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和发现。化学中的许多概念、规律、现象都存在着适于探究教学的生长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新,精心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落到实处。
一、研究心理认知规律,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认知角度来看,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对学生来说都是新知识,是一个新的课题。相对自身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方式而言,这就是一种创新。
1.要问在有疑之处。“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内驱力,它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能破坏学生心理上的平衡,重新组成认知行为的心理动力系统,保证认知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若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可在精神上获得极大的满足,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问题的难易要适度。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正是这种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的冲突,成为推动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
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先前学过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回答出两种制氧气的方法: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氧气和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制氧气。接着让学生回忆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学生很快就可以回答出来。前面两个都是基础性的问题,学生通过回忆就能把旧的知识重现出来。我又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是否也适于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制氧气呢?
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比前两个问题高了一个层次,学生经过思考才能回答,然后再问:为什么不能用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制氧气呢?可以怎样把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改成适用于过氧化氢制氧气的装置呢?为什么要这样改?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回答。这样通过重现已有知识,再创设层层深入的问题,经过如此多的铺垫,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己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3.问题要有启发性。启发性问题要有足够的条件,难度要落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什么方法?”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实验室制取一种气体,应考虑哪些问题?(2)木炭的燃烧,蜡烛的燃烧,碳酸钠和稀盐酸,大理石和稀盐酸,大理石和稀硫酸,高温煅烧石灰石等这些方法是否都适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3)如果不适用,原因在何?通过这样层层深入地诱导、启发,使学生真正领悟了新知。
4.要创设融洽的课堂环境。探究教学要求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大胆地回答。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欣赏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二、遵循教学原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设疑激趣,以问引入。探究教学中的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来讲要有一定的困惑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例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时,正好是教师节后一周,学生给我送了一些香水百合,上课前,我把它带到了教室,同学们在享受花香时,不禁奇怪,老师带花用意何在?上课时我提出问题:“闻到花香了吗?想过为什么会闻到吗?再展示一杯糖水和一杯盐水,问:凭肉眼能分辨出哪杯是糖水,哪杯是盐水吗?为什么糖、盐放入水中都不见了?”在学生困惑的表情中引入新课,使枯燥的分子和原子立刻生动起来。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拓宽思维,以答引问。因为知识的连续性,一个课题的完成可能会带来另一个新问题的开始。
例如,在学习“燃料和能源”时,我先布置学生课下调查生产、生活经常使用的燃料和能源,当课堂上学生交流后,我又在总结时提出一个新问题:从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考虑,这些燃料和能源有什么优缺点?你认为使用哪种更好?这样提高了探索欲望,延续了探索活动,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3.启迪思维,以答代问。探究法教学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只限于传授知识,而应该注重激励学生思考,教会学习或探索方法。
例如,学完浓硫酸后,提问学生:如何鉴别一瓶硫酸是浓硫酸还是稀硫酸?请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鉴别方案,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对提出的每一个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4.联系实际,轻松解答。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尤其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师问:“同学们天天喝饮料,你有哪些发现或你有哪些疑问?”闫业问:“我知道在饮料中压入了二氧化碳,为什么一些饮料商标上写碳酸饮料而不写二氧化碳饮料?”姚远说:“我知道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夏天说:“一些饮料看起来澄清透明,你怎么知道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姚远说:“只要在饮料中加入一种能鉴别碳酸的试剂即可证明我的观点。”老师说:“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设计实验,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同学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设计了如下探究方案进行对比:(1)在雪碧饮料中加入紫色石蕊;(2)在稀醋酸、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中分别加入几滴紫色石蕊,由现象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3)在水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由现象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4)把浸有紫色石蕊的滤纸条晾干后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干燥集气瓶中,由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本身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5)在滴有几滴紫色石蕊的水中通入二氧化碳;(6)把第5个方案试管中的液体取一半加热,另一半作对比观察。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提出疑问,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只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科学的认知规律,就一定能探索出更好的方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一、研究心理认知规律,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认知角度来看,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对学生来说都是新知识,是一个新的课题。相对自身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方式而言,这就是一种创新。
1.要问在有疑之处。“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内驱力,它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能破坏学生心理上的平衡,重新组成认知行为的心理动力系统,保证认知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若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可在精神上获得极大的满足,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问题的难易要适度。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正是这种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的冲突,成为推动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
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先前学过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回答出两种制氧气的方法: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氧气和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制氧气。接着让学生回忆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学生很快就可以回答出来。前面两个都是基础性的问题,学生通过回忆就能把旧的知识重现出来。我又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是否也适于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制氧气呢?
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比前两个问题高了一个层次,学生经过思考才能回答,然后再问:为什么不能用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制氧气呢?可以怎样把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改成适用于过氧化氢制氧气的装置呢?为什么要这样改?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回答。这样通过重现已有知识,再创设层层深入的问题,经过如此多的铺垫,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己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3.问题要有启发性。启发性问题要有足够的条件,难度要落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什么方法?”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实验室制取一种气体,应考虑哪些问题?(2)木炭的燃烧,蜡烛的燃烧,碳酸钠和稀盐酸,大理石和稀盐酸,大理石和稀硫酸,高温煅烧石灰石等这些方法是否都适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3)如果不适用,原因在何?通过这样层层深入地诱导、启发,使学生真正领悟了新知。
4.要创设融洽的课堂环境。探究教学要求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大胆地回答。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欣赏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二、遵循教学原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设疑激趣,以问引入。探究教学中的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来讲要有一定的困惑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例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时,正好是教师节后一周,学生给我送了一些香水百合,上课前,我把它带到了教室,同学们在享受花香时,不禁奇怪,老师带花用意何在?上课时我提出问题:“闻到花香了吗?想过为什么会闻到吗?再展示一杯糖水和一杯盐水,问:凭肉眼能分辨出哪杯是糖水,哪杯是盐水吗?为什么糖、盐放入水中都不见了?”在学生困惑的表情中引入新课,使枯燥的分子和原子立刻生动起来。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拓宽思维,以答引问。因为知识的连续性,一个课题的完成可能会带来另一个新问题的开始。
例如,在学习“燃料和能源”时,我先布置学生课下调查生产、生活经常使用的燃料和能源,当课堂上学生交流后,我又在总结时提出一个新问题:从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考虑,这些燃料和能源有什么优缺点?你认为使用哪种更好?这样提高了探索欲望,延续了探索活动,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3.启迪思维,以答代问。探究法教学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只限于传授知识,而应该注重激励学生思考,教会学习或探索方法。
例如,学完浓硫酸后,提问学生:如何鉴别一瓶硫酸是浓硫酸还是稀硫酸?请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鉴别方案,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对提出的每一个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4.联系实际,轻松解答。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尤其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师问:“同学们天天喝饮料,你有哪些发现或你有哪些疑问?”闫业问:“我知道在饮料中压入了二氧化碳,为什么一些饮料商标上写碳酸饮料而不写二氧化碳饮料?”姚远说:“我知道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夏天说:“一些饮料看起来澄清透明,你怎么知道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姚远说:“只要在饮料中加入一种能鉴别碳酸的试剂即可证明我的观点。”老师说:“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设计实验,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同学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设计了如下探究方案进行对比:(1)在雪碧饮料中加入紫色石蕊;(2)在稀醋酸、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中分别加入几滴紫色石蕊,由现象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3)在水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由现象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4)把浸有紫色石蕊的滤纸条晾干后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干燥集气瓶中,由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本身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5)在滴有几滴紫色石蕊的水中通入二氧化碳;(6)把第5个方案试管中的液体取一半加热,另一半作对比观察。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提出疑问,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只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科学的认知规律,就一定能探索出更好的方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