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学生重要的“生活世界”,努力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寻求数学知识的“生长点”,教学中注重认知、体验、生活的统一,强调将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结合,才能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关键词:“原型”;“生长点”;“体验”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56-1
以下两则案例分别是笔者近期研究课的真实设计。
案例一: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平行》教学片段
1.创设情境。(略)
2.操作分类。
师:我们做个游戏,大家手里都有两根铅笔,如果我们把这两根铅笔看成是两条直线,那么,请你摆一摆,看看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会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把它们的位置关系画下来。
(学生上黑板画下来)
师:你能根据你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吗?能说说这样分类的理由吗?
生:(1)、(3)、(4)、(5)分一类,(2)、(6)、(7)分一类。因为(1)、(3)、(4)、(5)的两条直线交叉了,(2)、(6)、(7)的两条直线没有交叉。
师:交叉在数学上有个专门的说法叫相交,刚才我们说把两根小棒看作两条直线,也就是每个图中的两条线都应看作是什么?直线有什么特点?
生:直线,可以无限延长。
师:如果把每个图中的两条直线都无限延长,结果会怎样?(指名学生把图中的直线两端延长)追问现在再让你来分类,你会怎样分?
生:(1)、(3)、(4)、(5)、(7)分一类,因为它们相交了,(2)和(6)分一类,因为它们没有相交。
评析:生活中的交叉就是数学中的相交,通过摆铅笔,画位置关系,延长直线,将图形分类等数学活动,既让学生清楚了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认识平行。
师:像图(1)、(3)、(4)、(5)、(7)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称它们是两条相交的直线。像图(2)和(6)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称它们是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互相平行”(板书: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教师给(2)的两条直线写上字母a和b,(4)的两条直线写上字母c和d。提问:那么你能说一说,谁是谁的平行线吗?
4.揭示本质。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说说下面哪几组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并说说理由。
(师出示长方体,让学生判断线段a和线段b是否是平行线?)
师:我们今天研究的两条直线,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
评析: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不相交”是教学的重点,“在同一平面内”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学生的交流、判断,以及反例的训练,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揭示了平行的本质。
案例二: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高》教学片段
师:(出示人字梁图片)如果要测量人字梁的高度,你打算怎么做?人字梁的高度实际上就是图中哪条线段的长度?为什么不是其他的线段?
生:(上台指)因为这条线段上面的点是最高的一个点。
师:这条线段和人字梁下面的横梁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这条线段,你还能量出它的高吗?
生:这条线段和人字梁下面的横梁互相垂直,如果没有这条线段,只要过最上面的这个点画出横梁的垂直线段就可以了。
(说一说你是如何画的,在黑板上演示。)
教师板书揭示:从三角形的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三角形的底。同桌之间请相互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
评析: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生活中的高转化成数学中的高,顺理成章地揭示了三角形“高”的概念。
通过这两个案例,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数学与生活水乳交融,任何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同时,生活化的情景教学给数学课堂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实际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已知经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寻找数学知识的“生长点”,不能理解成将生活画面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中来,我们要求数学课堂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意味着数学内容就是生活画面的重现,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要关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引领操作,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课堂不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致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学习。如案例一中,学生对于平行位置关系的认识,通过学生的操作,将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一列举出来,通过数学的抽象、分析和比较,明确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要么相交,要么不相交,也就是互相平行。
关键词:“原型”;“生长点”;“体验”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56-1
以下两则案例分别是笔者近期研究课的真实设计。
案例一: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平行》教学片段
1.创设情境。(略)
2.操作分类。
师:我们做个游戏,大家手里都有两根铅笔,如果我们把这两根铅笔看成是两条直线,那么,请你摆一摆,看看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会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把它们的位置关系画下来。
(学生上黑板画下来)
师:你能根据你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吗?能说说这样分类的理由吗?
生:(1)、(3)、(4)、(5)分一类,(2)、(6)、(7)分一类。因为(1)、(3)、(4)、(5)的两条直线交叉了,(2)、(6)、(7)的两条直线没有交叉。
师:交叉在数学上有个专门的说法叫相交,刚才我们说把两根小棒看作两条直线,也就是每个图中的两条线都应看作是什么?直线有什么特点?
生:直线,可以无限延长。
师:如果把每个图中的两条直线都无限延长,结果会怎样?(指名学生把图中的直线两端延长)追问现在再让你来分类,你会怎样分?
生:(1)、(3)、(4)、(5)、(7)分一类,因为它们相交了,(2)和(6)分一类,因为它们没有相交。
评析:生活中的交叉就是数学中的相交,通过摆铅笔,画位置关系,延长直线,将图形分类等数学活动,既让学生清楚了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认识平行。
师:像图(1)、(3)、(4)、(5)、(7)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称它们是两条相交的直线。像图(2)和(6)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称它们是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互相平行”(板书: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教师给(2)的两条直线写上字母a和b,(4)的两条直线写上字母c和d。提问:那么你能说一说,谁是谁的平行线吗?
4.揭示本质。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说说下面哪几组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并说说理由。
(师出示长方体,让学生判断线段a和线段b是否是平行线?)
师:我们今天研究的两条直线,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
评析: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不相交”是教学的重点,“在同一平面内”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学生的交流、判断,以及反例的训练,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揭示了平行的本质。
案例二: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高》教学片段
师:(出示人字梁图片)如果要测量人字梁的高度,你打算怎么做?人字梁的高度实际上就是图中哪条线段的长度?为什么不是其他的线段?
生:(上台指)因为这条线段上面的点是最高的一个点。
师:这条线段和人字梁下面的横梁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这条线段,你还能量出它的高吗?
生:这条线段和人字梁下面的横梁互相垂直,如果没有这条线段,只要过最上面的这个点画出横梁的垂直线段就可以了。
(说一说你是如何画的,在黑板上演示。)
教师板书揭示:从三角形的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三角形的底。同桌之间请相互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
评析: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生活中的高转化成数学中的高,顺理成章地揭示了三角形“高”的概念。
通过这两个案例,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数学与生活水乳交融,任何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同时,生活化的情景教学给数学课堂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实际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已知经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寻找数学知识的“生长点”,不能理解成将生活画面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中来,我们要求数学课堂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意味着数学内容就是生活画面的重现,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要关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引领操作,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课堂不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致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学习。如案例一中,学生对于平行位置关系的认识,通过学生的操作,将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一列举出来,通过数学的抽象、分析和比较,明确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要么相交,要么不相交,也就是互相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