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新征程
2019年春节档大火的电影《流浪地球》上映15天就累计取得票房40.3亿元。影片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新征程,填补了中国“硬科幻”电影类型的空白,推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进程,对探索国产类型电影创作、推动中国电影创新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指出,《流浪地球》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它树立的价值标杆和占据的道义制高点。影片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国人民不计功利、天下大同、共克时艰的精神境界,诠释了中国传统价值和当代价值,介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战胜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提供了与西方不同的“中国方式”和“中国方案”。
带着地球去航行:表达人类对未来命运的思考
小说《流浪地球》发表于2000年。“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着力描写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科幻文学的特点是描写渺小人类个体与宏大自然、宇宙之间的关系。”小说作者、影片监制刘慈欣说,“《流浪地球》中,人类作为整体即人类命运共同体出现。我是在中同文化的大背景下创作的,地球是全部历史、文化、文明之根的一个象征。带着地球一起在太空航行,表达了中同人对故土、对家园的感情和情怀。我在宇宙的大背景下去表现这种情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说,《流浪地球》没有简单克隆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拯救并继续统治世界的“标准答案”,而是提出了组建联合政府、天上地下结合、带着地球一起走的“中国方案”。
八成特效自主完成:反映我国电影工业化成就
“《流浪地球》不仅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也让中国电影工业化往前走了一大步,”导演韩延说,“《流浪地球》的成功让科幻电影得到了观众认可,我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导演投入多样化的类型片创作中,在前赴后继的过程里逐步完善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到那时候,中国就会完成从电影大同到电影强国的转变。”
王晓晖说:“非常可喜的是,影片80%的特效是由中国团队完成的,可能与美国大片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总体上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反映出这些年我网电影工业和电影技术创新取得r显著成就。
用工匠精神打造《流浪地球》
作为第一部对标好莱坞科幻大片水准的国产科幻大片,主创团队在现实中面临的困难,恐怕不亚于《流浪地球》里各种角色在剧情设置中所面临的困难。面对重重困难和巨大挑战,《流浪地球》的戏里戏外都洋溢着英雄主义气概。面对资金短缺、经验缺乏、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不够等重重困难,主创团队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市场风险,一方面顶着压力开展艰苦卓绝的拍摄工作。通过影片幕后的新闻报道,可以一窥这群电影人的初心和匠心——4年筹备,2000多个特效镜头,3000多张概念没计图.8000多张分镜头画稿,1万多件道具……围绕这部电影作品,7000多人的庞大团队倾尽心血。
跟着《流浪地球》,一起“仰望星空”
作为一部建立在中国文化背景上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很好地契合了中国人对家园、土地不离不弃的情感,击中了人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家园意识和集体感。放眼世界,恐怕再难找到一个民族,能如中华民族这般,对故土家同有如此执念,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都一定要回家,要叶落归根,要一家团圆。
《流浪地球》白面世之日起便超越了寻常电影的范畴。与它的热映相伴而生的,还包括对科学知识的普及,对环保意识的增进,对想象力的持续激发,以及借助流行文化“仰望星空”的独特视野。太阳会不会熄火?什么是引力弹弓?什么是洛希极限?真的有流浪星球吗?如何保护地球?带着如此种种的疑惑和思索,越来越多的观众向前一步,开始探究影片背后的问题。当然,影片也给观众带来了一些深层次的人文思考。比如面对关乎人类存亡的生死考验,是舍弃地球还是守卫家园?是亲情可贵还是使命优先?正如一位影迷所说:“它让我们从现有的一亩三分地里走出来,站在宇宙太空的视角来审视人类命运,在没有经历过的時空拓展人生体验。”
2019年春节档大火的电影《流浪地球》上映15天就累计取得票房40.3亿元。影片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新征程,填补了中国“硬科幻”电影类型的空白,推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进程,对探索国产类型电影创作、推动中国电影创新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指出,《流浪地球》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它树立的价值标杆和占据的道义制高点。影片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国人民不计功利、天下大同、共克时艰的精神境界,诠释了中国传统价值和当代价值,介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战胜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提供了与西方不同的“中国方式”和“中国方案”。
带着地球去航行:表达人类对未来命运的思考
小说《流浪地球》发表于2000年。“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着力描写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科幻文学的特点是描写渺小人类个体与宏大自然、宇宙之间的关系。”小说作者、影片监制刘慈欣说,“《流浪地球》中,人类作为整体即人类命运共同体出现。我是在中同文化的大背景下创作的,地球是全部历史、文化、文明之根的一个象征。带着地球一起在太空航行,表达了中同人对故土、对家园的感情和情怀。我在宇宙的大背景下去表现这种情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说,《流浪地球》没有简单克隆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拯救并继续统治世界的“标准答案”,而是提出了组建联合政府、天上地下结合、带着地球一起走的“中国方案”。
八成特效自主完成:反映我国电影工业化成就
“《流浪地球》不仅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也让中国电影工业化往前走了一大步,”导演韩延说,“《流浪地球》的成功让科幻电影得到了观众认可,我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导演投入多样化的类型片创作中,在前赴后继的过程里逐步完善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到那时候,中国就会完成从电影大同到电影强国的转变。”
王晓晖说:“非常可喜的是,影片80%的特效是由中国团队完成的,可能与美国大片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总体上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反映出这些年我网电影工业和电影技术创新取得r显著成就。
用工匠精神打造《流浪地球》
作为第一部对标好莱坞科幻大片水准的国产科幻大片,主创团队在现实中面临的困难,恐怕不亚于《流浪地球》里各种角色在剧情设置中所面临的困难。面对重重困难和巨大挑战,《流浪地球》的戏里戏外都洋溢着英雄主义气概。面对资金短缺、经验缺乏、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不够等重重困难,主创团队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市场风险,一方面顶着压力开展艰苦卓绝的拍摄工作。通过影片幕后的新闻报道,可以一窥这群电影人的初心和匠心——4年筹备,2000多个特效镜头,3000多张概念没计图.8000多张分镜头画稿,1万多件道具……围绕这部电影作品,7000多人的庞大团队倾尽心血。
跟着《流浪地球》,一起“仰望星空”
作为一部建立在中国文化背景上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很好地契合了中国人对家园、土地不离不弃的情感,击中了人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家园意识和集体感。放眼世界,恐怕再难找到一个民族,能如中华民族这般,对故土家同有如此执念,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都一定要回家,要叶落归根,要一家团圆。
《流浪地球》白面世之日起便超越了寻常电影的范畴。与它的热映相伴而生的,还包括对科学知识的普及,对环保意识的增进,对想象力的持续激发,以及借助流行文化“仰望星空”的独特视野。太阳会不会熄火?什么是引力弹弓?什么是洛希极限?真的有流浪星球吗?如何保护地球?带着如此种种的疑惑和思索,越来越多的观众向前一步,开始探究影片背后的问题。当然,影片也给观众带来了一些深层次的人文思考。比如面对关乎人类存亡的生死考验,是舍弃地球还是守卫家园?是亲情可贵还是使命优先?正如一位影迷所说:“它让我们从现有的一亩三分地里走出来,站在宇宙太空的视角来审视人类命运,在没有经历过的時空拓展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