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韩国是东亚地区最重视英语学习的国家。在全球化形势下,韩国大力发展英语教育,取得了一定效果,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中国与韩国在文化传统、社会思想、教育体系上颇为相似,本文旨在对韩国全球化时代英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解析,并提出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韩国;全球化;英语教育
【作者简介】杜书灵(1991.01-),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处,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语言政策与规划国别。
在全球化浪潮下我国对外交流不断升级,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国与国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国民英语能力的提升也成为了重要课题。我国的英语教育虽已取得长足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很多孩子从小就开始学英语,学习多年却仍然无法用英语交流。英语学习者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不足将最终影响到中外交往,影响我国软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韩国与中国在文化传统、社会思想、教育体系上颇为相似,本文将对韩国英语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并期为我国英语教育带来一些启示。
一、韩国的“英语热”现象
韩国是东亚地区最重视英语学习的国家。为了能够在全球经济中更具竞争力,韩国政府相信提升民众更有效掌握英语的能力至关重要。为了普及英语和提升民众熟练掌握英语的能力,韩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升了英语学习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也形成了韩国社会对英语学习狂热追求的现状。
1.课程大纲改革。韩国教育部英语教育大纲中将英语学习放在了极高的位置上,大纲中写道“为了给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展示出作为都市公民的领导力并参与更广泛的文化活动,理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至關重要。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将成为连接不同国家间的桥梁,也将成为我国发展的动力,提升我国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受信任度。”
在全球化时代,为了有效提升韩国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韩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课程大纲改革政策:金泳三总统时期的韩国教育部推崇将传统的以语法为主的英语教育方式向“交际式语言教学法”(CLT,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转变;1995年,韩国进行了“第六次教育大纲修订”,着重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举措也延续到了“第七次教育大纲修订”中;1995年,学校教授英语的起始年级从初中一年级变为小学三年级,1997年英语进一步被确立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必修课;2008年,李明博政府出台政策,要求到2012年,全国中小学英语课程都必须用英语教授(TEE, Teaching English through English)等。
2.EPIK和TaLK项目。除改革课程大纲外,韩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引进英语母语者师资,如建立了“在韩英语项目” (EPIK, English Programmes in Korea),大力引进英语母语国家的教师前来韩国的公立学校教书。EPIK项目的姐妹项目“在韩教书和学习项目”(TaLK, Teach and Learn in Korea)为英语国家大学生提供短期交换生奖学金,鼓励他们来韩国偏远地区公立学校教授英文,同时了解韩国文化和社会。
3.英语补习热和“早期留学”盛行。韩国政府将提升国民英语水平放在了极高的位置上,社会评价体系也加大了对英语的考量。英语已成为韩国人入学、求职等活动的门槛,真切地影响着韩国人的生活,这也导致了韩国个人和家庭不满足学校的英语教育,不断加大对英语课外补习班的投资。三星经济研究院数据显示,韩国人每年约花费共14.3万亿韩元在英语课外学习上,另花费共约7000亿韩元在英语考试上,使韩国成为全球在英语学习上花费最多的国家。除此之外,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会将低龄儿童送去英语国家留学(即所谓的“早期留学”),从小接触英语环境,以提升英语水平。
二、韩国英语教育的问题
“英语热”的发酵使韩国人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已经成为了一种“信仰” ,但即使这样,韩国人的英语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揭示出了韩国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体系。虽然韩国人对于英语学习有着狂热的追求,但首尔市政府的一项调查显示74.2%被调查的韩国人表示用英文交流有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韩国的应试评价体系培养出来的更多是熟练的英语考试者,而非英语运用者。韩国的“大学修业能力考试”(“修能考试”)成绩不仅是学生进入大学的依据,更可以说是学生改变命运,决定今后社会地位的依据。因此家长和学生们为了提高考试分数不遗余力。
