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在前面】
对接时代、乘势而上!
这已成为界首循环经济发展的最强音。
绿色发展、资源循环是时代潮流;新能源、石墨烯等新技术,“互联网 ”、大数据等新业态,不仅给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更能从中发现循环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接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界首循环经济又迎来一个新的发展节点。
历经十年产业集聚后,界首循环经济实现了从产品到产业、从产业到集群的嬗变,持续彰显着强劲的发展后劲和活力。如今,界首循环经济正着力推开一扇新的“机会窗口”,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也呼之欲出。
站在产业变革的风口上,界首已主动对接时代大潮,顺势改变原有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有效突破环保压力、产业链短、人才制约等转型升级中的“痛点”,迈向绿色发展、高端发展的3.0时代。
阳春三月,代表着绿色、希望、生机和活力。结构调整、动能转换、接轨新兴产业后的界首循环经济,更是如此。
“循环经济 ”再造新界首
界首十多年砥砺前行,实现了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平台载体、发展理念和对外形象的重塑。面向未来,界首将以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抓手,对接时代大潮,迈向循环经济3.0时代。
“进来一只旧电瓶,出去一只新电瓶”,这是对界首循环经济闭合式产业链条最形象、最生动的描述。
正是在这种“进与出、旧与新”的转换中,界首循环经济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序到规范的过程。特别是2005年以来的十年,界首市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科学决策,一任接着一任干,借力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资源再生、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站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界首十多年砥砺前行,依托循环经济集聚发展,实现了产业链条、平台载体、发展理念和对外形象的重塑。
在界首,循环经济是如何实现从产品到产业、从产业到集群的完美嬗变?面向未来,循环经济的升级版将如何打造?带着这些待解的疑问,《决策》记者走进界首,与界首市决策者面对面对话,在开发区和企业的新动向中,发现循环经济集聚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脉动。
升级:迈向3.0时代
“界首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呈现出规模大、链条长、技术新、效益好的特点。”界首市委书记徐会东告诉《决策》,“界首循环经济产业已生发出经济、社会、资源、环保等多重效益。”
如今,以再生金属、再生塑料为主的循环经济,不仅撑起了界首工业的“脊梁”,也开始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新态势。一组数据可以直观地说明其战略价值。
首先看产业体量。2015年,界首再生金属、再生塑料两大产业分别实现产值256亿元、92亿元,实现税收10.4亿元;界首循环经济近年来的年均产值、税收增幅均在40%以上。以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为主的田营产业园,成为阜阳首家税收超8亿元的园区。
再看产出规模。界首年均回收再生资源200万吨以上,居安徽省首位。其中废旧电瓶回收量在45万吨,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再生塑料年回收量约180万吨,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农用绳网基地和中部地区最大的再生塑料集散地;再生铜铝年回收量达30万吨,是皖北地区再生铜、铝产业龙头以及全国15个再生铝产业基地之一。通过循环利用,界首已形成再生铅33万吨、再生铜铝20万吨、再生塑料深加工80万砘的年加工能力。
作为首位度极高的支柱产业,界首循环经济的带动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界首循环经济发轫于民间,在当地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产业基础,从事回收经营人员达10万人,占界首总人口的12.7%;其中田营镇再生铅产业吸纳就业1.8万人,占全镇劳动力的80%以上。界首循环经济产业已带动4万多个家庭致富,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以上,并推动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餐饮住宿、信息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界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最后从区域间的比较来看。2015年,界首工业占阜阳市的比重达21.8%,较2010年提升7.3个百分点。工业利税从2010年的12.3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6亿元,增长4.3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突破400%,较2010年提升76.6个百分点,首次跃居阜阳市第一位。
这一组耀眼的数据,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界首发力循环经济,带动全市经济实现整体跃升。其中,田营循环经济产业园是界首循环经济的主战场,也是发展的最好写照。田营产业园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废旧蓄电池回收加工和再制造的专业化园区,年回收加工废旧蓄电池45万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生产蓄电池极板8500万套、电池6000多万只,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园区建立后,先后获得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全国循环经济先进单位等5块重量级牌子。
回顾界首循环经济的发展,三个时间节点见证了循环经济一步步壮大升级、破茧成蝶的全过程。
1999年是循环经济从无序分布到规范发展的分水岭。界首民间素有炼铅的传统,已有200多年历史。为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界首市将年产量2000吨以上的17家冶炼企业集中管理,统一治污,其余小冶炼点全部取缔拆除,初步形成产业集中。从纵向历史来看,这是从产业自发迈向产业集聚的1.0时代。
