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主线,把握知识的核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ro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的进程,正是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教育教 学,作为一种人类活动,自然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学生要获得知识和能力,也要经过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学生只有通过适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让思维达到一个质的发展。通览小学数学教材,无论哪一种版本,练习课的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时间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根据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们把常见的练习课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巩固型(注重基础练习和专项练习);综合型(注重深化练习和发展练习);渗透型(侧重对后知的预设和铺垫)。不管什么类型的练习课,确定好一节课的主线最为重要。因为这一条主线,就是教学的方向,就是学生要达到的训练目标,就是学生情感和技能交汇的支点。
  如教学“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这方面的知识点较多,如果没有一定的计划,只是让学生在每节练习课中机械做题,那么学生的能力将永远得不到有效的发展,知识只会在头脑中越学越乱。如何让学生在每节练习课中有所得有所获呢?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介于不同的出发点,可以围绕不同的侧重点为主线,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课。现在我依据三种不同的主线,设计如下:
  主线:表面积、体积公式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环节:感知表面积公式在生活中的运用
  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做一个长10厘米、宽9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学生脱口而出:“就是求表面积。”“为什么想到是求表面积呢?”学生说:“硬纸构成了纸盒的6个面,自然是求表面积。”如果给纸盒的四周贴一圈包装纸,求最少需要多少包装纸呢?聪明的学生立即反应过来:“就是求前后四个面。用(10×6 9×6)×2。”还有学生补充:“我用10×6×2 9×6×2,先求前后两个面,再求左右两个面,再相加。”又有学生说:“那包装纸没围的时候,就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长方体的底面周长,宽就是长方体的高,所以能用底面周长×高来求侧面积。”“为什么一开始是求六个面,现在却只求四个面呢?看来运用表面积的公式要注意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注意题目中要我们求几个面。”“不一定所有题目都是求6个面的。”“这里有求6个面、4个面的,说不定有时是求5个面。”……大家听了频频点头。
  第二环节:表面积公式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经过一开始的讨论,学生都认识到要针对生活中的实际,灵活运用表面积公式,教师此时顺着学生的发现继续启发:“生活中哪些情况不需要求6个面呢?它们又是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学尘争先恐后地说道:“求楼房旁边长方体落水管的材料多少,因为水要从上往下落,所以只与四个侧面有关。”“给大厅里的长方体柱子刷漆,要刷多大的面?也只与前后左右四个面有关。”“做一火柴的外盒需要的硬纸就是前后上下四个面,但如果是求内盒,就是四个侧面再加一个底面。”“如果求楼房的占地面积,那就只要求一个底面的面积。”……
  学生们丰富多彩的回答,让我们看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连。表面积的公式仅仅是为解决问题夯实了基础,而公式还得根据生活实际灵活运用。
  表面积公式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么体积公式呢?
  第三环节:体积公式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师表述:还是刚才那个长10厘米、宽9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体纸盒,现在在它里面放入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纸盒,最多能放多少个?学生马上意识到这和体积有关,有的迫不及待地就嚷开了:“20个,直接用(10×9×6)÷(3×3×3),就是求大体积里有多少个小体积。”部分学生点头,也有学生质疑,说:“我觉得应该用(10÷3)×(9÷3)×(6÷3)来求。”这下,教室里争执起来了,有学生说:“第二种错误,10除以3除不尽。”还有学生说:“我记得在学平面图形时,求一个长方形里最多能剪出多少个正方形,有时就不能用大面积除以小面积,所以我赞成第二种方法。”……
  到底哪种才是正确的呢?此时教师拿出教具让学生到前面放一放,当先摆放出一排正方体时,有学生就叫起来了:“这一排摆不满,只能放3个。”有的说:“这样一排排摆下去,右边怎么也放不下小正方体的。看来第二种是对的,这题不能用大体积除以小体积。”还有的说:“如果用大体积除以小体积,就得把有些正方体砸碎了,往那边上的空间里填。”学生们都笑了,纷纷点头赞同。此时才摆了一排,学生就有了自己的发现,并形成了完整的想法。是否正确呢?继续摆放,结果正如大家所说,只能放得下18个正方体,右边一大片的空白无论如何也放不下一个小正方体。正在大家都很满足于发现的时候,教师又问:“第一种解法是不是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用了呢?”学生又讨论开了:“当大盒子里的所有空间都能被摆满的时候就可以用了。”“如果放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就可以。因为这样,长里没有多余的,宽里也放满了,高里也是,没有空隙。”“我发现了,只要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棱长的整数倍,就都可以直接用大体积除以小体积。”……
  经过这一番讨论,学生认识到原来体积公式的运用也不是生搬硬套的,在特殊情况下,不能直接采用公式用大体积除以小体积,也要根据生活实际。
  以上仅仅是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教学的一个片段,学生经过这一系统的练习,对表面积和体积的公式在生活中的运用一定会有一个新的理解。这也足以说明改革传统复习课教学模式,上好复习课,使复习课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是完善和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十分关键的一步。
