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数学作业应做到因人而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内容进行分层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并进行分类评论,促进整体数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作业 人性化
在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作业。如果再“一刀切”的布置,的确存在种种问题,这样会使学困生因“吃不了”而感到自卑、害怕、厌烦做作业,优等生因“吃不饱”而感到厌倦、烦躁。再听听家长的呼声,作业做的时间长,倘若认真做的话,常常做到深夜,家长乞求我们喂孩子 “仙丹”,这一情况下 发起了我对数学作业布置的深思。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人性化、个性化、发展化、创新化的作业!分层作业构思一提出,马上得到了大家的共鸣。
一、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作业
我国教育先哲孔老夫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而分层作业理念的提出也正是基于学生这种差异的存在。所谓分层作业: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自己的作业来完成。这不仅关于到作业“量”的多少以及作业“质”的高低,更关于到学生自己能力的评估并选择合适的作业完成,及其将来的继续持续化发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三个组。甲组:反映慢,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学习兴趣较低,学习基础较差。乙组:反映快,但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成绩忽起忽落不稳定,但潜力较大。丙组:反映快,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扎实,整体素质较高。在分组时给学生讲清分组的目的和要求,而且分组不是一成不变,不同组别的学生要有阶段性的流动,根据他们不同的表现和成绩,实现上调和下调。学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人人都能湖的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二、针对数学内容进行分层作业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分层作业分成三个类型:A、类作业:“模仿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是课堂教学的概念,法则、定理等知识的直接应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教材有关内容而找到答案,因而是较简单的层次。B、类作业:“理解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再加工”。C、类作业:“探究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要求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能进行“深加工”,有很好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要求教师针对所学内容,精心选择习题,分量恰当,难易适度,增加探索和创新题。根据目标层次和学生层次,制定对应的分层练习题,使相关练习置于各种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业分层要有梯度,在学生自主作业、自愿达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向高层目标发展。甲组学生必须完成A类作业,鼓励研究B类作业;乙组学生必须完成A类作业和B类作业,鼓励研究C类作业;丙组学生必需完成B类作业和C类作业,鼓励和甲组结为帮扶对子。对于大胆研究高一级题目的同学,对他们成功的尝试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成功的愉悦,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对于帮助甲组的同学更要表扬奖励,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三、针对分层作业后进行科学合理的评论
改作业是数学教学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学生获得学习指导,弥补学习缺漏,对于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分类后的作业更要采取不同的评论方式。
采用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测评学生,对A类判分适当放松,对C类判分适当从严。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对甲、乙组学生可放松,对丙组学生可紧些。对甲组,做对基础作业,就可以给满分;使对提高作业,半倍加分。对甲、乙两组学生,作业做错了,可暂不打分,等他们真正搞懂订正后,再给他们判分。有时,甲组订正后还不能全懂,便针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再设计点题目让他们补做,练一次,进一步,再练一次,再进一步,不断给他们加分。这样,他们通过反复作业,从日益增多的分数上,切身体会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在提高。对丙组学生的作业也采取分类评价。课堂作业,让这组的学生比作业的速度,比作业的准确性,比作业的思维质量,改变那种书写认真,答案正确就判满分的做法。通過分类评价优生作业,在丙组学生中形成了竞争的氛围,使他们永远不满足。在每次改作业的时候,教师不只是对作业进行分类评价,还要注重发挥好作业评语的激励、引导、交流等功能。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下一句话或一段评语,语言应带感情色彩,以情服人,既饱含老师对学生的真情实意,又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因为看似简单的评语也会在学生中产生强烈震撼,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评语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学生,与之建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把作业当作与教师交流的机会,获得一种自我满足或成功感,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励,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关于初中数学作业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第16卷,第3期,2002。
3、《数学作业中渗透素质教育》.《中学数学》,1999。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作业 人性化
在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作业。如果再“一刀切”的布置,的确存在种种问题,这样会使学困生因“吃不了”而感到自卑、害怕、厌烦做作业,优等生因“吃不饱”而感到厌倦、烦躁。再听听家长的呼声,作业做的时间长,倘若认真做的话,常常做到深夜,家长乞求我们喂孩子 “仙丹”,这一情况下 发起了我对数学作业布置的深思。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人性化、个性化、发展化、创新化的作业!分层作业构思一提出,马上得到了大家的共鸣。
一、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作业
我国教育先哲孔老夫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而分层作业理念的提出也正是基于学生这种差异的存在。所谓分层作业: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自己的作业来完成。这不仅关于到作业“量”的多少以及作业“质”的高低,更关于到学生自己能力的评估并选择合适的作业完成,及其将来的继续持续化发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三个组。甲组:反映慢,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学习兴趣较低,学习基础较差。乙组:反映快,但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成绩忽起忽落不稳定,但潜力较大。丙组:反映快,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扎实,整体素质较高。在分组时给学生讲清分组的目的和要求,而且分组不是一成不变,不同组别的学生要有阶段性的流动,根据他们不同的表现和成绩,实现上调和下调。学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人人都能湖的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二、针对数学内容进行分层作业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分层作业分成三个类型:A、类作业:“模仿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是课堂教学的概念,法则、定理等知识的直接应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教材有关内容而找到答案,因而是较简单的层次。B、类作业:“理解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再加工”。C、类作业:“探究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要求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能进行“深加工”,有很好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要求教师针对所学内容,精心选择习题,分量恰当,难易适度,增加探索和创新题。根据目标层次和学生层次,制定对应的分层练习题,使相关练习置于各种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业分层要有梯度,在学生自主作业、自愿达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向高层目标发展。甲组学生必须完成A类作业,鼓励研究B类作业;乙组学生必须完成A类作业和B类作业,鼓励研究C类作业;丙组学生必需完成B类作业和C类作业,鼓励和甲组结为帮扶对子。对于大胆研究高一级题目的同学,对他们成功的尝试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成功的愉悦,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对于帮助甲组的同学更要表扬奖励,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三、针对分层作业后进行科学合理的评论
改作业是数学教学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学生获得学习指导,弥补学习缺漏,对于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分类后的作业更要采取不同的评论方式。
采用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测评学生,对A类判分适当放松,对C类判分适当从严。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对甲、乙组学生可放松,对丙组学生可紧些。对甲组,做对基础作业,就可以给满分;使对提高作业,半倍加分。对甲、乙两组学生,作业做错了,可暂不打分,等他们真正搞懂订正后,再给他们判分。有时,甲组订正后还不能全懂,便针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再设计点题目让他们补做,练一次,进一步,再练一次,再进一步,不断给他们加分。这样,他们通过反复作业,从日益增多的分数上,切身体会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在提高。对丙组学生的作业也采取分类评价。课堂作业,让这组的学生比作业的速度,比作业的准确性,比作业的思维质量,改变那种书写认真,答案正确就判满分的做法。通過分类评价优生作业,在丙组学生中形成了竞争的氛围,使他们永远不满足。在每次改作业的时候,教师不只是对作业进行分类评价,还要注重发挥好作业评语的激励、引导、交流等功能。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下一句话或一段评语,语言应带感情色彩,以情服人,既饱含老师对学生的真情实意,又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因为看似简单的评语也会在学生中产生强烈震撼,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评语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学生,与之建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把作业当作与教师交流的机会,获得一种自我满足或成功感,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励,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关于初中数学作业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第16卷,第3期,2002。
3、《数学作业中渗透素质教育》.《中学数学》,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