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4年的南京中考语文卷,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种丢西瓜拣芝麻现象的拨乱反正,给一线教师敲响了警钟。教师必须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教材进行到底。对比2014年的部分试题,笔者认为教师运用教材还要从以下三维度下足功夫。
关键词:语文教学;运用教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67-01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语文的外延是丰富而宽广的,教者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有大语文观;其二,教材是教者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抓手,凭借这个抓手,“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近几年中考试题貌似不涉及课内知识,一些教师对叶圣陶先生的思想知其一而忽略其二,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有走马观花之嫌。其表现为阅读教学对教材处理不透、不通、不活;复习教学几乎抛开教材另起炉灶,使得初三复习形势呈空洞、凌乱之态。
相比前几年的中考试题,2014年的南京中考卷出现了几个出乎一线老师意料之外的题目:
试题14:文中说:“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请以朱自清的散文《春》和《背影》为例,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4分)
试题18:联系文章,说说雪人的命运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4分)
以上试题一改过去不考课内的惯习,既隐约着教材的身影,又就学生对文本理解和运用提出新的要求,充分表现了2014年南京卷返朴归真,在沉稳中求灵动,在开放中求朴实的特点。而事实是,面对此类题目,老师表示难度不大,学生却普遍反映做得还不如课外题目顺手。这不得不引发一线教师在自己对教材的运用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柳枝千条尽向西”——“教通”教材
语文学习给学生的感觉远不如其它学科那样有目标、有系统。这主要就是因为,教者与学者将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孤立看待,“教通”教材将重塑语文学习的目标与方向。所谓“教通”教材就是说教者要遍寻整套教材,高屋建瓴地发现、整合教材资料,要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一般教材的编制都是带有编者的思想烙印的,但我们的教师完全可以运用横向联系的思维方式,打通教材之间的隔阂,使语文信息同类相聚,让学生在前后关联的积累学习中,知识、情感、技能慢慢得到提升。譬如诸子百家中道家的思想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的《<庄子>故事二则》中庄子的自由、自然的思想呢?教师可以联系人教版八年级教材《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等,通过解读苏轼、柳宗元等在人生不得志的时候,超越物质、追求精神的宁静与美好的人生抉择,来理解庄子的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这样的瞻前顾后的方法,一方面能让学生更具体地明白庄子思想的实际内涵,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纵向了解道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能经常有这种瞻前顾后的意识,必然会提高学生的融会贯通的能力,那么2014年南京中考第14题对学生来说就不会无从下笔了。
“数枝深红出浅黄”——“教活”教材
在非教学的阅读中,学生获取信息、接受思想情感的熏陶,也就算完成了阅读任务。但在以教材为载体通过教师引导之下的阅读,学生还应有内化语言使之能自主赏读和自主写作方面的收获,这不仅体现了老师和教材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2014年南京中考卷试题18是一个失分率领很高的题目,很多学生反映出无从下笔的困惑。其实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要解读出雪人这一形象的内涵。一群年轻人通过尽情的想象堆出来的这个漂亮的雪人吸引了行人的注目,也给人们带来的莫大的欢乐。可是雪停了,人们渐渐对缺少雪花陪伴的雪人失去了兴致,甚至当雪人在废气和烟尘的污染下越发丑陋时,连同当初的创造者都来破坏它,雪人成了一堆脏兮兮的垃圾。由雪人的命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世间的一些美好的事物,一些创造性的劳动,一开始出现时人们争相传颂,可一旦遭遇阴霾,打击、唾弃接踵而来,最后她们消失殆尽。作者借雪人的命运来呼唤人们学会珍惜和爱护美好事物,学会尊重创造性的劳动,珍爱美好的生活。该文中雪的象征意义与鲁迅的《雪》中江南的雪的象征意义很相似,如果教师能通过《雪》使学生充分理解鲁迅笔下江南雪的内涵,并有意识督促学生通过写作来加强对这种象征手法的纵深理解,或许就能为学生找到一把赏读散文的钥匙。另在初中的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如《行道树》、《爱莲说》、《紫藤萝瀑布》等都涉及到象征手法。熟知象征手法的学生为什么不能将解读文本的经验变成自我解读文本的方法呢?归根到底还是文本和学生存在一定的距离,文本的信息不能很好内化成学生的外部语言能力,也就是说积累的经验没有变成灵活的方法,学生心中明白,但不会自主灵活加以运用。这也是学生上了不少的阅读课,但阅读能力仍不强,读了很多课外书但仍写不出好文章的原因。怎样将赏读经验变成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呢?教学生具有作者意识是跨越经验与方法的一个门径。具有作者意识,意味着读者不是被动冷漠的旁观者,文本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绝对真理。读者跟着作者一起经历一些事情,感悟一些思想,运用一些创作手法。读者可以对作者赞同激赏,也可以对作者不以为然甚至敢于说“不”。给学生作为读者的说话权和思想权,他们才能真正对作者的“良苦用心”心领神会,才能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老师怎样创造性地用好教材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教材,是每个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但以上三维应是思维的准则和方向。
