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间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zh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 部剧的幕间转场,牵换都有讲究,它关 系到剧情发展的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潮起潮落。
  过去主要靠舞台上大幕和二道幕的开合、上下。如今,大幕和二道幕很少用了,一开一合,一部剧结束了。中间的转场,全靠舞台灯光和音效在起作用。
  从头贯穿至尾的独幕剧已经很少见,一部剧动辄有七八幕上下,多的还有十幕以上的。
  戏剧的幕间讲究的是间离效果,时空切换,剧情演变。带着观众的现场观演体验,活生生、真切切地上演着一幕幕或悲喜、或惊艳、或悬疑、或迷离的戏剧人生。
  幕间也是戏剧的停顿和休止符号,是戏剧的呼吸节律,转换得好,你会随着戏剧进程匀称呼吸和律动,转换得不好,也会有疙疙瘩瘩、磨磨蹭蹭、黏黏糊糊的痕迹。
  幕间处理得当,戏剧本身和观演体验会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般的流畅和完美审美收获。
  幕间掌控的节奏,好比心率,快慢强弱,适中异常,都会影响戏剧的起承、观演的情绪落差。也是舞台戏剧和戏曲艺术的一个“气口”。
  幕间也在调节着演员的表演节奏和火候,拿捏着剧情的走向、故事的脉络、人物的瓜葛。
  过去常在一出戏的中段,由剧场画外音播报一声:请观众朋友们休息十五分钟。
  这是一出戏中最长的一次“幕间”。这个“幕间”分出了整部剧的上半场和下半场。像戏剧中的一次“大喘气”。对于传统戏剧和资深的戏剧观众,他们完全能适应这样的幕间休息方式。他们能在这短暂的时光里,调节观演的心理节奏,捋一捋剧情和人物脉络,平复一下被震荡后的心境,尝试性地思索一下下半场的戏剧轨迹和角色关系。
  幕间休息是对一出戏的质量、成色的最好也是最为坦诚的检验。观众席里如果很少有人动身,又有很多人还沉浸在上半场的剧情里,邻座之间彼此熟悉的观众还不断点头赞许,一般来说,这部剧已经成功了一半。一旦来回走动的观众多了,座位上的哈欠多了,彼此间在用摇头交流示意,说明这部剧没多大看头,功亏一篑了。
  幕间休息,也是一次于人“方便”、于己也方便的過程。除了可以让观众利用这个短暂的时间处理、休整一下自己,舞台上也会根据剧情或者年代的演变,大幅度地动作一下场景和道具,演员也可以从容更换跨时空后的装束和服饰。
  上半场和下半场之间的这段幕间休息时间,无形中承载着许多戏剧之外的情愫和勾连,更是一次自身经历与戏剧的自然联想、本能触动和情感交融,也是一次现场消化戏剧给养的机缘。
  舞台戏剧和戏曲的魅力正在于此,剧场和来自舞台上下的演员和观众彼此的呼吸、气味、体味,都在无声孕育、培植、滋养着戏剧。戏剧感化观众的同时,观众也在反过来感化着戏剧。
  戏剧的生命力多少也源于剧场的上座率、现场观众的反应强度和密度。
  现今,除了一些上规模、讲规格的大剧院、大剧团,在剧场上演一部戏,很难再见着有幕间休息这一说了。
  时代节奏上了快车道,一切讲求高速、便捷了,年轻观众即便走进剧场,爱上戏剧,也很难习惯对于他们来说依然会觉着多余和冗长的幕间休息了。“手机”也会始终分散着整个观演的注意力和持久性。现场直播的微信图片和短视频虽然会产生一定的传播和分享效应,但还是会影响戏剧观赏情绪的连贯性和心理的稳定性。
  剧团和剧场也开始慎行“幕间休息”,生怕这十多分钟会丢失太多那些好不容易被诱惑进剧场又耐不住性子的观众。
  其实,舞台戏剧中的“幕间”和“幕间休息”,也是戏剧艺术的一种神圣的仪式感,是戏剧审美中的戏剧格局和观演仪表,是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观赏态势。勇于培养好这一点,也是对戏剧艺术的一种顽强坚守和文化自信。
  一味迎合观众的心理需求,也会降低和退化戏剧的传统功能作用和艺术感染力。
  当然,如何抓住剧场观众耐得住幕间休息这十多分钟,更要求我们的戏剧工作者对戏剧艺术要有百分百的敬业精神和创作实力,要有拿得住、留得住观众的自信和好戏。
其他文献
一群精美的小石头  蹦蹦跳跳来到眼前  让我想起在梦里  手捧花雨  仰望云中的天仙  艳丽 妙不可言  金黄 银灰 粉红 翠绿  世上所有的色彩  都与我作伴  风光 美不胜收  山川 河流 飞禽 走兽  人间鲜活的万物  都与我结缘  春花 秋菊  夏荷 冬梅  日夜展览于书案  好呵  一头白发  溶入五彩  几盘清水  供養晚年  那片经霜的红叶  红于二月花  人生苦短  何不让暮秋  
