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倪瓒,元代四大家之一,精通诗书画。绘画方式以简胜繁,强调画面当中的气韵,他的绘画实践及美学思想不仅受当代人推崇,对明清画坛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山水画风格天真简淡,独特的构图方式以及绘画的“逸气”与他的生平经历、精神个性以及隐逸的思想相关,是元代绘画的高峰。
关键词:倪瓒;山水画;逸气;笔墨;隐逸
一、倪瓒的生平经历
倪瓒(1301—1374年),元末明初画家,诗人,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初名珽,字元镇,又字玄瑛,号云林、云林生、云林子等,别号很多,有萧闲仙卿、风月主人、幻霞子、幻霞生……有时还自书懒瓒。他的诗画中题名最多的就是云林。他出生于无锡,前几代均为隐士。他的家庭可以说是当地的富户,父亲倪炳很善治家,但是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倪云林靠其兄抚养长大。倪云林在23岁之前生活富裕,衣食无忧,不问世事,但是他没有一丝纨绔子弟的气息,勤于读书,专心绘画写诗。23岁其兄去世后,他开始经营清閟阁。由于之前不问世事的生活状态,他并不善于经营治家,很多“俗人”“俗事”使他不得不与之打交道,他一直向往的是清幽、远离世俗的生活。他曾写诗:“奸任忠诛转缪悠,鄂王固岂为身谋?中兴可望隳成业,南渡何心报敌仇。”可见他曾有过很强的政治责任心,但只是一瞬间。他高尚清幽的个性与当时元代的政治制度不相适应,他的汉人身份在元代是下等人,他在元代统治者的统治下被差别对待,科举的中止使他有才无处发,终生隐逸。48岁的倪瓒由于心中的苦闷、忧愁,开始信仰全真教,养成了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在他的绘画中表现出来,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笔简意幽的逸气之感。从53岁到去世,散尽家财,弃家游走于太湖一带是他生命中,也是他绘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虽然他远离尘世纷扰,远离世间凡尘俗世,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终究是苦闷孤寂的。他把这样的心境融汇到他的绘画创作之中,使画面有了独具一格的风貌。他说“写图以闲咏,不在象与声”,即作画如作诗,不必在形式上下功夫,重点在于自己诗画中心境经历的表达,这对倪瓒形成自己的山水画风格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时期,此种风格前所未有。
二、倪瓒山水画风格简淡天真
“宋人千笔万笔,无笔不简,元人寥寥数笔,无笔不繁。”以简来概括元人绘画并不全面。并不是所有元代画家都是笔法简便的,王蒙的千沟万壑,林木茂密,皴法多变,可以说是繁密之至。黄公望和吴镇的画总体看来也不算简易,赵孟頫的画面有繁亦有简。但在元画中,倪云林的笔法最简,画面最干净,寥寥数笔可成一帧。云林的绘画中讲究“惜墨如金”“萧散”。元四家皆以董源、巨然起家成名,倪云林在经营清閟阁时收藏了很多董源的作品细心临摹,南方画家董源的画令他倍感亲切。游荡的数十年间他都在太湖一带,因此他山水画的风格并无荆浩、关仝的北方画派气息,作品中没有沉郁浑厚、气势宏伟之风,尽是江浙一带小情小景之风。倪瓒35—55岁弃田幽游,无欲无求,所以他那时的画面显得萧疏空灵,简淡天真。倪云林的画可以理解为对太湖景致的一种提炼,太湖之景,湖内多水,水中近处有几块坡石,石上三五株树木,远处似一片平坡。太湖景致和倪瓒的“一河两岸”构图极为相似。“一河两岸”是倪瓒画风的典型代表,倪瓒的《渔庄秋霁图》正是典型的“一河两岸”构图,是他成熟时期的代表画作。画卷描绘了江南渔村秋景,此画面尽显倪瓒的个人风格特色。画面分为上、中、下三段式。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平坡舒缓展开;中段为中景,表现湖面景色,实则不着一笔,干净利索,连水波纹都不画一笔,以留白来表现水面幽静;下段则为近景,几块坡石上面有几株树木,参差不齐,枝叶稀疏,用淡墨略点。整幅画卷虽说平实简约,但不失层次感,空间层次感特别强。用灵动的笔墨、简约的构图表现出荒寒萧瑟的意境。后人喻云林画风为“不食人间烟火气”,形象至极。总体来看,倪瓒画风以简胜繁,给人干净明了、静谧而幽淡之感。在他之前的中国山水画少有能表现出这样美感的。倪瓒有严重的洁癖,据说每次洗澡要换十几次水,穿戴的衣物要拂灰数千次,客人来访后,客人经过的地方都要用水和抹布擦拭一遍。当然,他洁癖的个性也反映在画面上,十分干净简易。
