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医学生能否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仅与自身发展相关,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学视角更关注生命意义感培养中与幸福、积极、乐观等积极心理能力相关的层面,本文即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讨论意义拥有与意义寻求两个层面上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培养。
关键词: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019
生命意义感是个体对生命具有一致性、目的感和显著性知觉的感受,是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在个人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更高生命意义感的个体往往自我报告有更好的健康感受、更好的职业适应、更好地适应应对、更低的心理疾病发病率、更少的自杀意念等与高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积极结果。 伴随着社会转型与发展,医学生受到多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漠视生命,缺乏爱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医学生能否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仅与自身发展相关,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培养。
1 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内涵
广义的生命意义指整个人类社会乃至宇宙生命的意义,具有不变的定律。狭义的生命意义指的是个人的生命意义,为个人可以体验,也会变动。生命意义感因其与个人存在体验息息相关,难以被准确概念化,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意义感下了不同的定义,目前,心理学界对生命意义感的定义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不论从生命意义感的价值、获得的动力和需要、产生的过程等何种角度进行阐释,概括而论,生命意义感是个体主动获得的一种情感和价值体验,是关于个体对生命意义和目的的觉知、感受程度。可以看出生命意义是包括了认知、动机和行为层面的一个综合概念。
生命意义的认知层面更多关注的是对个体生命意义或存在的理解,动机和行为层面更多指向个体主动寻求意义的动力过程。Steger 等人认为生命意义应包括意义寻求和意义拥有两个层面,意义寻求是求指个体主动的努力构建对生命意义和目标的理解,并积极探求生命意义,不断扩展生命意义的过程,即指向生命意义的动机和行为层面。意义拥有指的是个体对当下所拥有的生命意义或生活目标的认知与理解,即指向了生命意义的认知层面。本研究即从意义寻求和意义拥有两个层面来理解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内涵。由于医学生的未来职业特性,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不仅关乎个体的生命价值感受、心理健康状态,还关乎临床实践中对病人的生命态度、医疗处置态度和处置方案。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慨包括了对生命存在和目的理解的意义拥有层面,也包括了面向未来职业而发展出能践行救死扶伤医学誓言,不断拓展生命意义的意义寻求层面。
2 积极心理学视角看生命意义感
2.1 生命意义感与幸福感
现有研究大多支持了生命意义感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的观点,一般认为,生命意义感可正向预测情绪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但对比国内外研究发现,意义拥有层面正向预测幸福感具有国内外研究结果的一致性,但意义寻求层面正向预测幸福感,国内外研究结果略有不同,具体表现在对消极情绪的预测上,国内研究发现意义寻求负向预测消极情绪,也就是说国内被试在寻求生命意义时,并不是像西方所认为的那样个体感受到的是痛苦或消极负面的情感体验,而是与此相反。这可能与跨文化背景有关。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影响生命意义与幸福感的关系,有研究发现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存在意义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低于非集体主义文化,而意义寻求对幸福感的影响则完全相反。也就是说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要更多重视寻求意义对幸福感的影响,高水平的意义寻求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与更高的幸福感体验。
2.2 生命意义感的获得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生命意义心理学研究关注的是生命意义感获得中的积极心理因素,该研究取向认为如果个体想获得生命的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关注个体自我成长的积极作用而不是消极的死亡防御,只有积极地寻找生命意义,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快乐与满足,也才拥有了有意义的人生。
2.2.1 心理需要的满足提升生命意义感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的满足是意义感体验的必要条件。当社会环境能够满足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时,个体倾向于拥有和追求积极的生命意义感体验。有研究者在中国文化情境下提出了包括关系和谐、身心健康、社会关注、个人成长和生活享受生命意义源的五维度结构模型。还有研究者发现,医学生生命意义感来源主要有:亲情、助人、理想与目标、成功、友情、学业、被认可与肯定、做事、享受生活、爱情、充实、快乐、挑战困难、享受大自然、个人成长与进步、被需要、爱与关怀、财富等。心理需要被满足的个体可以用自尊、亲密关系等意义来源维护意义系统,获得意义感体验。而意义缺失作为动机性成分具有两面性,当个体的心理需要未被满足时,一方面可能直接降低个体感知到的意义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个体投入意义寻求的努力中去。
2.2.2 意义取向的应对提升生命意义感
应对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情境或事件时,运用其内外部资源所做出的各种认知、情绪或行为的调节。意义取向应对相对于传统的问题取向应对和情绪取向应来说,在某些情境下更有利于积极的生命意义感的激发。Park对于生命意义感形成的内部心理机制进行探索,提出了“意义感建构模型(Meaning-making model, MMM)”,他认为生命意义感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个体将从情景刺激中所获得的意义感(情境意义感, situation meaning)与自我已有的信念(一般意义感, general meaning)进行对比、评估、判断等心理过程之后所形成。举例来说,当遭遇重大的创伤或丧失事件时,传统的问题和情绪应对取向不是有效的应对方式,当转向意义取向后,个体在事件刺激下获得的情境意义感会与早期已有的一般意義感出现差异,这个差异会唤醒个体的意义寻求过程,而试图改变情境意义感或一般意义感或两者皆改变,从而减少差异获得更好的适应,构建新的积极的生命意义。 3 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培养