英语学科于1993年成为“修能考试”科目之一,“第五次教育大纲修订”时英语听力正式成为考试环节,稍稍弥补了从前只注重语法的考试结构;2013年听力环节所占比例从34%提升到50%。然而,这样的做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韩国的英语教育方式。虽然韩国政府积极推进英语课堂上的“交际式语言教学法”(CLT),但学生和家长们希望老师做的却仅仅是帮助他们提高考试成绩。如“修能考试”中没有英语口语考试,学生和家长便要求英语老师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其他考试科目,而非英语口语上。虽然近年来韩国大量引进英语母语外教,但学生们常常并不认为外教口语课是真正的英语课,因为这并不关乎他们的“修能考试”成绩。
2.“用英语教英语”(TEE)政策难以实现。除去应试教育,韩国英语教育无法取得长足进步的另一原因在于本土师资培养的不足。韩国本土英语教师本身就是在应试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其自身英语听说能力就存在缺陷,在其教学中自然没有能力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指导。教师本身能力的不足成为了前文所述韩国政府推行“用英语教英语”(TEE)政策的主要阻力。
3.英语补习热和“早期留学”带来的问题。韩国英语补习热和“早期留学”的盛行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课外补习及将儿童送出国学习英语对韩国普通家庭造成了不小的经济负担,也造成了英语学习资源分配不均和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为了解决该问题,韩国政府鼓励EPIK和TaLK项目的实行,着眼为公立学校,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的公立学校提供英语母语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济条件造成的英语学习资源不均的问题。 4.“英语公用化论争”的兴起及问题。1998年随着卜炬一《国际时代的民族语》一书的发布,韩国社会出现了要求将英语定为官方语言的声音。在一个典型的单语国家且英语几乎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社会竟出现这样的诉求,的确是比较奇特的现象。这种声音一出现,便在韩国舆论引起了一阵辩论潮,被称为“英语公用化论争”。支持者认为只有将英语列为官方语言才能全面提升国民英语水平,使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更具影响力;反对者则认为将英语列为官方语言进行普及,不仅费时费力,且会导致社会阶层分裂、民族整体性丧失等问题。虽然经过多年的争论,至今英语也未能成为韩国的官方语言,但是该主张在韩国建立济州特别经济区和自贸区的进程中不断被提及,至今仍有余热。该种声音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韩国人对英语学习目的认识不清,缺乏自信和忽视民族身份认同的问题,这是值得警觉的现象。
三、总结与启示
在分析了韩国英语教育现状和问题后,本节将简要介绍韩国已采取的解决策略,并试图对中国英语教育有所启示。
1.加大力度引进外教和培养本土英语教师。相对韩国而言,我国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所欠缺,国家对英语教育的经费投入比较有限。韩国通过EPIK和TaLK项目,在2010年已经能保证每个学校有一名英语外教,而我国外籍教师人数远少于需求量,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中小学一般没有外教。同时,韩国意识到本土英语教师自身水平的不足限制了英语教育的发展,为此教育部大力推进覆盖整个教育系统的本土英语教师培训,并组织地方教育委员会向教师提供在职培训。在政府“用英语教授英语”(TEE)的政策指引下,2009年首尔地区率先建立TEE证书考核机制,老师需要通过参加教师培训项目等方式获得TEE积分,进而申请TEE证书。TEE证书机制通过引入竞争的方式,鼓励老师们自发提升用全英文授课的能力。而在我国,本国英语教师少有在职培训和出国交流的机会且缺乏有效的教师水平评价体系,合格的英语师资严重不足。师资的不足造成学校英语课大多是四五十人的大班授课,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因此,加大教育部门投入,大量引进外教和培养本土英语教师,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应引起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此外,与韩国一样,我国学生的课外补习盛行,也有越来越多的低龄学生被父母送出国学习英语。在韩国,“早期留学”的泛滥被称为是“因公共教育的崩溃,韩国教育难民周游世界”,为了改变这个局面,李明博总统时期主张减轻英语教育的费用,大力培养英语教师,扩大初、高中英语授课范围,使14万亿韩元的课外英语补习费减半。鉴于与韩国相似的情况,我国加大英语教育投入,完善公立教育体系,特别是加大贫困和偏远地区英语师资储备势在必行。
2.完善英语考核体系。如前文所述,制约韩国英语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应试体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韩国教育课程评价院在2013年设立了“全国英语能力测试”(NEAT, National English Assessment Test),包括了对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全方位考察,该测试正在逐步替代现行的“修能考试”的英语部分,作为大学入学的参考。
我国的“高考”教育与韩国极为相似,对于英语语法和阅读写作能力更为看重,而听力和口语等交际能力考核不到位。教育部门应依据实际情况切实改革和完善英语考核体系,加大口语、听力等测试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形成以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考核机制。
3.认清英语学习的目的。前文分析韩国英语教育问题时特意提到了“英语公用化争论”,提出了英语学习和民族身份认同间产生矛盾的警觉性问题。在发展英语教育时,首先要认清其目的是什么。在新时期,我国培养英语人才的目标应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根植于本国文化且了解外国文化,做中外交流的使者,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才;而不是思想和行动上“全盘西化”而丧失了民族性的人。韩国出现呼吁将英语列为官方语言的现象同样值得我们警觉。我国的英语教育不能凌驾于中文教育之上,更不能一味照搬国外模式,而应认真思考如何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教育模式,培养出“心怀祖国,放眼世界”,能够为国家对外交流做出贡献的新时期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Kaplan
