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富堂》:郦馆长,你从事建筑管理、房产开发20多年,如今转身创办美术馆,也算再度“创业”,重新出发。这两个行业差异很大,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郦韩英:坦率而言,这两个行业的确“大不同”。过去从事建筑管理、房产开发,代表了我那个阶段的人生状态,回忆起来,为生存、发展而奋斗,是很美好的,即便有些工作并不是我感兴趣的,但必须去做,还必须做好。苦吗?当然,但我不怕!记得刚刚涉足建筑工程的时候,我一度就住在工地简易房里,妹妹来看望我,看到如此艰苦,差点儿掉眼泪,但我不觉得受不了,一旦人生找到了一个平台,就应该竭尽全力去拼搏。
而现在呢,当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埋在心底的画家梦种子就渐渐发芽了,我发现自己其实没有放弃对绘画的热爱,所以我顺从内心,选择转身创办美术馆,你将它视作“创业”也好,“休闲”也好,实际上相比以前搞建筑开发,真正是一点儿也不省心,但因为属于自己的兴趣所在,干什么我都心甘情愿,甚至享受累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所以,每当策划新的展览,像开始一段新的旅程,总让我感到兴奋。
《财富堂》:你的新旅程起点蛮高。2016年,鸿美术馆举办了一系列高质量展览,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开馆首展——《陈钧德绘画艺术展》,据说全部展品统统出自你的个人收藏,太令人意外了。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艺术收藏的?又是什么时候对陈钧德的绘画作品发生兴趣的?
郦韩英:严格地说来,在从事房产开发20年的过程中,我陆陆续续买过不少书画啊、雕塑啊、玉饰啊等等,我跟我的先生都很喜欢艺术,我们在2002年就以“赞助人”身份支持中国美术学院一位书画家举办个展,这位画家最初就是我先生介绍我认识的。那时我们提供赞助,也拿到画家的一批力作。但真正谈得上油画收藏,严格地讲,是从我购买陈钧德老师的作品开始的。我很幸运,刚开始步入收藏就结缘于这样一位学养深厚、风格独特的艺术大家,当然这也与自己的经济條件有关。因为早已实现了“财务自由”,在新加坡一家画廊“邂逅”陈老师的作品后,毫不犹疑就决定买下了,前前后后我单单从这家画廊就买了陈老师10多幅作品。
《财富堂》:你一旦看中喜欢的画,出手很果断,在遇识陈钧德老师后,就收藏了更多他的作品。他最大一幅油画《梦境》也被您收藏了。这样的收藏给你带来怎样的满足?
郦韩英:艺术是奇妙的,当然我是指优秀的艺术作品。自从我的家里悬挂了陈老师的许多作品,无形之中,全家老老小小都享受了美好的艺术氛围,潜移默化,艺术品对孩子们的熏陶也是非常有益的。我的儿子、女儿都喜欢上了艺术,看到他们在学习之余渐渐养成了欣赏艺术的爱好和眼光,这是我收藏后最愉快的收获。当然,藏品给自己也带来许多乐趣,每天的生活与艺术朝夕相处,好心情自然就比较多。收藏的乐趣远远不止这些,我的朋友圈,我的事业,如今都围绕着艺术转,艺术给生活带来了很多色彩,尤其创办美术馆,是过去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今天做起来显得“水到渠成”。谁知道,接下来,艺术还会引导我走向哪里,艺术与我的人生发生“化学反应”,这样的交集是奇妙的。
《财富堂》:有人将美术馆比喻成怪兽,每年需要很多钱和藏品喂养。你有这方面的困扰吗?
