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的里程碑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q12262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一套、湖南卫视在黄金时段同步推出了大型电视连续剧《毛泽东》,观众反响热烈,各方面好评不断。该剧以20世纪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把毛泽东放到时代历史的情境中去塑造,以人带史,集中反映了毛泽东从一个乡村少年成长为党和国家领袖,凝聚全党智慧力量,领导人民推翻专制统治,追求民族解放,建立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光辉历程,全景式地还原了近现代中国一段历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具有史诗般的品格,作了多方面探索创新,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
  首先,《毛泽东》成功地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塑造了领袖形象。毛泽东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在建党建军建国和建设新文化等方面功勋卓著。以他为题材进行影视创作,稍不注意就会走到英雄创造历史的老路上去。这是以前此类题材创作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当代中国早过了英雄创造历史的时代,但无论何时何地,英雄永远都会是一个民族国家的个性标志和精神旗帜。尊重历史,尊重包括英雄在内的每个个体的价值贡献,一个民族国家才能英雄辈出,活力四射。因此,如何处理领袖与人民的关系,做到既尊重史实,又避免“高大全”、把领袖神化,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该剧的成败,尤其需要注意准确把握,精确拿捏。该剧创作之初就确定了塑造“人民领袖”的艺术定位,把领袖形象放到人民中间去塑造。这一理念在创作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得到贯彻。剧中的青少年毛泽东求知欲强、勇于任事、大胆担当。这种个性使他在一些人眼里近似于现在的“问题少年”,是父母和亲朋好友的教育帮助,让他走出韶山冲,开阔了眼界,逐步成长成熟。成年后,他探求真理,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电视剧将他放在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中进行叙事,集中展现他指挥若定的战略家风采、挥斥方遒的诗人气质,红花绿叶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突出他领袖群伦的精神气质。作品还特别重视描绘他与劳动大众的鱼水情。他深入群众,找到了革命的力量之源,形成了群众观念,树立了人民意识,思想和行为有了深厚的现实根基。剧中的毛泽东呼应时代社会的要求,坚定不移地以为人民服务为旨归,坚持人民立场,代表人民利益,反抗专制,追求劳动大众和民族国家的自由解放。正是这种立场和选择,使他和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站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至高点上,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为赢得全国胜利、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为达成这一目标,该剧铺陈了大量感人的细节。如,他在长沙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发动工人、学生开展斗争,在延安现场调解老百姓的婚恋纠纷等。同时,穿插许多场景,直接书写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支援前线,揭示人民的主体作用,展现蕴藏在人民中的巨大力量,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再现了毛泽东高超的领导智慧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这种视角选择当代观众审美要求,产生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其次,将毛泽东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展示领袖的真情真性。《毛泽东》是一部带有个人传记色彩的作品,不可避免地要介入到他的家庭生活和感情世界。由于历史原因,有的人把毛泽东当神顶礼膜拜,也有人把他当圣人、“完人”来要求,求全责备,甚至把种种不实之词强加到他头上。《毛泽东》以人为本,站在时代社会的高度,从韶山少年写起,还原他的普通农家子弟身份,将笔触深入到他的家庭和情感生活中,写他与杨开慧、贺子珍的真挚爱情,对弟妹的关心爱护,对儿子毛岸英的严格要求和父子情深,十分贴切地挖掘他为人夫为人父兄的常人情感,有血有肉,生动鲜活,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有情有义的真心英雄形象。