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压实是把一定体积的路基土压缩到更小的体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使颗粒相互挤压到一起,减少孔隙,由此提高路基土的密实度,高标准压实,是保证土质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一项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本文阐述了路基压实工作的施工控制与检验方法。
关键词路基 压实 控制
路基施工破坏土体的天然状态,致使结构松散,为使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必须予以压实,以提高其密实程度。土质路基的压实过程,其本质上是土体在压力作用下,克服土颗粒间的内聚力和摩擦力,使原有结构受到破坏,固体颗粒重新排列,大颗粒之间的间隙被小颗粒所填充,变成密实状态,达到新的平衡。路基的压实工作,是路基施工过程中一个重要工序,亦是提高路基强度与稳定性的根本技术措施之一。
确定不同种类填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公路系带状构造物,一条公路往往连绵数十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用于填挖路基的沿线土石材料的性质往往发生较大变化,在路基填筑施工之前,必须对主要取土场包括挖方利用方采集代表性土样,进行土工试验,用规范规定方法求得各个土场土样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以便指导路基土的压实施工。
检查控制填土含水量
由于含水量是影响路基土压实效果的主要因素,故须检测欲填入路基中的土的含水量,当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填筑碾压的质量才能保证。若含水量过大,碾压时容易起“弹簧”,影响施工质量;若含水量太小,则土太干,难以达到要求的压实度。
正确选择和使用压实机械
3.1压实机械的选择
压实机械的类型和数量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压实质量和工效。选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3.1.1土的性质、状态
相同的压实机械,对不同土质的压实效果不同。如砂性土,以振动式机械效果最好,夯击式次之,碾压式较差;而粘性土,则以碾压式和夯击式较好,振动式较差甚至无效。压实机械的单位压力不应超过土的强度极限,否则会立即引起土基破坏。选择机械时还应考虑土的状态及其对压实度的要求,一般,土的含水量小、压实度要求高,应选择重型机械,反之,则选择轻型机械。
3.1.2压实工作面。工作面较大时,可采用碾压机械,较狭窄时宜用夯实机械。
3.1.3机械的技术特性与生产率。 选择机械类型,确定机械数量,应考虑与其它工序的配合,使机械的的生产能力互相适应。
3.2压实机械的使用
为了能以尽可能小的压实功获得良好的压实效果,在压实机械的使用上应注意:
3.2.1压实机械应先轻后重,以便适应逐漸增长的土基强度。
3.2.2碾压速度宜先慢后快,以免松土被机械推走,形成不适宜的结构,影响压实质量,尤其是粘性土,高速碾压时,压实效果明显下降。
此外,在路基土的压实中,除了运用不同性能的各种专用压实机械外,还应特别注意尽可能利用其它土方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进行分层压实,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运土车辆碾压填方土料。施工中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控制合适的含水量,同时,还要在机械的运行线路上使各次行程能大体均匀分布到填土土层表面,保证土层表面全部被压到。
分层填筑、分层碾压
分层填筑。一方面要把握每层填土厚度的大小,填土层厚度过大,其深部不能获得要求的压实度;填土层厚度过小,会影响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每层填土应平整,且自中线向两边设置适宜的横向坡度,及时碾压,雨季施工时更应注意。
分层碾压。碾压前应对填土层的松铺厚度、平整度和含水量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碾压。分层碾压的关键是控制碾压遍数,有条件时可通过试验路段施工来确定达到设计密实度所需的碾压遍数。压实遍数应控制在10遍以内,否则应考虑减小填土层厚度。每层碾压完毕后,经压实度检验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不合格处应进行补压后再检验,直到合格为止。
全宽填筑、全宽碾压
填筑路基时,应要求从基底开始在路基全宽度范围分层向上填土和碾压,压实路线,直线段宜先两侧后中间,小半径曲线段由内侧向外侧纵向进退式进行。实践表明,若不注意全宽碾压,当路堤填筑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纵向裂缝,严重的还影响到路面,使之也出现纵向裂纹。
加强试验检测
试验检测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客观、准确的试验检测数据是指导、控制和评定土基压实质量的科学依据。压实度是土质路基施工质量检测的关键指标之一,表征现场压实后的密实状况。因此,土质路基施工时应加强测试检查,每层压实完毕后都应按照规定的方法和频率检测压实度,满足要求后方可填筑其上一层,否则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进行补压,路床顶面压实完成后,还应进行弯沉值检验,用以评定路基的综合承载能力。
结语
影响土质路基压实质量的因素很多,施工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加强各环节、各工序的质量控制,通过试验检测,获取真实可靠的试验数据,客观地判断其质量状态,方能促进土质路基施工质量的提高。
参考书目