2005年起,界首启动建设田营循环经济工业园,成为一个转折性的里程碑。而田营工业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发生在2006年,政府引导园区17家铅冶炼企业组建安徽华鑫铅业集团,并引导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科技创新之路,华鑫集团成为全国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领头雁”。以平台载体搭建和龙头企业形成为标志,界首循环经济开始迈向产业升级的2.0时代。
在这个阶段里,界首借助华鑫集团年产再生铅33万吨的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争取下游高端企业入驻田营工业园。2007年起,新能电源、中能电源、南都华宇电源、天能电源等国内知名电池企业先后入园发展,产业集聚后的“聚变效应”开始凸显。 “我们需要金山银山,但更需要天蓝、水清、草绿、地净。界首循环经济的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徐会东告诉《决策》,“早在2005年,界首就提出了‘发展是根本、环保是生命’的指导方针。”十年来,环保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让界首上下时刻警醒,从预防、治理到监测,界首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绿色发展贯穿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在政策体系上,界首先后出台了《关于严厉打击环保违法行为,实行环境保护综合治理的决定》、《界首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损害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关于对全市河流推行“河长制”管理的通知》等文件,把生态保护纳入干部考核范围。众多文件的出台,从政策层面为全市的干部和企业套上“紧箍咒”,保证了思想和行动的统一。
在企业层面,界首坚持源头控制、达标排放,抓好现场管理,规范运行环保设施,推动节能减排,夯实企业主体责任。对小、散、乱的初加工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建好孵化器,引导集中入驻,统一治污。跟进最新环保技术标准规范,督促企业通过技改不断提升,比如田营园区的华鑫铅业、华铂科技两家企业通过实施再生铅技改工程,减排二氧化硫及铅尘50%以上。
在园区层面,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大环保投入,建好污水处理厂和固废处理中心,使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废旧铅酸电池、塑料、铜、铝得以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较好地解决了再生资源的二次污染问题。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监测,更是运用最先进的大数据管理,做到实时监测。
正是在这种从点到面的全方位监控和管理中,界首循环经济真正实现了“零起环境污染事故,零次被省环保部门限产停产”。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界首秉承的“先环保”理念和实施的“严环保”措施,使这句话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近年来,在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工信部等部委分别在湖南长沙、河南长葛、山东青岛等地召开的全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现场会上,都安排界首作为先进典型发言,并对界首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为国家做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这对于界首来说,是巨大的鼓舞。环保至上,绿色发展是界首的主旋律。”徐会东对《决策》说。
走势:对接发展新理念
“界首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要主动对接大时代,这是绿色发展时代、环保节能时代、互联网大数据及物联网时代,界首要对接新能源、对接石墨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发展的核心取向,做成循环式、无污染、高效益的新兴产业。”徐会东告诉《决策》,界首正在敏锐地捕捉循环经济发展的最新走势,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接轨。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结构调整、动能转换是发展主旋律。未来的经济发展,必将会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壮大,崛起为新的支柱型产业。经济界普遍认为,与节能环保相关的产业,在未来市场中具有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力。我国是最大的资源消费国,同时也是最大的污染国,解决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是我国面临的现实选择和战略方向。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格林美公司时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使垃圾资源化,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曾指出:如果搞好废弃物的再生,资源与环境两个世界性难题就同时找到了解决的途径。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7次提到“循环经济”。“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会长季昆森认为,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带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他评价说,界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典范,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循环经济产业作为节能环保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发展前景光明,空间广阔,这对于界首是很好的机遇。但从界首本身来说,也面临着现实的短板和挑战。”何逢阳分析说。
从安徽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经验来看,拉长产业链、瞄准产业高端、实现集聚发展是最大特点,而这也是界首循环经济升级亟需补齐的短板。
经济新常态下,界首如何补齐短板,促进循环经济的升级再造?
