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全国节能减排总体情况
(一)全国节能减排的形势和任务
“十一五”期间,国家确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节能减排目标。
2006年以来,我国通过采取一系列节能减排宏观调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日趋尖锐的矛盾问题,在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分析,现状不容乐观。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在国家强力推进节能政策的情况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但与年初制定的能耗降低4%的目标相差2.8个百分点。资源消耗方面,按名义汇率测算,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54%。即使按购买力评价计算,我国的资源产出效率也依然较低。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带来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环境不断恶化,2006年我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增长1.2%和1.8%,与年初确定减少2%的目标相差悬殊,这也加大了“十一五”后4年节能减排工作难度。初步分析,目前制约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进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历史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发展时期。经济的发展对资源依赖性最大。日本节能技术在世界排名第一,但在上世纪60年代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其能耗增长速度同样也较快。
二是从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来看,目前我国正处于国际加工制造环节上。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高消耗、资源性的产业转移到中国,相应地加大了我们的资源消耗总量。随着大量“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国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2006年我国净出口未锻轧铝70万吨,按1吨铝耗电1.5万度计算,相当于出口100多亿度电。初步测算,我国间接出口能源量估计在3亿吨标准煤以上。
三是从产业结构来看,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的是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较高。2006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高达48.7%。这一比重不仅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而且与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高出10多个百分点。以目前产业结构匡算,第三产业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工业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全国能源消费将减少2499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将降低0.018吨标准煤。
四是从改革角度来看,我国的资源价格远未到位,低廉的价格使得人们倾向滥用资源,节约资源的理念难以形成。以用水为例,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平均为62%。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一85%。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高达20%。仅此一项每年浪费水达100亿吨以上。
五是从技术水平看,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火电供电能耗约高22.1%,每吨钢能耗约高9.8%,每吨电解铝电耗约高7%,每吨水泥能耗约高43%,加工每吨原油能耗约高56.2%,每吨乙烯能耗约高61.7%,每吨合成氨能耗约高23.4%,每吨烧碱能耗约高14.7%,每吨纯碱能耗约高20%。有关测算表明,如果仅将这几种产品的单位能耗降低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万元GDP能耗将降低0.145吨标准煤。
六是从企业结构来看。目前我国尚无一家工业企业进入世界前500家大企业。我国水泥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万吨,不到日本企业的1/20和韩国企业的1/40。与之对应的是,我国工业企业资源高消耗的中低档产品供大于求,而高附加值产品严重不足。
(二)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是要提高认识。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单位GDP能耗高于发达国家,这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而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高耗能行业的比重大,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行业比重低。因此,节能要取得明显成效。首先要提高第三产业以及高技术产业的比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济结构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形成,其调整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此,要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任务还十分艰巨,必须持之以恒地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相关措施。
二是要转变观念。除了结构问题,观念问题也要提高重视。关于节能的重要性,中央政府强调的很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也已广为人知。但全社会的能源忧患意识,特别是地方政府对节能问题的重视,仍然有待强化。不难看到,目前有的地方政府发展思路还没有完全转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而企业在热衷于投资上项目时还缺乏节能意识。虽然国家已经开始分解节能减排指标,并与地方签订落实目标的责任状,但一时还很难看到效果和制约作用。在全民参与节能方面。健康、文明、节俭、适度的消费理念还没有普遍建立,节约型消费模式还没有形成。
三是要落实行动.面对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说明我国节能减排的潜力很大。也就是说,通过采取增加投入以及推广运用先进技术等措施,节能减排是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当然,做到这些需要从法制建设、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整体推进。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节能减排问题高度重视,重大举措和政策一个接一个地推出,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大,只要明确目标,坚定步伐,狠抓落实,节能减排工作一定会开创新局面。
(三)“十一五”以来国务院加强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
2006年以来,国家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在结构调整、地价、税费、信贷、差别电价、项目准入条件、淘汰落后产能、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使节能减排初见成效。但是2006年未完成年度目标,节能减排形势仍很严峻。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提出:“‘十一五’规划提出这两个约束性指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4月27日,召开了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进一步动员和部署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温总理强调,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下大力气、下真功夫,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履行政府向人民的庄严承诺。并提出了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突出搞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推进节能减排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切实加强节能减排法制建设、强化节能减排监督管理等10项重点工作 和主要措施。
6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要求各地各行业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严格实行新上项目“六项必要条件”,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要加大投入,全面实施重点工程。要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要依靠科技,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并对节能减排的责任落实和执法监管、建立节能减排领导协调机制等作出了规定。近日,又明确了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的国家有关部门的分工、职责,细化了2007年度各部门的工作任务。
二、内蒙古节能减排总体形势
(一)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我区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十五”时期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7%,快于全国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重化工业年均增长达32.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6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结构上进入了一个重化工业发展的新阶段。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区已形成了包括能源、冶金、化学、机械、建材等在内的重化工业体系。据统计,“十五”时期,规模以上重化工业对全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0.93%。2005年规模以上重化工业增加值957.12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77,1%,较2000年提高4.6个百分点。重化工业已成为了我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因素。
