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艺术交集是奇妙的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h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富堂》:郦馆长,你从事建筑管理、房产开发20多年,如今转身创办美术馆,也算再度“创业”,重新出发。这两个行业差异很大,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郦韩英:坦率而言,这两个行业的确“大不同”。过去从事建筑管理、房产开发,代表了我那个阶段的人生状态,回忆起来,为生存、发展而奋斗,是很美好的,即便有些工作并不是我感兴趣的,但必须去做,还必须做好。苦吗?当然,但我不怕!记得刚刚涉足建筑工程的时候,我一度就住在工地简易房里,妹妹来看望我,看到如此艰苦,差点儿掉眼泪,但我不觉得受不了,一旦人生找到了一个平台,就应该竭尽全力去拼搏。
  而现在呢,当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埋在心底的画家梦种子就渐渐发芽了,我发现自己其实没有放弃对绘画的热爱,所以我顺从内心,选择转身创办美术馆,你将它视作“创业”也好,“休闲”也好,实际上相比以前搞建筑开发,真正是一点儿也不省心,但因为属于自己的兴趣所在,干什么我都心甘情愿,甚至享受累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所以,每当策划新的展览,像开始一段新的旅程,总让我感到兴奋。
  《财富堂》:你的新旅程起点蛮高。2016年,鸿美术馆举办了一系列高质量展览,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开馆首展——《陈钧德绘画艺术展》,据说全部展品统统出自你的个人收藏,太令人意外了。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艺术收藏的?又是什么时候对陈钧德的绘画作品发生兴趣的?
  郦韩英:严格地说来,在从事房产开发20年的过程中,我陆陆续续买过不少书画啊、雕塑啊、玉饰啊等等,我跟我的先生都很喜欢艺术,我们在2002年就以“赞助人”身份支持中国美术学院一位书画家举办个展,这位画家最初就是我先生介绍我认识的。那时我们提供赞助,也拿到画家的一批力作。但真正谈得上油画收藏,严格地讲,是从我购买陈钧德老师的作品开始的。我很幸运,刚开始步入收藏就结缘于这样一位学养深厚、风格独特的艺术大家,当然这也与自己的经济條件有关。因为早已实现了“财务自由”,在新加坡一家画廊“邂逅”陈老师的作品后,毫不犹疑就决定买下了,前前后后我单单从这家画廊就买了陈老师10多幅作品。
  《财富堂》:你一旦看中喜欢的画,出手很果断,在遇识陈钧德老师后,就收藏了更多他的作品。他最大一幅油画《梦境》也被您收藏了。这样的收藏给你带来怎样的满足?


  郦韩英:艺术是奇妙的,当然我是指优秀的艺术作品。自从我的家里悬挂了陈老师的许多作品,无形之中,全家老老小小都享受了美好的艺术氛围,潜移默化,艺术品对孩子们的熏陶也是非常有益的。我的儿子、女儿都喜欢上了艺术,看到他们在学习之余渐渐养成了欣赏艺术的爱好和眼光,这是我收藏后最愉快的收获。当然,藏品给自己也带来许多乐趣,每天的生活与艺术朝夕相处,好心情自然就比较多。收藏的乐趣远远不止这些,我的朋友圈,我的事业,如今都围绕着艺术转,艺术给生活带来了很多色彩,尤其创办美术馆,是过去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今天做起来显得“水到渠成”。谁知道,接下来,艺术还会引导我走向哪里,艺术与我的人生发生“化学反应”,这样的交集是奇妙的。
  《财富堂》:有人将美术馆比喻成怪兽,每年需要很多钱和藏品喂养。你有这方面的困扰吗?
  郦韩英:我创办“鸿美术馆”,最直接的驱动力就是对艺术的热爱,比较单纯。对我个人而言,人生如同一个圆,创办民营美术馆,是人生走出了一道圆弧,在中年的时候对接了童年的梦想。我从小喜欢绘画,虽没有成为画家,如今每天与画家及艺术品打交道,总算圆了绘画梦。当然,我知道,全世界的美術馆都是贴钱养着的,有的是政府补贴,有的是基金会运作。所以,对于美术馆“耗钱”,我是有心理准备的。好在,我们的展馆场地是自己买下的,我利用原先公司总部的办公楼改造成了今天的美术馆展示空间,这方面负担和压力就小些。目前最最费钱的是收藏,我已经体会到了,2016年这方面的耗费是八位数的。作为美术馆应当有自己的特色藏品,我的思路是慢慢来,大致有个10年的建设规划。至于展览,眼下策划的展览大多是邀请艺术家或藏家提供展品,所以“展品”的压力暂时不大。
  《财富堂》:从国外的经验看,一个美术馆是否能形成独特的定位和特色,与自己拥有的艺术藏品数量、质量息息相关。你刚才说的“十年计划”,在收藏方面注重哪些?
