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精英列传之八

来源 :搏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ucard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极拳是我国传统拳种之一,已有300年历史。八极拳以套路演练独特,功法训练、技击对抗威力显著等特色,历久不衰。清末民初时期,威名赫赫的“神枪李书文”是八极门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以贴身靠打的精技纯功名震武林,以出神入化、精妙绝伦的大枪技艺扬威海内外,把八极拳发展到一个新高度,铸就了八极拳的辉煌。
  李书文(1862—1934年),字同臣,河北省沧州盐山县王南良村人。他幼时首拜八极五世传人张景星为师,习练八极拳三年,后拜师伯黄士海习练大枪六载。黄世海(1829—1914年),是李大中、张克明亲传弟子,曾以卓越武功受六品顶戴。李书文在师门习武期间,由于他天资聪敏,力大惊人,又肯勤学苦练,倍受李大中、张克明二位师祖厚爱。李大中、张克明、黄士海、张景星师徒四人都是以大枪驰名遐迩,名标方志的武林精英,而且都是同一村人。李书文习武在名人辈出的“神枪窝”里,如鱼得水,习拳练枪到了痴狂的境界。李书文的家离师门相距7.5公里,他每天晚间在师门练习一个时辰。每次往返的路上,他不像别人正常赶路,而是一步一拳,一步一掌,一步一肘练着走。练枪时,一边走一边拧着大枪拦、拿、扎。他以超常的毅力,获得了超常的功力。几年后,他的功夫突飞猛进,在家附近捋桩靠桩,碗口粗的枣树、槐树多被他练拳脚震死,成为他的练功桩。练习打沙袋,从50公斤到300公斤的沙袋,他掌击、肘顶、肩撞、背靠,不知打烂了多少条;习练大枪,“抽撤”、“缠拿”之枪力,把大门框划烂,将门前屋后的枣树全部划死。为练好“催枪问准”,对准粗树练,对准细树练,对准插好的高粱秆练,昼扎铜钱眼,夜扎香火头。在他家的枣树林中,他大枪扎枣,一枪一枣,百枪百枣;对着镜子练,达到触而不伤之境界,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经过12年勤学苦练,李书文集师祖李大中、张克明,师父黄士海、张景星拳技、枪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的技击风格。只要大枪一抖,枪头闪电般划出直径一米多的圆圈,其势恰似长江之水,磅礴千里;扎枪时,恰似流星赶月,鬼恐神惊,速度快,力道猛,准确度极高,达到出神入化,登峰造极之境界。
  据民国时期《沧县志》记载:李书文长得“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在室内排掌击空,离窗五尺,窗纸震荡有声;用大枪刺壁之蝇,蝇落而壁无痕。铁锥入壁(土墙壁)力拔甚难,他以大枪搅之,锥即出。与他共同生活过的族人乡亲们,常传颂他帮助乡亲收粮时,背对装运粮的大马车,用脚勾起80斤重的粮袋,挑过头顶,甩到大车上。他帮助乡亲们盖房上大梁时,用大枪将一棵棵的檩条挑到房山上。据跟随“神枪李书文”学艺十几年的徒孙、清末宣统皇帝御前侍卫霍庆云回忆:神枪李师爷的功夫,咱们练不了。他用大枪挑起80斤左右大车轱辘摇风车似的呼呼转。他经常这么练,毫不费力。
  李书文性如烈火,嫉恶如仇。清光绪七年(1882年)春,沧州久旱无雨,集结在李书文乡村附近大浪淀芦苇荡中的匪徒头目王大海,绰号“活阎王”,勾结当地地痞恶霸绰号“狗熊”的肖玉雄,欺男霸女,昼抢集市,夜闯民宅,无恶不作。有一天正值集日,李书文肩挎搭袋去赶集,刚到集市不久,忽听人们高喊:“快跑啊!狗熊来啦!”李书文久闻其恶名,早有替民除害之心。抬头观瞧,见一黑大汉在一群地痞无赖呼拥下东抢西夺,一少妇躲避不及,被黑大汉一把捋住,肆意侮辱。李书文见状,上前大喝一声:“住手!放开她!”黑大汉一愣,见眼前站着一位枯干矮瘦的小伙子,轻蔑地说:“你小子吃了豹子胆,敢管我肖玉雄的事,我摔死你。”说罢,恶虎扑食般朝李书文扑去。李书文朝左一闪,飞起右脚一踢,正踢着黑大汉的左肋。黑大汉颠翻在地,肋骨被踢断,疼得趴在地上直叫。这时,集市南头急匆匆赶来一伙人,领头的长得凶神恶煞般模样,正是“活阎王”王大海。他见肖玉雄被打翻在地,便挥动双拳恶狠狠地朝李书文痛下杀手。李书文左手一撩,右手一掌击中头部,王大海“头入于颈内而睛暴出”,即刻毙命。众匪徒吓得屁滚尿流,狼狈而逃。李书文为当地乡民除了害,赢得了乡民们的赞誉,人送绰号“神掌李”。
