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与瞬息的舞蹈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dyt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年复一年,它无声无息地蛰伏着,除了枝条日甚一日地蓬勃,别无吐蕾开花的迹象。怜它好歹是个生命,不忍丢弃,只好把它请到阳台上去,找一个遮光避风的角落安置了,只在给别的盆花浇水时,捎带着用剩水敷衍它一下。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顿的,任其自生自灭。
   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再次走上阳台,去给冬青浇水,然后弯下腰为冬青掰下了一片黄叶。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我几乎被那团鸡蛋大小的绒球吓了一大跳:那不是绒球,而是一枝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
   我愣愣地望着这位似乎由天而降的不速之客,不知道该拿它怎么办。
   后来我用尽全身力气,轻轻将花盆移出墙角,慌慌张张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搬到了房间里。然后屏息静气、睁大眼睛纵览整株花树——是的,上上下下,它只有绝无仅有的这一个花蕾。也许因为只其一个,花苞显得硕大而饱满。
   昙花入室,大概是下午六点左右。它就放在房间中央的茶几上,我每隔几分钟便回头望它一眼,每次看它,我都觉得那个花苞似乎正在一点点膨胀起来,原先绷紧的外层苞衣变得柔和而润泽,像一位初登舞台的少女,正在缓缓地抖开它的裙衫。昙花是真的要开了么?也许那只是一种期待和错觉,但我又分明听见了从花苞深处传来的极轻微又极空灵的窸窣声,像一场盛会前柔曼的前奏曲,弥漫在黄昏的空气里。
   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鹅黄色的花苞渐渐变得明亮,是那种晶莹而透明的白色。白色越来越厚,像一片雨后的浓云,在眼前伫立不去。晚七点多钟的时候,它忽然战栗了一下,战栗得那么强烈,以至于整盆花树都震动起来。就在那个瞬间,闭合的花区无声地裂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四散溅溢。那橄榄形的花苞渐渐变得蓬松而圆融,原先紧紧裹挟着花瓣的丝丝淡黄色的针状须茎,如同刺猬的毛发,一根根耸立起来,然后慢慢向后仰去。在昙花整个开启的过程中,它们就像一把白色小伞的一根根精巧刚劲的伞骨,用尽了千百个日夜积蓄的气力,牵引着,支撑着那把小伞渐渐地舒展开来。
   现在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像一朵硕大的舌状白菊,又像一朵冰清玉洁的雪莲,不,应该说它更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它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它知道这是自己一生中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公开演出,自然之神给予它的时间太少,它的公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限中一次完成,它没有机会失误,更不允许失败。于是它虽初次登台,却是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修炼的道行,已给它注入了一个优秀舞者的遗传基因。然而由于生命之短促,使得它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凄美。花瓣背后那金色的须毛,像华丽的流苏一般,从它白色的裙边四周纷纷垂落下来……
   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它一边舞着,一边将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慷慨地挥洒,直至耗散殆尽,就像是一位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的侠女。那是它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接踵而至。它的辉煌亦即死亡,它是在死亡的阴影下达到辉煌的。
   (作者张抗抗,选自《天然夏威夷》,有删节)
   亮点借鉴
  昙花并非花中贵族,也非人之娇宠,可在作者笔下,为何会美得令人惊讶呢?这得益于两种技巧的运用:
   1.细节,让景物美如画卷。昙花这场动人心弦的舞蹈,虽然短暂,可作者精雕細琢,下足了功夫。从花朵开放之前的“点点膨胀”与“忽然战栗”,到开放时的“舒展开来”与“优雅舞蹈”,以及凋零之际的“慷慨挥洒”与“从容不迫”,笔墨细腻生动。时而绘形,写它“绷紧的外层苞衣变得柔和而润泽”;时而绘声,写它“从花苞深处传来的极轻微又极空灵的窸窣声”;时而绘色,写它“鹅黄色的花苞” 与“雪莲般的花片”;时而嗅味,写它“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每一个细节,均泼墨如云,美如画卷。这样的细节描写,是本文成功的关键,也是写景类文章出彩的重要途径。
