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变革与走向

来源 :法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878253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带来巨大冲击:政府信息公开主体之间的关系出现分化;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功能开始转变;政府信息公开程序的封闭结构被打破。回应性理论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的“隐藏条款”为大数据时代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规范依据。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应朝着以下的方向变革:重视公私合作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角色;推进政府作为传统公开义务主体的一体化建设;实现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从政府信息向政府数据的转变;推动主动公开方式成为主导型的公开方式;重视政府信息的可识别性;推动政府信息公开诉讼
其他文献
《香港国安法》第2条将《香港基本法》第1条和第12条规定为《香港基本法》的“根本性条款”,并赋予其约束特别行政区所有机构、组织和个人行使权利和自由的效力。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基本法不同规范的位阶与结构,同时从国家安全利益层面阐释了基于国家主权下特别行政区应有的法律地位,为正确实施“一国两制”方针提供了统一的规范依据。“根本性条款”作为中国法律体系之中的新表述、新概念,需要从学理和法教义学视角进行探讨,分析这一表述的规范内涵与意义,进一步加深对《香港国安法》的认识。
第一阶段rn宋健(《中国生育政策的性别意涵》,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rn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生育政策宽松化改革更进一步,也激起了关于女性生
期刊
《港区国安法》的颁布实施带来了香港原有法律体系的变动。港区国安法并不构成基本法的新法或特别法,即使是全国人大的新决断——港区国安法决定,也需要尊重基本法(第11条确定的)凌驾性。港区国安法依据基本法制定,并且列入附件三,因而低于基本法。判断港区国安法是否抵触基本法关键是看其是否构成“合理补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判断权,香港法院不应该有。《港区国安法》第62条规定了其对本地法具有优先适用性,优先适用性不同于凌驾性。香港法院在港区国安法第一案——唐英杰案中采取了“一致性”解释的方法,将本地法与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