“以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主抓手,创新发展理念、建设模式和管理方式,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20亿元以上,打响循环经济全国品牌、工业经济全省品牌。”界首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下一步重点发展的整体思路,也为循环经济升级描绘了一条清晰可见的发展路径。概括起来说,就是立足界首循环经济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实现“高起点、高科技、高标准”发展。
首先是高起点起步,完善全产业链。坚持招大引强,积极发展与再生金属、再生塑料相关联的配套产业,使企业之间形成相互对接、相互支撑、综合利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链群,实现企业、园区的闭合式循环。同时,加快金属、塑料两大市场建设,把做大产业与培育市场有机结合,经过3至5年的努力,把两个市场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再生资源交易中心。
其次是高科技带动,提升产业层级。抓好田营、西城产业园科技研发中心建设,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在再生铅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做好三篇文章。一是研发新材料:围绕铅润滑剂和铅合金,创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产品,扩大新材料的市场。二是上马新工艺:推进技术革新,切实把生产工艺、环保工艺提升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三是建设新基地:谋划实施项目,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深度利用,建成年产1亿只电池的中国知名电池基地。
最后是高标准要求,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继续坚持“发展是根本,环保是生命”的理念,严格落实各项环保标准,积极引进节能环保新技术,降低能耗,确保生态安全。到2018年,建成安徽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到2020年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如田营园区每年回收加工利用废旧铅蓄电池45万吨,冶炼再生铅33万吨,每年可少开采铅矿石约3000万吨,节约原煤11.96万吨,节水439万吨,相当于少建10个大型铅矿企业,使我国铅自给能力由10年延长至50年。
《决策》:在重构城市形象方面,界首做出了哪些努力?
徐会东:界首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整体经济的跃升,也有力促进了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目前,界首拥有首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县(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全国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市)、全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等国家级名片。
界首是创新之城。界首立足科技创新,2015年兑现科技创新奖励资金613.7万元,居阜阳各县市区科技创新表彰奖励首位;先后组织43个项目参加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其中5家企业晋级全国总决赛,是全省参赛项目最多、晋级总决赛项目最多的县(市)。全年发明专利授权197件,位居全省县(市)第三、阜阳市第一;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5.46件(全省为4.28件),位居全省前列。
界首是产业之城。立足一二三产联动,以省调转促“4105”和界首“586”计划为抓手,大力实施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行动,工业经济高位发展,现代农业效益彰显,第三产业蓄势待发。力争“十三五”末,全市实现投资1000亿元、工业产值1000亿元。
界首是绿色之城。立足小城大美,在城市建设方面,坚持“三治三增三提升”,开展“六项行动”,推进“四城”同创,常态化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考核结果多次位居阜阳前列。
界首是和谐之城。立足小市大爱,着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行月评“好人好事”制度,2015年挖掘典型事迹43件,评选界首道德模范10人,当选“中国好人”1人、“阜阳好人”6人。通过传递“好人”正能量,努力形成“学好人、敬好人、帮好人、做好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我们将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努力把界首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城市、功能完备的商贸物流城市、宜居宜业的滨水园林城市。
“心中有格局,脚下有方向,
手中有重点”
《决策》: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可以看做界首下一步实现循环经济升级版的发展方向,那么决策层在这方面做出了怎样的谋划?
徐会东:一是上下凝聚共识。做任何事情,心中要有格局,脚下要有方向,手中要有重点。下一步,我们将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抓手,推进园区、产业、企业加快发展,实现产业聚合、资本聚合、技术聚合、人才聚合。
二是做优园区功能。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工程,按照宜居宜业的定位,完善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规划,完善道路、管网、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升园区的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打造产业发展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科技创新引领区、绿色崛起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区。
三是做大产业规模。我们已经批准成立了华鑫环保科技投资公司,要进一步引导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和战略重组,借助市场资源、社会资本做大做强。目前在推动企业发展的项目、融资等方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目的是通过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推动整个产业发展。
四是做高产业层次。要谋划好我们的产业未来,产品水平和产业层次都要按照中高端的方向发展。要抓好田营、西城、光武工业园区科技研发中心建设,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应用“互联网 ”技术,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推动企业注重品牌质量标准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挂牌上市,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决策》:围绕这一重要平台的创建,界首在下一步的目标制定和着力点选择上有哪些具体思路?
