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任何一项建筑工程项目来说,建筑材料都是非常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对于建筑物结构的可靠性有着而关键性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工程建筑材料检测工作,并对建筑材料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管,逐步提高检测水平,确保建筑材料各方面真正符合国家规定标准要求,从而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促使工程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此,本文就对工程建筑材料检测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从而提出一些自身的观点与见解。
【关键词】建筑材料检测;问题;措施
引言
当今世界,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进发展,随之日益多样性的施工用材开始充斥在市场中。作为建筑工程项目重要组成部分的施工用材(主要包含成品、半成品、原材料、设备以及构配件等等),其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性、质量性、美观性等。若是建筑工程质量等级不达标、主体结构安全无保障、完工建筑使用功能缺失等情况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因此,施工用材的选用就变得尤其重要,其质量状况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不同,具有自身特点。所以,在施工用材的选择问题上,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检测工作,切不可草草了事。
一、建筑工程施工用材检测的重要性
在整个建筑工程当中,影响建筑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即人、环境、施工用材以及机械设备五大方面。而其中可以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便是施工用材。它将具体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等级、主体结构安全性以及建筑完工后的使用要求。所以,对施工用材实施相关的检测机制就变得颇具意义。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数量最多的就是常规建筑材料,其质量水平也会集中体现在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上。与此同时,日益更新的新型复合施工用材以及更高要求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手段,都直接要求能够尽快在建筑材料检测上形成较为完善的应对体系,并运用科学的方式从事检测活动,充分反映出材料检测在整个建筑项目施工中的重要价值及意义。
应用并实施较为严格的建筑材料质量控制以及验收程序,必须及时地对进场材料进行充分的报审及检查验收工作,进而从根本上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材料质量达到预期要求。工程项目的检测工作就是要对建筑施工材料质量问题进行严把关,进行立体式,跟踪式、科学性的材料检测,使之顺畅的在各个阶段运行,从而完成质量合格的建筑施工目标。
二、建筑材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材料管理不善
对建筑单位的管理部门和施工现场的调查研究显示,有很多的施工单位在建筑材料采购环节无计划,十分混乱,在建筑材料存放过程中无任何标牌,随意堆放。管理上的疏忽大意直接造成建筑材料的丢失和受损几率的增加,并且降低了建筑材料得到充分利用的机会。类似于钢筋水泥的建筑材料存放的时间过长,则非常容易出现生锈、潮变等现象,建筑材料原有的良好性能也随之逐渐减少。此外,对建筑材料的错装、超时检验、漏检将直接导致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流入到工程建设中,为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
2、检测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建筑材料检测人员缺乏专业的检测知识,技术水平较低,建筑材料检测工作无法有效完成。只有正确使用测量仪器才能得到准确精密的检测结果,这就要求质量检测人员具有丰富的工程建筑方面的经验。然而实际上,在质量检测仪器使用方面有很多检测部门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还未达到标准,加上缺少相关工作经验,直接造成在使用仪器检测建筑材料质量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对检测结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另外,由于个人综合素养的局限,有些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粗心大意、敷衍了事。同时,相关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监管,实行中过于松懈,有很多可以避免的误差却频频出现,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安全产生了直接影响。
3、检测仪器技术陈旧,精度不高
检测仪器技术陈旧,精度不高,出现无法检测出材料的伪劣的现象。建筑质量出现问题,关系到民生大计,所以,必须加强和改善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三、建筑材料检测问题的措施
1、优化建材质量监控手段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国内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控制主要是以施工单位自行控制为主,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国加大了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和检测的监管力度,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了以质量监督站为主的质量控制体系。在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后,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加上国外先进建材监控手段流入国内,部分与传统高效建材监控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大量开发。目前,在国内发达的建筑业地区的检测机构已有效解决了全手工检测问题,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机构的管理和检测水平,能够满足目前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需求。
2、提高检测人员技术水平
