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收入不平等一直是经济学关注的内容之一。从经济学角度看,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同时收入分配不平等可能引发社会冲突。不平等会使人产生挫折感和悲愤感,这种挫折感和悲愤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源泉(亨廷顿等,1954)。从社会学角度看,“不患寡而患不均”是社会的共性。
本文是一篇关于《不平等的痛苦——收入差距如何导致社会问题》一书的读书报告,在简要概括该书基本内容基础上结合理论与实践深入分析了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后果并进行了本书作为社会研究的路径再考察。
关键词 不平等 消费主义 社会交往 社会化理想
《不平等的痛苦——收入差距如何导致社会问题》一书是理查德·威尔金森和凯特·皮克特合作完成,通过对世界23个国家和美国50各州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作者观察到一个现象:与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的,不是各个国家间的富裕程度,而是国家内的贫富差距,即国家间的不平等程度。此书的结构通俗易懂,作者的观点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三句话:不幸福的根源是不平等,不平等造就了诸多社会问题,因此构建平等的社会让人类更幸福、更和谐,无论富人还是穷人。
一、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物质层面取得成功,社会层面遭遇失败”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总领全文,描述了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现状:经济增长在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幸福程度上不再具有决定性作用,反而随着富裕社会日益富裕,焦虑、抑郁,以及许多其他社会问题都在逐渐上升;第二章通过“健康和社会问题指数”的研究对不同国家不平等状况和美国各州不平等状况进行比较后抛出了一个问题:诸多不同社会问题,它们的根源是不平等的社会等级情况;第三章进一步讨论不平等是如何深入社会的。不平等状况不仅带来与社会差异相关的所有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分裂性的等级偏见,而且还会降低社区生活质量、减少信任、增加暴力。
第二部分“不平等的代价”分为九个章节。这九个章节分别从社区生活和社会关系、精神健康和药品的使用、身体健康与寿命预期、肥胖现象、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表现、青少年怀孕、暴力行为、收监率与刑罚体系、社会迁移的角度指出不平等给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的负面消极影响。
第三部分“一个更好的社会”分为四个章节。第十三章对前面九章做了一个总结性描述,提出不平等状况严重似乎会导致这个国家在广泛的领域社会运转失灵。第十四章从历史的角度讲述了人类社会继承了两种不同的社会遗产。第十五章提出了关于更平等的社会可以使人们摆脱自利的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观点,认为更高的平等程度和减少碳排放量的政策可以相辅相成,提高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最后一章作者对如何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平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进一步的展望。
二、他山之石
1、资源稀缺:不平等的生成机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瓦尔拉提出决定物品价值的是稀缺性。《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认为,稀缺性是指人们所需要的物品和劳动的有限性。经济学中的稀缺概念承认物质世界的有限性,这种稀缺性或有限性引起经济问题。
现代经济学有着关于资源稀缺性的一些基本认识:从资源结构上看,总体资源和个别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且人们所能获取的资源更是有限的,这同社会分配制度的不平衡结构一同导致了社会的普遍不平等。无论人们如何努力,所能获得的资源总是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这就不难理解,本书的作者何以将不平等看做是“痛苦的”。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变革提高,资源稀缺的上限在被不断突破,但这并不能说明不平等的痛苦就会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消亡。本书阐明了一个事实,就是在物质生产能力匮乏的社会,总体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经济发展,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此时会极大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缓和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此时的物质生活的提高与人们的幸福感、社会健康之间具有极其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然而随着物质社会的发展,这种关系在不断得被削弱,以至于同样程度的经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以及社会健康的提升就已经近乎水平了,由此,作者提出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绝对贫困”是指那些真正的物质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地区,而“相对贫困”,则正如本书第二章的开头所援引的马歇尔?萨林斯在《石器时代经济学》中的一段话所描述的:“贫困不是所拥有的财富少,也不是捉襟见肘,它首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贫困是一种社会地位…….它已经演变成为一种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公正”。
2、社会梯度:不平等的直接相关