【关键词】韩国;全球化;英语教育
【作者简介】杜书灵(1991.01-),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处,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语言政策与规划国别。
在全球化浪潮下我国对外交流不断升级,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国与国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国民英语能力的提升也成为了重要课题。我国的英语教育虽已取得长足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很多孩子从小就开始学英语,学习多年却仍然无法用英语交流。英语学习者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不足将最终影响到中外交往,影响我国软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韩国与中国在文化传统、社会思想、教育体系上颇为相似,本文将对韩国英语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并期为我国英语教育带来一些启示。
一、韩国的“英语热”现象
韩国是东亚地区最重视英语学习的国家。为了能够在全球经济中更具竞争力,韩国政府相信提升民众更有效掌握英语的能力至关重要。为了普及英语和提升民众熟练掌握英语的能力,韩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升了英语学习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也形成了韩国社会对英语学习狂热追求的现状。
1.课程大纲改革。韩国教育部英语教育大纲中将英语学习放在了极高的位置上,大纲中写道“为了给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展示出作为都市公民的领导力并参与更广泛的文化活动,理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至關重要。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将成为连接不同国家间的桥梁,也将成为我国发展的动力,提升我国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受信任度。”
在全球化时代,为了有效提升韩国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韩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课程大纲改革政策:金泳三总统时期的韩国教育部推崇将传统的以语法为主的英语教育方式向“交际式语言教学法”(CLT,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转变;1995年,韩国进行了“第六次教育大纲修订”,着重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举措也延续到了“第七次教育大纲修订”中;1995年,学校教授英语的起始年级从初中一年级变为小学三年级,1997年英语进一步被确立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必修课;2008年,李明博政府出台政策,要求到2012年,全国中小学英语课程都必须用英语教授(TEE, Teaching English through English)等。
2.EPIK和TaLK项目。除改革课程大纲外,韩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引进英语母语者师资,如建立了“在韩英语项目” (EPIK, English Programmes in Korea),大力引进英语母语国家的教师前来韩国的公立学校教书。EPIK项目的姐妹项目“在韩教书和学习项目”(TaLK, Teach and Learn in Korea)为英语国家大学生提供短期交换生奖学金,鼓励他们来韩国偏远地区公立学校教授英文,同时了解韩国文化和社会。
3.英语补习热和“早期留学”盛行。韩国政府将提升国民英语水平放在了极高的位置上,社会评价体系也加大了对英语的考量。英语已成为韩国人入学、求职等活动的门槛,真切地影响着韩国人的生活,这也导致了韩国个人和家庭不满足学校的英语教育,不断加大对英语课外补习班的投资。三星经济研究院数据显示,韩国人每年约花费共14.3万亿韩元在英语课外学习上,另花费共约7000亿韩元在英语考试上,使韩国成为全球在英语学习上花费最多的国家。除此之外,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会将低龄儿童送去英语国家留学(即所谓的“早期留学”),从小接触英语环境,以提升英语水平。
二、韩国英语教育的问题
“英语热”的发酵使韩国人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已经成为了一种“信仰” ,但即使这样,韩国人的英语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揭示出了韩国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体系。虽然韩国人对于英语学习有着狂热的追求,但首尔市政府的一项调查显示74.2%被调查的韩国人表示用英文交流有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韩国的应试评价体系培养出来的更多是熟练的英语考试者,而非英语运用者。韩国的“大学修业能力考试”(“修能考试”)成绩不仅是学生进入大学的依据,更可以说是学生改变命运,决定今后社会地位的依据。因此家长和学生们为了提高考试分数不遗余力。
英语学科于1993年成为“修能考试”科目之一,“第五次教育大纲修订”时英语听力正式成为考试环节,稍稍弥补了从前只注重语法的考试结构;2013年听力环节所占比例从34%提升到50%。然而,这样的做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韩国的英语教育方式。虽然韩国政府积极推进英语课堂上的“交际式语言教学法”(CLT),但学生和家长们希望老师做的却仅仅是帮助他们提高考试成绩。如“修能考试”中没有英语口语考试,学生和家长便要求英语老师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其他考试科目,而非英语口语上。虽然近年来韩国大量引进英语母语外教,但学生们常常并不认为外教口语课是真正的英语课,因为这并不关乎他们的“修能考试”成绩。
