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楚舞中的水文化基因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b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楚国地处长江中游地区,川泽纵横、湖泊河池、星罗棋布,不仅具有优良的生存环境,适量的雨水补给,还具有适宜的气候条件,生活于此的楚先民们自然不必大费周章地筹集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仅仅凭借上天的恩赐就能轻而易举地满足日常生活中的用水所需。也正是基于自然恩赐所提供的便利,致使楚人们时常心怀感恩之心、崇敬之情,便渐渐形成了喜水、爱水的尚水情怀。并以此将这一份感恩之情化为实际行动体现于祭祀活动中,以及利用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将此体现于精神世界之中。
  【关键词】 水文化;楚舞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5-0068-02
  一、水文化
  楚国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不仅有长江、汉水、沮水和漳水,还有云梦泽和彭蠡泽等。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楚国境内最大的河流无疑属长江了。长江,古人们多把它称为“江”,或称为“大江”。许多古籍中都曾记载过“江”,例如:《诗经·小雅·四月》中:“滔滔江汉,南国之纪。”① 《墨子·兼爱》中也曾记载:“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于越,与南夷之民。”② 长江作为中国的第一大河,不仅源远流长、水量充沛,还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唐古拉山脉格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是长江的发源地,它经流寰宇两边之间顶端的交会线青藏高原,并从那里飞流直下,穿过高山、穿过深谷,劈开重山复岭的云贵高原,再流入跌宕起伏的四川盆地,切穿雄伟壮丽的三峡,然后驰骋于开阔平坦的平原低地,最后浩浩荡荡地奔向东海。
  这些被第一大河所流经的区域,在旧石器时期,便是初期人类生息和演变的关键区域之一。而在远古时期之前就曾有先民们在此栖居和繁衍,它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區一样,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战国时期的著作《尚书·禹贡》记载,当时楚国境内有众多支流交汇,甚至形成了“九江孔殷,沱潜既道”的宏大局面,然而这些支流像扇形般散流,不断蔓延、伸展,最终形成纵横交错,进而汇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源。
  此外,除了地理原因造就的河流、湖泊繁多的情形之外,该地区的气候条件、降水量也相比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更为丰富。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我国的降水主要来源于夏季风,且在降水量上也时常呈现出区域分布不均匀和时间上的不均衡情况。首当其冲,对于降水的分布情况而言,鲜明地呈现出东南向西北逐步消减的情形。如长江流域降水量达到一年800~1600毫米,那么黄河流域一般只能达到200~400毫米,甚至黄河流域更容易遭受旱灾的影响。而长江流域由于降水量多于黄河流域所以相比之下较少经受旱灾影响。其次,究其先秦时代的降水时节分拨情况,各个地区又展现出不平衡的状况,由于夏季风的原因各个地区的雨季会随着夏季风的影响而出现或迟或早以及或长或短的区别。如雨季从阳历五月上旬在华南出现,那么经过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时就已是六月中旬了,再由此至华北地区就已是七月上旬,也就是到八月下旬开始雨水才向南后方转移。
  根据这个趋势,这种由南向北的移动形势,致使黄河流域的落雨季和不雨季过于集中,所以才会形成春季干旱缺水,秋季洪涝严重的经常性状态。这种降水不平均的状况,远不如长江流域。所以自古以来根据史料上的记载,皆反应出长江流域降水量的均衡与可贵。总而言之,基于楚国境内的水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良自然条件,进而造就了楚人们对于水的喜爱。当然,也正是如此楚人才会将自己以水而喻之,希冀自己拥有与水一般的特性,甚至将这种希冀广泛地体现于文学作品之中。
  水文化即人与水相关的文化,然而水自身并不可以组建成为文化的概念,不过当它一旦与人产生联系时,便具备了形成与水相关的文化概念。从广义上而言,水文化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以水为媒介,缔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载体形成的各类文化象征的统称。相反,狭义的水文化即与水相关的种种社会意识。譬如:水涉及到与社会风俗、道德品质、哲学科育、艺术文学、思想信念、理想价值、法律规范、道德准则、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本文所论的“水文化”便是取其狭义。其主要是经由人类对于水的熟知、了解和崇敬,继而通过宗教、文学、艺术等形式表达出来的对水的感悟。尤其是当水文化成为楚文化的背景和底色时,它所生发出的魅力便是无穷无尽的。在楚国有祭祀水神的习俗。楚人们常常以祭祀的形式祭拜江、汉、沮、漳水中的水神。但是却少有祭祀山神的行为,尽管雎山、荆山与江水、汉水、沮水、漳水相毗邻,楚人们也不祭不拜。
  在此看来,此种行为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在先秦道家的著作中也曾浓重地描绘了楚人喜水、尚水却轻山、略山的事实。例如在《老子》中,它全篇以“道”为主题,却时常以“水”为之比喻,于道喻水。不单写出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渊,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为不争,故无尤”这般的文字,老子还在此高度地赞扬“水”的特质,并认为“水”是最接近“道”的,乃至认为水具有不与万物争高下,甘愿处于低下之处的不争之心。甚至,老子对于“水”的赞扬和高歌还不仅仅在此,他还在《老子》的许多其他章节中多有赞誉“水”的特质。甚至《庄子》和《淮南子》中也出现了不少对于“水”的赞扬和称颂。