在建筑材料检测质量控制中,对检测结果准确性产生最大影响的因素就是人为因素,所以提高检测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检测人员时要聘请那些与工作岗位要求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相符的检测人员,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建筑材料检测质量,确保降低检测中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测人员在处理检测数据时,如发现同一组试件中试验数据存在很大偏差,需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标准,对试验结果数据进行合理的取舍。
3、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
提高建筑材料检测准确率,,离不开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仪器,当前,有些新兴的建筑材料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大量精准仪器对建筑材料进行质量测量,以此来提高建筑材料检测精准度,引进先进仪器的同时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检测人员要了解和掌握该机器的各项性能,对该仪器进行有效操作,提高检测效率;其次,引进设备时要考察该设备生产商家的资质条件,如果设备在功能上超出应用范围局限,就要对其进行检定或者校准,方可使用;最后,定期的检查维护检测仪器,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行。
4、做好新型施工用材的检测工作
对于新型施工用材,通常指的是刚刚研发出来的新产品,此前未在市面上进行销售。对于这样的施工用材,检测部门需投入更为严格的检测力度。应满足以下要求:首先,新型施工用材必须是生产厂家的正式产品,且需要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新产品的生产单位,一方面要具备研制产品的各类质保材料,另一方面还应具备相应产品标准,若不具有以上标准,最起码要制定出本单位的企业标准,并及时到相关部门完成备案。其次,新型施工用材的问世需经过严格的研制及鉴定。好的材料需要经历严格的测试、实验来验证。为确保新型材料的稳定性,在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时,应通过权威机构检测及鉴定。对于涉及到建筑地基基础、房屋建筑主体建构安全等重要问题的建筑材料要通过相关部门的许可、批准,方可进入市场流通、交易。最后,建筑工程施工中若想使用新产品,要得到相关部门认可,未经许可的新型材料,检测工程师不能同意其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结束语
做好建筑材料检测工作,可以及早地预防和杜绝建筑工程出现的问题。既保证建筑质量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文章主要针对于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文章的探讨,使我们认识到,在进行建筑材料检测的过程中,需要及时的发现检测中存在着的问题,并且结合材料的实际情况,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并且创新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的质量,促进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到方法正确、操作规范、记录真实、数据结论准确,保证提供正确的检测结果。材料检测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最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和健康,为我们的工程建设把好至关重要的一环,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丽波.试论建筑材料检测的质量控制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3(34).
[2]胡杭.对水泥材料检测过程中的要点分析[J].价值工程:电子版,2014(07).
[3]李文.建筑材料的试验与检测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
【关键词】建筑材料检测;问题;措施
引言
当今世界,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进发展,随之日益多样性的施工用材开始充斥在市场中。作为建筑工程项目重要组成部分的施工用材(主要包含成品、半成品、原材料、设备以及构配件等等),其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性、质量性、美观性等。若是建筑工程质量等级不达标、主体结构安全无保障、完工建筑使用功能缺失等情况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因此,施工用材的选用就变得尤其重要,其质量状况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不同,具有自身特点。所以,在施工用材的选择问题上,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检测工作,切不可草草了事。
一、建筑工程施工用材检测的重要性
在整个建筑工程当中,影响建筑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即人、环境、施工用材以及机械设备五大方面。而其中可以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便是施工用材。它将具体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等级、主体结构安全性以及建筑完工后的使用要求。所以,对施工用材实施相关的检测机制就变得颇具意义。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数量最多的就是常规建筑材料,其质量水平也会集中体现在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上。与此同时,日益更新的新型复合施工用材以及更高要求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手段,都直接要求能够尽快在建筑材料检测上形成较为完善的应对体系,并运用科学的方式从事检测活动,充分反映出材料检测在整个建筑项目施工中的重要价值及意义。
应用并实施较为严格的建筑材料质量控制以及验收程序,必须及时地对进场材料进行充分的报审及检查验收工作,进而从根本上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材料质量达到预期要求。工程项目的检测工作就是要对建筑施工材料质量问题进行严把关,进行立体式,跟踪式、科学性的材料检测,使之顺畅的在各个阶段运行,从而完成质量合格的建筑施工目标。
二、建筑材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材料管理不善
对建筑单位的管理部门和施工现场的调查研究显示,有很多的施工单位在建筑材料采购环节无计划,十分混乱,在建筑材料存放过程中无任何标牌,随意堆放。管理上的疏忽大意直接造成建筑材料的丢失和受损几率的增加,并且降低了建筑材料得到充分利用的机会。类似于钢筋水泥的建筑材料存放的时间过长,则非常容易出现生锈、潮变等现象,建筑材料原有的良好性能也随之逐渐减少。此外,对建筑材料的错装、超时检验、漏检将直接导致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流入到工程建设中,为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