  (责编婷子)
其他文献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看孩子们的周记,写的都是些老掉牙的事。不是写去公园玩,就是帮妈妈洗衣服,要不就是让座,千人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由这些写作的素材可以看出,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太孤单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日益富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没有机会体验生活这调味瓶里的酸、甜、苦、辣,也少了许多艰辛劳作所带来的愉悦。科学告诉我们:给孩子都吃层层加工后的“精米、白面”,只能长成营养不良、弱不禁风“豆芽
一、教材: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  二、设计理念: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爱动爱玩,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想想、画画,而追求一种有特色的美术课。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更趋向于理性,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本课就是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联想的契机和出发点。通过视觉接触、欣赏感悟、多维想象、创造表现等步骤,巧妙地利用实物的重组、拼凑来进行联想,表现出有趣的造型来,这不仅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也是一个极具开发
从浩渺的历史长河中窥探教育,不难发现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伴随着人文因素的陶冶,循环着爱的教育。这种教育体现在语文学科中,通过文本内容传达出的不是单调、乏味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篇篇富有人文内涵的作品将爱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每个中国人都会为之欢呼雀跃。这就是爱国
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写文章、写话,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说,就是我手写我心。好作文是教出来的吗?有人说作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哪个文学巨匠是从学院里培养出来的呢?确实如此,生活的阅历、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才是他们写作的源泉。  当下,许多学生一提作文课就唉声叹气,拿起笔就如挤牙膏般举步维艰。“小学生、中学生大都怕作文,厌作文,恨作文”之类的论调并没有事实依据,而有夸张之嫌。然而,如果要说学生很喜欢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费时多,效益差,学生朗读热情低,举一反三的能力不强,是当前朗读教学的一种通病。根治这一顽症的良药,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全面实施主体性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朗读训练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目的。主体性朗读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分三
为了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业,为了使每一位适龄少年儿童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教师要把爱心传递给每一个学生。爱心教育把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来尊重和信任,用科学、民主的方法施教,培养高度自尊心和责任感的公民。经过这几年的工作,我总结了几条具体的做法,供同行们评论并予以指正。  一、以智慧和人格的力量赢得学生的尊敬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一方面,要精神焕发,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其特点是:课程资源自主开发,体现地方特色、校本特色,课程实施多元整合,体现主体性、实践性和合作性。  作为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如何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使其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一、精心选择课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精心选择课题,选择课题是教学过程中的
我的家乡乐清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乐清民歌《对鸟》是乐清民间音乐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如何挖掘其音乐独特的审美情趣,且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新的教学元素,创设新的形式,让新一代的乐清孩子主动认识乐清民间音乐文化并喜欢它?本人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以此课为例子,归纳出以下几点策略,共同商榷。  一、方言抢答,乡韵浓浓  民歌艺术精髓在于他的地方性,特别是方言的运用。乐清的孩子用乐清方言唱乐清的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因此,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用数学思考。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这两方面目标很难统一。因为知识性目标的成果是立竿见影的,而发展性目标的成果往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现象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并会用语言描述。  2.学生能根据规律,用除法算式对现象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并会正确地根据余数作出判断,从而对规律的确定性有深刻的体会。  3.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难点:根据余数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过程:  一、感知描述规律  1.猜图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