全球经济发展历程和经验表明,对于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来讲,发展重化工业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重化工业对我区经济发展来说是助推器、加速器,但与其它产业相比,同时也具有能源依存度大,所需资本投入高以及主要以生产投资品为主等特点。由于我区重化工业起步较低,技术设备落后,从而引发了重化工业与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矛盾问题的产生。
一方面重化工业大多数行业都是能源和原材料消费大户,重化工业迅猛发展拉动了我区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我区生产、消费环节资源浪费严重,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由于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猛增,使一些企业和地区片面追求近期和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对能源资源进行无序开发.造成能源资源的巨大浪费,有的地区大量引进高耗能企业,采用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来获取企业的自身利益。
同时,重化工业的生产排放的“三废”较多,对环境的破坏较大,这也是造成我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的结症所在。
(二)“十五”以来我区能源利用和污染排放情况
“十五”以来。我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明显成效。
能源利用水平有所提高。2005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2.48吨标准煤/万元,比2000年下降11.7%;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5.67吨标准煤/万元,比2000年下降19.3%。
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观。2005全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0.9%,比2000年提高17.65%。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66.62%,比2000年提高2%。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均有好转,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20万吨,比2000年提高90%;工业粉尘去除量达到123.1万吨,比2000年提高109%。
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区能源利用效率、对主要污染物的综合治理能力仍明显偏低。200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48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1.22吨标准煤/万元的2.03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5.67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2.59吨标准煤/万元的2.19倍,其中电力、化学和建材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是全国的6.78、2.96和1.95倍;单位电耗为1714.1千瓦时/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1360.4千瓦时/万元的1.26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比全国低19个百分点,位于全国倒数第7位;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低于全国24个百分点,位于全国倒数第3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于全国9个百分点,位于全国倒数第10位。这些差距表明,我区在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方面存在着巨大潜力。
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高与我区目前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从产业结构看,“十五”期间全区工业比重提高了7.6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结构由2000年的38.6:61.4演进为2005年的30.3:69.7,工业比重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提高,必然增加对能源的需求,2005年。电力、钢铁和化工等重化工业的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已达56%。同时,工业污染物排放较快增长,从而带来结构性环境污染,2005年,电力、钢铁、化学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已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0%。
从经济增长方式看,“十五”以来我区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十五”期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11%,而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8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22.27%,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达到1.3,比“九五”时期高0.37。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年均增长2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年均增长速度均高达21%,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约束、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技术装备水平看,除了一批新建高起点项目采用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外,耗能高、污染重、规模小、工艺设备落后的产业仍占我区较大的比重。多数主要产品的平均单位产品能耗均落后于国内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大。我区主要工业产品中,除电解铝、电石、烧碱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外,其它产品的单位能耗都落后于国内平均水平。其中发电、钢铁、水泥等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分别比国内先进水平高18.4%、14.7%、38.95%。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管理水平看,管理制度不完善,投入不足,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完善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机制尚未形成;节能管理队伍建设、统计和计量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区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水平的提高。
(三)“十一五”我区节能减排的形势和任务
“十一五”我区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是:全区国 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6吨标准煤/万元,比“十五”末降低25%,年均节能率为5.59%;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其中:二氧化硫控制在140万吨以内,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3.8%,年均减少0.79%;电力控制在68.7万吨;化学需氧量控制在27.7万吨以内,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6.7%,年均减排率为1.4%;城镇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212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污染物排放总量每年减少1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这些约束性指标提出,是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内蒙古的重大举措。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2年,围绕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努力,节能减排的氛围日益浓厚,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形势仍不容乐观,面临着严峻挑战。
首先,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时期,面对着经济快速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重挑战。从消费结构、生产结构、城乡结构的变化及其内在关联看,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较快增长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在这一过程中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一般呈现正向关联。这意味着在我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难度非常大,任务异常艰巨。必须处理好经济较快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更新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强有力抓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质量。
