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向以博学著称,在当时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圣人”,众弟子更是崇敬有加:颜回谓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罕》);子贡谓之如日月“无得而逾焉”(《子张》),所谓“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下之不可阶而升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子张》)孟子评价其为“出类拔萃,生民未有”(《孟子·公孙丑上》)和“金声玉振,圣集大成”(《孟子·万章下》)。司马迁则日:“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在30岁时已成为一位博学多才学者了,并开始接收弟子,开创了私人办学之先河。而他却是“吾十又五而志于学”,十五岁才开始扫盲。
怎么学的呢?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但从可靠文献上没有看到孔子有过一位曾经对他耳提面命过的老师。他的学问完全是通过自己不断积累而成的,用今天的话说,属于“自学成才”。没有巨人肩膀可站,拔地而起的孔子确实让人肃然起敬。
孔子能够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暴说,不但要向别人好的方面学,而也把别大的不足引以为戒。不拘场合,不论身份,有可学的东西就学,时时“敏而好学”,处处“不耻下问”。学习如饥似渴,用心研究,“晚喜易,读易,韦扁三绝”。这种学习精神肯定会令人感动。
孔子学习,态度也极其端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且他也乐于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而时习芝,不亦乐乎?”学过的东西还要时常拿出来晒一下,“温故而知新”。仅学还不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了还得思考,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孔子对学习的条件要求也不高,“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态度端正了,也乐于学习,且能吃苦,勤思考,自然也就能学有所成。
孔子把学习作为终身的事业,活到老学到老。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五十岁了还要学,而且想多活几年的目的竟然还是为了学习。可见其“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学过来的,可谓“一路走来,始终如一”。怪不得他老人家颇为自豪地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以学好为荣,孔子是开先河者,也是孔子的一个特点。
然而孔子认为自己被誉为“圣人”那是万万不敢当的,自称无非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所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诲人不倦”自属无疑且有案可稽;然诲人不倦自当以博学多才为前提,而博学多才又当以好学善学为前提,否则焉能源源不断地教授给学生?
好学是孔子的第大魅力。我们今天读《论语》,通过这些故事和语录就会有深刻的体会。从《论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鲜活而可敬可爱的学者和师长形象。他的谆谆教诲让人常读常新。就好学这个方面,就足以让我们可望、可学,但难以超越。
这也许也是孔子超凡入圣的原因所在吧。
编辑 杨晓璐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在30岁时已成为一位博学多才学者了,并开始接收弟子,开创了私人办学之先河。而他却是“吾十又五而志于学”,十五岁才开始扫盲。
怎么学的呢?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但从可靠文献上没有看到孔子有过一位曾经对他耳提面命过的老师。他的学问完全是通过自己不断积累而成的,用今天的话说,属于“自学成才”。没有巨人肩膀可站,拔地而起的孔子确实让人肃然起敬。
孔子能够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暴说,不但要向别人好的方面学,而也把别大的不足引以为戒。不拘场合,不论身份,有可学的东西就学,时时“敏而好学”,处处“不耻下问”。学习如饥似渴,用心研究,“晚喜易,读易,韦扁三绝”。这种学习精神肯定会令人感动。
孔子学习,态度也极其端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且他也乐于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而时习芝,不亦乐乎?”学过的东西还要时常拿出来晒一下,“温故而知新”。仅学还不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了还得思考,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孔子对学习的条件要求也不高,“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态度端正了,也乐于学习,且能吃苦,勤思考,自然也就能学有所成。
孔子把学习作为终身的事业,活到老学到老。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五十岁了还要学,而且想多活几年的目的竟然还是为了学习。可见其“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学过来的,可谓“一路走来,始终如一”。怪不得他老人家颇为自豪地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以学好为荣,孔子是开先河者,也是孔子的一个特点。
然而孔子认为自己被誉为“圣人”那是万万不敢当的,自称无非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所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诲人不倦”自属无疑且有案可稽;然诲人不倦自当以博学多才为前提,而博学多才又当以好学善学为前提,否则焉能源源不断地教授给学生?
好学是孔子的第大魅力。我们今天读《论语》,通过这些故事和语录就会有深刻的体会。从《论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鲜活而可敬可爱的学者和师长形象。他的谆谆教诲让人常读常新。就好学这个方面,就足以让我们可望、可学,但难以超越。
这也许也是孔子超凡入圣的原因所在吧。
编辑 杨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