  郦韩英:目前,我们在海派油画、书画方面有一定的收藏积累,有了陈佩秋、陈钧德等艺术大家的精品力作,也有了一些中青年画家的代表性作品,但系统性、丰富性还远远不够。作为一家美术馆,它与普通画廊在藏品方面的差异,就在于系统性和丰富性,两条主线都需要同步发展。因此,我还将收藏更多具有代表性的海派画家精品,还要在全国范围,甚至面向国际,也做些收藏。我中意的所谓“系统性”,是特别关注写意风景油画,或叫表现主义风景油画,在这方面将多多做一些收藏。
  《财富堂》:你对写意风景画情有独钟,是不是你的个人趣味也引导着美术馆的走向?
  郦韩英:你看我们举办的展览,就知道了,我对写意油画有着特别的偏爱。身为馆长,我个人的趣味在相当程度上会映射到美术馆的展览上,这一点不可否认。我为何特别喜欢写意油画呢?因为这样的作品处于雅俗共赏的地带,不像抽象艺术、观念艺术,与目前的国情、与观众审美,是存在鸿沟的。一些当代艺术走到“反艺术”“反审美”的地步,尽管也有理论家为这些流派鼓噪,我却提醒自己—— 保持谨慎和距离。我至今信奉,好的艺术需要学院派技艺,需要个人的真情表达,而不是纯玩观念、纯玩形式、材料等等。当然,我也不太喜欢古典写实主义或新照相主义,当现代摄影技术发达到人人玩数码设备,智能化手机随手可以拍摄高精度的画面,艺术家再追求画得精细逼真就没有太多的审美意义。所以,我大力推崇写意绘画,这是东方的叫法,西方叫表现主义,两者其实互相渗透,有差别也有联系。


  《财富堂》:鸿美术馆已经举办了一批展览,动静可谓不小,但毕竟才刚刚走过一年,对于这个全新的事业,你最大的心得是什么?对未来有着什么考虑?
  郦韩英:“在路上”——在探索的路上,这就是我的心得。国家财政扶养的博物馆、美术馆实力雄厚,可以策划宏大叙事的艺术展事,而我们全凭自己的力量,资金有限,所以必须探索适合民办美术馆的生存之道。我自己每年拿出一部分钱投入美术馆,也会将一部分私人藏品捐献给美术馆,但我更大的优势在于,发挥多年涉足房地产和金融的经营经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参与美术馆建设,尤其通过策划和组织,与国内、国外的艺术家深度合作。2016年我们举办的《“与名家同行”—— 首届国际水彩名家上海年展》,就将外国、外地的著名水彩画作品“请过来”,圆满地举办了国际性展览,还请这些名家给青年水彩画家上课。对于未来,我不怕规模小,不怕起步晚,我们将馆藏藏品与“外来作品”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想法设法去“经营”好,这样,民营美术馆便能获得长久生命力。
  《财富堂》:上海是民营美术馆重镇,赫赫有名的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似乎成为行业的标杆,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主办的美术馆也实力不凡,鸿美术馆有无压力?自身特色在哪里?
