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播电视系列报道近年来深受广大受众喜爱,但地方电视台所做的一些系列报道,或规模不小,深度不够;或数量不少,质量不高;或形式热闹,内容上难以产生感染力、说服力,引发受众共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内涵、价值取向、遵循原则、思维方式和采写要求等方面做好系列报道地深度开发。
【关键词】系列报道 价值取向 思维方式 采写要求 深度开发
广播电视系列报道作为一种深度报道表现形式,已越来越深受广大受众的喜爱。不过,近年来地方电视台所做的一些系列报道,规模不小,但深度不够;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乍一看画面热闹异常,内容上并没有多少有力度、有价值的东西,难以产生感染力和说服力,引起受众共鸣。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就要做好系列报道地深度开发。
一、地方电视台系列报道的内涵
要理解地方电视台系列报道,首先要搞清楚系列报道的涵义和特征。我们所说的系列报道就是围绕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个相关选题,选取不同的体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组织报道,注重宣传效果,以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的一种深度报道表现形式。地方电视台不同于中央和省市级电视台,其系列报道以消息作为载体,有着自身的特点。
选题重大,号召力强。作为地方政府喉舌的地方电视台,它所安排制作的系列报道的题材大部分涉及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题材关系全局,关系一个地方社会政治生活的某一重要方面。短短一则消息,不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只有采用系列报道的形式才能更具有吸引力和号召力,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
侧面单一、篇幅短小。由于地方电视台系列报道一般都是作为重要节目在黄金时段播出,决定了组成系列报道的每则消息不可能选取更多的事件或从侧面用长篇累牍的篇幅展开报道,只能用短小精悍的篇幅对一个事件或侧面进行报道。
看似形散,骨髓不变。系列报道是为了从不同层次、侧面、角度来报道同一主题,就像写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每则消息的具体内容可能不尽相同,但都是在一个主题涵盖下进行的深层次报道。
单独成章,连续成篇。之所以称为系列报道,是因为要从不同的方面去表达同一主题。所以,策划编辑的系列报道每则消息之间不是独立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系列报道不是对一个人物一个事件的连续报道,而是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多个事件进行单独采写,让众多绿叶映衬出一朵红花来。例如:近年来虞城县把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为此,该县广电局围绕这一主题,采写编播了“在外虞城人”系列报道。报道通过对虞城籍外出创业人员经过奋斗在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的采访报道,激发了全县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虽然组成这组报道的人物各异,成功之路各异,却共同表现了虞城人在外的创业风采,所以它是单独成章连续成篇的。
二、系列报道应把握的价值取向
系列报道只有始终秉承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定位于为大众服务,做到真诚、尊重、谦逊、亲切,才能具有坚实的根基,也才能较好地以辩证的态度对待存在的种种问题,并照顾到未来的发展。
在策划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人们常说,“意在笔先”。写文章如此,制作和运作系列报道也是如此,首先要进行策划。“如果我是观众,最想了解什么,最想看到什么?”这句话应该成为电视人的口头禅。电视人心中有观众,观众心中才会有电视。
在采访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系列报道中,在文字方面争夺眼球,改变我们的语态是以人为本的体现。观众更需要平民视角、“从下往上”视角、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电视节目。在图像方面以人为本体现在色彩、用光、构图、拍摄方式诸多内容上。如人们有时去农村采访,农民家里本身就很昏暗,但用这样的现场光拍下来就很真实,行话叫用光真实。在声音方面首先表现在主持人的风格改变上,从播音员到主持人的发展就体现了受众对电视亲近的渴望。
在制播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好的电视作品在制作完成后,如果关闭音频,人们仍能从无声的画面中看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我们的系列报道也要如此。在节目播出中,人们总是按照收视群的收视习惯来安排节目表,并尽可能少插播广告,或者标出广告播出时间。
三、系列报道应遵循的原则
系列报道作为一种新的报道手段已在新闻宣传实践中被广泛采用,但并非任何题材都可以做系列报道。
首先是针对性。系列报道必须选择大家关注的题材、报道内容,与观众、听众在地域上、思想上或利益上有着紧密的联系。最好是选择当前政治、经济生活中人们迫切需要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时效性。系列报道应当尽可能接近新闻事实本身发生的时间。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差越小,报道的价值也就越大。
其三是全局性。全局就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宏观地分析问题。要把系列报道的题材放在开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透视,通过系列报道的连续播出,向观众展示新闻事实,解释、剖析、追踪、预测新闻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趋势,从而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