  总而言之,从古至今水在中国人的心中就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特殊的哲学意味。早在先秦时期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孙子、孟子等,这些在中华文化史上极具建树的巨擘,他们对水似乎皆存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当然,楚人对于水的喜爱能通过多种形式展现而出,但相比较下对山的厌恶也不尽完全显露而出。所以,这也就不言而喻地印证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喻。也许楚人如此喜水、乐水,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也拥有与水一样的特质,拥有与水一样不与万物争高下的谦卑之心,拥有与水一样甘愿处于低下之处的谦和之心,所以才会将此普遍的体现于平常生活之中、文学著作之中、精神世界之中,甚至将水誉为一种文化传承至今。   二、水文化在楚国舞蹈中的体现
  《管子·水地篇》中云:“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③古人认为人是由水生成的,甚至他们将水视为人生命中的一部分。众所周知,水在人类生存过程中担任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维持人们生活最基础的元素,还是维持农业生产以及生态平衡所不可或缺的关键物质。基于水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进而人们对水产生崇拜自然也就不足为奇。楚人们以水神或水图腾为核心的原始水崇拜,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形成。
  在那个时期,楚人们相信每个水域,乃至每个水体皆有水神的存在。不仅如此,他们还认为水神具有好恶之心,当降雨均衡、風调雨顺之时,便代表着水神心情愉悦。相反当洪水泛滥、久旱无雨之时,便显现出水神对人类的不满和怨恨等等。在那个时期,先民们产生诸如此类的联想并不足为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先民们长期生活于大山深处,相对闭塞的条件致使他们没有办法获取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进而指导他们的生活,甚至是认识、了解大自然。所以他们才会将自然神化,将水神人格化。甚至他们会通过祭祀的方式,以此赢得水神的喜爱,求得水神的庇佑。据《说文解字》中记载:“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④ 据《论语》中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⑤ 《周礼·司巫》中记载:“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帅巫而舞雩。”⑥ 这种以巫术形式祈求降雨的活动,早在夏朝时期就已诞生,至春秋时期已相当普及。“雩”作为春秋时期最为盛名的祈雨舞,除了有专门的法师亲自主持祈雨仪式之外,还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这种以歌为乐、以舞敬神的表现方式,其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强烈的音乐刺激和动感的肢体体验,去激发人们内在的生命节奏与活力,进而促使在充分感受生命巨大能量的同时,反过来加强自身战胜自然灾害以及面对未知事物的决心。所以在原始社会中音乐、舞蹈具有极强的功利性目的。当然也正是基于此,才促使舞蹈成为雩祭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除此之外,基于楚国的地理环境,也是造就楚国艺术中多与水文化有所关联的又一因素。黑格尔曾在《历史哲学》中说道:“中国人有一种普遍的民族性,就是模仿的技术极为高明,这种模仿不但行使于日常生活中,而且用于艺术方面。”⑦例如在楚国的舞蹈艺术中,楚人们就时常模仿日常生活中水的形态。这种高技术的模仿,促使楚舞中频繁地出现“弓腰”“连蜷”似水波荡漾的舞蹈形态。舞姬们那纤细的腰肢,如浪潮般连续向左右折倒。情不自禁地让人想起这些诗句,“绕身若环,曾绕摩地,扶于阿那,动容转曲,便娟似神,身若秋药被风,发若结旌,驰骋若惊。”“委蛇女冉女弱,云转飘忽。体如游龙,袖如素。”“袵若交竿,抚案下些。”
  当然楚人对于水的模仿与喜爱还不仅仅体现于此,甚至有许多楚国的舞曲也与水有所关联。例如:《涉江》《采莲》《扬荷》等等。这些极其富有水乡韵味的楚国舞曲,不禁让人思绪翩翩。当乐曲响起,身着白色飘逸舞衣的舞者,手挥翩飞长袖,迈着小碎步缓缓走出。那纤细的腰身如浪花般轻柔,水风吹起如游龙般左右荡漾。那飘逸的长袖随风而起,漫天飞舞,飘转间如清风拂面、水汽缭绕。总而言之,无论是基于楚国的地理环境也好,还是基于楚人与水的品性多有相合也罢,楚人对于水的喜爱已显露无疑地体现于楚舞之中。
  注释:
  ①吴志刚:《吴城文化与周公南征》,《四川文物》2009年第3期。
  ②张民权:《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
  ③《论<系辞传>是稷下道家之作》。
  ④赵玉平:《唐代敦煌地区“雩礼”考述》,兰台世界2009年5月。
  ⑤孔子:《论语》。
  ⑥朱彦民:《从甲骨文“舞”字看葛天氏之乐》,《殷都学刊》2014年。
  ⑦张冬琦:《试论楚舞的演变及影响》,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参考文献:
  [1]徐文武.楚国思想与学术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左鹏.楚国历史地理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程涛平.楚国农业及社会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要】 在戏剧作品中,“戏中戏”现象时有出现。作为有着“冠绝千古”之美名的传奇剧本,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同样存在“戏中戏”现象。本文从宽泛的“戏中戏”的界定出发,以《桃花扇》文本为依归,总结归纳出三种《桃花扇》中的“戏中戏”类型,并从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审美效果等方面探讨其功用,以期对《桃花扇》的艺术特色作出别样的观照和研究。  【关键词】 桃花扇;戏中戏;功用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 潘承谋系清末民初吴中著名词人。作为世擅倚声的潘氏家族后人,他秉守家学,其词作既包含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亦可见出家族词学渊源的传承。从地域文学来看,潘承谋赓续吴中词学传统,其词学观念与创作实践均受到以戈载为首的吴中词派之影响。在词学活动方面,他与众多吴地词人结社酬唱,以遗民身份组织并参与“六一词社”。潘承谋的多重身份都显示着他所具有的“传统性”,颇能代表吴中传统词学的“最后辉煌”。  【关