三、倪瓒山水画中的“逸气”与“逸笔”
元代是蒙古族统治,民族关系十分复杂,种族分化也很严重,各族人民有高低贵贱之分,蒙古人最尊贵,色目人次之,汉人、南人是下等人,南人身份最为低贱。古有记载:蒙古人可以打汉人,汉人不准还手,蒙古人打死汉人,没有死罪只罚从军出征。倪瓒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元初期又把人分为十等,“八娼九儒十丐”,倪瓚的身份就是下等“九儒”。元代取消科举,社会地位的低下使大多数士人选择隐居,才情无处安置,只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寻找安慰。隐逸之风在元代成为主流,元代士人的隐逸是社会性的,身在官位,心向隐逸,可谓“隐于官”。倪瓒不仅自己隐逸,他也劝身边当官的朋友隐居于山水间,对于那些隐逸于田间心中还忧惮着国家政治的人他还进行第二次规劝,劝他们做到真正的隐逸。元代士人把心中的苦闷、百无聊赖寄托在诗画当中,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表现出超脱、高尚之感。高逸即脱俗。元代强调脱俗最甚,但元代士人与世俗却接触得最多,“元四家”被视为当时的高士,无不与世俗打交道,为了把自己与世俗脱离,高调地表明脱俗的势态,地位越是低下,越要显示自己的高尚清逸。在元代的绘画领域,倪云林的“逸笔草草”“聊以写胸中逸气”最能表现元代的“高逸”精神。
倪瓒的“逸气”不是凭空形成的,与当时的社会氛围、个性、生活经历、思想修养皆有关系。倪瓒的“逸气”也吸收了前代的“逸”思想,魏晋、北宋的绘画理论都曾提到过“逸”。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领域提“逸”最多的是谢赫的《古画品录》,北宋时期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这些理论使倪瓒继承了对逸品的追求,并融合他自身的经历以及他的精神思想发展出元代更高境界的“高逸”思想。倪瓒是元代逸气说最典型的代表,他所表现出来的逸气有他自己的特点。倪瓒自幼接受儒家思想,后期转向从道家和禅宗思想中寻找心里和精神上的寄托,他将道、禅、儒思想贯彻于他的绘画思想中,曾说自己的绘画思想是“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这样的道儒境界成为他画中最典型的表现,道儒思想支配着倪瓒的思想,使倪瓒在中晚年选择散尽家财,隐居于山水中。漂泊凄清的隐居生活使他的画面形成了更加鲜明的特色—萧散清幽、简淡高逸。这样的画面风格体现了高逸的绘画境界。在这一时期,倪瓒的作品是空灵的、幽寂的,通过笔墨把高逸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倪瓒的“逸气”是将自己的经历、道儒思想、内心思想毫无拘束地表达在画面当中,是他的一种精神寄托。云林的画跋写道:“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云林认为画画不在于画得像,不在于颜色似,而在于排泄胸中的逸气,作画只在于自娱。倪云林的作品皆是抒情,不但观者看着抒情,更在于作者作画时的抒情。 云林画中的“逸气”不仅是精神思想,也通过笔墨的洒脱描绘来表现内在精神的超然和洒脱,即“逸笔”云林绘画多用侧笔、渴笔,他作画并不是完全不用中锋,而是以侧笔为主,侧笔画出的线条更加灵活、更加飘逸、变化丰富,没有中锋那样浑厚。他的画面虽然构图简单,但是侧笔的变化使画面多了灵动性。云林学荆、关的披麻皴,融合太湖一带的坡石风貌,变笔法为松柔峻峭,形成自己的独特表现手法—折带皴。这种画法使画面看起来有一种洁净、清幽的美感。云林惜墨如金,追求轻柔简淡的墨韵,他不喜画面中出现大片的墨染,画面中几乎没有成片的墨色,用墨以干和淡为主,以轻、柔为主,以侧笔为主,笔触在纸上书写,在着力和不着力之间显得鲜嫩而不失苍老。笔墨之间彰显着简淡、清幽、高逸,万籁俱寂。墨纸上无霜月,却有霜月感。云林的“逸气”“逸笔”是他个人经历和体验的真实反映,也是精神和心灵追求超逸的体现,展现了元代文人画特有的高逸风格。
四、倪瓚山水画对后世的影响