2.“用英语教英语”(TEE)政策难以实现。除去应试教育,韩国英语教育无法取得长足进步的另一原因在于本土师资培养的不足。韩国本土英语教师本身就是在应试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其自身英语听说能力就存在缺陷,在其教学中自然没有能力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指导。教师本身能力的不足成为了前文所述韩国政府推行“用英语教英语”(TEE)政策的主要阻力。
3.英语补习热和“早期留学”带来的问题。韩国英语补习热和“早期留学”的盛行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课外补习及将儿童送出国学习英语对韩国普通家庭造成了不小的经济负担,也造成了英语学习资源分配不均和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为了解决该问题,韩国政府鼓励EPIK和TaLK项目的实行,着眼为公立学校,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的公立学校提供英语母语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济条件造成的英语学习资源不均的问题。 4.“英语公用化论争”的兴起及问题。1998年随着卜炬一《国际时代的民族语》一书的发布,韩国社会出现了要求将英语定为官方语言的声音。在一个典型的单语国家且英语几乎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社会竟出现这样的诉求,的确是比较奇特的现象。这种声音一出现,便在韩国舆论引起了一阵辩论潮,被称为“英语公用化论争”。支持者认为只有将英语列为官方语言才能全面提升国民英语水平,使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更具影响力;反对者则认为将英语列为官方语言进行普及,不仅费时费力,且会导致社会阶层分裂、民族整体性丧失等问题。虽然经过多年的争论,至今英语也未能成为韩国的官方语言,但是该主张在韩国建立济州特别经济区和自贸区的进程中不断被提及,至今仍有余热。该种声音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韩国人对英语学习目的认识不清,缺乏自信和忽视民族身份认同的问题,这是值得警觉的现象。
三、总结与启示
在分析了韩国英语教育现状和问题后,本节将简要介绍韩国已采取的解决策略,并试图对中国英语教育有所启示。
1.加大力度引进外教和培养本土英语教师。相对韩国而言,我国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所欠缺,国家对英语教育的经费投入比较有限。韩国通过EPIK和TaLK项目,在2010年已经能保证每个学校有一名英语外教,而我国外籍教师人数远少于需求量,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中小学一般没有外教。同时,韩国意识到本土英语教师自身水平的不足限制了英语教育的发展,为此教育部大力推进覆盖整个教育系统的本土英语教师培训,并组织地方教育委员会向教师提供在职培训。在政府“用英语教授英语”(TEE)的政策指引下,2009年首尔地区率先建立TEE证书考核机制,老师需要通过参加教师培训项目等方式获得TEE积分,进而申请TEE证书。TEE证书机制通过引入竞争的方式,鼓励老师们自发提升用全英文授课的能力。而在我国,本国英语教师少有在职培训和出国交流的机会且缺乏有效的教师水平评价体系,合格的英语师资严重不足。师资的不足造成学校英语课大多是四五十人的大班授课,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因此,加大教育部门投入,大量引进外教和培养本土英语教师,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应引起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此外,与韩国一样,我国学生的课外补习盛行,也有越来越多的低龄学生被父母送出国学习英语。在韩国,“早期留学”的泛滥被称为是“因公共教育的崩溃,韩国教育难民周游世界”,为了改变这个局面,李明博总统时期主张减轻英语教育的费用,大力培养英语教师,扩大初、高中英语授课范围,使14万亿韩元的课外英语补习费减半。鉴于与韩国相似的情况,我国加大英语教育投入,完善公立教育体系,特别是加大贫困和偏远地区英语师资储备势在必行。
2.完善英语考核体系。如前文所述,制约韩国英语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应试体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韩国教育课程评价院在2013年设立了“全国英语能力测试”(NEAT, National English Assessment Test),包括了对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全方位考察,该测试正在逐步替代现行的“修能考试”的英语部分,作为大学入学的参考。
我国的“高考”教育与韩国极为相似,对于英语语法和阅读写作能力更为看重,而听力和口语等交际能力考核不到位。教育部门应依据实际情况切实改革和完善英语考核体系,加大口语、听力等测试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形成以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考核机制。
3.认清英语学习的目的。前文分析韩国英语教育问题时特意提到了“英语公用化争论”,提出了英语学习和民族身份认同间产生矛盾的警觉性问题。在发展英语教育时,首先要认清其目的是什么。在新时期,我国培养英语人才的目标应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根植于本国文化且了解外国文化,做中外交流的使者,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才;而不是思想和行动上“全盘西化”而丧失了民族性的人。韩国出现呼吁将英语列为官方语言的现象同样值得我们警觉。我国的英语教育不能凌驾于中文教育之上,更不能一味照搬国外模式,而应认真思考如何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教育模式,培养出“心怀祖国,放眼世界”,能够为国家对外交流做出贡献的新时期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Ka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