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首先通過调查问卷的形式得出新时期社会思潮在网络中传播的特点,然后提出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导实践中对应的解决策略,目的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减少负面社会思潮的影响,助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新时期;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特点;道德与法治;引导
一、引言
新时期社会思潮在网络中传播呈现新特点,传播者也由资深专家、政府官员、行业精英等权威身份扩展为自媒体拥有者、普通知识分子乃至普通大众,传统传播者失去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并经常在是非判断、鼓励与限制、发展方向预判方面与新兴传播者产生分歧甚至对立观点。目前,网络空间中影响较大的五大负面社会思潮是无政府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1]。
首先设计并向在校学生发放《关于当前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及引导研究调查问卷》,回收后统计问卷中各项数据,形成新时代社会思潮网络传播新特点的基本数据,然后分类分析新特点的社会根源、表现形式、逻辑因果、客观危害以及破解途径,结合有关文献和论证思路进行系统的论述,探讨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遵循时代发展规律和客观内在联系,尝试寻找削弱当今社会思潮网络传播负面影响力的有效方法,提出行之有效的科学理念和实践方法。
二、新时期社会思潮在网络中传播的特点与对策
(一)传播内容碎片化和实时化
网络传播的消息具有转发方便和用时、费用极低的传播优势,但与传统纸质或平面媒体相比,其内容更易被曲解甚至误解,同时实时化存在过分追求发布速度和点击率而忽略真实性的现象和盲目跟风、盲目转载的现象。如果有敏感事件发生,因为事件各方对于信息披露不及时,公众对事实真相的焦虑将被无限放大,进而引发思潮涌动[2]。传播内容碎片化和实时化要求意识形态领域管理部门注意无间断、无死角关注网络异常信息,预判思潮发展趋势,防患于未然,在初期阶段就进行引导,避免形成更大范围的影响。
针对当前追求时效性、信息量、多样性导致的内容碎片化,需要在学生中培养公民意识,树立主流信息渠道消费意识,培养对于碎片化内容进行整理、整合、鉴别等再加工能力,以降低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叛逆期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程度。其中,引导青少年掌握、善于利用和整合新媒介环境下的碎片化信息的能力,才是促成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良性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传播主体扁平化和大众化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打破了既有的以执政党、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信息传播和沟通交流活动为主的“国家传播”信息传播格局,国家传播需要在理念、体制、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互联网的发展应该让传统主流媒体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提高国家传播能力。传播主体扁平化和大众化的特点一方面要求提高全民素质,一方面需要在思潮初起时对于错误观点旗帜鲜明进行是非理论分析和错误观点辩论,拖延甚至无视只能扩大其负面影响。
因学业因素中学生在传播扁平化和大众化的进程中多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端,其中的信息娱乐化倾向对于沉溺虚拟社会、逃避现实困难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课程中应采取组织建设兴趣小组等真实社会环境,举办健康向上的政治学习活动,并引入目标支持系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社会责任感。
(三)目标意图扩大化和政治化
目标意图扩大化和政治化是指社会思潮越来越关注将偶发事件搭车于大是大非的政治原则,由此出现了重大事件后深层次的全民反省和思考。随着社会思潮更趋明显的政治化演变趋势,意识形态领域的正负较量变得更加胶着,意识形态安全也面临着内外部风险[3]。目标意图扩大化和政治化是社会思潮新时期出现的新特征,值得我们从国家安全角度给予高度重视,需要认真观察,深入分析,精准把握,综合研判,及时引导。
青春期的中学生是处于成长中的特殊群体,更加热衷于新事物和新尝试,同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虽然中学生对所面临的新媒体环境具有超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但现实生活中通过网络和手机主动搜索或被动推送的信息杂陈,其中网络政治信息依托于虚拟世界,导致偏激以及不负责任的处事态度逐渐渗透到青少年中,导致学生“三观”受到影响,责任感淡化,从而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全社会要为青少年提供主旋律的网络生态环境,加大对网络监管的力度,通过技术革新及时全面屏蔽不良信息,特别是反社会、反政府、反人类等反动言论,弘扬真善美的新风尚。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增加基于正确历史观的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与认识内容,发现青少年出现网络政治行为偏差,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来纠正极端错误,保护青少年政治上健康成长。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导实践
(一)以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某些不良现象经过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揭露批判,可以成为教育人们遵法守纪的反面教材,成为真善美的反面映衬。要继续强化实事求是的导向和原则,以更加高效的方式把各项政策、措施、成就等信息传递给民众,使其定心,放心,团结一心,改变主流宣传在一些领域失声、失语的状况,在众声喧哗的信息舆论场中建立良性的社会公共空间,更好地凝聚正能量[4]。故而,教师需要教育学生作为二次传播者在接收信息后,将要转发时思考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是不是真的?”“有没有必要去传播?”“传播后影响好不好?”
