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数学知识的“生长点”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boy8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学生重要的“生活世界”,努力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寻求数学知识的“生长点”,教学中注重认知、体验、生活的统一,强调将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结合,才能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关键词:“原型”;“生长点”;“体验”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56-1
  以下两则案例分别是笔者近期研究课的真实设计。
  案例一: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平行》教学片段
  1.创设情境。(略)
  2.操作分类。
  师:我们做个游戏,大家手里都有两根铅笔,如果我们把这两根铅笔看成是两条直线,那么,请你摆一摆,看看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会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把它们的位置关系画下来。
  (学生上黑板画下来)
  师:你能根据你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吗?能说说这样分类的理由吗?
  生:(1)、(3)、(4)、(5)分一类,(2)、(6)、(7)分一类。因为(1)、(3)、(4)、(5)的两条直线交叉了,(2)、(6)、(7)的两条直线没有交叉。
  师:交叉在数学上有个专门的说法叫相交,刚才我们说把两根小棒看作两条直线,也就是每个图中的两条线都应看作是什么?直线有什么特点?
  生:直线,可以无限延长。
  师:如果把每个图中的两条直线都无限延长,结果会怎样?(指名学生把图中的直线两端延长)追问现在再让你来分类,你会怎样分?
  生:(1)、(3)、(4)、(5)、(7)分一类,因为它们相交了,(2)和(6)分一类,因为它们没有相交。
  评析:生活中的交叉就是数学中的相交,通过摆铅笔,画位置关系,延长直线,将图形分类等数学活动,既让学生清楚了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认识平行。
  师:像图(1)、(3)、(4)、(5)、(7)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称它们是两条相交的直线。像图(2)和(6)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称它们是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互相平行”(板书: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教师给(2)的两条直线写上字母a和b,(4)的两条直线写上字母c和d。提问:那么你能说一说,谁是谁的平行线吗?
  4.揭示本质。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说说下面哪几组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并说说理由。
  (师出示长方体,让学生判断线段a和线段b是否是平行线?)
  师:我们今天研究的两条直线,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
  评析: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不相交”是教学的重点,“在同一平面内”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学生的交流、判断,以及反例的训练,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揭示了平行的本质。
  案例二: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高》教学片段
  师:(出示人字梁图片)如果要测量人字梁的高度,你打算怎么做?人字梁的高度实际上就是图中哪条线段的长度?为什么不是其他的线段?
  生:(上台指)因为这条线段上面的点是最高的一个点。
  师:这条线段和人字梁下面的横梁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这条线段,你还能量出它的高吗?
  生:这条线段和人字梁下面的横梁互相垂直,如果没有这条线段,只要过最上面的这个点画出横梁的垂直线段就可以了。
  (说一说你是如何画的,在黑板上演示。)
  教师板书揭示:从三角形的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三角形的底。同桌之间请相互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
  评析: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生活中的高转化成数学中的高,顺理成章地揭示了三角形“高”的概念。
  通过这两个案例,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数学与生活水乳交融,任何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同时,生活化的情景教学给数学课堂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实际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已知经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寻找数学知识的“生长点”,不能理解成将生活画面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中来,我们要求数学课堂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意味着数学内容就是生活画面的重现,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要关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引领操作,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课堂不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致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学习。如案例一中,学生对于平行位置关系的认识,通过学生的操作,将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一列举出来,通过数学的抽象、分析和比较,明确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要么相交,要么不相交,也就是互相平行。
其他文献
摘要:长期的办学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没有名师就没有名校”,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后发优势;更新观念;名师效应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7-005-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
摘要:写作需要积累材料,多积累,勤积累,善积累,勇积累。要做到这点,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真正做到“见好就收”,把素材的积累真正落实到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随时随地积累。  关键词:写作素材;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84-1  写作需要积累材料,多积累,勤积累,善积累,勇积累。笔者发现多数学生写作文时冥思苦想,无内容可说可写。《高
摘要:《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三步混合运算,认识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笔者通过自己经历的一次有关围绕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动,呈现了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片断,并从教学活动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展开了反思。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混合运算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
摘要: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素质教育的提升下,应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重要步骤。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美之名,敏化童心,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低年级;阅读;审美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
摘要:教师要活用教材,超越教材,对教材进行重新解读,善于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处理好课堂上学生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抓住时机,恰当地引导点拨,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课堂也会变得异常精彩。  关键词:课堂;教材;生成;精彩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56-1  一、源起  学校教研活动,我执教《一路花香》。试上课时,我指导
摘 要:如何鼓励教师长期当班主任、当好班主任,化解班主任职业倦怠等“负能量”?这是我校在班主任队伍建设方面努力进行探索和实践的重点。  关键词:班主任;素质提升;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15-2  班主任是学生精神家园的守护者,是陪伴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班主任既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又是学校具体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得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重点是提高信息素养,让广大人民群众都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打造美好的信息氛围,建立起有成效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小学阶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也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必经之路。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如今的许多学校都发现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育成果并不是很理想,这便成为了迫在眉睫
摘要:《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使人妙悟事理。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领悟寓意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92-1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不听
摘 要:记叙文写作在高考作文考查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近年来江苏省高考作文考查要求学生“写真事,抒真情”,提倡写作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感的作文。那么,记叙文写作的“生情”构思和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而至于是“一情”定乾坤。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悬念、描摹细节、推动波澜、以景结情等多种方法使记叙文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曲折有致,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文采,更能够促进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的共鸣。  关键词:
摘 要:语感(word sense)是指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语言意识以及在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积累的语言经验。本文从注重朗读背诵、创设听说环境、加强阅读训练和重视学生写作训练四方面入手,探讨了高中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感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95-01  以前当我自己还是个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