恳,朴实敬业的国民形象。
(三)多样统一、食医结合、具有中国仪式感的东方饮食文化形象
民以食为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明与其它文明共同在历史中轮回。[]每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倾向,而各自将这些精妙的技艺发展成了一种习俗,一种文化,在纪录片中便表现为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形象。
1.东方饮食风味繁多,地区性差异较大
四川人喜辣,江南人嗜甜,山西人好酸等等,光地区上口味的不同就有好多种。鱼可清蒸可红烧,可素可繁,口味也不同。不像西方的牛排和蔬菜沙拉一般,不同地区的味道相差不大,同样一单菜在海南吃到的和在东北吃到的肯定有所差异,地区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风味。同时,中国人做菜用到的调料非常复杂,在《风味人间》中专门有一期以中国的香料为对象进行了详细的解说,众多香料的碰撞摩擦给食物以新生,造就了中国特有的东方风味。
2.中国人提倡吃“时令果蔬”
《风味人间》中曾多次出现厨师在街上采买新鲜的果蔬,并指出“这个时候的橘子是最好吃的”,这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四季有别。除此之外,冬季多吃辛辣食物取暖,夏季多吃清爽食物解暑,不同的季节,饮食的口味也有所变化。《风味人间》录制中多在寒冷季节录制高热量食物,在酷热的季节却很少录制,也是由于四季有别。
3.中国饮食讲究“仪式感”,注重情趣的营造
食物的仪式感来自于美感。中国的美感多依赖刀工和摆盘,江南著名的“豆腐丝穿针线”是判断一个厨师刀工好坏的标准。在《风味人间》每期节目的开头,是由一道道美食组成的节目开端,这些食物都有着相同的特点,美,让人看了以后胃口大开。简单的米饭用一个精致漂亮的小碗装好撒下些许黑芝麻,马上就会让人觉得“高大上”了起来,讲究美感的神奇之处就在此,将烹饪做成艺术。装在炸弹里的牛肚,被人敲锣打鼓送到桌上的烤乳猪。这些饮食仪式给吃饭增添了一份欢乐。也展现了中国饮食的情趣。 4.中国人喜欢药膳,讲究食医结合
《风味人间》的“滚滚红尘”中出现的“蟹酿橙”,将橙子和大闸蟹完美结合起来好看好吃还有止咳润肺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经常喝到的银耳红枣粥有补血补气的作用。食医结合最直观的还是药膳,在食物中填上中草药加以熬制便成了功效良好的佳肴。
三、美食类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方法研究
(一)利用画面造型语言塑造中国形象
1.丰富的运动镜头同广角镜头配合展现食材原产地全貌
美食类纪录片不管《舌尖上的中国》还是《风味人间》,在拍摄过程中最常出现的就是推、拉、摇、移四种拍摄技巧。配合大景别的广角镜头及航拍的俯視视角,将食材产地的大好河山一览无余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更直观整体地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中国丰富多彩的食材正是在中国多样的地理环境中孕育而来的。
2.运用新拍摄技术科学探析食物的演变过程
《风味人间》这部纪录片多次运用超微观和显微摄影技术将摄影镜头视角缩小到“分子级”,更为科学细致地去窥见食物内部结构的变化和纹理。利用新的拍摄手法,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肉类食品腌制的过程中,细小的盐粒是如何一点点渗入到食物内里;也可以看到卤水与豆浆相遇后,如何凝结成豆腐。也正是由于新的拍摄技术的引入,使得《风味人间》这部纪录片在丰富的人文文化的传递之余,更多了一分自然科学的剖析,有助于改善世人对中国科技形象的改观,从而潜移默化地营造中国科技大国的国际形象。
(二)借助富有中国特色的解说与配音
纪录片《风味人间》的解说词堪称是美食类纪录片解说词写作的教科书,它独特的解说词写作特点对于中国美食文化的传播及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全方位动态描写叙述菜肴独特风味。细品《风味人间》的解说词,我们不难发现,其在介绍每一种食材及菜肴时,都非常注重对其“色、香、味”等全方位特点的描写,并对处理食材的过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比如在第一集中哈萨克族的马肉肠:“第二天,冬肉在烟火气中苏醒,均匀脱水,表层缓慢转变为焦糖色,由表及里凝敛风味,悄然出香。”在对大闸蟹的食用步骤进行展现时写到:“低温熬制吴茱萸籽实,生姜去腥提鲜。蟹油浸润膏黄,只加盐与少量鱼露辅佐。略硬的雌黄,绵润的雄膏,双剑合璧,直指人心。加姜丝、香醋,耐心搅拌,让每一颗米粒都被膏黄包裹,趁热,一时异香满口!唯有一壶浓茶,才能将这满腔的肥甘,化解于无形。”如此地解说词可以综合调动起观众视觉、听觉、味觉多种感受,让观众对中国的独特风味形成更为立体、深刻的印象。
