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性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应该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都值得文博界思考。文章结合烟台市博物馆的工作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从发挥博物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独特优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集和研究、展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搭建博物馆“活态”的传承平台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征集研究;传承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工作的高度重视,各地非遗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在各类博物馆中占很大比重的综合性博物馆,也在保护传承非遗的工作中被赋予了新的使命。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修订后的博物馆定义中将非遗纳入到了博物馆工作范围中。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提出了博物馆在非遗工作中的职责。而目前国内综合性博物馆大多注重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对于非遗工作还停留在收藏和展示其“物”的状态。那么,综合性博物馆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应该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都值得文博界思考。本文结合烟台市博物馆的工作实践,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提出几点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1 发挥博物馆保护传承非遗工作的独特优势
博物馆是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于一身的非营利性的永久性公益机构,这是博物馆有别于其他遗产保护机构的独特优势。其具体表现在:博物馆事业受国家法律保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博物馆方方面面的法律法规;博物馆有规范的文物收藏处所、专业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和设备;博物馆有固定的、常年开放的陈列展览场地;博物馆有系统的、多学科的、业务素质高的专业队伍。这些都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入藏博物馆是其理想的归宿,博物馆有条件也有能力进行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2007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维也纳大会上通过了修订后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该章程对博物馆的定义作了调整:“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该定义将博物馆工作对象由“物”扩大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各地各类博物馆的工作规划提供了指导。这也反映了人们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博物馆有效发挥社会职能的肯定。201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要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也表明了博物馆在非遗保护传承中所担负的义不容辞的职责。事实上,综合性博物馆在征集、保护和展示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成熟的经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物”为载体的,如果把这些经验运用到开展非遗工作,同时开拓思路、大胆探索,定能走出一条博物馆语境下的非遗保护传承之路。
非物質文化遗产没有物质形态,但有物质载体,这个载体包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物、文化场所和记录其过程的文字、音像资料。因此,综合性博物馆可以利用自己的办展优势,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齐头并进,采用真人演示、创意动漫等有形、有趣的互动参与形式来展示非遗成果,使观众看到以“物”为载体的“非物”,在乡土文化的熏陶中,心灵得到愉悦,受到启迪,从而激发爱乡、爱国情怀和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2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集和研究
综合性博物馆传统的收藏观念是注重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以“物”作为其表现形式,因此博物馆应从本地区民俗的载体“物”入手,扩大征集范围,将记录工艺流程和发展演变过程的音像、影视等资料都纳入征集范围,并注意搜集其背后的故事,以便完整地保护传承本地区的文脉和记忆。在征集过程中,博物馆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查阅地方文献资料、深入乡村调查访问等途径,全面了解和掌握非遗项目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文字、照片、音像等多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将无形的遗产转化成有形的遗产进行保护。上述工作可以结合课题研究进行,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这样,既全面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又为展示传播提供了丰富内容和灵活选择。
烟台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魅力。截至2018年底,烟台市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14项,省级38项,市级129项。随着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工作范围的重新界定,以及我国对非遗工作的高度重视,烟台市博物馆也把搜集、保护、展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时代赋予的责任与历史使命,纳入到了日常工作中。比如2016年,在接受烟台文物收藏爱好者李卫国先生捐赠杨洛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藏杨家埠木版年画及刻版过程中,博物馆派出专业人员到潍坊杨洛书先生家现场采访,全程摄录年画刻版的刻制和木版年画的印制过程,搜集、记录杨家埠年画刻版的流传情况、年画内容和构图寓意等,征集到相对完整的信息资料。
3 展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
