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施了新的《课程标准》后, 我们初中思想品德科任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掀起了新一轮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热潮。新课标要求在新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 以自主学习为途径, 以合作学习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讨论为形式,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 在教学中, 我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了探究式教学的尝试。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方面的解难释疑,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师要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新课程条件下,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评价者。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 是一个有目的动态生成过程,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领。课堂教学的特定目标决定了教师应是课堂的灵魂所在。探究问题的开放性不等于学生思维的随心所欲; 探究过程的自主性不等于学生的放任自流; 互动生成的多样性不等于学生探求结果的鱼目混珠。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 教师强有力的组织、指导、调控是必要的, 否则探究过程就可能失去正确的方向和必要的秩序, 要做到精心组织、及时调控, 当好“导演”。
此外, 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被动接纳知识的容器, 不是生成知识的机器, 而是有情感、有意志、有丰富内心世界的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 他们需要知识, 更需要理解、尊重、肯定和鼓励。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生命体, 教学活动应是丰富多彩的生命过程。因此,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 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和宽容, 以关爱之心, 以平等、民主之风, 维护他们的自尊, 激励他们的自信, 帮助他们学会自控, 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 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失误的愧疚, 分享互动交流的快乐和班集体的温暖。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学会做人与处世。
总之, 在整个探究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就是使探究活动直接指向过程本身。教师通过引导和支持达到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其引导作用和支持作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教师既要使学生获得积极探究真理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正确的道德信念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的结合, 应是教师追求和努力达到的一种教育境界。
二、巧设情境与问题, 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 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自觉努力地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因此,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 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 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这类探究活动寓问题于情境之中, 引导学生结合所提问题扩展思维、进行探究。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探究氛围, 创设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和氛围, 真实而生动的教学情景, 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滋生探究欲望, 启动探究之旅。鲜活生活场景的生动再现, 重大时事热点的引入, 富有感染力的情景渲染,美妙智慧之花的绽放, 独辟蹊径的问题展示, 入木三分的现象剖析, 充满竞争、富于挑战的活动设计等方式, 都能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强调的是, 教学情景的创设, 一定要服从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选择和设置生活气息浓、具有探究性意义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体验, 是创设教学情景的一般法则。
所以,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 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是尽可能地创设条件, 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
三、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 简要归纳、概括要点, 掌握什么方法, 理清什么概念, 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 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代。然后, 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 学会举一反三, 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 从而牢牢掌握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 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多种探究方法, 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 分层教学, 给每个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 通过“学、思、疑、问、探” 等多种方式, 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 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喜悦。
另外教师在设计问题和抽样检查提问时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应明确学生讨论不是为了找出正确答案,而是为了培养能力。我们要让学生尽情去说, 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 就不算错。
一、教师要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新课程条件下,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评价者。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 是一个有目的动态生成过程,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领。课堂教学的特定目标决定了教师应是课堂的灵魂所在。探究问题的开放性不等于学生思维的随心所欲; 探究过程的自主性不等于学生的放任自流; 互动生成的多样性不等于学生探求结果的鱼目混珠。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 教师强有力的组织、指导、调控是必要的, 否则探究过程就可能失去正确的方向和必要的秩序, 要做到精心组织、及时调控, 当好“导演”。
此外, 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被动接纳知识的容器, 不是生成知识的机器, 而是有情感、有意志、有丰富内心世界的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 他们需要知识, 更需要理解、尊重、肯定和鼓励。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生命体, 教学活动应是丰富多彩的生命过程。因此,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 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和宽容, 以关爱之心, 以平等、民主之风, 维护他们的自尊, 激励他们的自信, 帮助他们学会自控, 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 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失误的愧疚, 分享互动交流的快乐和班集体的温暖。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学会做人与处世。
总之, 在整个探究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就是使探究活动直接指向过程本身。教师通过引导和支持达到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其引导作用和支持作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教师既要使学生获得积极探究真理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正确的道德信念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的结合, 应是教师追求和努力达到的一种教育境界。
二、巧设情境与问题, 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 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自觉努力地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因此,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 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 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这类探究活动寓问题于情境之中, 引导学生结合所提问题扩展思维、进行探究。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探究氛围, 创设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和氛围, 真实而生动的教学情景, 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滋生探究欲望, 启动探究之旅。鲜活生活场景的生动再现, 重大时事热点的引入, 富有感染力的情景渲染,美妙智慧之花的绽放, 独辟蹊径的问题展示, 入木三分的现象剖析, 充满竞争、富于挑战的活动设计等方式, 都能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强调的是, 教学情景的创设, 一定要服从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选择和设置生活气息浓、具有探究性意义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体验, 是创设教学情景的一般法则。
所以,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 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是尽可能地创设条件, 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
三、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 简要归纳、概括要点, 掌握什么方法, 理清什么概念, 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 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代。然后, 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 学会举一反三, 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 从而牢牢掌握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 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多种探究方法, 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 分层教学, 给每个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 通过“学、思、疑、问、探” 等多种方式, 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 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喜悦。
另外教师在设计问题和抽样检查提问时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应明确学生讨论不是为了找出正确答案,而是为了培养能力。我们要让学生尽情去说, 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 就不算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