  1895年,袁世凯开始在天津南郊小站练兵。他利用各种手段和关系笼络招聘武艺高强之士,并重金聘用日本空手道高手和德国军事教官来训练他的精锐部队。李书文的师傅黄士海收到袁世凯的聘书,因年事已高,特推荐弟子李书文前
  李书文托起八极拳的辉煌
  去任教。李书文到兵营后,差人领他到演武大厅见袁世凯。袁世凯及众教官见他貌不惊人,瘦小枯干,扛着一杆大枪,误认为是大枪黄士海的仆人或家童。当问明情况,知李书文替师来任教官时,众人哈哈大笑。袁世凯的武教官伊藤太郎蔑视地对李书文说:“大大的东亚病夫”。并侮辱性地用小手指向下连续指点。刹那间,李书文以闪电般的速度,枪刺壁蝇之绝技惩罚了他。众人惊愕。伊藤大怒,挥起日本长刀以泰山压顶之势朝李书文头顶猛力劈下。李书文大枪一抖,将刀崩飞,再顺势一枪“泥鳅翻花”刺穿伊藤的咽喉,又一大枪一挑,将死尸甩出演武大厅外,众人惊呼。日本武道教官秋野、井上、野田见同伴被李书文刺死,齐挥刀恶狠狠地朝李书文扑来。只见李书文进击如闪电,退守如矢箭,大枪一抖如蛟龙出水,左刺右挑,血肉横飞。倾刻间,三位日本武道高手的尸体都被甩出演武大厅之外;众人在惊愕之时,李书文大枪一摆,刺向厅柱之蝇,厅柱无痕,厅内立即爆出雷鸣般的掌声。袁世凯连呼“神枪!真乃神枪也!”。从此,“神枪李书文”名冠天下。
  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俄国著名拳王马洛托夫来华,在京设擂台,贴海报,夸海口,侮我中华儿女,激起中华民众及有志之士的极大愤慨。京、津两地的一些武林名手与其较技,均败。李书文的二师傅张景星时为天津“中华武士会”教习,捎信给李书文。当时李书文正在故里侍侯卧病在床的大师傅黄士海(因黄士海无子,由李书文养老送终),见信后,李书文奉命立即到京赴擂。一切手续办妥后,李书文飞身来到擂台之上,见马洛托夫体壮如雄牛,好似他平时练功用的600斤沙袋。而马洛托夫见李书文瘦小枯干,于是双手抱肩,对着李书文蔑视地吐了一口唾沫。李书文义愤满胸,怒发丹田,随手一记“霸王挥鞭”卧风掌,打得马洛托夫晕头转向,将其左腮部打掉鸡蛋大小的一块皮。未等马洛托夫反应过来,李书文奋起神威顺势一招“六大开抱肘”,以闪电般的速度,运起千钧之力将马洛托夫肋骨打裂,击下擂台。众人欢呼,廷臣大喜,联奏,欲封李书文为五品顶戴,近侍卫队武术总教习。李书文以大师父黄士海需他尽孝道为由谢辞。
  1918年,李书文应奉系军将领许兰州之邀请赴奉天作客(李书文与许兰州投缘,许兰州之子许家福是李书文弟子)。奉军大帅张作霖久闻“神枪李书文”大名,获知神枪李在许兰州部作客,亲自登门拜会,并敬聘为奉军三军武术总教师(三军为:卫队、骑兵部队、步兵军官训导营)。李书文碍着许兰州的面子,只好应允。李书文第一天走马上任,在张作霖亲自陪同下来到卫队训练场。当时扶植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是日本,所以,在张作霖各部队任武术教官的主要是日本人,其次才是中国人。当李书文与张作霖及众将官按身份坐在观礼台上时,众人才看清张大帅给他们请来赫赫有名的“神枪李”是一个清瘦枯干、身材矮小的小老头(时年56岁),众人多有其实难副之感。随着张作霖副官的口令,众位武术教官各显技能表演,场内掌声不断。而李书文面部一丝表情都没有,更没有鼓掌助兴之意。因此而激怒了早欲与李书文较技的武术教官冈本、村野等。冈本向张作霖提出:要与李书文比武较技,条件是:如李书文输了,必须马上走人。张作霖也想见识一下李书文的功夫到底有多高,是不是人们传说的那么邪乎,于是用眼神征求李书文的意见。李书文看出张作霖之意,对日本人的挑战早已气不打一处来,于是说:“两人较技非同儿戏,难免伤残。我是一个快入土的糟老头子,日本人伤了我无所谓;我要伤了日本人,日本当局怎能与你张大帅善罢甘休。这样吧,让我们按规矩各立一张生死文书:无论何人伤残不要偿命,这样我才能与日本人交手。”张作霖见过冈本的功夫,暗想,李书文已50多岁,老不讲筋骨为能,怎么能伤害得了冈本,如冈本伤了李文书,大概也不会致命,我是大帅,对许兰州也有交待。于是双方立生死文书。李书文走下场与冈本对峙。立了生死文书的冈本更加狂傲,急不可待地挥动双掌,恶虎擒羊般朝李书文颈部击去,李书文迅捷侧身躲过,顺势一掌,击中冈本肩头,肩胛骨立即粉碎。众日本武道教官不服气,还要与李书文较量,被张作霖制止。