其次,我区资源相对富集,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需要处理好重化工业加快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十一五”期间,我区重化工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主要重化工产品产量在“十五”基础上大幅增长,到2010年,全区将煤炭产能将达到3.5亿吨、电力装机容量3400万千瓦、钢产能将达到1500万吨,这些新增产能必然带来能源需求量的大幅度上升,使能源资源消耗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仍将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进一步加大了节能减排的难度。为此,必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以节能减排为重要契机调整结构,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三、内蒙古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
(一)组织政策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为确保我区节能减排工作有序推进,2007年4月29日,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专项领导小组,各盟市、旗县也相应建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机构,重点耗能企业也组建了节能领导管理机构,全区上下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同时,制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内蒙古自治区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实施高耗能产品实行电耗最高限额管理意见》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十一五”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规、政策和管理制度,为全力推进我区节能减排工作进程、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政策保障。
(二)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以来,我区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方面紧紧抓住沿海发达地区能源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坚持引进大项目、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的思路,高起点、高水准引进一批大煤炭、大煤电、大化工等资源开发及延伸加工项目,同时引进了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另一方面自治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低水平建设的政策;对煤炭、电力、化工、钢铁、高载能等行业,提出了最低规模标准和工艺要求,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对资源转化水平低、消耗高、污染严重、装备水平落后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项目坚决不予引进。同时加大清理整顿工作力度,逐步淘汰了落后生产力。到目前为止,我区共关闭小煤矿1500余处,淘汰产能5000万吨;共关停10万千瓦及以下小火电机组50台,总装机容量103.2万千瓦;清理关闭小电石、小铁合金企业64户,淘汰产能56万吨;淘汰小炼钢、落后水泥产能分别为216.6万吨和126万吨;全部淘汰土焦、改良焦企业和年产20万吨以下的机焦企业共计226户,淘汰产能550万吨,为后续发展留出了空间。
(三)能源综合利用工作进一步强化
为提高能源利用率,我区在电源建设中,优先发展单机容量60万千瓦的机组。并深入贯彻节能环保原则,优先采用空冷技术,利用高效除尘和脱硫设备,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目前,我区电力工业供电单耗已从2000年的423克标煤/千瓦时下降到2005年的373克标煤/千瓦时;在电力工业的发展中,我区积极鼓励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等重大节能项目的实施。到2006年底,全区共建成热电装机容量405万KW,占自治区的13.4%。另外,我区为鼓励企业将低热值的煤炭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鼓励政策,建设了一批以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为原料的综合利用电厂。到目前为止,综合利用电厂总装机容量为187.7万千瓦,每年可利用低热值煤炭283.9万吨。
(四)国家差别电价政策实施力度加大
按照国务院要求,我区自2007年1月1日起取消了对高耗能企业的全部优惠电价政策,全面执行国家规定的目录电价。目前已公告的第一批实行差别电价名单中涉及企业95户,其中限制类企业47户,淘汰类企业48户;第二批拟实行差别电价118户企业也已在公示,对未列入第一批、第二批实行差别电价的其他铁合金、电石企业拟实行淘汰类电价,全区高耗能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工作将全面完成。企业自备电厂电量系统备用费和政府性基金也开始调整,普通自备电厂每千瓦时收取0.0531元,资源综合利用及热电联产自备电厂每千瓦时收取0.025元。
(五)重点行业节能工作全面启动
以国家鼓励建设的“十大节能工程”和自治区重点推进的节能“三百工程”为抓手。全面启动了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等高耗能行业的技术改造工程,目前已组织实施了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节约和替代石油、区域热电联产等技改项目64个,累计实现节能128万吨标准煤、节电2亿千瓦时,减排固体废弃物15万吨。
(六)重点用能企业的管理得到加强
一是对国家、自治区级85户重点用能企业进行了挂牌督办,已组织对35户国家级重点用能企业开展了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评审工作,50户自治区重点用能企业规划编制工作也正在进行;二是对近300户铁合金企业进行了能源检测,同时自治区和各盟市分别与列入国家、自治区级的重点用能企业签订了“十一五”节能目标责任状,将重点企业节能监控工作落到了实处;三是包钢、包铝、通顺铝业等一批重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进展顺利,目前,高炉煤气回收、铝业电解系列新工艺、铝水直接加工后 续产品等节能改造项目已竣工并投产,降耗效果比较显著。
(七)循环济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我区列入国家、自治区级的循环经济试点共计12个,目前,国家级示范园区(企业):包钢(结构调整总体发展规划)已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和冷板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包铝大修渣回收利用、铝灰渣回收提炼铝技术也已逐步完善;乌兰水泥余热发电、蒙西工业园区煤矸石再利用等项目进展顺利。自治区级示范园区(企业):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科尔沁工业园区等8家试点单位实施方案已通过自治区审查,重点项目申报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据统计,上半年国家、自治区12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累计实现节能64万吨标准煤,节电1.06亿度,减排二氧化硫8000吨、二氧化碳1.23万吨,减少固体废弃物5.9万吨。
(八)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一是建立了节能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将全区“十一五”规划确定的GDP能耗降低目标分解到了各盟市.并将能耗指标纳入全年度干部实绩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任期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建立了节能指标公告制度,规定每年7月底将对各盟市一年度的GDP能耗、GDP电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向社会进行公告。
四、2007年节能减排目标预测及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全年节能减排目标
2007年,我区节能降耗目标是: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2.232吨标煤/万元,较上年2.48吨标煤/万元下降5.26%;主要污染物减排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50.9万吨以内,较上年145.6万吨削减3.1%;化学需氧量控制在28.9万吨以内,较上年29.7万吨削减3%。
(二)上半年完成情况
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总能耗为7646万吨标准煤,其中工业能耗6032万吨标准煤,占社会能耗的79%;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70.79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0.5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2.26%。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我区与北京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呈现出“双降”态势,主要污染物排放只增不减的局面得到了初步扭转。
(三)全年完成情况预测
能耗方面:按目前发电量用煤占全区煤炭产量的45%估算,2007年我区煤电消费增长27%,约合12945万吨标煤。占我区能源消费总量的92%,据此推算,2007年全社会消费总量为14070万吨标煤,2007年通过各种措施预计可节能1330万吨,两项相抵全年净消耗能源约为12740万吨标煤。生产总值按增长18%预计,约为5424亿元(按2005年价格计算),则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2.35吨标煤,比上年下降2.5%。
减排方面:在确保GDP完成预期目标的情况下,预计全年净削减二氧化硫4.84万吨,比上年下降3.1%;净削减化学需氧量净0.9万吨,比去年下降3.02%。
(四)下半年节能减排面临的主要问题
1.能源消耗方面
一是受产业结构内部因素驱动,能耗需求量将会继续增加。上半年,我区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20.2%和34.6%,重工业明显高于轻工业,增速差距由去年同期几乎同步增长拉大到了14.4个百分点,特别是工业结构的中高耗能产业比重仍然很大,仅电力、铁合金、电石3个产品就增耗757万吨标煤,占9种主要耗能产品增耗量的74.14%。