关键词:语文教学;运用教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67-01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语文的外延是丰富而宽广的,教者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有大语文观;其二,教材是教者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抓手,凭借这个抓手,“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近几年中考试题貌似不涉及课内知识,一些教师对叶圣陶先生的思想知其一而忽略其二,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有走马观花之嫌。其表现为阅读教学对教材处理不透、不通、不活;复习教学几乎抛开教材另起炉灶,使得初三复习形势呈空洞、凌乱之态。
相比前几年的中考试题,2014年的南京中考卷出现了几个出乎一线老师意料之外的题目:
试题14:文中说:“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请以朱自清的散文《春》和《背影》为例,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4分)
试题18:联系文章,说说雪人的命运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4分)
以上试题一改过去不考课内的惯习,既隐约着教材的身影,又就学生对文本理解和运用提出新的要求,充分表现了2014年南京卷返朴归真,在沉稳中求灵动,在开放中求朴实的特点。而事实是,面对此类题目,老师表示难度不大,学生却普遍反映做得还不如课外题目顺手。这不得不引发一线教师在自己对教材的运用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柳枝千条尽向西”——“教通”教材
语文学习给学生的感觉远不如其它学科那样有目标、有系统。这主要就是因为,教者与学者将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孤立看待,“教通”教材将重塑语文学习的目标与方向。所谓“教通”教材就是说教者要遍寻整套教材,高屋建瓴地发现、整合教材资料,要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一般教材的编制都是带有编者的思想烙印的,但我们的教师完全可以运用横向联系的思维方式,打通教材之间的隔阂,使语文信息同类相聚,让学生在前后关联的积累学习中,知识、情感、技能慢慢得到提升。譬如诸子百家中道家的思想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的《<庄子>故事二则》中庄子的自由、自然的思想呢?教师可以联系人教版八年级教材《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等,通过解读苏轼、柳宗元等在人生不得志的时候,超越物质、追求精神的宁静与美好的人生抉择,来理解庄子的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这样的瞻前顾后的方法,一方面能让学生更具体地明白庄子思想的实际内涵,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纵向了解道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能经常有这种瞻前顾后的意识,必然会提高学生的融会贯通的能力,那么2014年南京中考第14题对学生来说就不会无从下笔了。
“数枝深红出浅黄”——“教活”教材
在非教学的阅读中,学生获取信息、接受思想情感的熏陶,也就算完成了阅读任务。但在以教材为载体通过教师引导之下的阅读,学生还应有内化语言使之能自主赏读和自主写作方面的收获,这不仅体现了老师和教材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2014年南京中考卷试题18是一个失分率领很高的题目,很多学生反映出无从下笔的困惑。其实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要解读出雪人这一形象的内涵。一群年轻人通过尽情的想象堆出来的这个漂亮的雪人吸引了行人的注目,也给人们带来的莫大的欢乐。可是雪停了,人们渐渐对缺少雪花陪伴的雪人失去了兴致,甚至当雪人在废气和烟尘的污染下越发丑陋时,连同当初的创造者都来破坏它,雪人成了一堆脏兮兮的垃圾。由雪人的命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世间的一些美好的事物,一些创造性的劳动,一开始出现时人们争相传颂,可一旦遭遇阴霾,打击、唾弃接踵而来,最后她们消失殆尽。作者借雪人的命运来呼唤人们学会珍惜和爱护美好事物,学会尊重创造性的劳动,珍爱美好的生活。该文中雪的象征意义与鲁迅的《雪》中江南的雪的象征意义很相似,如果教师能通过《雪》使学生充分理解鲁迅笔下江南雪的内涵,并有意识督促学生通过写作来加强对这种象征手法的纵深理解,或许就能为学生找到一把赏读散文的钥匙。另在初中的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如《行道树》、《爱莲说》、《紫藤萝瀑布》等都涉及到象征手法。熟知象征手法的学生为什么不能将解读文本的经验变成自我解读文本的方法呢?归根到底还是文本和学生存在一定的距离,文本的信息不能很好内化成学生的外部语言能力,也就是说积累的经验没有变成灵活的方法,学生心中明白,但不会自主灵活加以运用。这也是学生上了不少的阅读课,但阅读能力仍不强,读了很多课外书但仍写不出好文章的原因。怎样将赏读经验变成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呢?教学生具有作者意识是跨越经验与方法的一个门径。具有作者意识,意味着读者不是被动冷漠的旁观者,文本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绝对真理。读者跟着作者一起经历一些事情,感悟一些思想,运用一些创作手法。读者可以对作者赞同激赏,也可以对作者不以为然甚至敢于说“不”。给学生作为读者的说话权和思想权,他们才能真正对作者的“良苦用心”心领神会,才能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老师怎样创造性地用好教材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教材,是每个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但以上三维应是思维的准则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