当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归结于不平等,与不平等直接相关的,则是那些具有明显“社会梯度”的问题,也就是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化,这些社会问题的指数也会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
本书作者选取了九个具有这样“社会梯度”的问题,分别是:社区生活和社会关系;精神健康和药品的使用;身体健康与寿命预期;肥胖;教育表现;青少年怀孕;暴力;监禁与惩罚;社会迁移。各个国家和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在相关问题上评估的指数和相关统计特征,作者选取的是联合国提供的数据和标准以及相关学者进行的统计,社会不平等的程度则以国家收入排名最高的前25%的人群的总收入与国家排名收入最低的25%的人群的总收入进行比较得到的,以期能够统一标准,使对比有意义。
3、消费主义:不平等的梦想世界
布尔迪厄从社会学角度对消费主义文化做出系统分析,他认为消费是一种形成“区分”的手段。人们在日常消费中的文化实践,从饮食、服饰、身体直至音乐、绘画、文学等的鉴赏趣味,都表明和证明了行为者(agent)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等级。也就是说,在文化符号领域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结构性的对应。
凯尔纳区别了“消费”和“消费主义”,他认为前者是“以提升生命的方式享用商品”,而后者是“一种献身拥有和使用消费品的生活方式”(Kellner,1989),即消费主义者沉溺于商品的购买、使用和消费,并在其中寻求他们的人生意义,占有的商品和服务越多越好。 消费正好能满足个人作为积极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客体参与社会活动的心理需求。在不平等的社会,消费由此成为人们躲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书中指出,一个典型的矛盾是,当人类到达物质和技术的顶峰时,人们却发现自己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压抑,担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对友谊没有把握,从而把精神寄托于物质消费,远离人群,甚至压根不与他人交往。由于缺乏轻松的社交生活,得不到人人都需要的情绪满足,人们便寄情于过度饮食,大量购物,大把花钱,甚至酗酒、吸毒。当人类拥有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财富和舒适时,人们却在遭受诸多精神和情绪上的痛苦。
3、社交障碍:一个强大的社会分裂因素
社交障碍影响人们与他人产生认同和共鸣的能力。文章开篇就说“当人类到达物质和技术的顶峰时,人们却发现自己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压抑,担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对友谊没有把握,从而把精神寄托于物质消费,远离人群,甚至压根不与他人交往”。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如果一个人社会地位低下,他对生活的掌控感会较低,幸福和乐观的程度也会较低。影响个人健康的因素还不止是社会地位和心理健康问题,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也很重要。
当人们选朋友时,大多数人会从那些与自己经济状况差不多的人中挑选,而不会从很多的人中挑选。不平等不仅会使人们瞧不起那些比他们贫穷的人,同时会导致其他歧视,如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等的产生。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中,人们歧视弱者,歧视穷人,歧视女性,歧视不同的宗教信仰,于是人们互相冷漠而又高度戒备,支持严刑峻法惩罚轻微犯罪,直到造成社会的严重对立和分化。经济增长并不能带来生活的幸福,这是作者在对30多个发达的民主国家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作者认为社会的平等程度对于人们的幸福至关重要,因为平等能促进所有人的生活改善。
4、社会迁移:不平等的机会
社会的不平等通过世代承袭来实现其可持续性,并直观地通过家庭教育的不同成就来影响进一步的不平等。书上提到,在经历了1950年至1980年的缓慢增长后,随着20世纪后半叶收入差距的急剧拉大,美国的社会迁移性迅速下降……爸爸富儿子通常也富,爸爸穷儿子通常也穷。对此,书中有更详细的解释:人一出生,学习就开始了,人生的最初几年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这种早期学习受孩子成长的环境影响可能得到加强。在英国进行的—项全国范围的调查发现,到3岁时,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在教育方面已经经比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落后了一年。
在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一书考察了那些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及富有家庭的孩子在学校和在家庭的生活,颇具思想性地展示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占有不同资源,这种不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养育子女的点滴例行上,并很大程度上对孩子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实现美国梦的机会产生巨大影响。也就是说,家庭中的父母根据自身的阶层偏好来影响家庭中孩子的各种选择偏好。
物质财富差距越大使得社会地位差距越重要,在不平等社会状况越严重,向下歧视的压力越;那些最顶端的“拥有者”和最底层的“未拥有者”之间的社会差距也越大。在实际效果上,不平等程度越高,社会歧视也越强。人们通过显示对社会地位低于自己的人的优势来维持己的社会地位。那些社会地位较低的人通过向比他们更弱势的群体发泄而试图赢取自己的社会地位。
三、作为社会研究的再考察
1、艰苦的论证精神