二是受到市场需求外部因素拉动,能耗还将呈现增长趋势。上半年,我区9种高耗能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发电量增长33.9%、原煤产量增长40.8%、焦炭产量增长50.3%、水泥产量增长35.39%、电石产量增长35%、铁合金产量增长44.3%、电解铝产量增长61.7%、聚氯乙烯产量增长70.6%、粗钢产量增长17.9%,从市场分析看,下半年重工业产品的需求量还将继续增加,在这种市场信息的引导下。将会刺激高耗能工业产品的增长,从而拉动能耗的继续增长。
三是一批高耗能项目产能累计释放。突增了耗能需求量。近几年我区电力、电解铝和铜、铅、锌冶炼等在建高耗能项目陆续投产,产能在今年大量释放,仅2006年4季度到2007年2季度,全区新投运的电力装机容量已超过700万千瓦,预计全年这批新建高耗能项目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能耗的增长。
2.减排方面
一是一些促进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实。目前提高脱硫机组1.5分上网电价补贴的政策由电网公司承担,很难持久落实;对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减半收费、用电优惠、提高处理费用标准等政策落实较慢,直接影响了减排进度。 二是下半年减排余地小。上半年全区关停的小火电机组容量已达到了全年计划的84%,到7月底已关停小火电机组103.2万千瓦,超额完成全年的100.2万千瓦的关停目标,下半年依靠火电减排二氧化硫的余地较小。化学需氧量主要来自生产生活排放的废水,上半年我区对造纸、制药等3家排污大户采取了限排措施,下半年这些企业恢复生产将新增排放化学需氧量,另外年底还要将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排放统一核算,减排工作难度仍然很大。
(五)下半年节能减排工作重点
1.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一是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二是实行高耗能产品限量生产;三是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2.全面做好节能降耗各项工作。一是自治区对35户国家重点耗能企业进行挂牌督办;二是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实施力度;三是全面加强社会领域节能工作。
3.进一步巩固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果。要在上半年工作基础上,积极推进污染物减排分类监管制度,一是要实施好“双5条”措施,促进燃煤电厂和非电行业二氧化硫减排。二是实施好化学需氧量减排4条措施,强化城镇污水处理。加快城镇、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五、“十一五”后三年推进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
(一)健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一是将继续坚持引进高起点、高水准地引进一批资源开发及延伸加工项目,加快发展能耗少、贡献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非资源性产业所占工业的比重,逐步使产业结构向低能耗、高技术和高水平方向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能。通过大力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以及其它非资源型产业,以提高延伸产业链、扩大深加工、增加高附加值低耗能产品的比重。三是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审批和建设。停止审批和建设单一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钢铁、焦炭、造纸、玻璃、玉米燃料酒精和没有深加工内容的褐 煤等高耗能项目。抓紧建立新开工项目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建立高耗能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节能减排目标相结合、与淘汰落后产能完成进度挂钩的机制。认真清理在建项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在建项目一律停止建设。
(二)切实降低单位产品能耗
采取扩大差别电价和发电权交易等一系列政策,抑制高耗能产业的扩张。同时实行限量生产高耗能产品,制定高耗能产品产量控制计划,按盟市分配配额指标,要对产品单耗过高和严重浪费能源的企业,不予分配限量配额;控制计划将逐年减少,并逐步缩小生产区域。要尽快制定出台《全区主要用能产品能耗限额目录》、《全区主要耗能产品超限额能耗加价管理办法》,对超出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主要产品单耗的部分,实行电力加价;对低于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主要产品单耗的部分,实行电力优惠。通过主要抓产品单耗,从而改变我区能耗水平高的落后状况。
(三)加强重点节能领域的管理工作
继续做好工业、建筑业、交通业、商业及民用、农牧业、政府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在给各盟市分解节能指标的基础上,要求建筑业、交通业、商业及民用、农牧业、政府机构等用能行业制定相应的节能降耗目标、措施和实施方案,承担相应的节能降耗任务,实现全方位开展节能工作、确保自治区节能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加快推动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和创新
一是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依托大企业集团,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将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作为自治区科技支撑项目计划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组织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活动,注重开展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的研发,促进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围绕行业节能减排科技发展重点,建立产学研自主创新战略联盟,选择行业节能减排重大关键技术,开展联合研究与开发。组织实施行业自治区科技专项资金要重点向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转化、引进和应用方面倾斜,充分调动企业开发利用节能新技术,引进节能环保新工艺、新设备的积极性。
二是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内蒙古自治区节能服务产业的指导意见》,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五)完善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按照《节能法》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要在财政资金中列支专项资金,用于重点节能示范项目和节能技术推广项目;二是尽快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退出补偿奖励制度,通过增加转移支付等方式,对因淘汰落后产能造成影响较大的地区和企业进行适当补贴,同时要制定出台相应的节能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节能奖励办法、能耗公报制度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节能减排考核评价体系等。
(六)促进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热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实行热力价格与煤炭价格联动。推进电力价格改革,将小火电机组上网电价降低至标杆电价,对已安装脱硫设施、达标排放且正常运行的燃煤电厂上网电量给予脱硫加价,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及城市垃圾发电实行相应的电价政策。加大对铁合金、电石、烧碱等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的力度,在电解铝、铁合金、钢铁、水泥等行业开展能耗超限额加价试点工作,对超过能源效率、能耗限额标准使用能源的企业实行超耗收费。
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实现水资源费按标准足额征收。加快实施阶梯式水价、超计划和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并提高收费标准。
落实国家鼓励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对生产和使用国家《节能产品目录》中的产品给予税收优惠。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节能降耗管理、节能技术改造环境保护的投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节能环保项目,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制定节奖超罚政策,对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的单位和在节能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各金融机构切实加大对节能减排项目的融资服务。鼓励担保机构对节能减排项目进行担保,鼓励企业运用清洁发展机制,通过直接融资以及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等,加速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七)加强执法检查、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工作力度
全面实行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节能减排联合执法检查力度,严肃处理一批严重违反节能减排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件,对顶风违纪的地区和企业要严肃查处。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功能,进一步加大对节能减排工作和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及时发现和树立典型,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监督,切实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合行动、公众广泛参与”的格局,努力营造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系内蒙古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一)全国节能减排的形势和任务