2、检测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建筑材料检测人员缺乏专业的检测知识,技术水平较低,建筑材料检测工作无法有效完成。只有正确使用测量仪器才能得到准确精密的检测结果,这就要求质量检测人员具有丰富的工程建筑方面的经验。然而实际上,在质量检测仪器使用方面有很多检测部门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还未达到标准,加上缺少相关工作经验,直接造成在使用仪器检测建筑材料质量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对检测结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另外,由于个人综合素养的局限,有些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粗心大意、敷衍了事。同时,相关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监管,实行中过于松懈,有很多可以避免的误差却频频出现,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安全产生了直接影响。
3、检测仪器技术陈旧,精度不高
检测仪器技术陈旧,精度不高,出现无法检测出材料的伪劣的现象。建筑质量出现问题,关系到民生大计,所以,必须加强和改善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三、建筑材料检测问题的措施
1、优化建材质量监控手段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国内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控制主要是以施工单位自行控制为主,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国加大了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和检测的监管力度,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了以质量监督站为主的质量控制体系。在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后,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加上国外先进建材监控手段流入国内,部分与传统高效建材监控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大量开发。目前,在国内发达的建筑业地区的检测机构已有效解决了全手工检测问题,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机构的管理和检测水平,能够满足目前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需求。
2、提高检测人员技术水平
在建筑材料检测质量控制中,对检测结果准确性产生最大影响的因素就是人为因素,所以提高检测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检测人员时要聘请那些与工作岗位要求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相符的检测人员,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建筑材料检测质量,确保降低检测中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测人员在处理检测数据时,如发现同一组试件中试验数据存在很大偏差,需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标准,对试验结果数据进行合理的取舍。
3、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
提高建筑材料检测准确率,,离不开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仪器,当前,有些新兴的建筑材料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大量精准仪器对建筑材料进行质量测量,以此来提高建筑材料检测精准度,引进先进仪器的同时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检测人员要了解和掌握该机器的各项性能,对该仪器进行有效操作,提高检测效率;其次,引进设备时要考察该设备生产商家的资质条件,如果设备在功能上超出应用范围局限,就要对其进行检定或者校准,方可使用;最后,定期的检查维护检测仪器,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行。
4、做好新型施工用材的检测工作
对于新型施工用材,通常指的是刚刚研发出来的新产品,此前未在市面上进行销售。对于这样的施工用材,检测部门需投入更为严格的检测力度。应满足以下要求:首先,新型施工用材必须是生产厂家的正式产品,且需要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新产品的生产单位,一方面要具备研制产品的各类质保材料,另一方面还应具备相应产品标准,若不具有以上标准,最起码要制定出本单位的企业标准,并及时到相关部门完成备案。其次,新型施工用材的问世需经过严格的研制及鉴定。好的材料需要经历严格的测试、实验来验证。为确保新型材料的稳定性,在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时,应通过权威机构检测及鉴定。对于涉及到建筑地基基础、房屋建筑主体建构安全等重要问题的建筑材料要通过相关部门的许可、批准,方可进入市场流通、交易。最后,建筑工程施工中若想使用新产品,要得到相关部门认可,未经许可的新型材料,检测工程师不能同意其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结束语
做好建筑材料检测工作,可以及早地预防和杜绝建筑工程出现的问题。既保证建筑质量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文章主要针对于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文章的探讨,使我们认识到,在进行建筑材料检测的过程中,需要及时的发现检测中存在着的问题,并且结合材料的实际情况,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并且创新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的质量,促进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到方法正确、操作规范、记录真实、数据结论准确,保证提供正确的检测结果。材料检测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最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和健康,为我们的工程建设把好至关重要的一环,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丽波.试论建筑材料检测的质量控制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3(34).
[2]胡杭.对水泥材料检测过程中的要点分析[J].价值工程:电子版,2014(07).
[3]李文.建筑材料的试验与检测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