郦韩英:我创办“鸿美术馆”,最直接的驱动力就是对艺术的热爱,比较单纯。对我个人而言,人生如同一个圆,创办民营美术馆,是人生走出了一道圆弧,在中年的时候对接了童年的梦想。我从小喜欢绘画,虽没有成为画家,如今每天与画家及艺术品打交道,总算圆了绘画梦。当然,我知道,全世界的美術馆都是贴钱养着的,有的是政府补贴,有的是基金会运作。所以,对于美术馆“耗钱”,我是有心理准备的。好在,我们的展馆场地是自己买下的,我利用原先公司总部的办公楼改造成了今天的美术馆展示空间,这方面负担和压力就小些。目前最最费钱的是收藏,我已经体会到了,2016年这方面的耗费是八位数的。作为美术馆应当有自己的特色藏品,我的思路是慢慢来,大致有个10年的建设规划。至于展览,眼下策划的展览大多是邀请艺术家或藏家提供展品,所以“展品”的压力暂时不大。
《财富堂》:从国外的经验看,一个美术馆是否能形成独特的定位和特色,与自己拥有的艺术藏品数量、质量息息相关。你刚才说的“十年计划”,在收藏方面注重哪些?
郦韩英:目前,我们在海派油画、书画方面有一定的收藏积累,有了陈佩秋、陈钧德等艺术大家的精品力作,也有了一些中青年画家的代表性作品,但系统性、丰富性还远远不够。作为一家美术馆,它与普通画廊在藏品方面的差异,就在于系统性和丰富性,两条主线都需要同步发展。因此,我还将收藏更多具有代表性的海派画家精品,还要在全国范围,甚至面向国际,也做些收藏。我中意的所谓“系统性”,是特别关注写意风景油画,或叫表现主义风景油画,在这方面将多多做一些收藏。
《财富堂》:你对写意风景画情有独钟,是不是你的个人趣味也引导着美术馆的走向?
郦韩英:你看我们举办的展览,就知道了,我对写意油画有着特别的偏爱。身为馆长,我个人的趣味在相当程度上会映射到美术馆的展览上,这一点不可否认。我为何特别喜欢写意油画呢?因为这样的作品处于雅俗共赏的地带,不像抽象艺术、观念艺术,与目前的国情、与观众审美,是存在鸿沟的。一些当代艺术走到“反艺术”“反审美”的地步,尽管也有理论家为这些流派鼓噪,我却提醒自己—— 保持谨慎和距离。我至今信奉,好的艺术需要学院派技艺,需要个人的真情表达,而不是纯玩观念、纯玩形式、材料等等。当然,我也不太喜欢古典写实主义或新照相主义,当现代摄影技术发达到人人玩数码设备,智能化手机随手可以拍摄高精度的画面,艺术家再追求画得精细逼真就没有太多的审美意义。所以,我大力推崇写意绘画,这是东方的叫法,西方叫表现主义,两者其实互相渗透,有差别也有联系。
《财富堂》:鸿美术馆已经举办了一批展览,动静可谓不小,但毕竟才刚刚走过一年,对于这个全新的事业,你最大的心得是什么?对未来有着什么考虑?
郦韩英:“在路上”——在探索的路上,这就是我的心得。国家财政扶养的博物馆、美术馆实力雄厚,可以策划宏大叙事的艺术展事,而我们全凭自己的力量,资金有限,所以必须探索适合民办美术馆的生存之道。我自己每年拿出一部分钱投入美术馆,也会将一部分私人藏品捐献给美术馆,但我更大的优势在于,发挥多年涉足房地产和金融的经营经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参与美术馆建设,尤其通过策划和组织,与国内、国外的艺术家深度合作。2016年我们举办的《“与名家同行”—— 首届国际水彩名家上海年展》,就将外国、外地的著名水彩画作品“请过来”,圆满地举办了国际性展览,还请这些名家给青年水彩画家上课。对于未来,我不怕规模小,不怕起步晚,我们将馆藏藏品与“外来作品”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想法设法去“经营”好,这样,民营美术馆便能获得长久生命力。
《财富堂》:上海是民营美术馆重镇,赫赫有名的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似乎成为行业的标杆,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主办的美术馆也实力不凡,鸿美术馆有无压力?自身特色在哪里?