这本书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就是通过公开的数据进行辅助论证,以阐释社会现象。虽说不平等这一现象早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就有学者提出,但是本书作者首次通过大量数据得出的结论从实证科学的角度论证了这一结论,并且用一种并不晦涩的表达方式告诉读者,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怎样思考。研究两个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除了处理的是两个社会现象本身以外,更重要的是怎样找出因果联系。书中第六章通过介绍不平等社会引起人们压力的生物机制,来寻找不平等社会中人们的健康状况较差的原因,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然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大沼泽地便是研究结论的“显而易见”,这些结论在社会领域被很多人看来不是显而易见的正确就是显而易见的错误。因此,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相关性的论证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本书论证的方式和论据的使用来看,本书更倾向于是一种导向性的、对现象进行描述的报告,而非一种严谨的学术成果。虽然本书在数据考量和分析上做了不少努力,但在深刻的社会大问题下更多的是个案的描述,缺乏深层次的总结,其相关性的叙述还显不够。
2、研究成果的落地
另外可贵的是,这本书的作者们不仅在理论上做研究,也在实践上展开了步伐。在最后一章里作者提到,要创建一个更好的社会,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形成一个持续的运动来这样做。为了帮助这一目标的实现,他们创建了一个“平等互信网站(www.equalitytrust.org.uk)”。网站内容比较多样的,不仅有相关研究成果、图表、新闻,还有可以申请加入当地的平等互信团体、为组织捐款等一些信息。
3、更社会化的社会理想
在与我们无法摆脱现代社会中社会和环境的失败这一压抑的情感生活了几十年后,现在我们可以重新获得一种乐观主义精神,知道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我们知道,更大的平等将帮助我们控制消费主义,使应对全球变暖政策的引入变得更为轻松。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营利机构显得日益反社会,当发现新技术在迅速扩大公众的利益时,这些机构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胁。我们所处的阶段是要为所有人创造一个质量更高,更社会化的社会。
这本书可以说是对当今正在发展着的现代社会的一个写照与回顾,在日益全球化以及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却在拉大的当今社会,仍然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正如这本书所说:“不论我们是否努力,一个更好的社会都不会自动到来我们可能会无法防止全球变暖所带来的灾难,我们可能会让社会变得日益反社会而无法理解其中所发生的过程。我们可能无法站起来对少数富人说不,这些富人有关自我利益的错误观念使他们觉得一个更民主和平等的世界是对他们的威胁在前进的道路上会出现问题和分歧—正如一切为进步而进行的争中所常常发生的一样—然而,在对我们走向何方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后,必需的变革是可以实现的。”
注释:
李琴.当代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唯物史观思考——消费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学术界(合肥),2006(2).
吴鲁平,刘涵慧,王静等.后现代化理念视野下的青年价值观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杨栋会.云南民族“直过区”居民收入差距和贫困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2(03).
[2]曾凡军.基于整体性治理的政府组织协调机制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院)
本文是一篇关于《不平等的痛苦——收入差距如何导致社会问题》一书的读书报告,在简要概括该书基本内容基础上结合理论与实践深入分析了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后果并进行了本书作为社会研究的路径再考察。
关键词 不平等 消费主义 社会交往 社会化理想
《不平等的痛苦——收入差距如何导致社会问题》一书是理查德·威尔金森和凯特·皮克特合作完成,通过对世界23个国家和美国50各州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作者观察到一个现象:与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的,不是各个国家间的富裕程度,而是国家内的贫富差距,即国家间的不平等程度。此书的结构通俗易懂,作者的观点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三句话:不幸福的根源是不平等,不平等造就了诸多社会问题,因此构建平等的社会让人类更幸福、更和谐,无论富人还是穷人。
一、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物质层面取得成功,社会层面遭遇失败”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总领全文,描述了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现状:经济增长在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幸福程度上不再具有决定性作用,反而随着富裕社会日益富裕,焦虑、抑郁,以及许多其他社会问题都在逐渐上升;第二章通过“健康和社会问题指数”的研究对不同国家不平等状况和美国各州不平等状况进行比较后抛出了一个问题:诸多不同社会问题,它们的根源是不平等的社会等级情况;第三章进一步讨论不平等是如何深入社会的。不平等状况不仅带来与社会差异相关的所有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分裂性的等级偏见,而且还会降低社区生活质量、减少信任、增加暴力。
第二部分“不平等的代价”分为九个章节。这九个章节分别从社区生活和社会关系、精神健康和药品的使用、身体健康与寿命预期、肥胖现象、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表现、青少年怀孕、暴力行为、收监率与刑罚体系、社会迁移的角度指出不平等给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的负面消极影响。
第三部分“一个更好的社会”分为四个章节。第十三章对前面九章做了一个总结性描述,提出不平等状况严重似乎会导致这个国家在广泛的领域社会运转失灵。第十四章从历史的角度讲述了人类社会继承了两种不同的社会遗产。第十五章提出了关于更平等的社会可以使人们摆脱自利的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观点,认为更高的平等程度和减少碳排放量的政策可以相辅相成,提高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最后一章作者对如何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平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进一步的展望。