其二,古诗般语言结构营造独特中国意境。在纪录片《风味人间》的解说词中,押韵、对比等修辞手法运用比比皆是,比如在介绍臭豆腐时片中讲到“难以名状的味道直冲鼻腔,有人避之不及、有人甘之若饴”,“‘香’和‘臭’”,分明是两个敌对的反义词,一旦达到‘奇臭’”和‘异香’的微妙临界点,坚硬的次元壁被瞬间击穿,让人神魂颠倒,欲罢不能。”押韵的运用不仅使得纪录片的语言朗朗上口,形成节奏,还是得得整个纪录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中国意境;而对比的运用则突出了中和而不同的文化传统。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外,纪录片《风味人间》中的任何一段解说词都特别讲究语句结构的精简以及词语的巧用,比如在第一集《山海之间》介绍新疆库尔特地区的环境时说到:“入夜,乌云散去;凌晨,踏上征途。人类从逐水草迁徙的动物那里获得灵感,开始游牧。夏秋牧场之间,直线距离接近九十公里,山路崎岖,他们要用整整7天才能走完。”我们可以看到解说词句法及词语的精准与讲究。正是通过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解说词,该片很好地营造出了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的传统文化形象。
而在配音方面,《风味人间》选择了《舌尖上的中国》的配音解说员李立宏,对于广大的观众来说,那种端庄、稳重而又透漏着内涵的声音恰巧与中国博大精深的悠久文化传统不谋而合。
(三)平行蒙太奇叙事结构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菜肴更是数不胜数,如何将如此丰富的饮食文化传递给观众,这是纪录片在创作时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纪录片《风味人间》通过平行蒙太奇的叙事结构,将中国丰富的菜肴种类加以整理,在既定时间内交叉介绍多条平行的主线,既可以综合多元的展现一个事物的多种类型,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将多种事物形成对比,凸显出各类事物的独特属性。在纪录片《风味人间》中,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个主题便代表了中国的一类食材,而每一个主题之下都有多条主线分别展现同类食材在中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属性及烹饪方法,突出中国食材多样统一的形象,也展现了中国丰富多彩,“和而不同”的地域饮食文化形象。另外,第一集《山海人间》在展现火腿这种食材时,又采用交叉蒙太奇的方式对比了中国安徽南坪村火腿与西班牙火腿的研制、烹饪和品尝的过程,展示了同一种食材在不同民族中所蕴含的美食哲学。
四、结语
在智能化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菜肴失去了它原来的样子,机械化使得工序变得简单,味道也变得简单了起来。许多新生厨师也追寻“国际化”的美食,纷纷致力于学习西洋美食而忽略了中国传统美食。但美食类纪录片的兴起不仅激起了越来越多人对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起了兴趣,更是传递出了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饮食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塑造了中国最为纯朴的国家形象。也正是这种国家形象的形成,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用他们的视角来记录中国文化,体验中华传统;同时,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重申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纷纷加入到“学习正宗中国菜”的行列里,使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 [美] 乔舒亚·库拍·雷默.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沈晓雷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7.
