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隆冬时节,记者踏上这片美丽的蒙古高原,昔日“风起明沙到处流,沙压房子人搬走”的景象已一去不返。走进内蒙古军区的个个生态基地,一簇簇沙柳,一株株樟子松,一片片杨树、槐树、榆树像整齐列队的“北疆卫士”,傲立高原。
置身一望无际的生态林,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和喜悦让记者记录下发生在这里的许多感人故事。
一
内蒙古作为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历史上曾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丽美景闻名于世,曾以辽阔秀丽的草原而令人流连忘返。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当地气候干旱、超载放牧和人为破坏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直接威胁到了北京乃至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内蒙古军区的官兵们经过多次实验,摸索发明了“容器植树法”“前挡后拉”“扎死种活”等10多种科学方法,使树苗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北京的有关专家参观后称赞说:“这样的军人应该获诺贝尔奖!”全军绿化委员会派人实地考察后,称赞他们:“在沙海中托起绿洲,是全军一面旗帜”。
“杭锦旗经验”很快产生连锁反应。敖汉旗人武部组织民兵长时间、大规模开展“小流域治理”工程,取得了瞩目成绩,据专家测算,仅这项工程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已经达到了5.8亿元,相当于58万敖汉人在“绿色银行”人均存有保值储蓄1000多元。
内蒙古军区从机关到基层,从边防到内地,“为绿化秀美山川多作贡献”的治理生态活动,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北疆大地,生态建设的捷报从各地不断传来。
二
“打赢生态保卫战,光凭干劲和热情是不够的,必须不断探索和创造科学的治理经验与方法。”针对部队参与地方生态建设容易出现的年年种树换地方、年年植树不见林等问题,内蒙古军区党委适时提出“三化四效益”建设模式,走出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军区机关主动与呼和浩特市政府签订了《承包协议书》,将大青山3万亩义务植树基地承包,并命名为“万亩双拥林”。
“万亩双拥林”的成功给全区上下做出了榜样,各级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声势一浪高过一浪。“民兵号生态工程”“生态花园工程”“治理沙漠生态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区各地应运而生,各级以实际行动绿化边疆、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构成了一道东至呼伦贝尔西至阿拉善的“绿色长城”,朝“生态屏障”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
如今,“万亩林”“政府林”“老兵林”“企业林”随处可见,农牧民从植树中获得不少收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三
为了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内蒙古军区确定了2008年至2012年生态工程建设五年规划,为了形成规模效益,2008年4月,一场由军区协调、部队出力、地方管护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商都义务植树基地”大会战拉开帷幕。5年来,各级共投入兵力5万余人次,植树5万亩。
通过军地共建方式,重点完成了9项生态工程建设、20个义务植树基地、60片生态绿地工程和5个绿色营区、3个生态营区建设任务。
与此同时,在呼和浩特市大青山绿化基地、鄂尔多斯杭锦旗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和呼包铁路、集二铁路沿线,展开“三片一线”植树大会战,形成军地联手、军民协作的大联动植树规模。
西起阿拉善大漠戈壁,东至呼伦贝尔大草原,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在连绵的八千里边防线上,内蒙古十余万军民顶春寒、战黄风,扛起锹,纷纷投入到植树造林的火热战场,掀起了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军区生态建设的又一轮高潮。(戴楠楠摄)
置身一望无际的生态林,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和喜悦让记者记录下发生在这里的许多感人故事。
一
内蒙古作为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历史上曾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丽美景闻名于世,曾以辽阔秀丽的草原而令人流连忘返。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当地气候干旱、超载放牧和人为破坏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直接威胁到了北京乃至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内蒙古军区的官兵们经过多次实验,摸索发明了“容器植树法”“前挡后拉”“扎死种活”等10多种科学方法,使树苗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北京的有关专家参观后称赞说:“这样的军人应该获诺贝尔奖!”全军绿化委员会派人实地考察后,称赞他们:“在沙海中托起绿洲,是全军一面旗帜”。
“杭锦旗经验”很快产生连锁反应。敖汉旗人武部组织民兵长时间、大规模开展“小流域治理”工程,取得了瞩目成绩,据专家测算,仅这项工程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已经达到了5.8亿元,相当于58万敖汉人在“绿色银行”人均存有保值储蓄1000多元。
内蒙古军区从机关到基层,从边防到内地,“为绿化秀美山川多作贡献”的治理生态活动,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北疆大地,生态建设的捷报从各地不断传来。
二
“打赢生态保卫战,光凭干劲和热情是不够的,必须不断探索和创造科学的治理经验与方法。”针对部队参与地方生态建设容易出现的年年种树换地方、年年植树不见林等问题,内蒙古军区党委适时提出“三化四效益”建设模式,走出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军区机关主动与呼和浩特市政府签订了《承包协议书》,将大青山3万亩义务植树基地承包,并命名为“万亩双拥林”。
“万亩双拥林”的成功给全区上下做出了榜样,各级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声势一浪高过一浪。“民兵号生态工程”“生态花园工程”“治理沙漠生态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区各地应运而生,各级以实际行动绿化边疆、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构成了一道东至呼伦贝尔西至阿拉善的“绿色长城”,朝“生态屏障”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
如今,“万亩林”“政府林”“老兵林”“企业林”随处可见,农牧民从植树中获得不少收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三
为了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内蒙古军区确定了2008年至2012年生态工程建设五年规划,为了形成规模效益,2008年4月,一场由军区协调、部队出力、地方管护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商都义务植树基地”大会战拉开帷幕。5年来,各级共投入兵力5万余人次,植树5万亩。
通过军地共建方式,重点完成了9项生态工程建设、20个义务植树基地、60片生态绿地工程和5个绿色营区、3个生态营区建设任务。
与此同时,在呼和浩特市大青山绿化基地、鄂尔多斯杭锦旗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和呼包铁路、集二铁路沿线,展开“三片一线”植树大会战,形成军地联手、军民协作的大联动植树规模。
西起阿拉善大漠戈壁,东至呼伦贝尔大草原,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在连绵的八千里边防线上,内蒙古十余万军民顶春寒、战黄风,扛起锹,纷纷投入到植树造林的火热战场,掀起了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军区生态建设的又一轮高潮。(戴楠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