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传承性。博物馆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渊源、技艺传承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突出展示和传承作用。博物馆在展览方面有专业特长和独特优势,在举办非遗项目展览时,可以将收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整理成音像、视频组织到展览中,再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特点,采取静态展示、现场表演、互动活动相结合的展示形式,全面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信息,把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地展示给观众。这种具有现场感的展演过程,其本身就是传承的过程。比如烟台市博物馆征集到杨洛书藏杨家埠木版年画及刻版后,在进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举行了专题展出。在展览开幕的同时,邀请杨洛书之子杨付江(杨家埠木版年画第二十代传承人)现场演示、讲解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刻制和印制过程,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围观、听讲。 此外,博物馆还可以结合展览举办非遗方面的学术讲座以及传统技艺培训班,将非遗项目的展示送进社区、校园。还可以编辑出版非遗出版物、宣传资料介绍非遗技艺,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头传承方法和途径。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颖活泼、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给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烟台市博物馆利用历史文化讲堂,举办非遗系列讲座,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边讲课一边现场演示,并对观众进行技艺指导传授。胶东的非遗项目剪纸、棒槌花边、绒绣、锔艺等传统技艺,在传承人的演讲实践中鲜活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青少年趣味课堂中,也将一些非遗项目如剪纸、年画、京剧脸谱、皮影人偶等知识传授给孩子们。这种讲座和趣味课堂的内容及方式,很能激发观众的兴趣,引起观众的共鸣。在亲身实践过程中,许多青少年兴高采烈地表示要进一步学习非遗技艺,参与到非遗的传承队伍中。
4 搭建博物馆“活态”的传承平台
综合性博物馆的优势是以“物”作为其社会活动的基础,“从博物馆的雏形时期,到现代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其根本的共同点就在于它的实物性”[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它虽然不是“物”,但是其传承离不開“物”。因此,综合性博物馆在进行保护传承非遗项目时,可以搭建“活态”平台,进行有效传承。在策划非遗专题展时,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以“物”切入,引导“非物”的内涵。在展出实物展品时,将生产过程搬进博物馆,并留出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活态”演示的场所,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空间,使观众增强感性认识,了解其包含的非物质文化内涵。当然,由于有些非遗的技艺演示在博物馆内有条件限制,比如食品的制作过程往往会受到卫生许可方面的限制,音乐类的演示也会影响到观众的参观氛围。涉及到这些类型的非遗项目展示,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加强与社区的联系,让非遗的展演走进社区。烟台市博物馆经常将非遗活动送到社区,比如剪纸、插花艺术等。在这些活动中,社区居民不仅在动手互动中获得了快乐,丰富了精神生活,还掌握了相关知识,熟练了相关技艺。博物馆还可以结合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等,指导社区开展民俗活动。这些形式,旨在使公众自觉参与非遗保护,让传承成为一种家园认同,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征集研究;传承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工作的高度重视,各地非遗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在各类博物馆中占很大比重的综合性博物馆,也在保护传承非遗的工作中被赋予了新的使命。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修订后的博物馆定义中将非遗纳入到了博物馆工作范围中。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提出了博物馆在非遗工作中的职责。而目前国内综合性博物馆大多注重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对于非遗工作还停留在收藏和展示其“物”的状态。那么,综合性博物馆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应该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都值得文博界思考。本文结合烟台市博物馆的工作实践,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提出几点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1 发挥博物馆保护传承非遗工作的独特优势
博物馆是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于一身的非营利性的永久性公益机构,这是博物馆有别于其他遗产保护机构的独特优势。其具体表现在:博物馆事业受国家法律保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博物馆方方面面的法律法规;博物馆有规范的文物收藏处所、专业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和设备;博物馆有固定的、常年开放的陈列展览场地;博物馆有系统的、多学科的、业务素质高的专业队伍。这些都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入藏博物馆是其理想的归宿,博物馆有条件也有能力进行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2007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维也纳大会上通过了修订后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该章程对博物馆的定义作了调整:“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该定义将博物馆工作对象由“物”扩大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各地各类博物馆的工作规划提供了指导。这也反映了人们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博物馆有效发挥社会职能的肯定。201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要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也表明了博物馆在非遗保护传承中所担负的义不容辞的职责。事实上,综合性博物馆在征集、保护和展示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成熟的经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物”为载体的,如果把这些经验运用到开展非遗工作,同时开拓思路、大胆探索,定能走出一条博物馆语境下的非遗保护传承之路。