【2】 https://baike.so.com/doc/6714421-6928463.html
关键词:美食类纪录片 中国形象 《风味人间》
一、国家形象及其重要性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它展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学者刘康指出“国家形象是现代民族、國家为了确保国家利益,通过政府和明见的公关、文化表述、传媒、学术等方式,向本国国民和国际社会展示、传播的形象。”。国家形象的内容必须以彰显国家实力为主,传播方式为公文、文化表述、传媒以及学术等方式。
国家形象从性质来看属于一种意识范畴,它的主体既包括本国国民,也包括本国以外其他国家的民众。一个国家在本国国民意识中所形成的形象关系到国民对本国国情及发展阶段的认识,及其自我定位和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影响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因此一个积极的正确的国家形象的塑造帮助本国国民形成正确的国家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有利于民族团结,而在这种积极的意识的引导下,能够激发国民投身到国家事业的各行各业中去的热情,从而促进国家的全面发展。而其他国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定,则会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地位。中国在改革开放早期经济萧条,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给国外留下了贫穷落后的国家形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虽然强大了起来,但依然会受到外国友人的误解,乔舒亚·库拍·雷默认为“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难题”,他觉得自己了解到的中国和我们自己宣传的中国是有所出入的,认为我们没有将国家的精髓展现出来。
由此,我们发现,国家形象关乎国内外观众及机构对国家的整体形象,关系到民众对一国舆论的导向,是国家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而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成为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民俗类纪录片则成为塑造真实国家形象的最为朴实的手法,其在国家形象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潜移默化的长远作用。
二、《风味人间》中塑造的国家形象
纪录片所营造出的国家形象,是一种文化“软形象”,而通过纪录片这种方式来营造国家形象,像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具有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纪录片《风味人间》中我们既看到了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形象,也看到了勤劳勇敢的中国国民形象还看到了中国独到的饮食文化。
(一)历史悠久,以“和”为美的东方大国形象
《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这里面的“和”指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中国人讲求“和”也追求“和”,“和”中包含了不抢不争不自贱,提倡人们做一个儒雅随和且有想法的人。在《风味人间》的第八期“万家灯火”中不同地域的家庭同样遇到团聚,无论是为了庆祝新生婴儿平安诞生而办的隆重的庆生宴,还是一家人待在一起做上一碗简单的碾转,又或是与家人朋友围坐在一起吃喝打趣,无一不体现了“和”。在第四集《窑变万千》中,利用微观拍摄记录了普通的鸭蛋在石灰的化学作用下的巨大变化,像是宇宙爆炸般的结果是产生了一种新的美食佳肴,石灰和鸭蛋看似没有联系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却能产出鲜美的“皮蛋”,却也是“和”的魅力之一。
在《风味人间》中,有很多烹饪技术拥有久远的历史故事,而且很多烹饪技术是世代相传的,并因此形成了一地的民俗。节目在介绍一种食材时,总是会将其的悠久来源叙述出来,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感受到这个国家深厚的历史以及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独到的东方大国的形象。
(二)勤勤恳恳、朴实敬业的国民形象