四、系列报道的思维方式和采写要求
要采写成功的有深度的系列报道,必须从时刻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中发现新闻、提炼新闻,这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从独特的新闻视角做出独特的系列报道。
发散思维和集合思维的结合。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各个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应用到系列报道的实际工作中,就是在选题和定稿时必须从各个方面考虑其新闻价值,最后再集中到时代宣传的主题思想上来。
习惯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我们在报道中会很容易形成习惯思维,这样做出的新闻就会一个味道。如果我们利用了逆向思维去考虑,从相反的角度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来做新闻,就可以发现别人没注意到的新视角,或者找到别人没有采取的方式。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了,这就形成了一个公共资源,任何一家媒体都可以去挖掘去报道,要想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将新闻做出“花”来,多变换报道的角度,往往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超前性思维在系列报道中的运用。超前性思维就是抢在别人前面发现新闻。有时新闻事件发生后,对媒体来说抢时间就意味着抢头条抢独家报道,运用超前性思维方式,就可以高瞻远瞩地抢占制高点,及时组织报道,使报道抢在他人之前,发出富有新意的新闻。
聚拢思维在系列报道中的运用。我们所理解的聚拢思维是指所报道的每一条消息都是有中心思想的。我们在做消息时,特别是需要到各个地方去采拍一个综合性报道时,聚拢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将大量丰富素材中主要的东西集中起来,有针对性地去发掘每个选题的深度和广度,在新闻主题上进行纵深挖掘,让新闻的聚焦点更集中、更深刻。在从事系列报道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报道素材中的闪光点太多太杂,让人看了不知道记者到底在报道哪个主体,特别是一些成就式的报道,几乎每个方面都写进去了,单独看每一个观点都是正确的,但从全篇报道来看没有什么针对性和可视性,简单来说就是没有什么中心思想,很像某个单位的工作总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从中找出最具价值的新闻点、最有可视性的东西来,将思维聚拢,然后再围绕这个点做文章,用电视新闻的一些表现手法来加以渲染。
系列报道的制作不妨多一些大众思维。所谓大众思维就是新闻的制作必须以观众口味为准,新闻就是做给大众看的,要让大众通过新闻来了解社会上的一些最新消息。收视率是每个栏目的生命线,抓住了大众口味、运用了大众思维,也就抓住了收视率,保住了系列报道的生命线。
(作者单位:虞城县广播电视局)
责编:周蕾
【关键词】系列报道 价值取向 思维方式 采写要求 深度开发
广播电视系列报道作为一种深度报道表现形式,已越来越深受广大受众的喜爱。不过,近年来地方电视台所做的一些系列报道,规模不小,但深度不够;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乍一看画面热闹异常,内容上并没有多少有力度、有价值的东西,难以产生感染力和说服力,引起受众共鸣。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就要做好系列报道地深度开发。
一、地方电视台系列报道的内涵
要理解地方电视台系列报道,首先要搞清楚系列报道的涵义和特征。我们所说的系列报道就是围绕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个相关选题,选取不同的体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组织报道,注重宣传效果,以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的一种深度报道表现形式。地方电视台不同于中央和省市级电视台,其系列报道以消息作为载体,有着自身的特点。
选题重大,号召力强。作为地方政府喉舌的地方电视台,它所安排制作的系列报道的题材大部分涉及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题材关系全局,关系一个地方社会政治生活的某一重要方面。短短一则消息,不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只有采用系列报道的形式才能更具有吸引力和号召力,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
侧面单一、篇幅短小。由于地方电视台系列报道一般都是作为重要节目在黄金时段播出,决定了组成系列报道的每则消息不可能选取更多的事件或从侧面用长篇累牍的篇幅展开报道,只能用短小精悍的篇幅对一个事件或侧面进行报道。
看似形散,骨髓不变。系列报道是为了从不同层次、侧面、角度来报道同一主题,就像写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每则消息的具体内容可能不尽相同,但都是在一个主题涵盖下进行的深层次报道。
单独成章,连续成篇。之所以称为系列报道,是因为要从不同的方面去表达同一主题。所以,策划编辑的系列报道每则消息之间不是独立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系列报道不是对一个人物一个事件的连续报道,而是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多个事件进行单独采写,让众多绿叶映衬出一朵红花来。例如:近年来虞城县把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为此,该县广电局围绕这一主题,采写编播了“在外虞城人”系列报道。报道通过对虞城籍外出创业人员经过奋斗在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的采访报道,激发了全县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虽然组成这组报道的人物各异,成功之路各异,却共同表现了虞城人在外的创业风采,所以它是单独成章连续成篇的。