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生命须臾不离,生命意义与死亡恐惧是存在主义治疗关注的两个重要命题,也是与医学生的未来职业息息相关的话题。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医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也是帮助医学生,增强生命意识,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基于积极心理学对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培养具有双重内涵,一方面,它促使医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即在认知层面注重对意义拥有层面的生命意义感培养,另一方面,它促使医学生充分重视、尊重和关爱生命,在动机和行为层面不断追寻与拓展生命意义,这是为未来职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必备的基础。
3.1 医学教育与生命教育交融提升生命认知
生命教育强调生命的价值构建与自我成长,强调生命之间的连接与意义支撑。有研究者对医学生的生命教育需求进行研究,发现在被访问的医学生中有59.2%希望获得生命哲学方面的知识,56.7%希望获得临终关怀方面的知识,48.7%希望获得生命社会学方面的知识,46.2%希望获得忧伤辅导方面的知识,45.7%希望获得生命文化学方面的知识。不同学科对于生命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哲学注重对生命现象的思辨,心理学侧重对生命状态的感知,教育学关注生命价值的塑造。医学强调对生命质量的维护。在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认知层面即对意义拥有的培养,需依托医学教育与生命教育相互交融来实现,既能引导医学生客观认知生命现象,增强职业技能,还能增强医学生在生命观、价值观、死亡观、生命关怀等各方面的价值认同,可以全方位的提升医学生的生命认知,正确理解并构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态度、生命价值、知晓如何应对死亡、尊重生命的权力追求,做好患者的临终关怀。
3.2 关注医学生心理需要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的,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较低层次的需要如果能得到较多的满足,则有利于高层次需要的实现。由于长学制、专业高要求等原因,往往让大多数医学生只关注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自身心理需要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人际关系和情绪问题的处理上,所以应充分关注医学生发展的心理需要,重视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引导医学生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建立稳定的自尊,这都是有效的意义感来源,有助于提高意义拥有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医学生因为未来职业特性,往往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深厚的医学理论专业知识,还要拥有救死扶伤等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需因势利导,医学生将自我实现需要与社会期待相结合,在未来的医疗行业中不断拓展生命意义。
3.3 学习意义取向应对发展有效的意义寻求行为
医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而应对方式往往在医学生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间存在差异,所以在面对意义缺失时,能排除以往应对方式的影响,及时转向并选择有效的应对方式提升意义感体验,才能实现意义缺失——意义寻求——意义获得的新平衡。意义取向的应对方式,正是以存在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为重构个体的生命意义感,关注在缺失中的获得,用积极乐观的视角,在意义缺失中发展意义寻求,从而实现新的动态平衡。提升生命意义感不仅要关注认知层面,更要注重动机和行为层面的引导,才能切实让医学生积极地认识生命、敬畏生命、捍卫生命和实现生命。
参考文献
[1]Heintzelman S J , Trent J , King L A . Encounters with objective coherence and the experience of meaning in life[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3,24(6):991-998.of Positive Psychology,2018,13(4):419-428.
[2]陈艺华,叶一舵.大学生生命意义极性与强度量表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5):733-738.
[3]于永菊.疫情延缓复学期高校大学生独处应对与生命意义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学进展,2021,11(1):8.
[4]何明成,李婷,何先友,等.生命意义与幸福感关系的元分析:基于跨文化视角[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5]商士杰,白宝玉,钟年,等.家庭社会阶层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6):1108-1111.
[6]程明明,樊富珉,彭凯平,等.生命意义源的结构与测量[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5):591-594.
[7]郭辉,李蔓荻,苏萌,等.医学生生命意义感来源调查报告[J].北京教育(德育),2013,(09):74-76.
[8]王玉,陈炜夷,甘怡群,等.意义缺失到生命意义感的作用机制:有调节的中介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2(03):581-586.
[9]刘天舒,郭明珠,陈炜夷,等.意义取向应对的产生机制及其中介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10]吴任慰,肖慧欣.医学生生命认知与生命教育需求调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11]于丽玲,张斌.从医学生的心理需求现状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02):40-41.