  李书文一生挟技游天下,他武艺精绝,一生较技近40年未逢敌手,伤于其拳锋枪技下者无数。因此,他警惕性极高,走南闯北来去无踪,一生教了多少徒弟,谁也搞不清。李书文收徒传艺不论贫富贵贱、地位高低,而喜其德才。他不是白天打工,晚上设场,编套路拖延时间挣小钱之辈,也不是从村东到村西无敌,创编八十个套路诱耀人的拳师,更不是挖空心思争夺正宗、掌门的“武术大师”,而是胸怀壮志,一生探求中华武术精技纯功的一代宗师。他用生命去拼搏,在腥风血雨中体验所学之技,在千万次生死搏斗中提炼、充实、完善中华武术的精技纯功。他留给后人的不是漫山花草,而是登峰造极的中华武术极品。他用自己几十年的血汗熬制成蜡烛,照亮了门人弟子们努力进取的前程,扬我华夏神州威名。
  “神枪李书文”早期弟子霍殿阁(1886年—1942年沧州南皮县小集村人),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精湛的武功击败日本武道高手,入选为清末皇帝护卫队武术总教习,其侄霍庆云为御前侍卫。晚期弟子刘云樵(1909年—1992年沧州南皮王寺镇集北头村人)。七岁时拜李书文为师,数载纯功,精进勇猛,曾击败日本剑道高段名手太田德三郎。1949年,刘云樵至台湾,曾任蒋介石及其子蒋经国侍卫队武术教官。他引退后创办台湾武坛训练中心,门生弟子三千,遍及亚美欧洲。晚期弟子李玉海与刘云樵是同村人,是当年李书文客居刘云樵家时收的一位贫苦佃户的儿子,与刘云樵同时练武。李玉海武艺学成后参加革命,曾担任过中央领导警卫队武术教官。
  李书文晚年时,其子李萼堂在湖南长沙创办国术馆,他不适应南方生活,后居住在天津市南郊区北闸口堂孙李之芳处。1934年秋季的一天晚上,李书文坐在院中椅子上,边喝茶,边指导族孙们练武,突发暴病(脑溢血)去世,享年72岁。
  “神枪李书文”一生为人光明磊落,疾恶如仇。他以登峰造极的精技纯功,镇邪恶,御外侮,以武扬威,誉满海内外。据不完全统计,“神枪李书文”的弟子传人国内外现有万人之多,每年清明节前夕,常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崇拜者飞抵沧州,前往“神枪李书文”墓地拜祭。
其他文献
现代搏击的竞赛场面大家可以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神秘感没有了,觉得似乎”威力不够”,传统武术又朦朦胧胧难觅真功。究竟什么样的功夫才是真正的實战功夫?强大的实战能力需要具备些什么样素质指标?一、要打倒对手就先要能打着对手,没有人会像傻瓜一样站在那里等你去打,不快就打不着;二、打着对手不是目的,打倒对手或者立即解除其战斗力才是目的,那只有足够重的打击才能奏效!三、如果临敌胆怯,手脚发软,那么训练时练就的所
期刊
“五行”与“十二形”是形意拳中最基本的传统套路,此拳以“象形取意”为立拳之本,以“防御为能”为特殊的技艺,久练此拳既可以外强筋骨,内;隆五脏,还能提高散手技艺,防身自卫。关于“五行”、 “十二形”的内容与演练方法,许多形意同仁在有关书刊杂志上均已作过较系统的介绍,在这里我只就“五行”、“十二形”拳演練的散手歌诀向广大形意拳爱好者作一简要的说明与介绍,以更好地配合广大形意同仁学者演练,使其更好地为
期刊
在日常的训练,特别是在实战搏斗中,损伤是不可避免的,而骨傷是其中最严重的损伤,现场急救更是尤为重要。
期刊
歌诀:以正相合以奇胜,避上打下贴地腿;鲤鱼转身猛摆尾,神腿扫定路不平。  主动进攻:双方对峙(图1),我方先以左直拳攻击,对方后退避让时,我方迅速上右步以右摆拳攻击对方头部(图2),若对方退让,我方迅速身体下潜,以后扫腿扫击对方脚脖(图3),致使对方向后重摔倒地(图4)。  要领、分析:此招是指上打下的用法,我方出左直拳接上步右摆拳,其主要目的,一是为下潜、后扫作掩护;二是逼对方后退。对方把精力用
