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科学是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处处体现着生命的美。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让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美学素养。主要介绍了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着重阐述了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
关键词:生物教学;审美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9-0209-02
1 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国家新一轮新课程改革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不仅在传授理性知识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情感,并且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美育还可构建健康的审美人格,使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建立一个新的健康和谐的生存价值观;另一方面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需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此,美育有着智育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美育激发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审美直觉和想象审美的核心是要创造审美意象,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到最后往往不是凭理性而是靠直觉,这样的事例很多。这种想象力的培养是靠美育。智育主要是培养人的逻辑推理能力,而美育培养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发掘人的右脑潜能。
2 加强生物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对策
2.1 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生物以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精妙绝伦为无机世界所无法比拟。大至蓝鲸,小至病毒,每一种生物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多个层次在形态、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无不经大自然这一巨匠精雕细琢,每时每刻都透射着绚丽的光芒。通过生物教学活动使学生克服对生物学美的无视、无闻、无觉的美盲状态,逐步形成对生物学美的敏锐而充分的感知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提高其审美的比较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识别生物学美的性质、类型、程度;另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联想能力,以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形象性。
2.2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立足生物教学,可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通过教室内摆放鲜花,校园内栽种花草树木,创造美的环境。观察解剖实验,规范操作展示协调美。与此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蛋壳、蝴蝶翅、叶片、花瓣等动植物材料进行科技小制作,让学生巧妙地组合成一幅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小作品,充分感受艺术美,体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的喜悦。也可以利用教师节、国庆节、春节的机会,让学生制作鲜红、亮绿、金黄的叶脉书签,再配上生动的祝福语言,送给教师、亲人和朋友,激发学生的心灵美。学生创造美的空间是广阔的,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都有可以利用的机会。比如可以指导学生栽培一盆花,种一棵树,从翻土种植到浇水剪枝,让学生自己动手,写观察日记。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又可以不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2.3 运用形象化教学法
生物的形态结构美是自然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生物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素材,教师应当利用好这些素材进行形象化教学,即通过生物美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教育和感染学生。其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形象的感知,在教学中要多采用现场教学和实物教学,通过感官协同活动感知形成美的表象;二是形象的储存,表象是以图像和语言的双重编码储存的,教学要注意将形象与语言结合起来,促进表象的概括化和表象向概念思维过渡;三是形象的再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物学语言来激活学生储存的表象,使生物美的抽象与表象统一起来,并能运用储存的表象进行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和美的联想。通过适当的联想,生物美的形象会得到升华,形成人与生物间的亲和关系,进入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
2.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仅就美育而言,单在课堂中进行还远远不够,课外活动为美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大自然有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所以我们在生物学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接近大自然。例如组织生物夏令营,聆听鸟语,观察各种花木的色彩层次,采集标本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才能,接受大自然美的熏陶,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美学教育是学校的一项很重要的教育目的和内容。它不仅仅是关于美的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同学们可以更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热爱身边的人和事,热爱生活,关注大自然,形成良好的环保观念,积极地保护美的事物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邱明正.审美心理学[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2]张尚智.浅谈中师生生物教学中的美育途径[J].生物学通报,1997.
[3]徐玉珠.寓美育于生物学教学[J].生物学教学,1997.
关键词:生物教学;审美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9-0209-02
1 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国家新一轮新课程改革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不仅在传授理性知识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情感,并且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美育还可构建健康的审美人格,使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建立一个新的健康和谐的生存价值观;另一方面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需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此,美育有着智育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美育激发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审美直觉和想象审美的核心是要创造审美意象,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到最后往往不是凭理性而是靠直觉,这样的事例很多。这种想象力的培养是靠美育。智育主要是培养人的逻辑推理能力,而美育培养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发掘人的右脑潜能。
2 加强生物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对策
2.1 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生物以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精妙绝伦为无机世界所无法比拟。大至蓝鲸,小至病毒,每一种生物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多个层次在形态、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无不经大自然这一巨匠精雕细琢,每时每刻都透射着绚丽的光芒。通过生物教学活动使学生克服对生物学美的无视、无闻、无觉的美盲状态,逐步形成对生物学美的敏锐而充分的感知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提高其审美的比较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识别生物学美的性质、类型、程度;另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联想能力,以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形象性。
2.2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立足生物教学,可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通过教室内摆放鲜花,校园内栽种花草树木,创造美的环境。观察解剖实验,规范操作展示协调美。与此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蛋壳、蝴蝶翅、叶片、花瓣等动植物材料进行科技小制作,让学生巧妙地组合成一幅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小作品,充分感受艺术美,体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的喜悦。也可以利用教师节、国庆节、春节的机会,让学生制作鲜红、亮绿、金黄的叶脉书签,再配上生动的祝福语言,送给教师、亲人和朋友,激发学生的心灵美。学生创造美的空间是广阔的,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都有可以利用的机会。比如可以指导学生栽培一盆花,种一棵树,从翻土种植到浇水剪枝,让学生自己动手,写观察日记。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又可以不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2.3 运用形象化教学法
生物的形态结构美是自然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生物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素材,教师应当利用好这些素材进行形象化教学,即通过生物美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教育和感染学生。其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形象的感知,在教学中要多采用现场教学和实物教学,通过感官协同活动感知形成美的表象;二是形象的储存,表象是以图像和语言的双重编码储存的,教学要注意将形象与语言结合起来,促进表象的概括化和表象向概念思维过渡;三是形象的再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物学语言来激活学生储存的表象,使生物美的抽象与表象统一起来,并能运用储存的表象进行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和美的联想。通过适当的联想,生物美的形象会得到升华,形成人与生物间的亲和关系,进入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
2.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仅就美育而言,单在课堂中进行还远远不够,课外活动为美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大自然有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所以我们在生物学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接近大自然。例如组织生物夏令营,聆听鸟语,观察各种花木的色彩层次,采集标本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才能,接受大自然美的熏陶,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美学教育是学校的一项很重要的教育目的和内容。它不仅仅是关于美的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同学们可以更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热爱身边的人和事,热爱生活,关注大自然,形成良好的环保观念,积极地保护美的事物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邱明正.审美心理学[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2]张尚智.浅谈中师生生物教学中的美育途径[J].生物学通报,1997.
[3]徐玉珠.寓美育于生物学教学[J].生物学教学,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