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成语一起走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qi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语是熟语的一类,它定意定型、言简意赅、风格高雅,是汉语词汇的精华,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高考对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实际也是对考生文化积累的考查。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成语的“上镜率”比较高,一般除了专题考查外,字音、字形的考查也常常以成语为载体,那么,如何才能正确跟着成语走呢?
  一、弄懂词义——明明白白我的心
  成语的意义具有相对的整体性和固定性,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的简单叠加组合。辨析成语的关键是弄懂它的含义,弄懂该成语本身的基本义和引申义,避免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凭想当然办事。
  比如“文不加点”,如果按今天常用的字面义,对“点”字进行望文生义地理解成写文章不加标点,是会贻笑大方的。而成语的实际意思是指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此类容易望文生义的常见成语还有:差强人意、不刊之论、首当其冲、万人空巷、目无全牛、久假不归、为之侧目、不赞一词、明日黄花、七月流火、述而不作、具体而微等。
  二、分清色彩——淡抹浓妆总相宜
  很多成语源于故事,有故事就有情趣,有喜怒哀乐,这就决定了成语的感情色彩。使用成语时若忽视成语的感情色彩,就会褒贬失当,闹出笑话。因此,辨析成语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纵观近几年高考命题,命题者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
  三、认准对象——事夫势拟同生死
  成语的含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和范围也就不同。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对象和范围缺乏了解,就容易张冠李戴。
  此类具有特指对象的常用成语还有:藕断丝连、青梅竹马、秦晋之好、破镜重圆、汗牛充栋、咏絮之才、巾帼英雄、徐娘半老、膏粱子弟、红颜薄命、乘龙快婿、劳燕分飞、母难之日、弄璋之喜等。
  四、尊重习惯——花径不曾缘客扫
  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因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在搭配上往往有一定的限制和要求。如:某市教委删除了《中学生守则》中的“节俭”和“谦虚”的内容,对此人们街谈巷议,褒贬不一。该句中的“街谈巷议”指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只能作名词用,不合习惯,属于误用。再如: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罚款告示牌。句中的“司空见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的事物,后面不能带宾语。这样的成语还有妄自菲薄、漠不关心、龙飞凤舞等。
  五、细揣语境——闲敲棋子落灯花
  语境就是成语所在的句子。辨析成语的语境就是要揣摩句子表达的意图或强调的重点,使成语与之吻合,这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所在。如2005年北京高考第四题的D项:千年杜鹃王”是森林工作人员在马岗子海拔2160米处发现的,树围达175cm,鲜为人知,经专家鉴定,其树龄已在900年以上。该句中“鲜为人知”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意思,而该句(语境)所列举这棵树发现地的海拔、树围、树龄等数据,旨在表达这种树在当今是极其罕见或非常神奇,至于有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并不是该句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所以该成语的使用就不合语境。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跟着成语走时,还要考虑成语使用时有没有语义重复,是不是自相矛盾,是不是符合逻辑。这些思维角度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综合运用的有机整体,倘如此,便能优哉游哉,游刃有余了。
其他文献
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命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可是,当代中学生感到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当积淀着中华民族浓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古典诗词从广大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逝去时,这是何等可怕可悲的事情。我想,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诗词教学中,有的教师从字、词、句、韵脚,甚至平仄,
期刊
教学构想: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古代人们在交往中,经常使用谦敬词,而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流传至今,活跃在日常交际中。作为当代高中生,应该了解这些词语,并能正确地使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料,供学生阅读参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疑难点适时点拨。为了帮助学生对谦敬词用法的识记,教师编排了一首简单的顺口溜,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教学目
期刊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
期刊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一脉,具有久远的历史和厚重的底蕴。客都梅州向来有"文物由来第一流"之美誉,是客家文化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作为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在客家文化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一名教师,弘扬客家文化义不容辞。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对学生进行客家文化教育,实践证明,在听、说、读、写四大语文能力训练中巧妙渗透是最实用最有效的途径。  听,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适时渗透带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内容,让
期刊
一、重中西思维优势兼容,给语文“才情”以时代生命。  语言文学,总是最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和社会习性,于是传统习性印记着民族渊源的“语文才情”。中国传统思维重人伦纲常,诗礼传家,温良谦恭,但轻自然法则,乐道安分守己。中国传统多一元化思维,有利于政令一统,却常常异己难容。直面时代,聆听风雨,将全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精华优化起来为我所用,在弘扬本民族思想文化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学习
期刊
一 、情感,要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正是情感,创造了教学情境,正是情感,教师,学生,文本,作者,在现在的时空中交汇,碰撞,引起心灵深处的震动和共鸣。狄德罗指出:“只有情感,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最伟大的成就。教师的激励作用,鞭策作用,依赖于教师深厚的情感。”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那醉人的绿呀! 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 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 但这是怎样的一个幻想呀。……我舍不
期刊
飒爽的秋风,扬起地上的烟尘,飘飘落落,起起伏伏。路灯无精打采的亮着,昏黄的灯光更让这一切显得死寂。夜幕降临,深黄的天空中挂上了几颗星星,风依旧吹。  路边是一颗柏杨树,树上还有几片枯黄的叶子,风一吹,飒飒的响,有几分清脆,但更多的是悲哀,我苦笑,这不过是无情的世界对叶临终前的葬礼。  世界这么冷漠,我感觉黑暗在慢慢将我吞噬。挫折、逆境,生活为什么要有这么多坎坷?面对生活的重压,我喘不过气来。  看
期刊
山歌进课堂的方法和手段拓宽了语文课堂教学渠道,山歌补充了语文教学内容,调节了课堂的教学品味。我在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山歌的特点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山歌概括文章主旨  所谓主旨,就是作者思路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起着统率和支配全文的作用。文章没有明确的中心意思,就成了无帅之兵、乌合之众,因此写文章要中心明确、集中、深刻;阅
期刊
有心理学研究的的资料表明7―10岁儿童注意的稳定性只能保持15分钟左右。所以低年级的小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上课分心、好动、听讲不认真等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而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的集中与否,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其学习的效率及习惯的养成。因此,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极其重要。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
期刊
中学传统文化教材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为了解决当今中学传统文化教学中文化积累“高耗低效”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必须对课文中内涵的文化精神内容散点,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归纳梳理,让其条理化、系统化,让其便于储存记忆,便于提取应用,长此以往,积淀为一种文化素养底蕴,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文化积累与语文学习双丰收。  几年的初中教学实践,发觉大多教师的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三中心模式,以知识为中心,强调学生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