  郦韩英:首先我想说,请不要简单类比不同的美术馆,我不会拿鸿美术馆跟别的美术馆去比较,我的道路我自己探索,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所以我没有什么压力。但坦率而言,龙美术馆着眼于古典书画、当代名作等,经济实力非同寻常,这从刘益谦屡屡斥巨资拍下天价艺术品可以窥一斑见全豹,它的浦东馆就在我家門口,有空我也去逛逛。余德耀涉足艺术收藏很早,对装置艺术等收藏介入很深,他的美术馆今年策划引进的“贾科梅蒂回顾展”、“安迪·沃霍尔:影子”我也很受益,喜玛拉雅美术馆等也有自己的特色。鸿美术馆呢,我们根据自身条件精准地位,立足国内艺术名家进行文化传播,尤其在推介正在成长、成熟中的中青年名家方面,我们做了一些积极的有益的办展尝试。我觉得,一座城市对博物馆、美术馆的需求是多层级、多侧面的,无论国有的还是民营的,无论大规模的还是小规模的,每一座场馆头上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用心做,努力做到最好,一样能发光发热。
  《财富堂》:五角场地区一直以“知识高地”著称,这里荟聚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等。但以往一直缺少专业的艺术场馆,有人说鸿美术馆的出现,使得上海东北角、五角场周边的艺术生态有了改观。你怎么看?


  郦韩英:这样的说法算是对我们的鞭策吧。每次举办展览,闻讯赶来的观众,的确大多是附近的美术爱好者和收藏家,其中教师、学生居多,当然观众的职业我们没有精准统计,只是个大致印象。星期六、星期天我在美術馆值班,经常遇到各式各样的观众。有个家住江湾的大学老师告诉我,以前想看一场高质量的展览要去蛮远,如今在五角场家门口就有个鸿美术馆,终于有了一个经常值得过来逛逛的好地方,他感到很欣慰。
  杨浦是上海老工业根据地,目前聚集了大批高科技、智力型新创企业,新崛起的企业家是艺术爱好者和艺术收藏界的新生力量,我们举办展览,也是为他们拓宽艺术视野,从地域优势看,首先造福于这些人群。当然,鸿美术馆的观众群是遍布上海的,也吸引了长三角周边地区的,好几次办展,江浙都有人专程自驾或坐高铁前来观展,让我也很感动。
  《财富堂》:经过一年的实践,鸿美术馆收支能打平吗?
  郦韩英:即便刨除房租成本,只算装裱配框成本、物流成本、印制画册海报等成本,这一年的所有收入也远远不能抵充美术馆的支出。尽管如此,我们很有信心。美术馆场地的业主就是我自己,我们也开拓了一些艺术衍生品等等,收支的缺损部分,也是我们几个投资合伙人能够承受的。目前我们更多的收益是精神上的富足,人脉上的拓展,自从办了美术馆,我觉得现在的生活状态跟以前做建筑开发,有很多不同。能为公共提供精神服务,我内心很充实。


  《财富堂》:听说你自己也绘画?聊聊你的创作好吗?
  郦韩英:不足挂齿,不足挂齿,我的绘画只是个人爱好。我喜欢画画虽然持续了很多年,但一直抱有“票友”心态,调剂调剂心情。要知道,做生意是非常辛苦的,有时压力一大,不免烦躁。但我一旦拿起画笔,站在画布、画纸面前,就能安静下来。一个人能安静下来,无论是画画还是阅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存能力,那时完全是自己面对自己,通过绘画或阅读,与自己内心对话,让自己的情绪运用色彩去表达,多么美好。所以,我在自己的家里辟了一间画室,有时哪里也不去,静静地独处。有时候,我也组织一些画家外出采风,春光明媚或秋色惬意的时候,与其他画家一起去大自然里写生或创作,多么美好!