郦韩英:首先我想说,请不要简单类比不同的美术馆,我不会拿鸿美术馆跟别的美术馆去比较,我的道路我自己探索,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所以我没有什么压力。但坦率而言,龙美术馆着眼于古典书画、当代名作等,经济实力非同寻常,这从刘益谦屡屡斥巨资拍下天价艺术品可以窥一斑见全豹,它的浦东馆就在我家門口,有空我也去逛逛。余德耀涉足艺术收藏很早,对装置艺术等收藏介入很深,他的美术馆今年策划引进的“贾科梅蒂回顾展”、“安迪·沃霍尔:影子”我也很受益,喜玛拉雅美术馆等也有自己的特色。鸿美术馆呢,我们根据自身条件精准地位,立足国内艺术名家进行文化传播,尤其在推介正在成长、成熟中的中青年名家方面,我们做了一些积极的有益的办展尝试。我觉得,一座城市对博物馆、美术馆的需求是多层级、多侧面的,无论国有的还是民营的,无论大规模的还是小规模的,每一座场馆头上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用心做,努力做到最好,一样能发光发热。
《财富堂》:五角场地区一直以“知识高地”著称,这里荟聚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等。但以往一直缺少专业的艺术场馆,有人说鸿美术馆的出现,使得上海东北角、五角场周边的艺术生态有了改观。你怎么看?
郦韩英:这样的说法算是对我们的鞭策吧。每次举办展览,闻讯赶来的观众,的确大多是附近的美术爱好者和收藏家,其中教师、学生居多,当然观众的职业我们没有精准统计,只是个大致印象。星期六、星期天我在美術馆值班,经常遇到各式各样的观众。有个家住江湾的大学老师告诉我,以前想看一场高质量的展览要去蛮远,如今在五角场家门口就有个鸿美术馆,终于有了一个经常值得过来逛逛的好地方,他感到很欣慰。
杨浦是上海老工业根据地,目前聚集了大批高科技、智力型新创企业,新崛起的企业家是艺术爱好者和艺术收藏界的新生力量,我们举办展览,也是为他们拓宽艺术视野,从地域优势看,首先造福于这些人群。当然,鸿美术馆的观众群是遍布上海的,也吸引了长三角周边地区的,好几次办展,江浙都有人专程自驾或坐高铁前来观展,让我也很感动。
《财富堂》:经过一年的实践,鸿美术馆收支能打平吗?
郦韩英:即便刨除房租成本,只算装裱配框成本、物流成本、印制画册海报等成本,这一年的所有收入也远远不能抵充美术馆的支出。尽管如此,我们很有信心。美术馆场地的业主就是我自己,我们也开拓了一些艺术衍生品等等,收支的缺损部分,也是我们几个投资合伙人能够承受的。目前我们更多的收益是精神上的富足,人脉上的拓展,自从办了美术馆,我觉得现在的生活状态跟以前做建筑开发,有很多不同。能为公共提供精神服务,我内心很充实。
《财富堂》:听说你自己也绘画?聊聊你的创作好吗?
郦韩英:不足挂齿,不足挂齿,我的绘画只是个人爱好。我喜欢画画虽然持续了很多年,但一直抱有“票友”心态,调剂调剂心情。要知道,做生意是非常辛苦的,有时压力一大,不免烦躁。但我一旦拿起画笔,站在画布、画纸面前,就能安静下来。一个人能安静下来,无论是画画还是阅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存能力,那时完全是自己面对自己,通过绘画或阅读,与自己内心对话,让自己的情绪运用色彩去表达,多么美好。所以,我在自己的家里辟了一间画室,有时哪里也不去,静静地独处。有时候,我也组织一些画家外出采风,春光明媚或秋色惬意的时候,与其他画家一起去大自然里写生或创作,多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