(二)分清社会思潮类别区别对待
对待思想领域的问题决不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更不能把复杂的思想认识问题简单化、政治化,任何粗枝大叶和简单化做法都很容易造成失误和伤害。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具体才能深入,只有深入才能细致,只有细致才不容易搞错。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就是要把一定的社会思潮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去分析,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加强对社会思潮中各类观点特别是有普遍性倾向的观点的深入研究,多角度进行考察、分析和评价,把握其性质、特点、作用和影响,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水平。 處理原则是正确区分和处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对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决不能含糊其词,更不能退避三舍,在管理和引导社会思潮过程中要把握好时度效,掌握好时机、节奏、力度和范围,讲究方式方法。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对青少年进行正面引导,使之树立大是大非观念,能对涉及原则问题的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对照,形成自己的基本正确的政治观点,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排除错误思潮的负面影响,能够尽快达到政治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目的。
(三)正确引导负面热点事件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古训充分说明了负面热点事件对于广大公众的影响力。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形成时期,如不加以正确引导,期间的重大负面事件都会对其“三观”产生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穿插引导此类内容对于他们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负面热点事件选择、分析与安排对应教学内容等环节有以下几点经验与同行分享。
正确引导负面热点事件要注意宜疏不宜堵,宜解不宜避,宜全不宜偏,宜软不宜硬。坚持信息传播及时、公开与透明的原则,采用公开的方式回应人群关注,方式方法上要采取人性化策略,不宜继续激化矛盾。尤其是要注意引导时间不宜过早,因为负面新闻出现后要经历或长或短的发酵期,前期相关信息杂乱,是非难辨,当事人情绪化表达明显,因争取同情、推卸责任、扩大影响吸引注意力等目的经常出现误导公众情况。过早引导学生鉴别是非,容易在后续翻转案情,从而造成被动局面。故应在官方出具权威意见后再分析案情,选择切入知识点和课程导入时机。针对校园中热传的负面事件,教师要及时获知并进行全程关注,期间注意对信息本身相互矛盾的节点进行分析,提前研判事件进展方向,对于学生间存在的不良情绪要及时安抚,切不可放任自流。
四、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坚定自身信仰,提升说理能力,深入细致工作,充分通过谈心谈话、主题班会、新媒体运用等途径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引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科学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现实社会和网络虚拟世界是当今青少年面对的两个相互关联的生活场景,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直面多元社会思潮提出的问题和带来的困惑,破解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提高立德树人的教育实效,帮助学生利用网络技术的积极方面快速成长,学会辩证分析“拿来主义”,尽量降低不良社会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度,塑造政治方向正确、知识全面的社会新人。
【参考文献】
李小玲.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与对策[J].新闻爱好者,2020(03):44-48.
徐曼,刘博.当前社会思潮传播的新特点及有效引领进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9(02):58-61.
田丰.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群体的影响研究[J].人民论坛,2020(04):106-108.
