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铺主人身上,我读到一则则平凡而动人的生命故事,感受最无华的人情与最本分的人格。
所谓“生活”,本质原是平凡的,脱不了柴、米、油、盐,脱不了饮食俗事。于是,许多小铺与我们相连的关系,仿佛血脉一般,分也分不开。即使有一天它们消失了,也会在记忆里永远存留。
翻阅我过往生命里的小铺,儿子成长的那个阶段,居家附近的豆浆店、猪肉铺,以及面包店,最教我不能忘怀。
豆浆店的老板娘,30多岁青壮年华,长得高头大马,带着家人炸油条、裹饭团、盛豆浆,里里外外张罗,把早晨的空气闹得喧天价响。父亲每天光顾,一套烧饼油条、一碗清浆,数年如一日。在我的印象里,老板娘不大招呼人,也无亲切表情;父亲则如所有顾客,吃完就走。然而从某一天开始,冰箱里总有一袋软软的豆皮,原来是老板娘从滚烫的豆浆上捞起送给父亲的。我没问为什么,但我确定父亲是店里最老的客人。豆皮不值钱,却是有钱买不到。我拿脆碧的雪菜炒软黄的豆皮,味美异常,远胜江浙名馆的雪菜百页。那一段日子,这道菜成为我们饭桌上最常见的佳肴;那一段日子,父亲因为有着家乡味的满意早餐,神情总是愉快的。
猪肉铺的主人是一对新婚不久的夫妻,夫为主,妻帮衬。夫五官清秀,笑口常开;妻静默少言,憨厚可爱。我们喜欢到这样“欢喜”的店买肉,觉得烧出来的菜,会更可口。谁知“欢喜”不常,夫突然意外身故,妻于是一人撑起沉重的肉铺。那一阵子,我看她张皇失措地应对客人,肉切不好,价算不清,狼狈不堪,满脸哀凄。虞诈诡谲的商场环境,加上一个襁褓中的孩子,我完全可以想象她的艰辛,也担心她随时会垮掉。有一段时间,肉铺里多了一个男子,但随即又消失。我蓦然发现,初见她时的新嫁娘容颜已然飘逝,只一迳熟练利落、没有表情地卖着猪肉,不热络,也不特别冷漠。
至于面包店,则由一位年轻的女子主持。她是家中的长女,到日本拜过师、学过艺。店刚开张,生意就很好,而且愈来愈好。她做的面包,种类不多,却风味独特,引人垂涎。那香甜浓郁、柔软有劲,完全满足视觉、嗅觉、味觉的三重享受,总带给人无限幸福的感觉。有许多年,我们家人,除了父亲外,都是从她的面包开始一日之计的;有许多年,我们总见一袭素朴衣衫穿梭在排排面包架中;而我们同时亦见她的父母愈来愈得尊养,她的弟妹愈来愈得处优。相形之下,她的身影太清瘦了。
如今,我搬离那儿,已逾10年,豆浆店的老板娘因为不胜操劳,已经把店收了。猪肉铺里多了一个老实勤奋、秃了前额的中年男子;当年襁褓中的婴儿已入中学。面包店的女子清瘦依旧,而面包的光泽、饱满似亦已非昔比。我偶尔开车路过旧居附近,眼光总不自禁投向他们所在的角落,好像要寻找什么,又似乎踌躇着、思量着是否要停车问候。但终于只是默默祝福,怅惘地缓缓驶离。
如今,我住家对面仍有一条长长的小巷,小巷里仍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小铺,它们供应我生活之所需。无论是水果铺、蔬菜铺、饺子店、杂货店、影碟店,从它们主人的身上,我读着一则则平凡而动人的生命故事,感受最无华的人情与最本分的人格。(何寄澎)
所谓“生活”,本质原是平凡的,脱不了柴、米、油、盐,脱不了饮食俗事。于是,许多小铺与我们相连的关系,仿佛血脉一般,分也分不开。即使有一天它们消失了,也会在记忆里永远存留。
翻阅我过往生命里的小铺,儿子成长的那个阶段,居家附近的豆浆店、猪肉铺,以及面包店,最教我不能忘怀。
豆浆店的老板娘,30多岁青壮年华,长得高头大马,带着家人炸油条、裹饭团、盛豆浆,里里外外张罗,把早晨的空气闹得喧天价响。父亲每天光顾,一套烧饼油条、一碗清浆,数年如一日。在我的印象里,老板娘不大招呼人,也无亲切表情;父亲则如所有顾客,吃完就走。然而从某一天开始,冰箱里总有一袋软软的豆皮,原来是老板娘从滚烫的豆浆上捞起送给父亲的。我没问为什么,但我确定父亲是店里最老的客人。豆皮不值钱,却是有钱买不到。我拿脆碧的雪菜炒软黄的豆皮,味美异常,远胜江浙名馆的雪菜百页。那一段日子,这道菜成为我们饭桌上最常见的佳肴;那一段日子,父亲因为有着家乡味的满意早餐,神情总是愉快的。
猪肉铺的主人是一对新婚不久的夫妻,夫为主,妻帮衬。夫五官清秀,笑口常开;妻静默少言,憨厚可爱。我们喜欢到这样“欢喜”的店买肉,觉得烧出来的菜,会更可口。谁知“欢喜”不常,夫突然意外身故,妻于是一人撑起沉重的肉铺。那一阵子,我看她张皇失措地应对客人,肉切不好,价算不清,狼狈不堪,满脸哀凄。虞诈诡谲的商场环境,加上一个襁褓中的孩子,我完全可以想象她的艰辛,也担心她随时会垮掉。有一段时间,肉铺里多了一个男子,但随即又消失。我蓦然发现,初见她时的新嫁娘容颜已然飘逝,只一迳熟练利落、没有表情地卖着猪肉,不热络,也不特别冷漠。
至于面包店,则由一位年轻的女子主持。她是家中的长女,到日本拜过师、学过艺。店刚开张,生意就很好,而且愈来愈好。她做的面包,种类不多,却风味独特,引人垂涎。那香甜浓郁、柔软有劲,完全满足视觉、嗅觉、味觉的三重享受,总带给人无限幸福的感觉。有许多年,我们家人,除了父亲外,都是从她的面包开始一日之计的;有许多年,我们总见一袭素朴衣衫穿梭在排排面包架中;而我们同时亦见她的父母愈来愈得尊养,她的弟妹愈来愈得处优。相形之下,她的身影太清瘦了。
如今,我搬离那儿,已逾10年,豆浆店的老板娘因为不胜操劳,已经把店收了。猪肉铺里多了一个老实勤奋、秃了前额的中年男子;当年襁褓中的婴儿已入中学。面包店的女子清瘦依旧,而面包的光泽、饱满似亦已非昔比。我偶尔开车路过旧居附近,眼光总不自禁投向他们所在的角落,好像要寻找什么,又似乎踌躇着、思量着是否要停车问候。但终于只是默默祝福,怅惘地缓缓驶离。
如今,我住家对面仍有一条长长的小巷,小巷里仍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小铺,它们供应我生活之所需。无论是水果铺、蔬菜铺、饺子店、杂货店、影碟店,从它们主人的身上,我读着一则则平凡而动人的生命故事,感受最无华的人情与最本分的人格。(何寄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