[1] 邓学钧.路基路面工程.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 乔志琴.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 沙庆林.公路压实与压实标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4] 姚祖康.道路路基和路面工程.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关键词路基 压实 控制
路基施工破坏土体的天然状态,致使结构松散,为使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必须予以压实,以提高其密实程度。土质路基的压实过程,其本质上是土体在压力作用下,克服土颗粒间的内聚力和摩擦力,使原有结构受到破坏,固体颗粒重新排列,大颗粒之间的间隙被小颗粒所填充,变成密实状态,达到新的平衡。路基的压实工作,是路基施工过程中一个重要工序,亦是提高路基强度与稳定性的根本技术措施之一。
确定不同种类填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公路系带状构造物,一条公路往往连绵数十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用于填挖路基的沿线土石材料的性质往往发生较大变化,在路基填筑施工之前,必须对主要取土场包括挖方利用方采集代表性土样,进行土工试验,用规范规定方法求得各个土场土样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以便指导路基土的压实施工。
检查控制填土含水量
由于含水量是影响路基土压实效果的主要因素,故须检测欲填入路基中的土的含水量,当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填筑碾压的质量才能保证。若含水量过大,碾压时容易起“弹簧”,影响施工质量;若含水量太小,则土太干,难以达到要求的压实度。
正确选择和使用压实机械
3.1压实机械的选择
压实机械的类型和数量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压实质量和工效。选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3.1.1土的性质、状态
相同的压实机械,对不同土质的压实效果不同。如砂性土,以振动式机械效果最好,夯击式次之,碾压式较差;而粘性土,则以碾压式和夯击式较好,振动式较差甚至无效。压实机械的单位压力不应超过土的强度极限,否则会立即引起土基破坏。选择机械时还应考虑土的状态及其对压实度的要求,一般,土的含水量小、压实度要求高,应选择重型机械,反之,则选择轻型机械。
3.1.2压实工作面。工作面较大时,可采用碾压机械,较狭窄时宜用夯实机械。
3.1.3机械的技术特性与生产率。 选择机械类型,确定机械数量,应考虑与其它工序的配合,使机械的的生产能力互相适应。
3.2压实机械的使用
为了能以尽可能小的压实功获得良好的压实效果,在压实机械的使用上应注意:
3.2.1压实机械应先轻后重,以便适应逐漸增长的土基强度。
3.2.2碾压速度宜先慢后快,以免松土被机械推走,形成不适宜的结构,影响压实质量,尤其是粘性土,高速碾压时,压实效果明显下降。
此外,在路基土的压实中,除了运用不同性能的各种专用压实机械外,还应特别注意尽可能利用其它土方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进行分层压实,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运土车辆碾压填方土料。施工中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控制合适的含水量,同时,还要在机械的运行线路上使各次行程能大体均匀分布到填土土层表面,保证土层表面全部被压到。
分层填筑、分层碾压
分层填筑。一方面要把握每层填土厚度的大小,填土层厚度过大,其深部不能获得要求的压实度;填土层厚度过小,会影响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每层填土应平整,且自中线向两边设置适宜的横向坡度,及时碾压,雨季施工时更应注意。
分层碾压。碾压前应对填土层的松铺厚度、平整度和含水量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碾压。分层碾压的关键是控制碾压遍数,有条件时可通过试验路段施工来确定达到设计密实度所需的碾压遍数。压实遍数应控制在10遍以内,否则应考虑减小填土层厚度。每层碾压完毕后,经压实度检验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不合格处应进行补压后再检验,直到合格为止。
全宽填筑、全宽碾压
填筑路基时,应要求从基底开始在路基全宽度范围分层向上填土和碾压,压实路线,直线段宜先两侧后中间,小半径曲线段由内侧向外侧纵向进退式进行。实践表明,若不注意全宽碾压,当路堤填筑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纵向裂缝,严重的还影响到路面,使之也出现纵向裂纹。
加强试验检测
试验检测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客观、准确的试验检测数据是指导、控制和评定土基压实质量的科学依据。压实度是土质路基施工质量检测的关键指标之一,表征现场压实后的密实状况。因此,土质路基施工时应加强测试检查,每层压实完毕后都应按照规定的方法和频率检测压实度,满足要求后方可填筑其上一层,否则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进行补压,路床顶面压实完成后,还应进行弯沉值检验,用以评定路基的综合承载能力。
结语
影响土质路基压实质量的因素很多,施工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加强各环节、各工序的质量控制,通过试验检测,获取真实可靠的试验数据,客观地判断其质量状态,方能促进土质路基施工质量的提高。
参考书目
[1] 邓学钧.路基路面工程.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 乔志琴.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 沙庆林.公路压实与压实标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4] 姚祖康.道路路基和路面工程.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