王平.当前社会思潮的主要形态、渗透逻辑及其应对策略[J].教学与研究,2019(06):85-92.
【关键词】新时期;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特点;道德与法治;引导
一、引言
新时期社会思潮在网络中传播呈现新特点,传播者也由资深专家、政府官员、行业精英等权威身份扩展为自媒体拥有者、普通知识分子乃至普通大众,传统传播者失去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并经常在是非判断、鼓励与限制、发展方向预判方面与新兴传播者产生分歧甚至对立观点。目前,网络空间中影响较大的五大负面社会思潮是无政府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1]。
首先设计并向在校学生发放《关于当前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及引导研究调查问卷》,回收后统计问卷中各项数据,形成新时代社会思潮网络传播新特点的基本数据,然后分类分析新特点的社会根源、表现形式、逻辑因果、客观危害以及破解途径,结合有关文献和论证思路进行系统的论述,探讨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遵循时代发展规律和客观内在联系,尝试寻找削弱当今社会思潮网络传播负面影响力的有效方法,提出行之有效的科学理念和实践方法。
二、新时期社会思潮在网络中传播的特点与对策
(一)传播内容碎片化和实时化
网络传播的消息具有转发方便和用时、费用极低的传播优势,但与传统纸质或平面媒体相比,其内容更易被曲解甚至误解,同时实时化存在过分追求发布速度和点击率而忽略真实性的现象和盲目跟风、盲目转载的现象。如果有敏感事件发生,因为事件各方对于信息披露不及时,公众对事实真相的焦虑将被无限放大,进而引发思潮涌动[2]。传播内容碎片化和实时化要求意识形态领域管理部门注意无间断、无死角关注网络异常信息,预判思潮发展趋势,防患于未然,在初期阶段就进行引导,避免形成更大范围的影响。
针对当前追求时效性、信息量、多样性导致的内容碎片化,需要在学生中培养公民意识,树立主流信息渠道消费意识,培养对于碎片化内容进行整理、整合、鉴别等再加工能力,以降低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叛逆期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程度。其中,引导青少年掌握、善于利用和整合新媒介环境下的碎片化信息的能力,才是促成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良性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传播主体扁平化和大众化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打破了既有的以执政党、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信息传播和沟通交流活动为主的“国家传播”信息传播格局,国家传播需要在理念、体制、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互联网的发展应该让传统主流媒体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提高国家传播能力。传播主体扁平化和大众化的特点一方面要求提高全民素质,一方面需要在思潮初起时对于错误观点旗帜鲜明进行是非理论分析和错误观点辩论,拖延甚至无视只能扩大其负面影响。
因学业因素中学生在传播扁平化和大众化的进程中多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端,其中的信息娱乐化倾向对于沉溺虚拟社会、逃避现实困难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课程中应采取组织建设兴趣小组等真实社会环境,举办健康向上的政治学习活动,并引入目标支持系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社会责任感。
(三)目标意图扩大化和政治化
目标意图扩大化和政治化是指社会思潮越来越关注将偶发事件搭车于大是大非的政治原则,由此出现了重大事件后深层次的全民反省和思考。随着社会思潮更趋明显的政治化演变趋势,意识形态领域的正负较量变得更加胶着,意识形态安全也面临着内外部风险[3]。目标意图扩大化和政治化是社会思潮新时期出现的新特征,值得我们从国家安全角度给予高度重视,需要认真观察,深入分析,精准把握,综合研判,及时引导。
青春期的中学生是处于成长中的特殊群体,更加热衷于新事物和新尝试,同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虽然中学生对所面临的新媒体环境具有超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但现实生活中通过网络和手机主动搜索或被动推送的信息杂陈,其中网络政治信息依托于虚拟世界,导致偏激以及不负责任的处事态度逐渐渗透到青少年中,导致学生“三观”受到影响,责任感淡化,从而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全社会要为青少年提供主旋律的网络生态环境,加大对网络监管的力度,通过技术革新及时全面屏蔽不良信息,特别是反社会、反政府、反人类等反动言论,弘扬真善美的新风尚。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增加基于正确历史观的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与认识内容,发现青少年出现网络政治行为偏差,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来纠正极端错误,保护青少年政治上健康成长。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导实践
(一)以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某些不良现象经过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揭露批判,可以成为教育人们遵法守纪的反面教材,成为真善美的反面映衬。要继续强化实事求是的导向和原则,以更加高效的方式把各项政策、措施、成就等信息传递给民众,使其定心,放心,团结一心,改变主流宣传在一些领域失声、失语的状况,在众声喧哗的信息舆论场中建立良性的社会公共空间,更好地凝聚正能量[4]。故而,教师需要教育学生作为二次传播者在接收信息后,将要转发时思考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是不是真的?”“有没有必要去传播?”“传播后影响好不好?”