“十一五”期间,国家确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节能减排目标。
2006年以来,我国通过采取一系列节能减排宏观调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日趋尖锐的矛盾问题,在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分析,现状不容乐观。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在国家强力推进节能政策的情况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但与年初制定的能耗降低4%的目标相差2.8个百分点。资源消耗方面,按名义汇率测算,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54%。即使按购买力评价计算,我国的资源产出效率也依然较低。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带来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环境不断恶化,2006年我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增长1.2%和1.8%,与年初确定减少2%的目标相差悬殊,这也加大了“十一五”后4年节能减排工作难度。初步分析,目前制约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进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历史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发展时期。经济的发展对资源依赖性最大。日本节能技术在世界排名第一,但在上世纪60年代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其能耗增长速度同样也较快。
二是从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来看,目前我国正处于国际加工制造环节上。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高消耗、资源性的产业转移到中国,相应地加大了我们的资源消耗总量。随着大量“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国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2006年我国净出口未锻轧铝70万吨,按1吨铝耗电1.5万度计算,相当于出口100多亿度电。初步测算,我国间接出口能源量估计在3亿吨标准煤以上。
三是从产业结构来看,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的是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较高。2006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高达48.7%。这一比重不仅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而且与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高出10多个百分点。以目前产业结构匡算,第三产业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工业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全国能源消费将减少2499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将降低0.018吨标准煤。
四是从改革角度来看,我国的资源价格远未到位,低廉的价格使得人们倾向滥用资源,节约资源的理念难以形成。以用水为例,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平均为62%。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一85%。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高达20%。仅此一项每年浪费水达100亿吨以上。
五是从技术水平看,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火电供电能耗约高22.1%,每吨钢能耗约高9.8%,每吨电解铝电耗约高7%,每吨水泥能耗约高43%,加工每吨原油能耗约高56.2%,每吨乙烯能耗约高61.7%,每吨合成氨能耗约高23.4%,每吨烧碱能耗约高14.7%,每吨纯碱能耗约高20%。有关测算表明,如果仅将这几种产品的单位能耗降低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万元GDP能耗将降低0.145吨标准煤。
六是从企业结构来看。目前我国尚无一家工业企业进入世界前500家大企业。我国水泥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万吨,不到日本企业的1/20和韩国企业的1/40。与之对应的是,我国工业企业资源高消耗的中低档产品供大于求,而高附加值产品严重不足。
(二)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是要提高认识。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单位GDP能耗高于发达国家,这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而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高耗能行业的比重大,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行业比重低。因此,节能要取得明显成效。首先要提高第三产业以及高技术产业的比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济结构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形成,其调整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此,要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任务还十分艰巨,必须持之以恒地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相关措施。
二是要转变观念。除了结构问题,观念问题也要提高重视。关于节能的重要性,中央政府强调的很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也已广为人知。但全社会的能源忧患意识,特别是地方政府对节能问题的重视,仍然有待强化。不难看到,目前有的地方政府发展思路还没有完全转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而企业在热衷于投资上项目时还缺乏节能意识。虽然国家已经开始分解节能减排指标,并与地方签订落实目标的责任状,但一时还很难看到效果和制约作用。在全民参与节能方面。健康、文明、节俭、适度的消费理念还没有普遍建立,节约型消费模式还没有形成。
三是要落实行动.面对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说明我国节能减排的潜力很大。也就是说,通过采取增加投入以及推广运用先进技术等措施,节能减排是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当然,做到这些需要从法制建设、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整体推进。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节能减排问题高度重视,重大举措和政策一个接一个地推出,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大,只要明确目标,坚定步伐,狠抓落实,节能减排工作一定会开创新局面。
(三)“十一五”以来国务院加强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
2006年以来,国家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在结构调整、地价、税费、信贷、差别电价、项目准入条件、淘汰落后产能、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使节能减排初见成效。但是2006年未完成年度目标,节能减排形势仍很严峻。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提出:“‘十一五’规划提出这两个约束性指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4月27日,召开了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进一步动员和部署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温总理强调,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下大力气、下真功夫,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履行政府向人民的庄严承诺。并提出了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突出搞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推进节能减排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切实加强节能减排法制建设、强化节能减排监督管理等10项重点工作 和主要措施。
6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要求各地各行业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严格实行新上项目“六项必要条件”,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要加大投入,全面实施重点工程。要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要依靠科技,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并对节能减排的责任落实和执法监管、建立节能减排领导协调机制等作出了规定。近日,又明确了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的国家有关部门的分工、职责,细化了2007年度各部门的工作任务。
二、内蒙古节能减排总体形势
(一)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我区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十五”时期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7%,快于全国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重化工业年均增长达32.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6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结构上进入了一个重化工业发展的新阶段。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区已形成了包括能源、冶金、化学、机械、建材等在内的重化工业体系。据统计,“十五”时期,规模以上重化工业对全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0.93%。2005年规模以上重化工业增加值957.12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77,1%,较2000年提高4.6个百分点。重化工业已成为了我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因素。