在血与火交织的重大革命中,这些元素的介入,既使作品有了丰实的题材厚度、宽广的人性内容,也使作品的艺术结构和表达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这种人性人情通过他与战友同志工作、交往中的亲密无间、襟怀坦白、诙谐风趣,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呈现。他对待自己的马夫老孙的情节尤为典型。马夫老孙跟随毛泽东多年,中央离开西柏坡时,他得知毛泽东有车坐,用不着骑马了,悄悄请求调离,不辞而别。获悉情况后,念旧情的毛泽东在中央机关已准备好出发进城时,却像个小孩子一样耍起了性子,一定要把老孙找回来,任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怎么劝就是不肯动身。进北京后,他如约请老孙坐在一起看戏,却忍不住烟瘾,不顾危险私自一人外出抽烟,在党小组生活会上受到老孙的尖锐批评。他开始似有些强词夺理的辩解,以及最后诚恳的检讨,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领袖在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同时,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真性情,塑造了一个情感充沛、可亲可爱的领袖,感人至深,丰富了毛泽东的艺术形象,拓宽了重大革命创作的题材和艺术表现形式。
  第三,以史实为依据,艺术地展现时代历史风貌。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是困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这方面,《毛泽东》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由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地位,该剧几乎牵涉到20世纪中国所有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及其评价。据统计,该剧有名有姓的出场历史人物达963人。一部电视剧要容纳、梳理这么多事件和人物关系,是史无前例的。为确保史实无差错,作品在国家权威部门直接指导下,遵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原则,精益求精,对涉及的每个史实都作精细地核对、考证,顺应当代观众渴求客观真实的审美期待,通过回到历史的情境客观展现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力求实事求是,不争功,不委过。对陈独秀、博古、李立三等人在特定历史时段的贡献、自省和真实的工作状态也有所展示。对蒋介石等国民党代表人物,既写出了他们反共反人民的一面,也从民族国家的角度表现了他们抗日爱国的一面,没有刻意丑化、矮化,呈现历史人物的原貌,呼应了当下国共合作、两岸和解的时代潮流,展现了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历史真实作了精准把握,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毛泽东》是一部电视剧,既要忠实于历史,也需要积极进行艺术虚构和想象,在精心的艺术营构中,给人以美的享受。作品在这方面也有独特的创造。如重庆和谈时,民主党派人士邀请毛泽东、国民党要员一起看戏。国民党人要看《负荆请罪》,民主党派想看《将相和》,毛泽东却出人意外地点了《大闹天宫》。这一情节纯属虚构,却非常真实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三种力量的不同立场、选择,有画龙点睛之妙。猜谜一场戏也是。国民党把抗战胜利归于“蒋干”,认为是蒋介石的功劳。毛泽东却给出了“共工” 的谜底,大义凛然地宣扬共产党对抗战的功绩,将功劳归于人民,机智地化解了敌意,赢得了喝彩,把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在一起。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被一个强国富民的伟大复兴梦所激励着。这个梦的实现,是从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开始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和奋斗。革命历史远离,岁月让这段历史蒙上尘埃,一些人习惯于把历史切割得支离破碎,任意曲解,不知何来,也不知所往。对此,习近平同志深刻阐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既相互联系又相区别,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电视剧《毛泽东》的创作贯彻了这一思想,以独特的艺术表达,书写了那个时代中国人追求实现他们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向今天的人们讲述了毛泽东是个什么样的人,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怎样的党的问题,重新发掘出了“为人民服务”“人民民主”等代表我们这个民族国家正能量和核心价值的思想观念,让今天的人们更好地认识毛泽东、理解毛泽东、崇敬毛泽东,也更准确地掌握民族国家走过的那一段峥嵘岁月,对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为实现新时代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湖南省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 马新亚
其他文献
