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不注重课堂教学效益,抓好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变,教学方法不变,还沉醉于旧的传统教学手段——“满堂灌”,那灵活生动的教材也会变成枯燥无味的教条,活的教材也会教死。学生总以为数学只是“书本上的题目”,枯燥无用,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加以艺术处理,学生便兴味索然,昏昏欲睡,其效果难尽人意。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智慧,带来欢乐,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只有使大脑产生优势的兴奋,才能使人全神贯注,才能有敏捷的思维,才能产生对知识的渴望。
1、提出问题,呈现背景
问题:一次会议有10人参加。假如每两个人都握手问好一次,请你算一算他们共要握几次手?
我引导学生先从2人握手开始计算握手次数,然后依次增加为3人、4人、5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亲身体验,发现规律:握手人数每增加1人,分别与原来的每人握一次手,握手增加次数等于原来的人数。通过这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作了有力的铺垫。
2、诱发猜想,激活思维
在解决上述背景题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计算出100个人相互握手的次数;1000个人相互握手的次数;……一般地,如果有几个人参加会议,共要握手多少次?由此引发猜想:,和个人相互握手的次数1+2+3+……(n -1)。
二、引导动手实践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指导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去发现,不仅能使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本人先准备好长度3cm、5cm、6cm、8cm、12cm、12cm的木棒给学生,要求任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在拼的过程中,就发现,有些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些无论怎么拼,都不能拼成三角形,这是为什么呢?其中蕴含有什么道理呢?从而将学生寻找规律,概括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又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先让学生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拼在一起,有什么发现?然后试论证,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操作,从而得与结论,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主、主动学习状态,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好的发展,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设疑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恰当地课堂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我国古代学者早就提出:“前辈谓学贵为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从疑生,疑解则学成”。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状况可在知识易错处设疑。可在知识枯燥处设疑,可在重点、难点处设疑,可在知识衔接处设。例如在教学《方差》这样一个较枯燥的内容时,本人用了这样的设疑:我县体委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择一名运动员参加全运会,每人射击5次,打中的环数为:甲:7环、8环、9环、8环、8环;乙:5环、10环、6环、9环、10环。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选谁参加全运会比较合适?于是同学们对甲乙两人的成绩作了分析:⑴平均数:两人都是8环;⑵中位数:甲是8环,乙是9环;⑶众数:甲是8环,乙是10环。明显从中位数和众数两次指标看,乙都优于甲,但是县体委领导却选中了甲运动员参加全运会,你认为公平吗?谈谈理由。学生激情高涨,好奇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进一步激起了渴望解开奥秘,学习新知识的积极动机。是啊,都觉得应由乙参加全运会,因为运动员的成绩主要指标是平均数,在平均数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不让乙运动员去,因为乙的发挥极不稳定,成绩的稳定性要用另一种量来表示。于是学生迫切想继续研究能够表现成绩稳定的量—方差。但是教师却不急于讲解,只对学生说在以后的教材中会学习到,这样留下一个不完美的结局,让学生却研讨、解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设疑不仅化解了学生对这个内容的枯燥感觉,同时也寓解于趣味之中,并在一定程度的增强集体主人翁意识。由此可见,要精心设疑,使问题具有令人信疑参半的迷惑性与十分浓厚的吸引力,学生一见到问题,使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四、妙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以趣引思,可以使学生不累,学而不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有趣的小游戏,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要求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我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三角形的正面被一张纸遮住了一部分。你能靠直觉确定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在课前我准备了三本书:一本书里夹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直角;一本书里夹有一个钝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钝角;一本书里夹有一个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各一个,并且这三个三角形有一个相等的锐角,重叠在一起后把这个锐角露出来,我先展示第一本书,问:谁能判断出这是什么三角形?话音刚落,学生抢着回答:“是直角三角形”。我把书打开抽出三角形,学生观察后确定是直角三角形。我又展示第二本书,问:谁能说出这个图形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兴趣明显提高,抢着回答:“是钝角三角形”。我又抽出三角形,学生观察后确定是钝角三角形,又回答对了,学生非常高兴,一些学困生也喜形于色。于是我又展示露出锐角的第三本书,问“谁能说出这是什么三角形?”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锐角三角形”。我打开书,把这三个三角形展示给学生看:一个是直角三角形,一个是钝角三角形,一个是锐角三角形,怎么会错了呢?学生都表现出非常惊奇的神情,瞪大眼睛想知道究竟;这时,我适时提出学习不能凭想当然,要善于动脑研究,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得出合理的解释。
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注重数学兴趣的培养,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持久的激发和培养起来,才能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求过程中来,主动获取知识,做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要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不断优化课堂教学,那么素质教育从课堂起步才能真正实现,这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只有使大脑产生优势的兴奋,才能使人全神贯注,才能有敏捷的思维,才能产生对知识的渴望。
1、提出问题,呈现背景
问题:一次会议有10人参加。假如每两个人都握手问好一次,请你算一算他们共要握几次手?