何逢阳:首先是抓基础配套,提升承载力。合理布局产业和公共设施,节约用地,为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留足空间,按照PPP模式完善配套设施。
其次是抓产业发展,提升竞争力。围绕四大品种电池(高性能铅蓄电池、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石墨烯电池、锌空电池)定向精准招商,把新能源项目引进园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强劲的竞争态势和旺盛的发展势头。
第三是抓人才建设,提升创新力。完善人才资源积累与开发机制、培养与选拔使用机制、引进与流动机制、评价与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制定新能源电池人才开发规划,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发展急需的技术带头人、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国际贸易人才、法律人才以及既懂管理又精通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第四是抓环境保护,提升管控力。严格行业准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积极推动绿色化发展,园区规上企业达到清洁生产一级以上水平,其他企业达到二级水平,确保田营园区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处于行业前列。同时,增加园区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档次,努力为园区职工和周边村民创造优良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五是抓文化引领,提升影响力。建好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展馆,与“城市矿产”展厅、企业生产基地、生态园区建设连为一体,设立观展通道和线路,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
《决策》:从阜阳市乃至整个皖北地区的振兴发展来看,界首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会产生怎样的示范作用和样本意义?
徐会东:界首作为安徽省6个县级市之一,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一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强影响力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十分不易。界首通过创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可以提升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带动再生金属、再生塑料产业同步跟进转型融合,使一个传统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跃升为环保节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拉动界首经济发展,推动循环经济示范市创建,打造循环经济全国品牌。
从阜阳乃至于皖北地区来看,目前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的困扰,园区在转型升级方面明显感到动力不足,尤其是缺乏外力推动和规划引领。界首通过创建新平台,进一步集聚人才、资金、项目、政策等要素资源,延伸产业链、丰富产品种类、提升循环利用水平,尤其是高性能电池的品种、数量、档次,通过走专、精、特、新之路,可以推动铅蓄电池再制造产业向新能源电池领域转型升级,做大化学电池循环利用和新能源电池产业板块,可以打造一个千亿板块的增长极,支撑阜阳市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对于促进皖北振兴、实现脱贫攻坚和同步达小康更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带动皖北地区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低碳、环保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对接时代、乘势而上!
这已成为界首循环经济发展的最强音。
绿色发展、资源循环是时代潮流;新能源、石墨烯等新技术,“互联网 ”、大数据等新业态,不仅给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更能从中发现循环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接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界首循环经济又迎来一个新的发展节点。
历经十年产业集聚后,界首循环经济实现了从产品到产业、从产业到集群的嬗变,持续彰显着强劲的发展后劲和活力。如今,界首循环经济正着力推开一扇新的“机会窗口”,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也呼之欲出。
站在产业变革的风口上,界首已主动对接时代大潮,顺势改变原有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有效突破环保压力、产业链短、人才制约等转型升级中的“痛点”,迈向绿色发展、高端发展的3.0时代。
阳春三月,代表着绿色、希望、生机和活力。结构调整、动能转换、接轨新兴产业后的界首循环经济,更是如此。
“循环经济 ”再造新界首
界首十多年砥砺前行,实现了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平台载体、发展理念和对外形象的重塑。面向未来,界首将以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抓手,对接时代大潮,迈向循环经济3.0时代。
“进来一只旧电瓶,出去一只新电瓶”,这是对界首循环经济闭合式产业链条最形象、最生动的描述。
正是在这种“进与出、旧与新”的转换中,界首循环经济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序到规范的过程。特别是2005年以来的十年,界首市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科学决策,一任接着一任干,借力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资源再生、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站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界首十多年砥砺前行,依托循环经济集聚发展,实现了产业链条、平台载体、发展理念和对外形象的重塑。
在界首,循环经济是如何实现从产品到产业、从产业到集群的完美嬗变?面向未来,循环经济的升级版将如何打造?带着这些待解的疑问,《决策》记者走进界首,与界首市决策者面对面对话,在开发区和企业的新动向中,发现循环经济集聚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脉动。