倪瓒的山水画不仅受到同代人的推崇,也影响着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家。倪瓒创作的山水画和以前的绘画方式都不相同,创造了独特的构图方式和精神气韵,这种绘画方式和美学思想是空前绝后的,明清时期的画家多临摹学习他的绘画风格。王世贞说:“元镇极简雅,似嫩而苍。宋人易摹,元人难摹,元人犹可摹,独元镇不可学也。”由此可见倪瓒绘画的高深之处。明四家之首的沈周也仔细钻研过云林的画,但只是构图上相似,气韵和精神还是差些味道。我们从渐江大师的作品中也能看到倪瓒的韵味,他是师法倪瓒后自成一派的大师,新安画派的开创大师。渐江学习倪瓒作画的气韵并融合自己喜欢画的黄山景致,开创“新安画派”。从他的《清溪雨界》《秋林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笔法都在效仿倪瓒的折带皴,渐江的画面亦是干净、简淡,画面当中倪瓒的韵味颇浓。可见倪瓒对明清画家的影响。倪瓒的“简逸”画风对近现代的绘画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作画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形的要求,更应该注重绘画时的精神思想,加入自己创作时的情感,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画外的意蕴更加可贵。
五、结语
繁易,简不易。做加法简单,减法难。简是不容易的,对“简”的追求实则是一种概括升华的过程。我们现代生活中注重更多的是简单、简易、简朴,是生活中的放松,更是心灵上的追求。现在的装修都流行性冷淡风、极简风,连广告词都懂得标榜“简约而不简单”,倪瓒的“简逸”之风值得我们研究和深思。“简”不只是元代的典型,也反映了现代人们的追求。
作者简介
孙宁妍,1996年2月生,女,汉族,黑龙江海伦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艺术。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周积寅.倪瓒绘画美学思想[J].艺苑,1994(02):14-18.
[3]杨一笔.谈倪瓒山水画的“逸气”[J].美学大观,2009(06):12-13.
[4]车丽娟.倪瓒高逸境界探源[J].大众文艺,2010(10):119.
关键词:倪瓒;山水画;逸气;笔墨;隐逸
一、倪瓒的生平经历
倪瓒(1301—1374年),元末明初画家,诗人,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初名珽,字元镇,又字玄瑛,号云林、云林生、云林子等,别号很多,有萧闲仙卿、风月主人、幻霞子、幻霞生……有时还自书懒瓒。他的诗画中题名最多的就是云林。他出生于无锡,前几代均为隐士。他的家庭可以说是当地的富户,父亲倪炳很善治家,但是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倪云林靠其兄抚养长大。倪云林在23岁之前生活富裕,衣食无忧,不问世事,但是他没有一丝纨绔子弟的气息,勤于读书,专心绘画写诗。23岁其兄去世后,他开始经营清閟阁。由于之前不问世事的生活状态,他并不善于经营治家,很多“俗人”“俗事”使他不得不与之打交道,他一直向往的是清幽、远离世俗的生活。他曾写诗:“奸任忠诛转缪悠,鄂王固岂为身谋?中兴可望隳成业,南渡何心报敌仇。”可见他曾有过很强的政治责任心,但只是一瞬间。他高尚清幽的个性与当时元代的政治制度不相适应,他的汉人身份在元代是下等人,他在元代统治者的统治下被差别对待,科举的中止使他有才无处发,终生隐逸。48岁的倪瓒由于心中的苦闷、忧愁,开始信仰全真教,养成了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在他的绘画中表现出来,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笔简意幽的逸气之感。从53岁到去世,散尽家财,弃家游走于太湖一带是他生命中,也是他绘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虽然他远离尘世纷扰,远离世间凡尘俗世,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终究是苦闷孤寂的。他把这样的心境融汇到他的绘画创作之中,使画面有了独具一格的风貌。他说“写图以闲咏,不在象与声”,即作画如作诗,不必在形式上下功夫,重点在于自己诗画中心境经历的表达,这对倪瓒形成自己的山水画风格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时期,此种风格前所未有。
