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旅游业在近年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无论是酒店行业、旅行社业,还是旅游商品等细分行业,都需要依靠管理创新来适应新趋势、新竞争、新常态。本篇文章叙述了我国旅游教育发展趋势的主要表现,解释了该趋势下旅游管理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并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质量与教学模式、旅游师资队伍方面来探索旅游酒店专业教育的创新路径,意在为旅游行业的日后发展提供思路与支持。
【关键词】旅游趋势 教育改革 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5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全面、由数量到质量的快速发展过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在总体上满足了国家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但在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我国职业院校很多专业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的现象,至今仍有许多旅游院校或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认识很模糊,认为让学生拿到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认证就是成功,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没有考虑市场变化、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模糊,教学计划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更是模糊不清。
旅游师资队伍亟需充实壮大。教师队伍在整个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与实际工作者相同甚至更高的素质,并且要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在我国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多是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中职教师,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结构性缺编现象相当严重;由于职业教育早期没有旅游相关专业,初次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都是跨专业教学,专业能力不足;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比例失调。
教学质量与教学模式上严重滞后。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教育质量,要想培养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型技能人才还要从职业教育抓起。在教育全球化的今天,国内外院校的教学大纲差别并不大,关键问题在于我国目前的旅游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模式上存在明显的滞后性,造成人才培养出现了较多突出问题,致使整个行业出现了整个旅游产业发展受阻,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培养旅游人才,那么我国旅游行业必将永远滞后于其他国家和其他行业,国内的旅游管理水平也会大幅度落后于国外。
专业教学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企业人才短缺与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一直存在于我国职业院校的诸多专业过程中,尤其是旅游服务与管理领域。旅游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客观上要求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促进员工素质和服务质量提升的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我国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仍然普遍存在实践与理论脱节的问题,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但严重缺乏岗位实践。在我们实际工作岗位当中,岗位实践也要比理论学习更重要,尤其是在这个注重能力的时代,我们要的更多的是经验,而经验就是从实践中得来。然而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由于对岗位实践的重视性不高,导致不能很好的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岗位教育实训,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接触实践,相应的旅游服务与管理知识得不到实践的检验,也就不能很好地转化为学生的能力。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不断提高对岗位实训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校企结合的新的培养方式的探索,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综合实践能力强的旅游管理人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胜任现代旅游管理的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职业素养好、操作技术熟练、有一定管理技能的主管、领班等基层、中层管理督导人员对于旅游业来说是迫切需要的。兼具职业素质、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也是此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其专业的职业特色突出,就业去向明确。办学理念要适应社会发展对旅游职业岗位人才的需要,找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以服务于旅游产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培养适应旅游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目前,旅游院校教师队伍应该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高校的专职教师,时间充足,精力充沛,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能对学生基本知识的提高和巩固起到很大的帮助,但是指导学生实际工作时,由于缺乏经验,没有太强的针对性。而兼职老师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熟悉旅游企业的业务,但他们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如果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各有分工,就能将两者的优势充分的体现。另外,我们还可以与旅游企业进行合作,加强校企联合,让我们高校专职教师去旅游企业进行培训,这样不仅积累了工作经验,在指导学生时也能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旅游行业职业标准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专业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让学生真正掌握旅游产业需要和学生期望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高职旅游专业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妙.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引入欧美MBA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4(6).
【关键词】旅游趋势 教育改革 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5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全面、由数量到质量的快速发展过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在总体上满足了国家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但在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我国职业院校很多专业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的现象,至今仍有许多旅游院校或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认识很模糊,认为让学生拿到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认证就是成功,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没有考虑市场变化、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模糊,教学计划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更是模糊不清。
旅游师资队伍亟需充实壮大。教师队伍在整个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与实际工作者相同甚至更高的素质,并且要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在我国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多是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中职教师,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结构性缺编现象相当严重;由于职业教育早期没有旅游相关专业,初次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都是跨专业教学,专业能力不足;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比例失调。
教学质量与教学模式上严重滞后。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教育质量,要想培养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型技能人才还要从职业教育抓起。在教育全球化的今天,国内外院校的教学大纲差别并不大,关键问题在于我国目前的旅游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模式上存在明显的滞后性,造成人才培养出现了较多突出问题,致使整个行业出现了整个旅游产业发展受阻,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培养旅游人才,那么我国旅游行业必将永远滞后于其他国家和其他行业,国内的旅游管理水平也会大幅度落后于国外。
专业教学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企业人才短缺与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一直存在于我国职业院校的诸多专业过程中,尤其是旅游服务与管理领域。旅游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客观上要求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促进员工素质和服务质量提升的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我国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仍然普遍存在实践与理论脱节的问题,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但严重缺乏岗位实践。在我们实际工作岗位当中,岗位实践也要比理论学习更重要,尤其是在这个注重能力的时代,我们要的更多的是经验,而经验就是从实践中得来。然而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由于对岗位实践的重视性不高,导致不能很好的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岗位教育实训,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接触实践,相应的旅游服务与管理知识得不到实践的检验,也就不能很好地转化为学生的能力。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不断提高对岗位实训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校企结合的新的培养方式的探索,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综合实践能力强的旅游管理人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胜任现代旅游管理的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职业素养好、操作技术熟练、有一定管理技能的主管、领班等基层、中层管理督导人员对于旅游业来说是迫切需要的。兼具职业素质、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也是此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其专业的职业特色突出,就业去向明确。办学理念要适应社会发展对旅游职业岗位人才的需要,找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以服务于旅游产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培养适应旅游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目前,旅游院校教师队伍应该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高校的专职教师,时间充足,精力充沛,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能对学生基本知识的提高和巩固起到很大的帮助,但是指导学生实际工作时,由于缺乏经验,没有太强的针对性。而兼职老师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熟悉旅游企业的业务,但他们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如果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各有分工,就能将两者的优势充分的体现。另外,我们还可以与旅游企业进行合作,加强校企联合,让我们高校专职教师去旅游企业进行培训,这样不仅积累了工作经验,在指导学生时也能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旅游行业职业标准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专业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让学生真正掌握旅游产业需要和学生期望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高职旅游专业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妙.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引入欧美MBA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