升级:迈向3.0时代
“界首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呈现出规模大、链条长、技术新、效益好的特点。”界首市委书记徐会东告诉《决策》,“界首循环经济产业已生发出经济、社会、资源、环保等多重效益。”
如今,以再生金属、再生塑料为主的循环经济,不仅撑起了界首工业的“脊梁”,也开始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新态势。一组数据可以直观地说明其战略价值。
首先看产业体量。2015年,界首再生金属、再生塑料两大产业分别实现产值256亿元、92亿元,实现税收10.4亿元;界首循环经济近年来的年均产值、税收增幅均在40%以上。以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为主的田营产业园,成为阜阳首家税收超8亿元的园区。
再看产出规模。界首年均回收再生资源200万吨以上,居安徽省首位。其中废旧电瓶回收量在45万吨,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再生塑料年回收量约180万吨,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农用绳网基地和中部地区最大的再生塑料集散地;再生铜铝年回收量达30万吨,是皖北地区再生铜、铝产业龙头以及全国15个再生铝产业基地之一。通过循环利用,界首已形成再生铅33万吨、再生铜铝20万吨、再生塑料深加工80万砘的年加工能力。
作为首位度极高的支柱产业,界首循环经济的带动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界首循环经济发轫于民间,在当地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产业基础,从事回收经营人员达10万人,占界首总人口的12.7%;其中田营镇再生铅产业吸纳就业1.8万人,占全镇劳动力的80%以上。界首循环经济产业已带动4万多个家庭致富,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以上,并推动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餐饮住宿、信息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界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最后从区域间的比较来看。2015年,界首工业占阜阳市的比重达21.8%,较2010年提升7.3个百分点。工业利税从2010年的12.3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6亿元,增长4.3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突破400%,较2010年提升76.6个百分点,首次跃居阜阳市第一位。
这一组耀眼的数据,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界首发力循环经济,带动全市经济实现整体跃升。其中,田营循环经济产业园是界首循环经济的主战场,也是发展的最好写照。田营产业园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废旧蓄电池回收加工和再制造的专业化园区,年回收加工废旧蓄电池45万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生产蓄电池极板8500万套、电池6000多万只,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园区建立后,先后获得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全国循环经济先进单位等5块重量级牌子。
回顾界首循环经济的发展,三个时间节点见证了循环经济一步步壮大升级、破茧成蝶的全过程。
1999年是循环经济从无序分布到规范发展的分水岭。界首民间素有炼铅的传统,已有200多年历史。为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界首市将年产量2000吨以上的17家冶炼企业集中管理,统一治污,其余小冶炼点全部取缔拆除,初步形成产业集中。从纵向历史来看,这是从产业自发迈向产业集聚的1.0时代。
2005年起,界首启动建设田营循环经济工业园,成为一个转折性的里程碑。而田营工业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发生在2006年,政府引导园区17家铅冶炼企业组建安徽华鑫铅业集团,并引导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科技创新之路,华鑫集团成为全国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领头雁”。以平台载体搭建和龙头企业形成为标志,界首循环经济开始迈向产业升级的2.0时代。
在这个阶段里,界首借助华鑫集团年产再生铅33万吨的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争取下游高端企业入驻田营工业园。2007年起,新能电源、中能电源、南都华宇电源、天能电源等国内知名电池企业先后入园发展,产业集聚后的“聚变效应”开始凸显。 “我们需要金山银山,但更需要天蓝、水清、草绿、地净。界首循环经济的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徐会东告诉《决策》,“早在2005年,界首就提出了‘发展是根本、环保是生命’的指导方针。”十年来,环保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让界首上下时刻警醒,从预防、治理到监测,界首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绿色发展贯穿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在政策体系上,界首先后出台了《关于严厉打击环保违法行为,实行环境保护综合治理的决定》、《界首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损害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关于对全市河流推行“河长制”管理的通知》等文件,把生态保护纳入干部考核范围。众多文件的出台,从政策层面为全市的干部和企业套上“紧箍咒”,保证了思想和行动的统一。
在企业层面,界首坚持源头控制、达标排放,抓好现场管理,规范运行环保设施,推动节能减排,夯实企业主体责任。对小、散、乱的初加工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建好孵化器,引导集中入驻,统一治污。跟进最新环保技术标准规范,督促企业通过技改不断提升,比如田营园区的华鑫铅业、华铂科技两家企业通过实施再生铅技改工程,减排二氧化硫及铅尘50%以上。
在园区层面,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大环保投入,建好污水处理厂和固废处理中心,使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废旧铅酸电池、塑料、铜、铝得以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较好地解决了再生资源的二次污染问题。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监测,更是运用最先进的大数据管理,做到实时监测。