二、倪瓒山水画风格简淡天真
“宋人千笔万笔,无笔不简,元人寥寥数笔,无笔不繁。”以简来概括元人绘画并不全面。并不是所有元代画家都是笔法简便的,王蒙的千沟万壑,林木茂密,皴法多变,可以说是繁密之至。黄公望和吴镇的画总体看来也不算简易,赵孟頫的画面有繁亦有简。但在元画中,倪云林的笔法最简,画面最干净,寥寥数笔可成一帧。云林的绘画中讲究“惜墨如金”“萧散”。元四家皆以董源、巨然起家成名,倪云林在经营清閟阁时收藏了很多董源的作品细心临摹,南方画家董源的画令他倍感亲切。游荡的数十年间他都在太湖一带,因此他山水画的风格并无荆浩、关仝的北方画派气息,作品中没有沉郁浑厚、气势宏伟之风,尽是江浙一带小情小景之风。倪瓒35—55岁弃田幽游,无欲无求,所以他那时的画面显得萧疏空灵,简淡天真。倪云林的画可以理解为对太湖景致的一种提炼,太湖之景,湖内多水,水中近处有几块坡石,石上三五株树木,远处似一片平坡。太湖景致和倪瓒的“一河两岸”构图极为相似。“一河两岸”是倪瓒画风的典型代表,倪瓒的《渔庄秋霁图》正是典型的“一河两岸”构图,是他成熟时期的代表画作。画卷描绘了江南渔村秋景,此画面尽显倪瓒的个人风格特色。画面分为上、中、下三段式。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平坡舒缓展开;中段为中景,表现湖面景色,实则不着一笔,干净利索,连水波纹都不画一笔,以留白来表现水面幽静;下段则为近景,几块坡石上面有几株树木,参差不齐,枝叶稀疏,用淡墨略点。整幅画卷虽说平实简约,但不失层次感,空间层次感特别强。用灵动的笔墨、简约的构图表现出荒寒萧瑟的意境。后人喻云林画风为“不食人间烟火气”,形象至极。总体来看,倪瓒画风以简胜繁,给人干净明了、静谧而幽淡之感。在他之前的中国山水画少有能表现出这样美感的。倪瓒有严重的洁癖,据说每次洗澡要换十几次水,穿戴的衣物要拂灰数千次,客人来访后,客人经过的地方都要用水和抹布擦拭一遍。当然,他洁癖的个性也反映在画面上,十分干净简易。
三、倪瓒山水画中的“逸气”与“逸笔”
元代是蒙古族统治,民族关系十分复杂,种族分化也很严重,各族人民有高低贵贱之分,蒙古人最尊贵,色目人次之,汉人、南人是下等人,南人身份最为低贱。古有记载:蒙古人可以打汉人,汉人不准还手,蒙古人打死汉人,没有死罪只罚从军出征。倪瓒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元初期又把人分为十等,“八娼九儒十丐”,倪瓚的身份就是下等“九儒”。元代取消科举,社会地位的低下使大多数士人选择隐居,才情无处安置,只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寻找安慰。隐逸之风在元代成为主流,元代士人的隐逸是社会性的,身在官位,心向隐逸,可谓“隐于官”。倪瓒不仅自己隐逸,他也劝身边当官的朋友隐居于山水间,对于那些隐逸于田间心中还忧惮着国家政治的人他还进行第二次规劝,劝他们做到真正的隐逸。元代士人把心中的苦闷、百无聊赖寄托在诗画当中,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表现出超脱、高尚之感。高逸即脱俗。元代强调脱俗最甚,但元代士人与世俗却接触得最多,“元四家”被视为当时的高士,无不与世俗打交道,为了把自己与世俗脱离,高调地表明脱俗的势态,地位越是低下,越要显示自己的高尚清逸。在元代的绘画领域,倪云林的“逸笔草草”“聊以写胸中逸气”最能表现元代的“高逸”精神。
倪瓒的“逸气”不是凭空形成的,与当时的社会氛围、个性、生活经历、思想修养皆有关系。倪瓒的“逸气”也吸收了前代的“逸”思想,魏晋、北宋的绘画理论都曾提到过“逸”。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领域提“逸”最多的是谢赫的《古画品录》,北宋时期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这些理论使倪瓒继承了对逸品的追求,并融合他自身的经历以及他的精神思想发展出元代更高境界的“高逸”思想。倪瓒是元代逸气说最典型的代表,他所表现出来的逸气有他自己的特点。