全球经济发展历程和经验表明,对于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来讲,发展重化工业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重化工业对我区经济发展来说是助推器、加速器,但与其它产业相比,同时也具有能源依存度大,所需资本投入高以及主要以生产投资品为主等特点。由于我区重化工业起步较低,技术设备落后,从而引发了重化工业与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矛盾问题的产生。
一方面重化工业大多数行业都是能源和原材料消费大户,重化工业迅猛发展拉动了我区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我区生产、消费环节资源浪费严重,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由于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猛增,使一些企业和地区片面追求近期和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对能源资源进行无序开发.造成能源资源的巨大浪费,有的地区大量引进高耗能企业,采用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来获取企业的自身利益。
同时,重化工业的生产排放的“三废”较多,对环境的破坏较大,这也是造成我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的结症所在。
(二)“十五”以来我区能源利用和污染排放情况
“十五”以来。我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明显成效。
能源利用水平有所提高。2005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2.48吨标准煤/万元,比2000年下降11.7%;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5.67吨标准煤/万元,比2000年下降19.3%。
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观。2005全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0.9%,比2000年提高17.65%。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66.62%,比2000年提高2%。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均有好转,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20万吨,比2000年提高90%;工业粉尘去除量达到123.1万吨,比2000年提高109%。
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区能源利用效率、对主要污染物的综合治理能力仍明显偏低。200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48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1.22吨标准煤/万元的2.03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5.67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2.59吨标准煤/万元的2.19倍,其中电力、化学和建材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是全国的6.78、2.96和1.95倍;单位电耗为1714.1千瓦时/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1360.4千瓦时/万元的1.26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比全国低19个百分点,位于全国倒数第7位;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低于全国24个百分点,位于全国倒数第3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于全国9个百分点,位于全国倒数第10位。这些差距表明,我区在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方面存在着巨大潜力。
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高与我区目前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从产业结构看,“十五”期间全区工业比重提高了7.6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结构由2000年的38.6:61.4演进为2005年的30.3:69.7,工业比重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提高,必然增加对能源的需求,2005年。电力、钢铁和化工等重化工业的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已达56%。同时,工业污染物排放较快增长,从而带来结构性环境污染,2005年,电力、钢铁、化学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已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0%。
从经济增长方式看,“十五”以来我区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十五”期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11%,而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8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22.27%,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达到1.3,比“九五”时期高0.37。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年均增长2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年均增长速度均高达21%,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约束、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技术装备水平看,除了一批新建高起点项目采用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外,耗能高、污染重、规模小、工艺设备落后的产业仍占我区较大的比重。多数主要产品的平均单位产品能耗均落后于国内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大。我区主要工业产品中,除电解铝、电石、烧碱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外,其它产品的单位能耗都落后于国内平均水平。其中发电、钢铁、水泥等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分别比国内先进水平高18.4%、14.7%、38.95%。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管理水平看,管理制度不完善,投入不足,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完善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机制尚未形成;节能管理队伍建设、统计和计量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区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水平的提高。
(三)“十一五”我区节能减排的形势和任务
“十一五”我区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是:全区国 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6吨标准煤/万元,比“十五”末降低25%,年均节能率为5.59%;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其中:二氧化硫控制在140万吨以内,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3.8%,年均减少0.79%;电力控制在68.7万吨;化学需氧量控制在27.7万吨以内,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6.7%,年均减排率为1.4%;城镇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212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污染物排放总量每年减少1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这些约束性指标提出,是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内蒙古的重大举措。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2年,围绕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努力,节能减排的氛围日益浓厚,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形势仍不容乐观,面临着严峻挑战。
首先,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时期,面对着经济快速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重挑战。从消费结构、生产结构、城乡结构的变化及其内在关联看,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较快增长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在这一过程中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一般呈现正向关联。这意味着在我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难度非常大,任务异常艰巨。必须处理好经济较快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更新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强有力抓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质量。