期刊
【摘要】 上至天文气象,下至地理地貌,大至宇宙太空,小至细胞细菌,均是科教片所表达的内容、拍摄的对象。和一般电影、纪录片不同,科技纪录片主要以“科学知识传播、科学内容表达为核心”,但是却需要结合受众的观影习惯、观影需求来合理创新表达手法。技术发展、拍摄技巧发展为科教片提供了新的拍摄思路以及表达方法,本文结合实例,简要论述了当代科教片艺术创新与文化传递发展趋势,望为广大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借鉴。 
期刊
【摘要】 《山河入梦》是作家格非“江南”三部曲的第二部,以双线并行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谭功达后半生的爱情和政治悲剧故事。小说叙事错综复杂,本文从叙事结构的六大方面叙述主体、叙述角度、叙述角色、叙述态度、时间结构、叙述语言看小说表达的精神意义和审美意义。  【关键词】 乌托邦;叙述主体;全知视角;现实态度;审美态度;时间结构;叙述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 民国时期湖南婚姻习俗具有中西混杂,新旧并陈特点,婚恋观、择偶观、贞洁观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湖南婚俗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渐变化和新旧杂糅的特点,具有婚姻缔结的规范性、两性婚姻的平等性、婚俗变迁的过渡性、婚俗改革的不平衡性等特征。  【关键词】 婚恋观;择偶观;婚俗改革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
期刊
摘 要: 网络文学从兴起到如今,不单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更是成为了包括影视、游戏在内的文娱产业链的动力之源。而就在当下,无数的优质网络文学正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转变形态,以全新的面貌面向不同阶层的受众。然而众多优质IP在转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以视觉元素的应用问题较为突出。本文对网络文学IP转化中的视觉元素应用进行了深度探究,使IP转化产品更加贴合IP网文读者及其消费者的内心期待,真正
期刊
【摘要】 《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一书以近代上海人心態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发展动力学角度出发,对上海人心态变化的过程和表现做了多角度与多层面的研究与阐述。笔者根据文章结构将该书内容分为“近代重商思潮下的上海”与“跨文化传统的一座立交桥”两部分,并通过对两部分内容总结分析得出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发生转变是受到重商思潮与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在上海人心态转变之际,上海人的认知也同样发
期刊
【摘要】 红色旅游文本翻译对于红色文化传播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赣州市红色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在生态翻译学思想的指导,分析将生态翻译学理论运用于赣州红色旅游文本翻译的必要性,提出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 “译者中心”“适应与选择”和“三维转换”等核心概念对旅游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归纳与总结了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旅游文本翻译的特征和原则,以期为赣南红色旅游文本翻译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
期刊
【摘要】 《剑桥中国史》和《哈佛中国史》是域外学者所著中国史的权威之作,比较这两部史著对辽代历史的讲述,对于了解西方的中国史观有着特别意义。由于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占有北亚及部分中亚地区延续300余年的政权,这一时空范围内运动的人物与事件,牵掣着中世纪东方历史的进程。海外学者对这段历史的见解值得关注,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关键词】 《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辽代历史;述评  
期刊
【摘要】 自电影诞生以来,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和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电影逐渐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吸引了大量的受众。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文化需求,电影市场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在受众基数庞大,影片数量剧增且类型广泛的现状下,究竟何为真正的“好电影”?在“叫好”和“叫座”中谁才是真正的评判标准?什么样的电影才能被称为“佳作”并被载入史册?  【关键词】 好电影;艺术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