二、他山之石
1、资源稀缺:不平等的生成机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瓦尔拉提出决定物品价值的是稀缺性。《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认为,稀缺性是指人们所需要的物品和劳动的有限性。经济学中的稀缺概念承认物质世界的有限性,这种稀缺性或有限性引起经济问题。
现代经济学有着关于资源稀缺性的一些基本认识:从资源结构上看,总体资源和个别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且人们所能获取的资源更是有限的,这同社会分配制度的不平衡结构一同导致了社会的普遍不平等。无论人们如何努力,所能获得的资源总是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这就不难理解,本书的作者何以将不平等看做是“痛苦的”。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变革提高,资源稀缺的上限在被不断突破,但这并不能说明不平等的痛苦就会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消亡。本书阐明了一个事实,就是在物质生产能力匮乏的社会,总体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经济发展,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此时会极大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缓和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此时的物质生活的提高与人们的幸福感、社会健康之间具有极其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然而随着物质社会的发展,这种关系在不断得被削弱,以至于同样程度的经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以及社会健康的提升就已经近乎水平了,由此,作者提出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绝对贫困”是指那些真正的物质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地区,而“相对贫困”,则正如本书第二章的开头所援引的马歇尔?萨林斯在《石器时代经济学》中的一段话所描述的:“贫困不是所拥有的财富少,也不是捉襟见肘,它首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贫困是一种社会地位…….它已经演变成为一种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公正”。
2、社会梯度:不平等的直接相关
当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归结于不平等,与不平等直接相关的,则是那些具有明显“社会梯度”的问题,也就是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化,这些社会问题的指数也会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
本书作者选取了九个具有这样“社会梯度”的问题,分别是:社区生活和社会关系;精神健康和药品的使用;身体健康与寿命预期;肥胖;教育表现;青少年怀孕;暴力;监禁与惩罚;社会迁移。各个国家和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在相关问题上评估的指数和相关统计特征,作者选取的是联合国提供的数据和标准以及相关学者进行的统计,社会不平等的程度则以国家收入排名最高的前25%的人群的总收入与国家排名收入最低的25%的人群的总收入进行比较得到的,以期能够统一标准,使对比有意义。
3、消费主义:不平等的梦想世界
布尔迪厄从社会学角度对消费主义文化做出系统分析,他认为消费是一种形成“区分”的手段。人们在日常消费中的文化实践,从饮食、服饰、身体直至音乐、绘画、文学等的鉴赏趣味,都表明和证明了行为者(agent)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等级。也就是说,在文化符号领域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结构性的对应。
凯尔纳区别了“消费”和“消费主义”,他认为前者是“以提升生命的方式享用商品”,而后者是“一种献身拥有和使用消费品的生活方式”(Kellner,1989),即消费主义者沉溺于商品的购买、使用和消费,并在其中寻求他们的人生意义,占有的商品和服务越多越好。 消费正好能满足个人作为积极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客体参与社会活动的心理需求。在不平等的社会,消费由此成为人们躲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书中指出,一个典型的矛盾是,当人类到达物质和技术的顶峰时,人们却发现自己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压抑,担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对友谊没有把握,从而把精神寄托于物质消费,远离人群,甚至压根不与他人交往。由于缺乏轻松的社交生活,得不到人人都需要的情绪满足,人们便寄情于过度饮食,大量购物,大把花钱,甚至酗酒、吸毒。当人类拥有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财富和舒适时,人们却在遭受诸多精神和情绪上的痛苦。
3、社交障碍:一个强大的社会分裂因素
社交障碍影响人们与他人产生认同和共鸣的能力。文章开篇就说“当人类到达物质和技术的顶峰时,人们却发现自己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压抑,担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对友谊没有把握,从而把精神寄托于物质消费,远离人群,甚至压根不与他人交往”。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如果一个人社会地位低下,他对生活的掌控感会较低,幸福和乐观的程度也会较低。影响个人健康的因素还不止是社会地位和心理健康问题,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也很重要。
