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体现学生个人选择的自主阅读,应以学生的品味与爱好为重。教师的分析与引导应建立在尊重学生个人选择的基础上。如何正确引导,如何有效引导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探索与尝试,就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引导为主,传授辅之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阅读的审美实践就像工人采矿,学生不去看,不去读,自然也就没有发现与收获。“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叶圣陶先生这句话不仅说明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具有其独立性,同时还强调了阅读过程中的能力体现。而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引导与指点,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结合丰富的教学手段,及时的点睛让学生拨开云雾见青天,进而培养出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对于语文自主阅读来说,并不是把教师的观点直接教给学生,更不能让教师的读替代了学生的读。
如笔者在进行《核舟记》的教学时,一方面要求学生尽量通读课文,精读重点段落;一方面让学生细致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形象描写,并且组织学生根据课文描述扮演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以及舟尾的两个舟子。这不但使学生个人兴趣得以激发,而且笔者也通过学生的表演了解到学生是否细致地体会到了课文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不进行点评与纠正,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让其他学生表演,让学生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在这里,教师只充当了导演这一角色。我们主张指导学生自主读书,并不是单调、枯燥地死读、傻读。其实读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接力读。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方法与引导手段的选择。在方法与手段的结合上,可以进行有机选择,也可以根据教学安排进行分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重点,目的在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魏书生所说的“四遍八步读书法”,方法核心是第一遍跳读,重点是记文章梗概,知道主要人物或观点。接下来的第二遍是速读,重点是复述文章,理解结构。第三遍则是细读,重点在于理解字词句,并圈点重要段落,总结中心思想。而第四遍则是以分析写作特点为目的的精读。这样的方法适用于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且阅读量大的情况。教师在进行指点时的重点应是强调略读的作用,让学生学会抓主流,找大意。在概括要点时,一个是应筛选出要点,把含有重要信息的语句找出来;第二个把对于文章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第三则是把要点进行主旨概括,提纲挈领。
二、质疑问难,探究阅读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文章,深入思考的过程,是一个缘文会友的交往过程。而文章是其交往的客体。阅读的过程就在于提高学生主动性,细致而全面地理解文章意义。如在进行《孔乙己》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针对性,笔者布置了几个思考题:①孔乙己其人其事(从课文中找论点)②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孔乙己这一形象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意义。③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再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阅读,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所比较有所交流也有所收获。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如我在教读《卖炭翁》一文时,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①卖炭翁烧出这满满一车炭容易吗?②谁会愿意在严寒中赶着牛车到市南门外卖炭?卖炭翁的处境如何?③为了把炭卖个好价钱,他有着怎么样的心理活动?④这一车炭最终“卖”给了谁?这“买卖”公平吗?这样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质疑问题的研究性阅读其根本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能够自己提问题的能力,并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和吸收借鉴。总的来说,教师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理解性质疑。这种质疑为读透文章服务。
2.怀疑性质疑。重点在于对文章无所顾忌地提出质疑或疑问。
3.实践性质疑。强调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阅读材料进行思考。
三、张扬个性,培养情趣
古语有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如果要达到医愚的效果,那么就应善于读书。选好书,会读书。
开放自主式的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对愚公移山举动中的动机加以否定(如可以搬家,可以开山辟路,可以靠山吃山饭,发展经济等),并对投诸“渤读之尾”利于己而不利于人的过程持异议;学生会首肯《项链》中玛蒂尔德追求美的情愫与诚实性格;可以感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豪言之余的无奈;可以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中无尽的情感;可以领悟“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背面含义…这些问题在开放性阅读中,只要我们认真地引导,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张扬,而他们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提高就水到渠成了。
四、读写结合,书为我用
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吸收文章的精华,正确理解,深入体会。而阅读后的表达也同等重要,学会了表达阅读的感受,也就达到了一个学以致用的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常穿插这种“读写”练习。
首先,在进行读写训练时,重点在于练习的设计。笔者在进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教学时,设计了一系列紧贴课文内容的读写训练题。如《孔乙己小传》、《孔乙己之死》、《孔乙己与范进相遇》等等。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立足于原文信息,发挥想象力,进行表达与输出。再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岳阳楼记》时,为了增强学生对文中迁客骚人览物异情的感知,笔者让学生提炼文章中的语言去描绘《洞庭风雨图》与《洞庭晴明图》,以提高学生对文章中意境的感悟。
