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至关重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喜欢学地理,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培养 激发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一般而言,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目前,许多学生对于地理的兴趣不高,动力不足。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 创设精彩的情境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忽视情境导入的重要性,多数是以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或者直接"开门见山"的形式作为导入。殊不知,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这往往关系到整节课的效果如何。
例1:笔者在教授"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节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播放图片一:我国某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图片二:一位跳水运动员跳往干涸龟裂的土地;图片三:两只南极帝王企鹅肚皮被油渍污染。(提问这三张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从而很顺畅地引入了我国所面临的三大问题。
例2:在学习"学会应用地形图"时,由于本节内容较为单调枯燥,因此在导入部分,笔者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电影《红河谷》中有这样的片段: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测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但是英国人撒谎说是捉蝴蝶的图,藏族人信以为真,以为画的真是蝴蝶,并收留这两人在族里,但是后来这几张"蝴蝶图"却带来了英国的军队。那么,这些蝴蝶图是怎么画出来的?如何利用这些图来识别地形呢?很快,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想搞懂到底是怎么回事。整节课,学生的状态都比较好。
有效的情境导入无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精神高度集中,以亢奋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2. 优化调控教学过程,维护学生积极性
2.1问题的编设紧贴生活实际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教材上所赋予的知识兴趣不大,而对表象后面的奥秘却有着很大兴趣。因此,巧妙地把问题引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动机。
例如:在学习"产生时差"时,笔者先举了个例子:每年的高考时间统一为北京时间九点,新疆地区的考生天不亮就要赶赴考场,这是为什么呢?再如: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前,笔者引入了"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为什么太阳距离我们近时感觉冷,距离我们远时反而感觉热。这些问题在学完新知识后,学生基本上能够自己解答出来,因此,问题的编设不宜太难,让学生跳起来就能摘个桃吃,既能维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可以激发其想学得更多。
2.2适时运用多媒体
地理课堂中有许多内容较为单调,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若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形成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也可以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感官刺激,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在学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时,笔者播放了一段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科教片,再配上沉稳凝重的解说,让学生印象感慨颇深。
2.3小组合作变换模式
在刚开始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时,学生并不是很适应,许多学生只是敷衍了事,滥竽充数,并没有真正地投入到小组讨论中去,而只是一味地等着组内有其他的成绩较好的同学去回答。因此,在小组合作上,教师有必要想出一些"新奇"的方法,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例如:小组竞赛式。可以通过各小组之间的抢答,为小组画"正"字,哪个小组回答的多,"正"字 也就越多,学期结束后,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再如,多米诺骨牌式。如北半球气候类型对应北半球自然带的复习,可以让小组内同学依次说出来,看哪个小组说得好,说得快。因此,适时引用这些小组合作模式,可以促使学生快速思考,使课堂充满活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根据反馈妥善评价,深化学生学习动机
当堂反馈练习,可以让学生趁热打铁,了解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韦纳的归因理论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时给学生的反馈(尤其是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信息会给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无论教师的反馈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成败归因的根据。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定时,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信心、个性较倚赖的学生,教师的肯定反馈会促进其学习的进步。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促使其再接再厉,积极向上。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至关重要。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喜欢学地理,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培养 激发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一般而言,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目前,许多学生对于地理的兴趣不高,动力不足。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 创设精彩的情境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忽视情境导入的重要性,多数是以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或者直接"开门见山"的形式作为导入。殊不知,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这往往关系到整节课的效果如何。
例1:笔者在教授"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节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播放图片一:我国某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图片二:一位跳水运动员跳往干涸龟裂的土地;图片三:两只南极帝王企鹅肚皮被油渍污染。(提问这三张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从而很顺畅地引入了我国所面临的三大问题。
例2:在学习"学会应用地形图"时,由于本节内容较为单调枯燥,因此在导入部分,笔者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电影《红河谷》中有这样的片段: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测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但是英国人撒谎说是捉蝴蝶的图,藏族人信以为真,以为画的真是蝴蝶,并收留这两人在族里,但是后来这几张"蝴蝶图"却带来了英国的军队。那么,这些蝴蝶图是怎么画出来的?如何利用这些图来识别地形呢?很快,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想搞懂到底是怎么回事。整节课,学生的状态都比较好。
有效的情境导入无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精神高度集中,以亢奋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2. 优化调控教学过程,维护学生积极性
2.1问题的编设紧贴生活实际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教材上所赋予的知识兴趣不大,而对表象后面的奥秘却有着很大兴趣。因此,巧妙地把问题引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动机。
例如:在学习"产生时差"时,笔者先举了个例子:每年的高考时间统一为北京时间九点,新疆地区的考生天不亮就要赶赴考场,这是为什么呢?再如: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前,笔者引入了"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为什么太阳距离我们近时感觉冷,距离我们远时反而感觉热。这些问题在学完新知识后,学生基本上能够自己解答出来,因此,问题的编设不宜太难,让学生跳起来就能摘个桃吃,既能维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可以激发其想学得更多。
2.2适时运用多媒体
地理课堂中有许多内容较为单调,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若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形成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也可以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感官刺激,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在学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时,笔者播放了一段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科教片,再配上沉稳凝重的解说,让学生印象感慨颇深。
2.3小组合作变换模式
在刚开始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时,学生并不是很适应,许多学生只是敷衍了事,滥竽充数,并没有真正地投入到小组讨论中去,而只是一味地等着组内有其他的成绩较好的同学去回答。因此,在小组合作上,教师有必要想出一些"新奇"的方法,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例如:小组竞赛式。可以通过各小组之间的抢答,为小组画"正"字,哪个小组回答的多,"正"字 也就越多,学期结束后,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再如,多米诺骨牌式。如北半球气候类型对应北半球自然带的复习,可以让小组内同学依次说出来,看哪个小组说得好,说得快。因此,适时引用这些小组合作模式,可以促使学生快速思考,使课堂充满活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根据反馈妥善评价,深化学生学习动机
当堂反馈练习,可以让学生趁热打铁,了解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韦纳的归因理论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时给学生的反馈(尤其是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信息会给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无论教师的反馈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成败归因的根据。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定时,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信心、个性较倚赖的学生,教师的肯定反馈会促进其学习的进步。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促使其再接再厉,积极向上。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至关重要。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喜欢学地理,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