我引导学生先从2人握手开始计算握手次数,然后依次增加为3人、4人、5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亲身体验,发现规律:握手人数每增加1人,分别与原来的每人握一次手,握手增加次数等于原来的人数。通过这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作了有力的铺垫。
2、诱发猜想,激活思维
在解决上述背景题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计算出100个人相互握手的次数;1000个人相互握手的次数;……一般地,如果有几个人参加会议,共要握手多少次?由此引发猜想:,和个人相互握手的次数1+2+3+……(n -1)。
二、引导动手实践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指导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去发现,不仅能使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本人先准备好长度3cm、5cm、6cm、8cm、12cm、12cm的木棒给学生,要求任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在拼的过程中,就发现,有些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些无论怎么拼,都不能拼成三角形,这是为什么呢?其中蕴含有什么道理呢?从而将学生寻找规律,概括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又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先让学生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拼在一起,有什么发现?然后试论证,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操作,从而得与结论,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主、主动学习状态,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好的发展,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设疑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恰当地课堂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我国古代学者早就提出:“前辈谓学贵为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从疑生,疑解则学成”。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状况可在知识易错处设疑。可在知识枯燥处设疑,可在重点、难点处设疑,可在知识衔接处设。例如在教学《方差》这样一个较枯燥的内容时,本人用了这样的设疑:我县体委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择一名运动员参加全运会,每人射击5次,打中的环数为:甲:7环、8环、9环、8环、8环;乙:5环、10环、6环、9环、10环。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选谁参加全运会比较合适?于是同学们对甲乙两人的成绩作了分析:⑴平均数:两人都是8环;⑵中位数:甲是8环,乙是9环;⑶众数:甲是8环,乙是10环。明显从中位数和众数两次指标看,乙都优于甲,但是县体委领导却选中了甲运动员参加全运会,你认为公平吗?谈谈理由。学生激情高涨,好奇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进一步激起了渴望解开奥秘,学习新知识的积极动机。是啊,都觉得应由乙参加全运会,因为运动员的成绩主要指标是平均数,在平均数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不让乙运动员去,因为乙的发挥极不稳定,成绩的稳定性要用另一种量来表示。于是学生迫切想继续研究能够表现成绩稳定的量—方差。但是教师却不急于讲解,只对学生说在以后的教材中会学习到,这样留下一个不完美的结局,让学生却研讨、解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设疑不仅化解了学生对这个内容的枯燥感觉,同时也寓解于趣味之中,并在一定程度的增强集体主人翁意识。由此可见,要精心设疑,使问题具有令人信疑参半的迷惑性与十分浓厚的吸引力,学生一见到问题,使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四、妙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以趣引思,可以使学生不累,学而不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有趣的小游戏,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要求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我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三角形的正面被一张纸遮住了一部分。你能靠直觉确定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在课前我准备了三本书:一本书里夹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直角;一本书里夹有一个钝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钝角;一本书里夹有一个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各一个,并且这三个三角形有一个相等的锐角,重叠在一起后把这个锐角露出来,我先展示第一本书,问:谁能判断出这是什么三角形?话音刚落,学生抢着回答:“是直角三角形”。我把书打开抽出三角形,学生观察后确定是直角三角形。我又展示第二本书,问:谁能说出这个图形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兴趣明显提高,抢着回答:“是钝角三角形”。我又抽出三角形,学生观察后确定是钝角三角形,又回答对了,学生非常高兴,一些学困生也喜形于色。于是我又展示露出锐角的第三本书,问“谁能说出这是什么三角形?”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锐角三角形”。我打开书,把这三个三角形展示给学生看:一个是直角三角形,一个是钝角三角形,一个是锐角三角形,怎么会错了呢?学生都表现出非常惊奇的神情,瞪大眼睛想知道究竟;这时,我适时提出学习不能凭想当然,要善于动脑研究,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得出合理的解释。
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注重数学兴趣的培养,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持久的激发和培养起来,才能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求过程中来,主动获取知识,做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要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不断优化课堂教学,那么素质教育从课堂起步才能真正实现,这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