[12]孫红梅,王雷,阴山燕,等.医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核心自我评价、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9):18-19.
关键词: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019
生命意义感是个体对生命具有一致性、目的感和显著性知觉的感受,是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在个人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更高生命意义感的个体往往自我报告有更好的健康感受、更好的职业适应、更好地适应应对、更低的心理疾病发病率、更少的自杀意念等与高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积极结果。 伴随着社会转型与发展,医学生受到多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漠视生命,缺乏爱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医学生能否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仅与自身发展相关,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培养。
1 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内涵
广义的生命意义指整个人类社会乃至宇宙生命的意义,具有不变的定律。狭义的生命意义指的是个人的生命意义,为个人可以体验,也会变动。生命意义感因其与个人存在体验息息相关,难以被准确概念化,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意义感下了不同的定义,目前,心理学界对生命意义感的定义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不论从生命意义感的价值、获得的动力和需要、产生的过程等何种角度进行阐释,概括而论,生命意义感是个体主动获得的一种情感和价值体验,是关于个体对生命意义和目的的觉知、感受程度。可以看出生命意义是包括了认知、动机和行为层面的一个综合概念。
生命意义的认知层面更多关注的是对个体生命意义或存在的理解,动机和行为层面更多指向个体主动寻求意义的动力过程。Steger 等人认为生命意义应包括意义寻求和意义拥有两个层面,意义寻求是求指个体主动的努力构建对生命意义和目标的理解,并积极探求生命意义,不断扩展生命意义的过程,即指向生命意义的动机和行为层面。意义拥有指的是个体对当下所拥有的生命意义或生活目标的认知与理解,即指向了生命意义的认知层面。本研究即从意义寻求和意义拥有两个层面来理解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内涵。由于医学生的未来职业特性,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不仅关乎个体的生命价值感受、心理健康状态,还关乎临床实践中对病人的生命态度、医疗处置态度和处置方案。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慨包括了对生命存在和目的理解的意义拥有层面,也包括了面向未来职业而发展出能践行救死扶伤医学誓言,不断拓展生命意义的意义寻求层面。
2 积极心理学视角看生命意义感
2.1 生命意义感与幸福感
现有研究大多支持了生命意义感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的观点,一般认为,生命意义感可正向预测情绪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但对比国内外研究发现,意义拥有层面正向预测幸福感具有国内外研究结果的一致性,但意义寻求层面正向预测幸福感,国内外研究结果略有不同,具体表现在对消极情绪的预测上,国内研究发现意义寻求负向预测消极情绪,也就是说国内被试在寻求生命意义时,并不是像西方所认为的那样个体感受到的是痛苦或消极负面的情感体验,而是与此相反。这可能与跨文化背景有关。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影响生命意义与幸福感的关系,有研究发现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存在意义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低于非集体主义文化,而意义寻求对幸福感的影响则完全相反。也就是说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要更多重视寻求意义对幸福感的影响,高水平的意义寻求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与更高的幸福感体验。
2.2 生命意义感的获得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生命意义心理学研究关注的是生命意义感获得中的积极心理因素,该研究取向认为如果个体想获得生命的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关注个体自我成长的积极作用而不是消极的死亡防御,只有积极地寻找生命意义,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快乐与满足,也才拥有了有意义的人生。
2.2.1 心理需要的满足提升生命意义感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的满足是意义感体验的必要条件。当社会环境能够满足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时,个体倾向于拥有和追求积极的生命意义感体验。有研究者在中国文化情境下提出了包括关系和谐、身心健康、社会关注、个人成长和生活享受生命意义源的五维度结构模型。还有研究者发现,医学生生命意义感来源主要有:亲情、助人、理想与目标、成功、友情、学业、被认可与肯定、做事、享受生活、爱情、充实、快乐、挑战困难、享受大自然、个人成长与进步、被需要、爱与关怀、财富等。心理需要被满足的个体可以用自尊、亲密关系等意义来源维护意义系统,获得意义感体验。而意义缺失作为动机性成分具有两面性,当个体的心理需要未被满足时,一方面可能直接降低个体感知到的意义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个体投入意义寻求的努力中去。
2.2.2 意义取向的应对提升生命意义感
应对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情境或事件时,运用其内外部资源所做出的各种认知、情绪或行为的调节。意义取向应对相对于传统的问题取向应对和情绪取向应来说,在某些情境下更有利于积极的生命意义感的激发。Park对于生命意义感形成的内部心理机制进行探索,提出了“意义感建构模型(Meaning-making model, MMM)”,他认为生命意义感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个体将从情景刺激中所获得的意义感(情境意义感, situation meaning)与自我已有的信念(一般意义感, general meaning)进行对比、评估、判断等心理过程之后所形成。举例来说,当遭遇重大的创伤或丧失事件时,传统的问题和情绪应对取向不是有效的应对方式,当转向意义取向后,个体在事件刺激下获得的情境意义感会与早期已有的一般意義感出现差异,这个差异会唤醒个体的意义寻求过程,而试图改变情境意义感或一般意义感或两者皆改变,从而减少差异获得更好的适应,构建新的积极的生命意义。 3 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培养