期刊
劲力是搏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取胜的必备条件,研究武术搏击劲力之道,在实践中把各种劲力的灵活使用练到身上,是技击的必修功课。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用力习惯,例如:提重物、举东西,或迎面抵抗外力的撞击等,大多是采取对外力克服的方法。搏击运动可以说是双方劲力变化的相互较量,直接的二力顶抗往往是多数人采取的习惯形式。这种刚克刚、硬碰硬的二力顶撞,实际上是两力的相互抵消,其结果必然是“力大打力小”,劲
期刊
泰拳师在苦练外功基础上,更是遵循传统习俗,用禅功炼心养性,伴随拳舞和颂咒,挖掘自身搏击潜力,增强自信,培养内在坚决果断的气质,改善生理、心理结构,全面提高自身杀伤力、反应速度、抗打力、精神力量。对提高技击水平和心理意志极其重要。  禅功,也叫作“跏趺”,是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之一。禅功的目的是达到杂念全无的最高境界。据说泰国的国王都信佛法,都有“打禅”习惯,更有佛祖用“掸功”驱敌降魔的传说。  禅功
期刊
女性的防身,除了要求具备过人的胆识与掌握一些防身方法以外,再具备一定的功力,将会使自己的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在遇到侵犯的时候,恰如其分地给歹徒以致命一击,往往会使自己化险为夷,绝处逢生,此时防身功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防身功力训练是指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方面的综合训练,是以提高防身自卫能力为目的的一种专门性练习手段。在此介绍一些较为常用的女子防身功力练习的内容与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期刊
军警格斗术素来以凶狠直接、一招制敌的风格著称。在与敌人的实战对抗中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战斗,快速完成作战任务。这样的战斗风格决定了军警格斗动作具有强烈的进攻性、目的性和实用性。  那么,在与敌人的实战对抗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做到先发制人、一招制敌甚至招招制敌呢?《孙子兵法》讲“兵不厌诈”,这句军事术语同样可以活用到军警格斗活动当中来,格斗中的“假动作”运用就是最好的范例。  
期刊
何宗道其人    提到李小龙,我们马上会回想起他那健、力、美的身型,他是中国功夫的化身,代表着中国人不屈的形象。李小龙的英年早逝令广大拳迷和影迷们为之倍感痛惜。他那种开拓性的创新精神永远留给了世人,这对于全世界所有武术爱好者来说,都将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他开了功夫片的先河,并成功打入了美国好莱坞,他的健美的身型、英勇不屈的形象、凌厉的动作及叫声令每个影迷久久难以忘怀。为了在银幕上重塑一个“功夫之王”
期刊
1914年5月31日路易斯出生于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一名普通的采棉工人。  家境贫寒。所以他的童年绝大部分处于艰难和困苦之中。路易斯是8个孩子中的第7个。乔的父亲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最后在一家慈善机构开办的医院中病逝。乔从未见过自己的生父。1926年,12岁的乔随母亲及有5个孩子的继父阖家搬到了阿拉巴马州西奈山村的一个小木屋。人多房小,孩子们只好3人挤在一张床上。乔每天赤足去上学,后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