其次,我区资源相对富集,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需要处理好重化工业加快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十一五”期间,我区重化工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主要重化工产品产量在“十五”基础上大幅增长,到2010年,全区将煤炭产能将达到3.5亿吨、电力装机容量3400万千瓦、钢产能将达到1500万吨,这些新增产能必然带来能源需求量的大幅度上升,使能源资源消耗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仍将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进一步加大了节能减排的难度。为此,必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以节能减排为重要契机调整结构,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三、内蒙古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
(一)组织政策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为确保我区节能减排工作有序推进,2007年4月29日,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专项领导小组,各盟市、旗县也相应建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机构,重点耗能企业也组建了节能领导管理机构,全区上下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同时,制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内蒙古自治区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实施高耗能产品实行电耗最高限额管理意见》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十一五”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规、政策和管理制度,为全力推进我区节能减排工作进程、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政策保障。
(二)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以来,我区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方面紧紧抓住沿海发达地区能源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坚持引进大项目、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的思路,高起点、高水准引进一批大煤炭、大煤电、大化工等资源开发及延伸加工项目,同时引进了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另一方面自治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低水平建设的政策;对煤炭、电力、化工、钢铁、高载能等行业,提出了最低规模标准和工艺要求,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对资源转化水平低、消耗高、污染严重、装备水平落后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项目坚决不予引进。同时加大清理整顿工作力度,逐步淘汰了落后生产力。到目前为止,我区共关闭小煤矿1500余处,淘汰产能5000万吨;共关停10万千瓦及以下小火电机组50台,总装机容量103.2万千瓦;清理关闭小电石、小铁合金企业64户,淘汰产能56万吨;淘汰小炼钢、落后水泥产能分别为216.6万吨和126万吨;全部淘汰土焦、改良焦企业和年产20万吨以下的机焦企业共计226户,淘汰产能550万吨,为后续发展留出了空间。
(三)能源综合利用工作进一步强化
为提高能源利用率,我区在电源建设中,优先发展单机容量60万千瓦的机组。并深入贯彻节能环保原则,优先采用空冷技术,利用高效除尘和脱硫设备,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目前,我区电力工业供电单耗已从2000年的423克标煤/千瓦时下降到2005年的373克标煤/千瓦时;在电力工业的发展中,我区积极鼓励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等重大节能项目的实施。到2006年底,全区共建成热电装机容量405万KW,占自治区的13.4%。另外,我区为鼓励企业将低热值的煤炭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鼓励政策,建设了一批以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为原料的综合利用电厂。到目前为止,综合利用电厂总装机容量为187.7万千瓦,每年可利用低热值煤炭283.9万吨。
(四)国家差别电价政策实施力度加大
按照国务院要求,我区自2007年1月1日起取消了对高耗能企业的全部优惠电价政策,全面执行国家规定的目录电价。目前已公告的第一批实行差别电价名单中涉及企业95户,其中限制类企业47户,淘汰类企业48户;第二批拟实行差别电价118户企业也已在公示,对未列入第一批、第二批实行差别电价的其他铁合金、电石企业拟实行淘汰类电价,全区高耗能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工作将全面完成。企业自备电厂电量系统备用费和政府性基金也开始调整,普通自备电厂每千瓦时收取0.0531元,资源综合利用及热电联产自备电厂每千瓦时收取0.025元。
(五)重点行业节能工作全面启动
以国家鼓励建设的“十大节能工程”和自治区重点推进的节能“三百工程”为抓手。全面启动了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等高耗能行业的技术改造工程,目前已组织实施了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节约和替代石油、区域热电联产等技改项目64个,累计实现节能128万吨标准煤、节电2亿千瓦时,减排固体废弃物15万吨。
(六)重点用能企业的管理得到加强
一是对国家、自治区级85户重点用能企业进行了挂牌督办,已组织对35户国家级重点用能企业开展了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评审工作,50户自治区重点用能企业规划编制工作也正在进行;二是对近300户铁合金企业进行了能源检测,同时自治区和各盟市分别与列入国家、自治区级的重点用能企业签订了“十一五”节能目标责任状,将重点企业节能监控工作落到了实处;三是包钢、包铝、通顺铝业等一批重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进展顺利,目前,高炉煤气回收、铝业电解系列新工艺、铝水直接加工后 续产品等节能改造项目已竣工并投产,降耗效果比较显著。
(七)循环济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我区列入国家、自治区级的循环经济试点共计12个,目前,国家级示范园区(企业):包钢(结构调整总体发展规划)已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和冷板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包铝大修渣回收利用、铝灰渣回收提炼铝技术也已逐步完善;乌兰水泥余热发电、蒙西工业园区煤矸石再利用等项目进展顺利。自治区级示范园区(企业):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科尔沁工业园区等8家试点单位实施方案已通过自治区审查,重点项目申报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据统计,上半年国家、自治区12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累计实现节能64万吨标准煤,节电1.06亿度,减排二氧化硫8000吨、二氧化碳1.23万吨,减少固体废弃物5.9万吨。
(八)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一是建立了节能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将全区“十一五”规划确定的GDP能耗降低目标分解到了各盟市.并将能耗指标纳入全年度干部实绩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任期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建立了节能指标公告制度,规定每年7月底将对各盟市一年度的GDP能耗、GDP电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向社会进行公告。
四、2007年节能减排目标预测及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全年节能减排目标
2007年,我区节能降耗目标是: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2.232吨标煤/万元,较上年2.48吨标煤/万元下降5.26%;主要污染物减排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50.9万吨以内,较上年145.6万吨削减3.1%;化学需氧量控制在28.9万吨以内,较上年29.7万吨削减3%。
(二)上半年完成情况
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总能耗为7646万吨标准煤,其中工业能耗6032万吨标准煤,占社会能耗的79%;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70.79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0.5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2.26%。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我区与北京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呈现出“双降”态势,主要污染物排放只增不减的局面得到了初步扭转。
(三)全年完成情况预测
能耗方面:按目前发电量用煤占全区煤炭产量的45%估算,2007年我区煤电消费增长27%,约合12945万吨标煤。占我区能源消费总量的92%,据此推算,2007年全社会消费总量为14070万吨标煤,2007年通过各种措施预计可节能1330万吨,两项相抵全年净消耗能源约为12740万吨标煤。生产总值按增长18%预计,约为5424亿元(按2005年价格计算),则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2.35吨标煤,比上年下降2.5%。
减排方面:在确保GDP完成预期目标的情况下,预计全年净削减二氧化硫4.84万吨,比上年下降3.1%;净削减化学需氧量净0.9万吨,比去年下降3.02%。
(四)下半年节能减排面临的主要问题
1.能源消耗方面
一是受产业结构内部因素驱动,能耗需求量将会继续增加。上半年,我区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20.2%和34.6%,重工业明显高于轻工业,增速差距由去年同期几乎同步增长拉大到了14.4个百分点,特别是工业结构的中高耗能产业比重仍然很大,仅电力、铁合金、电石3个产品就增耗757万吨标煤,占9种主要耗能产品增耗量的74.14%。