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生命须臾不离,生命意义与死亡恐惧是存在主义治疗关注的两个重要命题,也是与医学生的未来职业息息相关的话题。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医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也是帮助医学生,增强生命意识,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基于积极心理学对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培养具有双重内涵,一方面,它促使医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即在认知层面注重对意义拥有层面的生命意义感培养,另一方面,它促使医学生充分重视、尊重和关爱生命,在动机和行为层面不断追寻与拓展生命意义,这是为未来职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必备的基础。
3.1 医学教育与生命教育交融提升生命认知
生命教育强调生命的价值构建与自我成长,强调生命之间的连接与意义支撑。有研究者对医学生的生命教育需求进行研究,发现在被访问的医学生中有59.2%希望获得生命哲学方面的知识,56.7%希望获得临终关怀方面的知识,48.7%希望获得生命社会学方面的知识,46.2%希望获得忧伤辅导方面的知识,45.7%希望获得生命文化学方面的知识。不同学科对于生命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哲学注重对生命现象的思辨,心理学侧重对生命状态的感知,教育学关注生命价值的塑造。医学强调对生命质量的维护。在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认知层面即对意义拥有的培养,需依托医学教育与生命教育相互交融来实现,既能引导医学生客观认知生命现象,增强职业技能,还能增强医学生在生命观、价值观、死亡观、生命关怀等各方面的价值认同,可以全方位的提升医学生的生命认知,正确理解并构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态度、生命价值、知晓如何应对死亡、尊重生命的权力追求,做好患者的临终关怀。
3.2 关注医学生心理需要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的,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较低层次的需要如果能得到较多的满足,则有利于高层次需要的实现。由于长学制、专业高要求等原因,往往让大多数医学生只关注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自身心理需要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人际关系和情绪问题的处理上,所以应充分关注医学生发展的心理需要,重视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引导医学生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建立稳定的自尊,这都是有效的意义感来源,有助于提高意义拥有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医学生因为未来职业特性,往往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深厚的医学理论专业知识,还要拥有救死扶伤等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需因势利导,医学生将自我实现需要与社会期待相结合,在未来的医疗行业中不断拓展生命意义。
3.3 学习意义取向应对发展有效的意义寻求行为
医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而应对方式往往在医学生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间存在差异,所以在面对意义缺失时,能排除以往应对方式的影响,及时转向并选择有效的应对方式提升意义感体验,才能实现意义缺失——意义寻求——意义获得的新平衡。意义取向的应对方式,正是以存在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为重构个体的生命意义感,关注在缺失中的获得,用积极乐观的视角,在意义缺失中发展意义寻求,从而实现新的动态平衡。提升生命意义感不仅要关注认知层面,更要注重动机和行为层面的引导,才能切实让医学生积极地认识生命、敬畏生命、捍卫生命和实现生命。
参考文献
[1]Heintzelman S J , Trent J , King L A . Encounters with objective coherence and the experience of meaning in life[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3,24(6):991-998.of Positive Psychology,2018,13(4):419-428.
[2]陈艺华,叶一舵.大学生生命意义极性与强度量表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5):733-738.
[3]于永菊.疫情延缓复学期高校大学生独处应对与生命意义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学进展,2021,11(1):8.
[4]何明成,李婷,何先友,等.生命意义与幸福感关系的元分析:基于跨文化视角[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5]商士杰,白宝玉,钟年,等.家庭社会阶层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6):1108-1111.
[6]程明明,樊富珉,彭凯平,等.生命意义源的结构与测量[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5):591-594.
[7]郭辉,李蔓荻,苏萌,等.医学生生命意义感来源调查报告[J].北京教育(德育),2013,(09):74-76.
[8]王玉,陈炜夷,甘怡群,等.意义缺失到生命意义感的作用机制:有调节的中介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2(03):581-586.
[9]刘天舒,郭明珠,陈炜夷,等.意义取向应对的产生机制及其中介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10]吴任慰,肖慧欣.医学生生命认知与生命教育需求调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11]于丽玲,张斌.从医学生的心理需求现状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02):40-41.
[12]孫红梅,王雷,阴山燕,等.医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核心自我评价、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