期刊
冯 至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 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我想,对于诗人闻捷来说,那些脍炙人口的卓越诗作便是他的“草堂”,我们怀念他、纪念他的理由总是离不开那些不朽的诗篇。但是,我依然很想拜访诗人的“生地和死地”——丹徒高资石马巫岗村和繁华的大上海,追寻诗心的足迹。  其实说来惭愧,之前我知道诗人贺敬之、郭小川,却并不知道我们自己家乡也出过和他们齐名的诗人闻捷。直到看到中
期刊
童 年,在乡下的奶奶家,我在老人如冬日 暖阳般的目光下无忧无虑地成长。  关于那时零碎短暂的生活,印象最深的就是——晒太阳。端一张小凳,拿一把小扇,或抱一只玩偶,悠然坐在院子里。阳光缓缓地洒下来,轻轻柔柔地落在身上。它真调皮,悄悄蹦到了我的鞋子上,我跺跺脚,它便颤颤地一朵朵落下来。奶奶常在阳光下给我讲老故事,讲得最多的是“宝葫芦,瓜藤上长出了宝贝”这样的故事。奶奶的目光就像那倾泻的阳光般温暖、厚重
期刊
今 天我在语文课上,不由自主地拿出一元 硬币玩起来。老师发现了,用温和又严厉的目光看了我一眼,我赶紧放到了抽屉里,逼着自己去专心听课。渐渐地,我爱开小差的毛病又犯了,手又不自觉地拿出硬币。谁知这硬币像条小鱼,从我的指缝里溜到桌子上,发出“当当”的声响,虽然很小,但还是被老师听到、看到了。老师不动声色来到我的身边,拿走了这一块硬币。我无可奈何,只有怪自己犯了错。  下课了,老师若无其事地到教室一角去
期刊
啊,你滚滚而来的长江,  你是喷雪的瀑布,碧玉的游龙,  午夜里一柄闪着蓝色光芒的长剑!  今天,我们要以三千名共青团员的名义——  借用你波浪的旋律,潮汐的节奏,  借用你奔腾万里的气势,日夜汹涌的激情,  借用你永远东流的志向和决心;  唱一支战斗的歌,劳动的歌,爱情的歌!  呈献给孕育了我们的古老的民族,  呈献给诞生了我们的伟大祖国,  和抚养了我们的光荣的党啊!  听着!听着!祖国的山岳
期刊
今后,电子皮肤可以替代人类的皮肤,为大脑提供触觉信息。人体皮肤的敏感触觉很难人工复制,特别是在大面积又可弯曲的物体表面上模拟触觉,就更加不容易了。但是,来自美国的两
“ 春分到,蛋儿俏”,春分这一天最好玩的莫 过于“竖鸡蛋”了。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人们以此来庆祝春天的来临。如今,这一中国习俗已成为“世界游戏”。今天是春分,这一天是时间的平衡,是白天和夜晚的平衡,蛋站立的稳定性最好,所以老师让我们放学回家后亲手竖一竖鸡蛋,体验其中的乐趣。  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选出一个光滑匀称,一头大一头小的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竖起来。可
期刊
在 众多小动物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大概就 是小乌龟了吧,为什么呢?一开始就是被那有趣的外表吸引了。一个椭圆形、墨绿色的小脑袋瓜儿,像橄榄似的又小又长,那橡皮屑大小的眼睛里有小小的眼珠,总是左右来回地转,一看就知道它是個机灵龟。三角形的鼻子几乎和脸合为一体,只可以见到那两个针孔大小的鼻孔儿。那尖尖的嘴、长长的脖子、满脸的皱纹更是把它变成了一个标准的“乌龟小老头儿”。  说起乌龟,最让人注意的大概就是那
期刊
“抬头、挺胸、望远,做一个阳光的中国人”是丹阳市三中人教育初心穿越时代的光芒体现,是几代三中人不懈努力的意志浓缩,是三中阳光教育的青春写照.rn什么样的学校——老牌名
期刊
旧时的月港  宁静,安逸,朴实,悠远。  走进月港,误以为走进旧时的古港。旧时的石碑记录了旧时的古港,旧时的古港想念着旧时停泊的船。旧时的时光好慢,慢下来的时光细磨成针,嵌入袅袅燃起的檀香。  月港的大门始终敞开,流淌着密密的帆云,流淌着不绝的涛声。月港的渡口连接丝绸、陶瓷和海上繁华的贸易时光。再绕几个弯,相伴的时光变得更加悠长。  走进鹅卵石铺就的巷道,就走进被刀口磨得锃亮的旧时光,青砖灰瓦的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