自古以来,中国人便给世人留下了勤劳勇敢的形象,在中国最困难的时期,人们铆足力气加油干,在生活质量良好的今天,人们依然兢兢业业的劳作,中国人骨子里就有着一股勤劳敬业的精神。在《风味人间》中不管是安徽南坪村中制作火腿的温兆慧、河南孟津的农民王古铎、还是湖北潜江五七社区曾经是油田工人的小龙虾饭馆老板李代军,他们都是中华大地上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通过纪录片,我们在他们的普通生活中看到了这些普通人勤勤恳恳,朴实敬业的国民形象。
(三)多样统一、食医结合、具有中国仪式感的东方饮食文化形象
民以食为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明与其它文明共同在历史中轮回。[]每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倾向,而各自将这些精妙的技艺发展成了一种习俗,一种文化,在纪录片中便表现为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形象。
1.东方饮食风味繁多,地区性差异较大
四川人喜辣,江南人嗜甜,山西人好酸等等,光地区上口味的不同就有好多种。鱼可清蒸可红烧,可素可繁,口味也不同。不像西方的牛排和蔬菜沙拉一般,不同地区的味道相差不大,同样一单菜在海南吃到的和在东北吃到的肯定有所差异,地区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风味。同时,中国人做菜用到的调料非常复杂,在《风味人间》中专门有一期以中国的香料为对象进行了详细的解说,众多香料的碰撞摩擦给食物以新生,造就了中国特有的东方风味。
2.中国人提倡吃“时令果蔬”
《风味人间》中曾多次出现厨师在街上采买新鲜的果蔬,并指出“这个时候的橘子是最好吃的”,这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四季有别。除此之外,冬季多吃辛辣食物取暖,夏季多吃清爽食物解暑,不同的季节,饮食的口味也有所变化。《风味人间》录制中多在寒冷季节录制高热量食物,在酷热的季节却很少录制,也是由于四季有别。
3.中国饮食讲究“仪式感”,注重情趣的营造
食物的仪式感来自于美感。中国的美感多依赖刀工和摆盘,江南著名的“豆腐丝穿针线”是判断一个厨师刀工好坏的标准。在《风味人间》每期节目的开头,是由一道道美食组成的节目开端,这些食物都有着相同的特点,美,让人看了以后胃口大开。简单的米饭用一个精致漂亮的小碗装好撒下些许黑芝麻,马上就会让人觉得“高大上”了起来,讲究美感的神奇之处就在此,将烹饪做成艺术。装在炸弹里的牛肚,被人敲锣打鼓送到桌上的烤乳猪。这些饮食仪式给吃饭增添了一份欢乐。也展现了中国饮食的情趣。 4.中国人喜欢药膳,讲究食医结合
《风味人间》的“滚滚红尘”中出现的“蟹酿橙”,将橙子和大闸蟹完美结合起来好看好吃还有止咳润肺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经常喝到的银耳红枣粥有补血补气的作用。食医结合最直观的还是药膳,在食物中填上中草药加以熬制便成了功效良好的佳肴。
三、美食类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方法研究
(一)利用画面造型语言塑造中国形象
1.丰富的运动镜头同广角镜头配合展现食材原产地全貌
美食类纪录片不管《舌尖上的中国》还是《风味人间》,在拍摄过程中最常出现的就是推、拉、摇、移四种拍摄技巧。配合大景别的广角镜头及航拍的俯視视角,将食材产地的大好河山一览无余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更直观整体地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中国丰富多彩的食材正是在中国多样的地理环境中孕育而来的。
2.运用新拍摄技术科学探析食物的演变过程
《风味人间》这部纪录片多次运用超微观和显微摄影技术将摄影镜头视角缩小到“分子级”,更为科学细致地去窥见食物内部结构的变化和纹理。利用新的拍摄手法,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肉类食品腌制的过程中,细小的盐粒是如何一点点渗入到食物内里;也可以看到卤水与豆浆相遇后,如何凝结成豆腐。也正是由于新的拍摄技术的引入,使得《风味人间》这部纪录片在丰富的人文文化的传递之余,更多了一分自然科学的剖析,有助于改善世人对中国科技形象的改观,从而潜移默化地营造中国科技大国的国际形象。
(二)借助富有中国特色的解说与配音
纪录片《风味人间》的解说词堪称是美食类纪录片解说词写作的教科书,它独特的解说词写作特点对于中国美食文化的传播及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全方位动态描写叙述菜肴独特风味。细品《风味人间》的解说词,我们不难发现,其在介绍每一种食材及菜肴时,都非常注重对其“色、香、味”等全方位特点的描写,并对处理食材的过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比如在第一集中哈萨克族的马肉肠:“第二天,冬肉在烟火气中苏醒,均匀脱水,表层缓慢转变为焦糖色,由表及里凝敛风味,悄然出香。”在对大闸蟹的食用步骤进行展现时写到:“低温熬制吴茱萸籽实,生姜去腥提鲜。蟹油浸润膏黄,只加盐与少量鱼露辅佐。略硬的雌黄,绵润的雄膏,双剑合璧,直指人心。加姜丝、香醋,耐心搅拌,让每一颗米粒都被膏黄包裹,趁热,一时异香满口!唯有一壶浓茶,才能将这满腔的肥甘,化解于无形。”如此地解说词可以综合调动起观众视觉、听觉、味觉多种感受,让观众对中国的独特风味形成更为立体、深刻的印象。
