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
曾看到过这样的调查:给一位低年级的小朋友依次出了两道题,第一道是:一个数是7,比另一个数少2,这个数是多少?(回答:7—2=5),第二道为:小明有7朵小红花,比玲玲少2朵,玲玲有几朵小红花?(回答:7+2=9朵)。同一个人,相同的数量关系,却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可见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该小朋友之所以能对第二题作出正确的回答,是因为第二题的内容贴近生活。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应用题教学要让学生看到应用题生动的背景,从而借助于生活经验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握解题思路。然而,现行教材中,很多例题还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内容。
鉴于此,我在应用题教学时对学习材料进行了重组。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仔细的调查,了解他们在平时生活中,大多学生所感兴趣的、所熟悉的内容。然后根据所要学习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进行编题。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时,我将整个教学过程改成李老师的两天开支情况,既复习题为:昨天李老师上百姓超市买日用品花了75元,其余的38元买了零食,李老师身上有多少钱?例1为:今天早上王老师拿了一些钱上街买了3本笔记本,每本4元,剩下64元,王老师拿了多少钱?例2为:在上学的路上,王老师又买了4个光盘,付出20元,找回2元,每个光盘多少钱?开放性练习为:我数了数钱,还剩下46元,放学准备买些水果,我了解到:苹果每千克5元、梨每千克4元、草莓每千克8元、桔子每千克3元,除了买水果外,还得留下18元买菜。想想该怎么买合适,小组讨论,汇报可以怎么买。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设生活情景,增添学习兴趣
学以致用,这是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教师觉得自己的分析已经特别清楚了,可是学生在练习中却还屡屡出错,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36-98=136-100+2,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2,难以理解。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互相讨论:为什么要加上2呢?一位学生通过“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展开了联想:妈妈带了136元钱去商店买了一个98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36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应加上2元)。所以,多减去的2要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你说学生展开讨论后,能不会理解吗?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应用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和认识数学,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旗杆的高。旗杆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着旗杆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杆,下来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如何上去?这时我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于是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量旗杆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旗杆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旗杆影的长,算出了旗杆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旗杆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旗杆高:旗杆影长;或旗杆高:竿长=旗杆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可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数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志和兴趣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总之,在这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授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让数学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收稿日期:2011-06-10
曾看到过这样的调查:给一位低年级的小朋友依次出了两道题,第一道是:一个数是7,比另一个数少2,这个数是多少?(回答:7—2=5),第二道为:小明有7朵小红花,比玲玲少2朵,玲玲有几朵小红花?(回答:7+2=9朵)。同一个人,相同的数量关系,却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可见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该小朋友之所以能对第二题作出正确的回答,是因为第二题的内容贴近生活。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应用题教学要让学生看到应用题生动的背景,从而借助于生活经验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握解题思路。然而,现行教材中,很多例题还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内容。
鉴于此,我在应用题教学时对学习材料进行了重组。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仔细的调查,了解他们在平时生活中,大多学生所感兴趣的、所熟悉的内容。然后根据所要学习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进行编题。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时,我将整个教学过程改成李老师的两天开支情况,既复习题为:昨天李老师上百姓超市买日用品花了75元,其余的38元买了零食,李老师身上有多少钱?例1为:今天早上王老师拿了一些钱上街买了3本笔记本,每本4元,剩下64元,王老师拿了多少钱?例2为:在上学的路上,王老师又买了4个光盘,付出20元,找回2元,每个光盘多少钱?开放性练习为:我数了数钱,还剩下46元,放学准备买些水果,我了解到:苹果每千克5元、梨每千克4元、草莓每千克8元、桔子每千克3元,除了买水果外,还得留下18元买菜。想想该怎么买合适,小组讨论,汇报可以怎么买。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设生活情景,增添学习兴趣
学以致用,这是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教师觉得自己的分析已经特别清楚了,可是学生在练习中却还屡屡出错,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36-98=136-100+2,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2,难以理解。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互相讨论:为什么要加上2呢?一位学生通过“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展开了联想:妈妈带了136元钱去商店买了一个98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36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应加上2元)。所以,多减去的2要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你说学生展开讨论后,能不会理解吗?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应用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和认识数学,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旗杆的高。旗杆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着旗杆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杆,下来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如何上去?这时我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于是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量旗杆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旗杆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旗杆影的长,算出了旗杆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旗杆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旗杆高:旗杆影长;或旗杆高:竿长=旗杆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可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数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志和兴趣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总之,在这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授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让数学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收稿日期:201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