其次,可以在学生的阅读练习与试卷中加入读写练习。如阅读《高贵的施舍》这篇母亲鼓励残疾人自食其力,使他走向成功的动人故事,我让学生写《谈自立》的小短文;读《珍珠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信赖产生的基础;读《九十九分的苦恼》让学生谈家长对孩子教育、理解的问题…另外,在作文教学中,也可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以上种种拓展性的读写练习,学生不再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审视、领略、评价作品,而是以阅读主体的身份,去披文入情,论世察己,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知识、情感,在写作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感悟、体验,达到读写和谐自由地统一,从而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一、引导为主,传授辅之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阅读的审美实践就像工人采矿,学生不去看,不去读,自然也就没有发现与收获。“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叶圣陶先生这句话不仅说明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具有其独立性,同时还强调了阅读过程中的能力体现。而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引导与指点,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结合丰富的教学手段,及时的点睛让学生拨开云雾见青天,进而培养出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对于语文自主阅读来说,并不是把教师的观点直接教给学生,更不能让教师的读替代了学生的读。
如笔者在进行《核舟记》的教学时,一方面要求学生尽量通读课文,精读重点段落;一方面让学生细致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形象描写,并且组织学生根据课文描述扮演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以及舟尾的两个舟子。这不但使学生个人兴趣得以激发,而且笔者也通过学生的表演了解到学生是否细致地体会到了课文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不进行点评与纠正,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让其他学生表演,让学生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在这里,教师只充当了导演这一角色。我们主张指导学生自主读书,并不是单调、枯燥地死读、傻读。其实读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接力读。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方法与引导手段的选择。在方法与手段的结合上,可以进行有机选择,也可以根据教学安排进行分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重点,目的在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魏书生所说的“四遍八步读书法”,方法核心是第一遍跳读,重点是记文章梗概,知道主要人物或观点。接下来的第二遍是速读,重点是复述文章,理解结构。第三遍则是细读,重点在于理解字词句,并圈点重要段落,总结中心思想。而第四遍则是以分析写作特点为目的的精读。这样的方法适用于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且阅读量大的情况。教师在进行指点时的重点应是强调略读的作用,让学生学会抓主流,找大意。在概括要点时,一个是应筛选出要点,把含有重要信息的语句找出来;第二个把对于文章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第三则是把要点进行主旨概括,提纲挈领。
二、质疑问难,探究阅读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文章,深入思考的过程,是一个缘文会友的交往过程。而文章是其交往的客体。阅读的过程就在于提高学生主动性,细致而全面地理解文章意义。如在进行《孔乙己》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针对性,笔者布置了几个思考题:①孔乙己其人其事(从课文中找论点)②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孔乙己这一形象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意义。③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再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阅读,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所比较有所交流也有所收获。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如我在教读《卖炭翁》一文时,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①卖炭翁烧出这满满一车炭容易吗?②谁会愿意在严寒中赶着牛车到市南门外卖炭?卖炭翁的处境如何?③为了把炭卖个好价钱,他有着怎么样的心理活动?④这一车炭最终“卖”给了谁?这“买卖”公平吗?这样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质疑问题的研究性阅读其根本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能够自己提问题的能力,并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和吸收借鉴。总的来说,教师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理解性质疑。这种质疑为读透文章服务。
2.怀疑性质疑。重点在于对文章无所顾忌地提出质疑或疑问。
3.实践性质疑。强调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阅读材料进行思考。
三、张扬个性,培养情趣
古语有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如果要达到医愚的效果,那么就应善于读书。选好书,会读书。
开放自主式的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对愚公移山举动中的动机加以否定(如可以搬家,可以开山辟路,可以靠山吃山饭,发展经济等),并对投诸“渤读之尾”利于己而不利于人的过程持异议;学生会首肯《项链》中玛蒂尔德追求美的情愫与诚实性格;可以感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豪言之余的无奈;可以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中无尽的情感;可以领悟“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背面含义…这些问题在开放性阅读中,只要我们认真地引导,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张扬,而他们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提高就水到渠成了。
四、读写结合,书为我用
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吸收文章的精华,正确理解,深入体会。而阅读后的表达也同等重要,学会了表达阅读的感受,也就达到了一个学以致用的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常穿插这种“读写”练习。
首先,在进行读写训练时,重点在于练习的设计。笔者在进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教学时,设计了一系列紧贴课文内容的读写训练题。如《孔乙己小传》、《孔乙己之死》、《孔乙己与范进相遇》等等。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立足于原文信息,发挥想象力,进行表达与输出。再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岳阳楼记》时,为了增强学生对文中迁客骚人览物异情的感知,笔者让学生提炼文章中的语言去描绘《洞庭风雨图》与《洞庭晴明图》,以提高学生对文章中意境的感悟。
其次,可以在学生的阅读练习与试卷中加入读写练习。如阅读《高贵的施舍》这篇母亲鼓励残疾人自食其力,使他走向成功的动人故事,我让学生写《谈自立》的小短文;读《珍珠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信赖产生的基础;读《九十九分的苦恼》让学生谈家长对孩子教育、理解的问题…另外,在作文教学中,也可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以上种种拓展性的读写练习,学生不再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审视、领略、评价作品,而是以阅读主体的身份,去披文入情,论世察己,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知识、情感,在写作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感悟、体验,达到读写和谐自由地统一,从而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