(二)分清社会思潮类别区别对待
对待思想领域的问题决不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更不能把复杂的思想认识问题简单化、政治化,任何粗枝大叶和简单化做法都很容易造成失误和伤害。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具体才能深入,只有深入才能细致,只有细致才不容易搞错。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就是要把一定的社会思潮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去分析,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加强对社会思潮中各类观点特别是有普遍性倾向的观点的深入研究,多角度进行考察、分析和评价,把握其性质、特点、作用和影响,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水平。 處理原则是正确区分和处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对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决不能含糊其词,更不能退避三舍,在管理和引导社会思潮过程中要把握好时度效,掌握好时机、节奏、力度和范围,讲究方式方法。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对青少年进行正面引导,使之树立大是大非观念,能对涉及原则问题的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对照,形成自己的基本正确的政治观点,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排除错误思潮的负面影响,能够尽快达到政治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目的。
(三)正确引导负面热点事件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古训充分说明了负面热点事件对于广大公众的影响力。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形成时期,如不加以正确引导,期间的重大负面事件都会对其“三观”产生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穿插引导此类内容对于他们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负面热点事件选择、分析与安排对应教学内容等环节有以下几点经验与同行分享。
正确引导负面热点事件要注意宜疏不宜堵,宜解不宜避,宜全不宜偏,宜软不宜硬。坚持信息传播及时、公开与透明的原则,采用公开的方式回应人群关注,方式方法上要采取人性化策略,不宜继续激化矛盾。尤其是要注意引导时间不宜过早,因为负面新闻出现后要经历或长或短的发酵期,前期相关信息杂乱,是非难辨,当事人情绪化表达明显,因争取同情、推卸责任、扩大影响吸引注意力等目的经常出现误导公众情况。过早引导学生鉴别是非,容易在后续翻转案情,从而造成被动局面。故应在官方出具权威意见后再分析案情,选择切入知识点和课程导入时机。针对校园中热传的负面事件,教师要及时获知并进行全程关注,期间注意对信息本身相互矛盾的节点进行分析,提前研判事件进展方向,对于学生间存在的不良情绪要及时安抚,切不可放任自流。
四、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坚定自身信仰,提升说理能力,深入细致工作,充分通过谈心谈话、主题班会、新媒体运用等途径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引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科学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现实社会和网络虚拟世界是当今青少年面对的两个相互关联的生活场景,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直面多元社会思潮提出的问题和带来的困惑,破解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提高立德树人的教育实效,帮助学生利用网络技术的积极方面快速成长,学会辩证分析“拿来主义”,尽量降低不良社会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度,塑造政治方向正确、知识全面的社会新人。
【参考文献】
李小玲.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与对策[J].新闻爱好者,2020(03):44-48.
徐曼,刘博.当前社会思潮传播的新特点及有效引领进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9(02):58-61.
田丰.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群体的影响研究[J].人民论坛,2020(04):106-108.
王平.当前社会思潮的主要形态、渗透逻辑及其应对策略[J].教学与研究,2019(06):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