当人们选朋友时,大多数人会从那些与自己经济状况差不多的人中挑选,而不会从很多的人中挑选。不平等不仅会使人们瞧不起那些比他们贫穷的人,同时会导致其他歧视,如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等的产生。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中,人们歧视弱者,歧视穷人,歧视女性,歧视不同的宗教信仰,于是人们互相冷漠而又高度戒备,支持严刑峻法惩罚轻微犯罪,直到造成社会的严重对立和分化。经济增长并不能带来生活的幸福,这是作者在对30多个发达的民主国家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作者认为社会的平等程度对于人们的幸福至关重要,因为平等能促进所有人的生活改善。
4、社会迁移:不平等的机会
社会的不平等通过世代承袭来实现其可持续性,并直观地通过家庭教育的不同成就来影响进一步的不平等。书上提到,在经历了1950年至1980年的缓慢增长后,随着20世纪后半叶收入差距的急剧拉大,美国的社会迁移性迅速下降……爸爸富儿子通常也富,爸爸穷儿子通常也穷。对此,书中有更详细的解释:人一出生,学习就开始了,人生的最初几年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这种早期学习受孩子成长的环境影响可能得到加强。在英国进行的—项全国范围的调查发现,到3岁时,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在教育方面已经经比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落后了一年。
在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一书考察了那些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及富有家庭的孩子在学校和在家庭的生活,颇具思想性地展示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占有不同资源,这种不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养育子女的点滴例行上,并很大程度上对孩子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实现美国梦的机会产生巨大影响。也就是说,家庭中的父母根据自身的阶层偏好来影响家庭中孩子的各种选择偏好。
物质财富差距越大使得社会地位差距越重要,在不平等社会状况越严重,向下歧视的压力越;那些最顶端的“拥有者”和最底层的“未拥有者”之间的社会差距也越大。在实际效果上,不平等程度越高,社会歧视也越强。人们通过显示对社会地位低于自己的人的优势来维持己的社会地位。那些社会地位较低的人通过向比他们更弱势的群体发泄而试图赢取自己的社会地位。
三、作为社会研究的再考察
1、艰苦的论证精神
这本书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就是通过公开的数据进行辅助论证,以阐释社会现象。虽说不平等这一现象早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就有学者提出,但是本书作者首次通过大量数据得出的结论从实证科学的角度论证了这一结论,并且用一种并不晦涩的表达方式告诉读者,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怎样思考。研究两个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除了处理的是两个社会现象本身以外,更重要的是怎样找出因果联系。书中第六章通过介绍不平等社会引起人们压力的生物机制,来寻找不平等社会中人们的健康状况较差的原因,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然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大沼泽地便是研究结论的“显而易见”,这些结论在社会领域被很多人看来不是显而易见的正确就是显而易见的错误。因此,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相关性的论证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本书论证的方式和论据的使用来看,本书更倾向于是一种导向性的、对现象进行描述的报告,而非一种严谨的学术成果。虽然本书在数据考量和分析上做了不少努力,但在深刻的社会大问题下更多的是个案的描述,缺乏深层次的总结,其相关性的叙述还显不够。
2、研究成果的落地
另外可贵的是,这本书的作者们不仅在理论上做研究,也在实践上展开了步伐。在最后一章里作者提到,要创建一个更好的社会,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形成一个持续的运动来这样做。为了帮助这一目标的实现,他们创建了一个“平等互信网站(www.equalitytrust.org.uk)”。网站内容比较多样的,不仅有相关研究成果、图表、新闻,还有可以申请加入当地的平等互信团体、为组织捐款等一些信息。
3、更社会化的社会理想
在与我们无法摆脱现代社会中社会和环境的失败这一压抑的情感生活了几十年后,现在我们可以重新获得一种乐观主义精神,知道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我们知道,更大的平等将帮助我们控制消费主义,使应对全球变暖政策的引入变得更为轻松。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营利机构显得日益反社会,当发现新技术在迅速扩大公众的利益时,这些机构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胁。我们所处的阶段是要为所有人创造一个质量更高,更社会化的社会。
这本书可以说是对当今正在发展着的现代社会的一个写照与回顾,在日益全球化以及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却在拉大的当今社会,仍然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正如这本书所说:“不论我们是否努力,一个更好的社会都不会自动到来我们可能会无法防止全球变暖所带来的灾难,我们可能会让社会变得日益反社会而无法理解其中所发生的过程。我们可能无法站起来对少数富人说不,这些富人有关自我利益的错误观念使他们觉得一个更民主和平等的世界是对他们的威胁在前进的道路上会出现问题和分歧—正如一切为进步而进行的争中所常常发生的一样—然而,在对我们走向何方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后,必需的变革是可以实现的。”
注释:
李琴.当代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唯物史观思考——消费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学术界(合肥),2006(2).
吴鲁平,刘涵慧,王静等.后现代化理念视野下的青年价值观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杨栋会.云南民族“直过区”居民收入差距和贫困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2(03).
[2]曾凡军.基于整体性治理的政府组织协调机制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