   2.修辞,让景物情感饱满。当景物美得让我们难以形容的时候,修辞手法往往会成为一个得力助手。如用比喻修辞,会形象逼真;用拟人修辞,情感更充沛;用排比修辞,会气势动人。当作者开始观察昙花开花的时候,说它“像一位初登舞台的少女,正在缓缓地抖开它的裙衫”;描写花朵绽放时,说“它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花朵收束时,则将它比作“一位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的侠女”。精妙的比喻修辞与动人的拟人修辞,将昙花精美绝伦的形象描绘得美不胜收,也将作者的赞美之情展示得淋漓尽致。
其他文献
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与缅甸山水相连,边境线及界碑分布在原始森林中或雪山悬崖之上。多年来,独龙族群众在建设家乡的同时,也和边防官兵一起守护着界碑,守卫着边疆。   獨龙江在下游马库村以外3公里处41号界碑旁流入缅甸,距界碑几十米远的江边有两间小木屋,里面住着马库村独龙族村民马军福一家。马军福的父亲马国忠原是多年守护界碑的界务员,2017年7月,59岁的马国忠突然去世,21岁的马军福继承父业当了界务员
期刊
一次教孩子画画,画到房子时,我很自然地在上面安了个烟囱,然后还画了一圈圈的青烟。孩子不解,问我那是什么。我跟她说那是生火做饭时冒出的炊烟。她又问,为什么妈妈做饭时没有一圈一圈的烟呢?我哑然。我知道我的一万句描述都不如亲自带她去看看。我带她到乡下的奶奶家,我告诉年迈的母亲我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炊烟。母亲佝偻着背抱来一捆干柴,填进灶膛点燃了,在锅里加上水。孩子兴奋地站在院子里跳了起来,喊着:“冒烟喽,冒
期刊
作者感言   老师曾讲过:写作就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所以当我写这个题目的时候,杨红樱阿姨马上就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并且亲切地笑着。我知道这是一种召唤。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读书,就像是在和书中的人对话。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妈妈给我买了很多我特别喜欢的书,就像杨红樱阿姨的书,我读完以后,就感觉杨红樱阿姨是在给我讲故事,她就好像是我多年的朋友一样。我关注她,了解她,成为她的粉丝。她很理解我们
期刊
一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冰心《荷叶·母亲》  阅读心
期刊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有一天,妈妈忽然跟
期刊
中科院院士郭永怀,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两弹一星”元勋。他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为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核事业尖端技术方面取得非凡成就付出了生命。   1968年12月,郭永怀率领攻关队伍在青海高原上夜以继日地工作着。经过大量计算和反复推敲,一组准确的数据终于被测算出来。由于这组数据直接关系到第二代导弹核武器的成功与否,所以郭永怀
期刊
秋天是虫的季节。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未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   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
期刊
从钱塘、富春溯江而上,经富阳到桐庐,整整走了九小时,约莫有二百里的水程。清早启碇,沐着袭人的凉意,上面是层云飘忽的高空,下面是一江粼粼的清流,天连水,水连天,交接处迎面挡着一道屏风似的山影。——的确是屏,不像山,动人的是那色彩,浓蓝夹翠绿,深深浅浅,像用极细极细的工笔在淡青绢本上点出来的。这一路上去,目不暇接的是远远近近的山,明明暗暗的树,潮平岸阔,风正帆轻,偶或在无穷的原野中出現临河的小村小镇,
期刊
《与朱元思书》中,吴均向友人叙述了自己乘船从富阳到桐庐所见的“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   作者写水,从两个方面突出“异水”的“天下独绝”:   1.绝在“清澈”。水的颜色是“缥碧”的,千丈的深度还能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和静静的石头都“直视无碍”。   2.绝在“猛急”。作者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水流的湍急和凶猛,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驰的快马。   为了将这“独绝”表现充分,
期刊
《薄冰英语同步语法》系列图书自推出以来,受到了全国一线师生的一致好评,总销售达300多万册。本次英语周报社应读者要求,广泛听取来自全国一线英语教研员和教师的意见,将本套图书融入“互联网+”使这套著名的英语语法图书条理更分明、针对性更强,重点更突出!  特色更明显  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将语法点巧妙融入到語法填空和阅读理解七选五题型中。结合当前高考的语法填空、阅读理解和七选五等题型,进行系统的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