非物質文化遗产没有物质形态,但有物质载体,这个载体包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物、文化场所和记录其过程的文字、音像资料。因此,综合性博物馆可以利用自己的办展优势,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齐头并进,采用真人演示、创意动漫等有形、有趣的互动参与形式来展示非遗成果,使观众看到以“物”为载体的“非物”,在乡土文化的熏陶中,心灵得到愉悦,受到启迪,从而激发爱乡、爱国情怀和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2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集和研究
综合性博物馆传统的收藏观念是注重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以“物”作为其表现形式,因此博物馆应从本地区民俗的载体“物”入手,扩大征集范围,将记录工艺流程和发展演变过程的音像、影视等资料都纳入征集范围,并注意搜集其背后的故事,以便完整地保护传承本地区的文脉和记忆。在征集过程中,博物馆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查阅地方文献资料、深入乡村调查访问等途径,全面了解和掌握非遗项目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文字、照片、音像等多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将无形的遗产转化成有形的遗产进行保护。上述工作可以结合课题研究进行,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这样,既全面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又为展示传播提供了丰富内容和灵活选择。
烟台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魅力。截至2018年底,烟台市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14项,省级38项,市级129项。随着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工作范围的重新界定,以及我国对非遗工作的高度重视,烟台市博物馆也把搜集、保护、展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时代赋予的责任与历史使命,纳入到了日常工作中。比如2016年,在接受烟台文物收藏爱好者李卫国先生捐赠杨洛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藏杨家埠木版年画及刻版过程中,博物馆派出专业人员到潍坊杨洛书先生家现场采访,全程摄录年画刻版的刻制和木版年画的印制过程,搜集、记录杨家埠年画刻版的流传情况、年画内容和构图寓意等,征集到相对完整的信息资料。
3 展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
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传承性。博物馆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渊源、技艺传承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突出展示和传承作用。博物馆在展览方面有专业特长和独特优势,在举办非遗项目展览时,可以将收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整理成音像、视频组织到展览中,再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特点,采取静态展示、现场表演、互动活动相结合的展示形式,全面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信息,把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地展示给观众。这种具有现场感的展演过程,其本身就是传承的过程。比如烟台市博物馆征集到杨洛书藏杨家埠木版年画及刻版后,在进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举行了专题展出。在展览开幕的同时,邀请杨洛书之子杨付江(杨家埠木版年画第二十代传承人)现场演示、讲解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刻制和印制过程,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围观、听讲。 此外,博物馆还可以结合展览举办非遗方面的学术讲座以及传统技艺培训班,将非遗项目的展示送进社区、校园。还可以编辑出版非遗出版物、宣传资料介绍非遗技艺,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头传承方法和途径。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颖活泼、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给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烟台市博物馆利用历史文化讲堂,举办非遗系列讲座,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边讲课一边现场演示,并对观众进行技艺指导传授。胶东的非遗项目剪纸、棒槌花边、绒绣、锔艺等传统技艺,在传承人的演讲实践中鲜活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青少年趣味课堂中,也将一些非遗项目如剪纸、年画、京剧脸谱、皮影人偶等知识传授给孩子们。这种讲座和趣味课堂的内容及方式,很能激发观众的兴趣,引起观众的共鸣。在亲身实践过程中,许多青少年兴高采烈地表示要进一步学习非遗技艺,参与到非遗的传承队伍中。
4 搭建博物馆“活态”的传承平台
综合性博物馆的优势是以“物”作为其社会活动的基础,“从博物馆的雏形时期,到现代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其根本的共同点就在于它的实物性”[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它虽然不是“物”,但是其传承离不開“物”。因此,综合性博物馆在进行保护传承非遗项目时,可以搭建“活态”平台,进行有效传承。在策划非遗专题展时,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以“物”切入,引导“非物”的内涵。在展出实物展品时,将生产过程搬进博物馆,并留出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活态”演示的场所,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空间,使观众增强感性认识,了解其包含的非物质文化内涵。当然,由于有些非遗的技艺演示在博物馆内有条件限制,比如食品的制作过程往往会受到卫生许可方面的限制,音乐类的演示也会影响到观众的参观氛围。涉及到这些类型的非遗项目展示,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加强与社区的联系,让非遗的展演走进社区。烟台市博物馆经常将非遗活动送到社区,比如剪纸、插花艺术等。在这些活动中,社区居民不仅在动手互动中获得了快乐,丰富了精神生活,还掌握了相关知识,熟练了相关技艺。博物馆还可以结合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等,指导社区开展民俗活动。这些形式,旨在使公众自觉参与非遗保护,让传承成为一种家园认同,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