正是在这种从点到面的全方位监控和管理中,界首循环经济真正实现了“零起环境污染事故,零次被省环保部门限产停产”。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界首秉承的“先环保”理念和实施的“严环保”措施,使这句话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近年来,在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工信部等部委分别在湖南长沙、河南长葛、山东青岛等地召开的全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现场会上,都安排界首作为先进典型发言,并对界首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为国家做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这对于界首来说,是巨大的鼓舞。环保至上,绿色发展是界首的主旋律。”徐会东对《决策》说。
走势:对接发展新理念
“界首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要主动对接大时代,这是绿色发展时代、环保节能时代、互联网大数据及物联网时代,界首要对接新能源、对接石墨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发展的核心取向,做成循环式、无污染、高效益的新兴产业。”徐会东告诉《决策》,界首正在敏锐地捕捉循环经济发展的最新走势,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接轨。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结构调整、动能转换是发展主旋律。未来的经济发展,必将会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壮大,崛起为新的支柱型产业。经济界普遍认为,与节能环保相关的产业,在未来市场中具有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力。我国是最大的资源消费国,同时也是最大的污染国,解决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是我国面临的现实选择和战略方向。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格林美公司时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使垃圾资源化,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曾指出:如果搞好废弃物的再生,资源与环境两个世界性难题就同时找到了解决的途径。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7次提到“循环经济”。“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会长季昆森认为,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带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他评价说,界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典范,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循环经济产业作为节能环保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发展前景光明,空间广阔,这对于界首是很好的机遇。但从界首本身来说,也面临着现实的短板和挑战。”何逢阳分析说。
从安徽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经验来看,拉长产业链、瞄准产业高端、实现集聚发展是最大特点,而这也是界首循环经济升级亟需补齐的短板。
经济新常态下,界首如何补齐短板,促进循环经济的升级再造?
“以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主抓手,创新发展理念、建设模式和管理方式,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20亿元以上,打响循环经济全国品牌、工业经济全省品牌。”界首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下一步重点发展的整体思路,也为循环经济升级描绘了一条清晰可见的发展路径。概括起来说,就是立足界首循环经济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实现“高起点、高科技、高标准”发展。
首先是高起点起步,完善全产业链。坚持招大引强,积极发展与再生金属、再生塑料相关联的配套产业,使企业之间形成相互对接、相互支撑、综合利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链群,实现企业、园区的闭合式循环。同时,加快金属、塑料两大市场建设,把做大产业与培育市场有机结合,经过3至5年的努力,把两个市场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再生资源交易中心。
其次是高科技带动,提升产业层级。抓好田营、西城产业园科技研发中心建设,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在再生铅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做好三篇文章。一是研发新材料:围绕铅润滑剂和铅合金,创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产品,扩大新材料的市场。二是上马新工艺:推进技术革新,切实把生产工艺、环保工艺提升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三是建设新基地:谋划实施项目,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深度利用,建成年产1亿只电池的中国知名电池基地。
最后是高标准要求,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继续坚持“发展是根本,环保是生命”的理念,严格落实各项环保标准,积极引进节能环保新技术,降低能耗,确保生态安全。到2018年,建成安徽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到2020年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如田营园区每年回收加工利用废旧铅蓄电池45万吨,冶炼再生铅33万吨,每年可少开采铅矿石约3000万吨,节约原煤11.96万吨,节水439万吨,相当于少建10个大型铅矿企业,使我国铅自给能力由10年延长至50年。
《决策》:在重构城市形象方面,界首做出了哪些努力?