倪瓒自幼接受儒家思想,后期转向从道家和禅宗思想中寻找心里和精神上的寄托,他将道、禅、儒思想贯彻于他的绘画思想中,曾说自己的绘画思想是“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这样的道儒境界成为他画中最典型的表现,道儒思想支配着倪瓒的思想,使倪瓒在中晚年选择散尽家财,隐居于山水中。漂泊凄清的隐居生活使他的画面形成了更加鲜明的特色—萧散清幽、简淡高逸。这样的画面风格体现了高逸的绘画境界。在这一时期,倪瓒的作品是空灵的、幽寂的,通过笔墨把高逸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倪瓒的“逸气”是将自己的经历、道儒思想、内心思想毫无拘束地表达在画面当中,是他的一种精神寄托。云林的画跋写道:“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云林认为画画不在于画得像,不在于颜色似,而在于排泄胸中的逸气,作画只在于自娱。倪云林的作品皆是抒情,不但观者看着抒情,更在于作者作画时的抒情。 云林画中的“逸气”不仅是精神思想,也通过笔墨的洒脱描绘来表现内在精神的超然和洒脱,即“逸笔”云林绘画多用侧笔、渴笔,他作画并不是完全不用中锋,而是以侧笔为主,侧笔画出的线条更加灵活、更加飘逸、变化丰富,没有中锋那样浑厚。他的画面虽然构图简单,但是侧笔的变化使画面多了灵动性。云林学荆、关的披麻皴,融合太湖一带的坡石风貌,变笔法为松柔峻峭,形成自己的独特表现手法—折带皴。这种画法使画面看起来有一种洁净、清幽的美感。云林惜墨如金,追求轻柔简淡的墨韵,他不喜画面中出现大片的墨染,画面中几乎没有成片的墨色,用墨以干和淡为主,以轻、柔为主,以侧笔为主,笔触在纸上书写,在着力和不着力之间显得鲜嫩而不失苍老。笔墨之间彰显着简淡、清幽、高逸,万籁俱寂。墨纸上无霜月,却有霜月感。云林的“逸气”“逸笔”是他个人经历和体验的真实反映,也是精神和心灵追求超逸的体现,展现了元代文人画特有的高逸风格。
四、倪瓚山水画对后世的影响
倪瓒的山水画不仅受到同代人的推崇,也影响着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家。倪瓒创作的山水画和以前的绘画方式都不相同,创造了独特的构图方式和精神气韵,这种绘画方式和美学思想是空前绝后的,明清时期的画家多临摹学习他的绘画风格。王世贞说:“元镇极简雅,似嫩而苍。宋人易摹,元人难摹,元人犹可摹,独元镇不可学也。”由此可见倪瓒绘画的高深之处。明四家之首的沈周也仔细钻研过云林的画,但只是构图上相似,气韵和精神还是差些味道。我们从渐江大师的作品中也能看到倪瓒的韵味,他是师法倪瓒后自成一派的大师,新安画派的开创大师。渐江学习倪瓒作画的气韵并融合自己喜欢画的黄山景致,开创“新安画派”。从他的《清溪雨界》《秋林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笔法都在效仿倪瓒的折带皴,渐江的画面亦是干净、简淡,画面当中倪瓒的韵味颇浓。可见倪瓒对明清画家的影响。倪瓒的“简逸”画风对近现代的绘画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作画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形的要求,更应该注重绘画时的精神思想,加入自己创作时的情感,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画外的意蕴更加可贵。
五、结语
繁易,简不易。做加法简单,减法难。简是不容易的,对“简”的追求实则是一种概括升华的过程。我们现代生活中注重更多的是简单、简易、简朴,是生活中的放松,更是心灵上的追求。现在的装修都流行性冷淡风、极简风,连广告词都懂得标榜“简约而不简单”,倪瓒的“简逸”之风值得我们研究和深思。“简”不只是元代的典型,也反映了现代人们的追求。
作者简介
孙宁妍,1996年2月生,女,汉族,黑龙江海伦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艺术。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周积寅.倪瓒绘画美学思想[J].艺苑,1994(02):14-18.
[3]杨一笔.谈倪瓒山水画的“逸气”[J].美学大观,2009(06):12-13.
[4]车丽娟.倪瓒高逸境界探源[J].大众文艺,2010(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