二是受到市场需求外部因素拉动,能耗还将呈现增长趋势。上半年,我区9种高耗能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发电量增长33.9%、原煤产量增长40.8%、焦炭产量增长50.3%、水泥产量增长35.39%、电石产量增长35%、铁合金产量增长44.3%、电解铝产量增长61.7%、聚氯乙烯产量增长70.6%、粗钢产量增长17.9%,从市场分析看,下半年重工业产品的需求量还将继续增加,在这种市场信息的引导下。将会刺激高耗能工业产品的增长,从而拉动能耗的继续增长。
三是一批高耗能项目产能累计释放。突增了耗能需求量。近几年我区电力、电解铝和铜、铅、锌冶炼等在建高耗能项目陆续投产,产能在今年大量释放,仅2006年4季度到2007年2季度,全区新投运的电力装机容量已超过700万千瓦,预计全年这批新建高耗能项目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能耗的增长。
2.减排方面
一是一些促进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实。目前提高脱硫机组1.5分上网电价补贴的政策由电网公司承担,很难持久落实;对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减半收费、用电优惠、提高处理费用标准等政策落实较慢,直接影响了减排进度。 二是下半年减排余地小。上半年全区关停的小火电机组容量已达到了全年计划的84%,到7月底已关停小火电机组103.2万千瓦,超额完成全年的100.2万千瓦的关停目标,下半年依靠火电减排二氧化硫的余地较小。化学需氧量主要来自生产生活排放的废水,上半年我区对造纸、制药等3家排污大户采取了限排措施,下半年这些企业恢复生产将新增排放化学需氧量,另外年底还要将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排放统一核算,减排工作难度仍然很大。
(五)下半年节能减排工作重点
1.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一是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二是实行高耗能产品限量生产;三是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2.全面做好节能降耗各项工作。一是自治区对35户国家重点耗能企业进行挂牌督办;二是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实施力度;三是全面加强社会领域节能工作。
3.进一步巩固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果。要在上半年工作基础上,积极推进污染物减排分类监管制度,一是要实施好“双5条”措施,促进燃煤电厂和非电行业二氧化硫减排。二是实施好化学需氧量减排4条措施,强化城镇污水处理。加快城镇、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五、“十一五”后三年推进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
(一)健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一是将继续坚持引进高起点、高水准地引进一批资源开发及延伸加工项目,加快发展能耗少、贡献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非资源性产业所占工业的比重,逐步使产业结构向低能耗、高技术和高水平方向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能。通过大力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以及其它非资源型产业,以提高延伸产业链、扩大深加工、增加高附加值低耗能产品的比重。三是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审批和建设。停止审批和建设单一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钢铁、焦炭、造纸、玻璃、玉米燃料酒精和没有深加工内容的褐 煤等高耗能项目。抓紧建立新开工项目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建立高耗能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节能减排目标相结合、与淘汰落后产能完成进度挂钩的机制。认真清理在建项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在建项目一律停止建设。
(二)切实降低单位产品能耗
采取扩大差别电价和发电权交易等一系列政策,抑制高耗能产业的扩张。同时实行限量生产高耗能产品,制定高耗能产品产量控制计划,按盟市分配配额指标,要对产品单耗过高和严重浪费能源的企业,不予分配限量配额;控制计划将逐年减少,并逐步缩小生产区域。要尽快制定出台《全区主要用能产品能耗限额目录》、《全区主要耗能产品超限额能耗加价管理办法》,对超出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主要产品单耗的部分,实行电力加价;对低于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主要产品单耗的部分,实行电力优惠。通过主要抓产品单耗,从而改变我区能耗水平高的落后状况。
(三)加强重点节能领域的管理工作
继续做好工业、建筑业、交通业、商业及民用、农牧业、政府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在给各盟市分解节能指标的基础上,要求建筑业、交通业、商业及民用、农牧业、政府机构等用能行业制定相应的节能降耗目标、措施和实施方案,承担相应的节能降耗任务,实现全方位开展节能工作、确保自治区节能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加快推动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和创新
一是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依托大企业集团,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将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作为自治区科技支撑项目计划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组织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活动,注重开展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的研发,促进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围绕行业节能减排科技发展重点,建立产学研自主创新战略联盟,选择行业节能减排重大关键技术,开展联合研究与开发。组织实施行业自治区科技专项资金要重点向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转化、引进和应用方面倾斜,充分调动企业开发利用节能新技术,引进节能环保新工艺、新设备的积极性。
二是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内蒙古自治区节能服务产业的指导意见》,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五)完善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按照《节能法》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要在财政资金中列支专项资金,用于重点节能示范项目和节能技术推广项目;二是尽快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退出补偿奖励制度,通过增加转移支付等方式,对因淘汰落后产能造成影响较大的地区和企业进行适当补贴,同时要制定出台相应的节能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节能奖励办法、能耗公报制度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节能减排考核评价体系等。
(六)促进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热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实行热力价格与煤炭价格联动。推进电力价格改革,将小火电机组上网电价降低至标杆电价,对已安装脱硫设施、达标排放且正常运行的燃煤电厂上网电量给予脱硫加价,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及城市垃圾发电实行相应的电价政策。加大对铁合金、电石、烧碱等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的力度,在电解铝、铁合金、钢铁、水泥等行业开展能耗超限额加价试点工作,对超过能源效率、能耗限额标准使用能源的企业实行超耗收费。
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实现水资源费按标准足额征收。加快实施阶梯式水价、超计划和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并提高收费标准。
落实国家鼓励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对生产和使用国家《节能产品目录》中的产品给予税收优惠。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节能降耗管理、节能技术改造环境保护的投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节能环保项目,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制定节奖超罚政策,对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的单位和在节能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各金融机构切实加大对节能减排项目的融资服务。鼓励担保机构对节能减排项目进行担保,鼓励企业运用清洁发展机制,通过直接融资以及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等,加速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七)加强执法检查、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工作力度
全面实行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节能减排联合执法检查力度,严肃处理一批严重违反节能减排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件,对顶风违纪的地区和企业要严肃查处。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功能,进一步加大对节能减排工作和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及时发现和树立典型,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监督,切实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合行动、公众广泛参与”的格局,努力营造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系内蒙古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