彭 超:受《创作与评论》杂志的委托,对您进行这次访谈,也想借此机会向您请教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些问题。前一段时间,您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老树着花”多少春》的文章,对2013年部分文学现象进行评论。您在文章中关注50代作家的晚期写作,您之前也曾谈过晚郁风格的问题,我们想请您先谈谈关于50代作家的看法。  陈晓明:这篇文章是《人民日报》的命题作文,要我谈谈2013年的文学话题。但实际上,
期刊
湖南诗人江湖海早在1983年就开始在《星星》《飞天》等刊物发表诗作,移居惠州后仍笔耕不辍,迄今出版了《疼痛》《喜剧》《插曲》《江湖海诗歌》《大后天星期八》等多部诗集,主编过多种诗歌民刊及诗歌选集(如《诗歌惠州》《珠三角诗人诗选》等),曾经尝试过民族乡土诗、浪漫抒情诗、先锋实验诗、口语诗、唯美型爱情诗、纪实性新闻诗等等,他的勤奋写作不仅为自己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为当下的诗歌探索提供了有益
期刊
常言道:“有比较,才能更好地进行鉴别。”我想,对于艺事,亦是如此。  也许是这些年来,对那些将眼睛直盯着孔方兄,作画时心里老想着画商和收藏家的钱袋,画作缺乏生活实感,思想内容空洞与苍白,艺术形式平庸的行画,以及充满了媚俗气的画展,看得太腻了之故吧,所以,我在观看了中国画家王志坚的《志坚画牛画展》后,犹如沐浴春风。王志坚那满怀艺术创作激情,以朴实、苍劲、老辣、大气和具有力度美的中国画大写意笔墨,围绕
期刊
“神实主义”作为阎连科对自己创作追求的一个概括,它的提出本身就附着了一定的神秘性和宗教性——根据阎连科自己总结:“神实主义”是“在创作中摒弃固有真实生活的表面逻辑关系,去探求一种‘不存在’的真实,看不见的真实,被真实掩盖的真实……它与现实的联系不是生活的直接因果,而更多地仰仗于灵神(包括民间文化和巫文化)、精神(现实内部关系与人的灵魂)和创作者在现实基础上的特殊意思”。{1}虽然阎连科将他的中后期
期刊
2005年,由查建英采访、编选的《八十年代访谈录》一书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后,不但迅速登上各大著名书店的排行榜,还引起了知识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此后数年,三联书店又顺势推出了马国川的《我与八十年代》和北岛、李陀主编的《七十年代》等“同类”作品。这些具有“回望历史”性质的著作,既获得了不少好评,也引来了各种批评与争议。比如近年来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来研究“八十年代文学”的程光炜教授,就在文章中对《八十
期刊
《私人订制》中,宋丹丹扮演的河道清洁工人丹姐终于在生日那天做了一天的富人,终于不需要买菜都要讲价,不饶几毛钱都不舍得买菜那样度日,而是可以以亿为单位挥霍着过贵妇的生活。在生日过完,重新回到现实之后的车上,车载广播里传出了一首私人订制为丹姐的生日点播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车穿过夜色弥漫的北京城,回忆一幕幕浮现。动人的歌词“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湖南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以下简称《乌》)横空出世,席卷全国,引发万人空巷,成为湖南电视永远的记忆和经典。正是因为该剧,人们记住了编剧水运宪、导演宋昭、演员申军谊等人的鼎鼎大名,其电视歌曲亦唱彻大江南北,激荡燃情岁月。而今,湖南电视人高调翻拍该剧,并在媒体上展开如潮涌般的宣传攻势,企图借助原剧的社会影响,创造新的市场传奇。  新版《乌》剧强势推出,以其自制剧、翻拍剧
期刊
去年秋天,我读到刘曦林所著《二十世纪中国画史》,此书对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发展阐述甚全,尤其是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画的拓展、承变与演化及其流向的交错互补提出了许多有深度的思考。笔者作为一名美术理论工作者、中国画教师与创作者,自然会关注当下中国画发展状况及诸多问题症结所在,也不由自主地环顾周围画家群体与其中的一些人。魏怀亮是我这种关注中比较密切的一位。我对他的《路上的风景》系列作品有着“有思考、有个性、有
期刊
在湖南的中国画画家中,魏怀亮是让我敬佩的一位画家。用“敬佩”一词来表达我的感受,是经过认真思考后的选择。  中国画经过千百年的积累沉淀,已经在艺术样式、笔墨、构图、主题性题材等方面形成了十分深厚、完备的系统规范与传统,要想在这个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再向前迈进哪怕一小步,都是十分不容易的。因此,就常常会看到两种情形:一是很多人心态浮躁、不愿意下苦功夫学习传统,或对传统缺乏感悟,仅仅只是得了一点皮毛,远没
期刊
尽管迄今为止共和国已经走过了长达六十多个年头的历史,但就我个人有限的阅读视野,却一直都没有能够看到一本中国当代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著作。或许因为存在着现实文化语境的突出限制,也或许与此类著作的研究与撰写难度有关,到现在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著作却还依然是一种付之阙如的状态。正因为如此,所以,当我们终于看到李洁非一部副标题为“当代中国的思想轨迹”的研究著作《典型年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的时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