其他文献
2017年4月16日,由TED太立德仁天津公司携手融创中国,在筹备了长达10 个月之久的融创幸福家品牌盛典,以完美的姿态亮相于公众的视野中。太多的夜以继日,这场盛大的品牌发布会融合了太多人的呕心沥血,团队间的通力协作,怀揣着融创人的情怀与梦想,TED太立德仁坚持不懈的公关服务精神,在万众瞩目的期待中,我们赋予了西安,一场美予神往的发布会……  把每次公关服务都当做自我修养的再度升华  2017年,
期刊
新民周刊社主办“梦想家”评选,旨在发掘和表彰那些矢志不移、追求梦想并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界代表。我毫无犹豫推荐了郦韩英。因为她虽然成长为身价非凡的富豪,但不忘初心,将自己小时候立志成为一名画家的梦想和激情,倾注到创办美术馆上。  这一年,我多次去“鸿美术馆”观展。观展之余,郦韩英就在她办公室的那个硕大的实木长条茶几边,一边冲泡上等的普洱茶招待我们,一边天马行空地谈论她的艺术感悟。  关于她的“
期刊
“格斗狂人”徐晓冬与雷公太极掌门雷雷的决斗,最近在网络上传播得轰轰烈烈。在这场现代格斗与传统武术的对抗中,无论支持或嘲笑传统武术的大多数吃瓜群众对武术的认识都仅限于金庸和古龙的小说,他们平时也不关心武术或格斗,吃瓜群众的支持与反对背后的重点并不是武术或搏击,而是“传统文化”。  大多数传统武术的支持者其实并不了解武术与搏击。我们很多人之所以无条件地支持传统文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出于民族情感的倾向。
期刊
春日的午后,柔和的阳光、微热的清风正是踏青最好的时节。2017年3月25日,位于佘山风景区内的Wick Art 艺术沙龙倾情呈现了来自日本著名陶艺大师山根彰正和漫画家叶国平的联展,现场邀请了近200名宾客,共赴这场春日里的艺术之约。  高端会所迎来陶艺大师  Wick Art 艺术沙龙毗邻与佘山高尔夫俱乐部,周围绿荫环绕,清新自然,搭配典雅的欧式托斯卡纳风格设计,俨然成为了喧嚣都市内的一处世外桃源
期刊
2017新年伊始,蔡小松就忙忙碌碌——继3月到纽约参加“亚洲艺术周”上举办的展览《道殊—— 同求于墨》之后,5月又到香港的苏富比艺术空间举办个展,推出他的新作“松·感知”系列。时隔仅2个月,但所呈现的作品却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为什么会有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蔡小松当代水墨创作的三部曲。  由“虚”开始:“山水”系列  记得第一次看到蔡小松的作品,是在2008年秋天一个名叫“山
期刊
几乎没有哪个城市,能像巴黎这般承载如此多的幻想与浪漫追忆。说起巴黎,大家会想到哲学、艺术、文学,想到时尚、咖啡馆、甜点,想到红白蓝、自由、高冷优雅的巴黎人??被尘世困住的心,在念起这个词时就禁不住欣然雀跃。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写道,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如今全球化的时代,这席盛宴也不复黄金时代的风情。不过,我们还是
期刊
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上演着人们追求梦想的戏码。有些人贪恋于物质的享受,只要有一堆名牌包就开心;有些人则需要时不时地来上一个间隔年,天涯海角地走四方。但也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的愿望很简单:有一个院子,种上桂花树,树底摆上一张桌子,在秋风渐起的傍晚吃个螃蟹,喝个小酒,与周围的植物诉说心事。  陆宇星就属于这类人,她笑称自己从十几岁开始就萌生了这个很没出息的“理想”。但旁人却无可否认,虽看似简单平凡,实则
期刊
关于“物派”  “物派”的作品通常使用未经加工的木、石、土等自然材料,极大地降低作品的人为处理痕迹,将讨论的重心移至物体之间的“关系”。他们对“关系”的探求,自然地将“空间”视为作品中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进行思辨。对于“物派”的宗旨,李禹焕将其归纳为:“离开‘制作’,物派所关注的确实不是‘物’,而是在与概念和过程的对应中产生变化的‘物’的外部性。通过行为与‘物’的对应,显示空间以及状态、关系、状况、
期刊
和陈煦明的采访约在上海静安区胶州路的一家咖啡馆,我询问是否需要去到工作室,熟悉她作品的朋友告诉我,她的工作室,就在日常生活里。曾经的殖民文化的冲击,让上海有独特于全世界所有城市的气质,这种历史造就的独特痕迹,遍布在上海的街边巷弄、一砖一瓦间,无数故事在每个角落上演。她穿梭在这个城市,有一双能敏锐捕捉到美的眼睛,一颗常常被感动的心,和一个自在的灵魂。所以她总能遇到恰好的光影、恰好的美景,便欢欣雀跃地
期刊
在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的一个会议室里,我看到了许根顺的珍藏——分门别类的几大盒子影集,还有首日封之类。“2015年12月,我在新疆举办了《百国元首在中国——‘一带一路’摄影展》。2015年,我的作品还曾参加在福建泉州举办的第二届丝路电影节。展望2017年,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上海办展。”还未落座,许根顺就对我娓娓道来。  目前,许根顺的作品集——《国宾在上海》《第一夫人在上海》两本画册,也已出版发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