其二,古诗般语言结构营造独特中国意境。在纪录片《风味人间》的解说词中,押韵、对比等修辞手法运用比比皆是,比如在介绍臭豆腐时片中讲到“难以名状的味道直冲鼻腔,有人避之不及、有人甘之若饴”,“‘香’和‘臭’”,分明是两个敌对的反义词,一旦达到‘奇臭’”和‘异香’的微妙临界点,坚硬的次元壁被瞬间击穿,让人神魂颠倒,欲罢不能。”押韵的运用不仅使得纪录片的语言朗朗上口,形成节奏,还是得得整个纪录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中国意境;而对比的运用则突出了中和而不同的文化传统。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外,纪录片《风味人间》中的任何一段解说词都特别讲究语句结构的精简以及词语的巧用,比如在第一集《山海之间》介绍新疆库尔特地区的环境时说到:“入夜,乌云散去;凌晨,踏上征途。人类从逐水草迁徙的动物那里获得灵感,开始游牧。夏秋牧场之间,直线距离接近九十公里,山路崎岖,他们要用整整7天才能走完。”我们可以看到解说词句法及词语的精准与讲究。正是通过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解说词,该片很好地营造出了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的传统文化形象。
而在配音方面,《风味人间》选择了《舌尖上的中国》的配音解说员李立宏,对于广大的观众来说,那种端庄、稳重而又透漏着内涵的声音恰巧与中国博大精深的悠久文化传统不谋而合。
(三)平行蒙太奇叙事结构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菜肴更是数不胜数,如何将如此丰富的饮食文化传递给观众,这是纪录片在创作时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纪录片《风味人间》通过平行蒙太奇的叙事结构,将中国丰富的菜肴种类加以整理,在既定时间内交叉介绍多条平行的主线,既可以综合多元的展现一个事物的多种类型,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将多种事物形成对比,凸显出各类事物的独特属性。在纪录片《风味人间》中,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个主题便代表了中国的一类食材,而每一个主题之下都有多条主线分别展现同类食材在中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属性及烹饪方法,突出中国食材多样统一的形象,也展现了中国丰富多彩,“和而不同”的地域饮食文化形象。另外,第一集《山海人间》在展现火腿这种食材时,又采用交叉蒙太奇的方式对比了中国安徽南坪村火腿与西班牙火腿的研制、烹饪和品尝的过程,展示了同一种食材在不同民族中所蕴含的美食哲学。
四、结语
在智能化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菜肴失去了它原来的样子,机械化使得工序变得简单,味道也变得简单了起来。许多新生厨师也追寻“国际化”的美食,纷纷致力于学习西洋美食而忽略了中国传统美食。但美食类纪录片的兴起不仅激起了越来越多人对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起了兴趣,更是传递出了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饮食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塑造了中国最为纯朴的国家形象。也正是这种国家形象的形成,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用他们的视角来记录中国文化,体验中华传统;同时,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重申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纷纷加入到“学习正宗中国菜”的行列里,使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 [美] 乔舒亚·库拍·雷默.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沈晓雷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7.
【2】 https://baike.so.com/doc/6714421-6928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