二、系列报道应把握的价值取向
系列报道只有始终秉承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定位于为大众服务,做到真诚、尊重、谦逊、亲切,才能具有坚实的根基,也才能较好地以辩证的态度对待存在的种种问题,并照顾到未来的发展。
在策划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人们常说,“意在笔先”。写文章如此,制作和运作系列报道也是如此,首先要进行策划。“如果我是观众,最想了解什么,最想看到什么?”这句话应该成为电视人的口头禅。电视人心中有观众,观众心中才会有电视。
在采访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系列报道中,在文字方面争夺眼球,改变我们的语态是以人为本的体现。观众更需要平民视角、“从下往上”视角、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电视节目。在图像方面以人为本体现在色彩、用光、构图、拍摄方式诸多内容上。如人们有时去农村采访,农民家里本身就很昏暗,但用这样的现场光拍下来就很真实,行话叫用光真实。在声音方面首先表现在主持人的风格改变上,从播音员到主持人的发展就体现了受众对电视亲近的渴望。
在制播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好的电视作品在制作完成后,如果关闭音频,人们仍能从无声的画面中看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我们的系列报道也要如此。在节目播出中,人们总是按照收视群的收视习惯来安排节目表,并尽可能少插播广告,或者标出广告播出时间。
三、系列报道应遵循的原则
系列报道作为一种新的报道手段已在新闻宣传实践中被广泛采用,但并非任何题材都可以做系列报道。
首先是针对性。系列报道必须选择大家关注的题材、报道内容,与观众、听众在地域上、思想上或利益上有着紧密的联系。最好是选择当前政治、经济生活中人们迫切需要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时效性。系列报道应当尽可能接近新闻事实本身发生的时间。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差越小,报道的价值也就越大。
其三是全局性。全局就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宏观地分析问题。要把系列报道的题材放在开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透视,通过系列报道的连续播出,向观众展示新闻事实,解释、剖析、追踪、预测新闻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趋势,从而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
四、系列报道的思维方式和采写要求
要采写成功的有深度的系列报道,必须从时刻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中发现新闻、提炼新闻,这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从独特的新闻视角做出独特的系列报道。
发散思维和集合思维的结合。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各个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应用到系列报道的实际工作中,就是在选题和定稿时必须从各个方面考虑其新闻价值,最后再集中到时代宣传的主题思想上来。
习惯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我们在报道中会很容易形成习惯思维,这样做出的新闻就会一个味道。如果我们利用了逆向思维去考虑,从相反的角度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来做新闻,就可以发现别人没注意到的新视角,或者找到别人没有采取的方式。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了,这就形成了一个公共资源,任何一家媒体都可以去挖掘去报道,要想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将新闻做出“花”来,多变换报道的角度,往往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超前性思维在系列报道中的运用。超前性思维就是抢在别人前面发现新闻。有时新闻事件发生后,对媒体来说抢时间就意味着抢头条抢独家报道,运用超前性思维方式,就可以高瞻远瞩地抢占制高点,及时组织报道,使报道抢在他人之前,发出富有新意的新闻。
聚拢思维在系列报道中的运用。我们所理解的聚拢思维是指所报道的每一条消息都是有中心思想的。我们在做消息时,特别是需要到各个地方去采拍一个综合性报道时,聚拢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将大量丰富素材中主要的东西集中起来,有针对性地去发掘每个选题的深度和广度,在新闻主题上进行纵深挖掘,让新闻的聚焦点更集中、更深刻。在从事系列报道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报道素材中的闪光点太多太杂,让人看了不知道记者到底在报道哪个主体,特别是一些成就式的报道,几乎每个方面都写进去了,单独看每一个观点都是正确的,但从全篇报道来看没有什么针对性和可视性,简单来说就是没有什么中心思想,很像某个单位的工作总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从中找出最具价值的新闻点、最有可视性的东西来,将思维聚拢,然后再围绕这个点做文章,用电视新闻的一些表现手法来加以渲染。
系列报道的制作不妨多一些大众思维。所谓大众思维就是新闻的制作必须以观众口味为准,新闻就是做给大众看的,要让大众通过新闻来了解社会上的一些最新消息。收视率是每个栏目的生命线,抓住了大众口味、运用了大众思维,也就抓住了收视率,保住了系列报道的生命线。
(作者单位:虞城县广播电视局)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