徐会东:界首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整体经济的跃升,也有力促进了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目前,界首拥有首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县(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全国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市)、全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等国家级名片。
界首是创新之城。界首立足科技创新,2015年兑现科技创新奖励资金613.7万元,居阜阳各县市区科技创新表彰奖励首位;先后组织43个项目参加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其中5家企业晋级全国总决赛,是全省参赛项目最多、晋级总决赛项目最多的县(市)。全年发明专利授权197件,位居全省县(市)第三、阜阳市第一;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5.46件(全省为4.28件),位居全省前列。
界首是产业之城。立足一二三产联动,以省调转促“4105”和界首“586”计划为抓手,大力实施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行动,工业经济高位发展,现代农业效益彰显,第三产业蓄势待发。力争“十三五”末,全市实现投资1000亿元、工业产值1000亿元。
界首是绿色之城。立足小城大美,在城市建设方面,坚持“三治三增三提升”,开展“六项行动”,推进“四城”同创,常态化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考核结果多次位居阜阳前列。
界首是和谐之城。立足小市大爱,着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行月评“好人好事”制度,2015年挖掘典型事迹43件,评选界首道德模范10人,当选“中国好人”1人、“阜阳好人”6人。通过传递“好人”正能量,努力形成“学好人、敬好人、帮好人、做好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我们将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努力把界首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城市、功能完备的商贸物流城市、宜居宜业的滨水园林城市。
“心中有格局,脚下有方向,
手中有重点”
《决策》: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可以看做界首下一步实现循环经济升级版的发展方向,那么决策层在这方面做出了怎样的谋划?
徐会东:一是上下凝聚共识。做任何事情,心中要有格局,脚下要有方向,手中要有重点。下一步,我们将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抓手,推进园区、产业、企业加快发展,实现产业聚合、资本聚合、技术聚合、人才聚合。
二是做优园区功能。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工程,按照宜居宜业的定位,完善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规划,完善道路、管网、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升园区的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打造产业发展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科技创新引领区、绿色崛起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区。
三是做大产业规模。我们已经批准成立了华鑫环保科技投资公司,要进一步引导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和战略重组,借助市场资源、社会资本做大做强。目前在推动企业发展的项目、融资等方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目的是通过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推动整个产业发展。
四是做高产业层次。要谋划好我们的产业未来,产品水平和产业层次都要按照中高端的方向发展。要抓好田营、西城、光武工业园区科技研发中心建设,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应用“互联网 ”技术,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推动企业注重品牌质量标准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挂牌上市,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决策》:围绕这一重要平台的创建,界首在下一步的目标制定和着力点选择上有哪些具体思路?
何逢阳:首先是抓基础配套,提升承载力。合理布局产业和公共设施,节约用地,为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留足空间,按照PPP模式完善配套设施。
其次是抓产业发展,提升竞争力。围绕四大品种电池(高性能铅蓄电池、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石墨烯电池、锌空电池)定向精准招商,把新能源项目引进园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强劲的竞争态势和旺盛的发展势头。
第三是抓人才建设,提升创新力。完善人才资源积累与开发机制、培养与选拔使用机制、引进与流动机制、评价与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制定新能源电池人才开发规划,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发展急需的技术带头人、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国际贸易人才、法律人才以及既懂管理又精通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第四是抓环境保护,提升管控力。严格行业准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积极推动绿色化发展,园区规上企业达到清洁生产一级以上水平,其他企业达到二级水平,确保田营园区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处于行业前列。同时,增加园区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档次,努力为园区职工和周边村民创造优良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五是抓文化引领,提升影响力。建好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展馆,与“城市矿产”展厅、企业生产基地、生态园区建设连为一体,设立观展通道和线路,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
《决策》:从阜阳市乃至整个皖北地区的振兴发展来看,界首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会产生怎样的示范作用和样本意义?
徐会东:界首作为安徽省6个县级市之一,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一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强影响力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十分不易。界首通过创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可以提升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带动再生金属、再生塑料产业同步跟进转型融合,使一个传统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跃升为环保节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拉动界首经济发展,推动循环经济示范市创建,打造循环经济全国品牌。
从阜阳乃至于皖北地区来看,目前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的困扰,园区在转型升级方面明显感到动力不足,尤其是缺乏外力推动和规划引领。界首通过创建新平台,进一步集聚人才、资金、项目、政策等要素资源,延伸产业链、丰富产品种类、提升循环利用水平,尤其是高性能电池的品种、数量、档次,通过走专、精、特、新之路,可以推动铅蓄电池再制造产业向新能源电池领域转型升级,做大化学电池循环利用和新能源电池产业板块,可以打造一个千亿板块的增长极,支撑阜阳市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对于促进皖北振兴、实现脱贫攻坚和同步达小康更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带动皖北地区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低碳、环保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