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树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唐代诗人王建在《寄蜀中薛涛校书》一诗中对唐代女诗人薛涛寄予了很高的评价。薛涛诗现存九十余首,其“诗气色清老,是此中第一流人”(陆时雍《唐诗镜》)。读其诗观其人,薛涛真可谓唐代第一女才子!然薛涛在唐代曾入乐籍,虽为著名女诗人,但身份地位卑下,故正史无其传记,其生平事迹可见于《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著作,但叙述皆极为简略,这给后人研究薛涛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不用说薛涛生年依然是个谜,也不必谈其婚恋嫁娶之事更是难以考证,单就其故乡何在这一问题,学界就有四种说法,即“长安说”、“成都说”、“乐山说”和“眉山说”,尤以后两种争论颇为激烈。本文主要针对这几种说法进行辨析,谈谈个人之浅见。
一.“乐山说”和“眉山说”
薛涛故乡何在?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乐山说”和“眉山说”这两种观点论辩尤为激烈。然此两种说法,疑点颇多,笔者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辨析。
(一)“乐山说”和“眉山说”均以《乡思》一诗作为证据。“峨眉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这两种观点都认为诗中的“峨眉山下”即为诗人所思念的故乡,前者认为是“峨眉山下”即为乐山;后者则以苏东坡诗“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为证,认为薛涛与苏轼故乡同为峨眉,即眉山。
在此,我们要正确理解《乡思》一诗的含义,这一点尤为关键。当年,薛涛因一件小事被罚赴边,写《十离诗》上书陈情后得以返还成都,从边塞回来后,她毅然选择脱离乐籍,之后在浣花溪独居四十余年。《乡思》一诗所表达的正是她在独居之时因孤寂而生出的思乡之情。诗人独居浣花溪畔,想象着峨眉山下的清音平湖,四周青嶂翠峦环抱,湖如碧玉嵌入其中,青山碧水,绿意盎然,可怜自己就如那湖上漂泊无依的一叶扁舟。要待何时才能扬起风帆,离开这锦江之滨呢?若有回乡那一刻,那划船的声音该是多么的美妙,那醉人的景象该是多么的令人欢欣雀跃呀!诗人由吟咏峨眉山下的如油之水,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身世,犹如水上的不系之舟,从而引发思乡之情。因此此处的“峨眉山下”并非指其家乡,也就是说诗人家乡何处,于此诗中并未道明。而持“乐山说”和“眉山说”观点的学者都认定“峨眉山下”为诗人之故乡,实属误解。此外,“峨眉”也并不等于眉山,相反,峨眉山是从属于乐山市的,
(二)“乐山说”与“眉山说”分别以《赋凌云寺》《题竹郎庙》《忆荔枝》与《送郑眉州》《忆荔枝》为证来证明各自的观点。前者认为凌云寺和竹郎庙均在乐山,且乐山在唐代就盛产荔枝,连城内会江门旁修建的高楼都以“荔枝楼”命名,可见乐山荔枝确乎有名。同时,诗中的“近有青衣连楚水”中的“青衣”是青衣江,正是在乐山境内汇入岷江而后再汇入长江的,并由此认定诗人所忆荔枝即为是乐山的荔枝。后者则认为荔枝不独产于乐山,考“蜀中荔枝,至嘉眉至夔峡皆有产者。”应指眉山荔枝。同时,还以《送郑眉州》诗为证,认为此诗为诗人及笄之年所写,诗中“雨暗眉山”表明了她的家乡所在。
首先,即便凌云寺和竹郎庙都在乐山、眉州为眉山、眉山与乐山都产荔枝,但均不能证明乐山或眉山就是诗人之故乡。古代文人大都有游名胜、题古迹的爱好,作为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自然也不例外。她身在四川,游览四川名胜,自在情理之中。诗人观览胜景之后,写下《题竹郎庙》《忆荔技》《赋凌云寺》( 二首)等诗歌,显然是合情合理的。另外,“乐山说”认为《忆荔枝》中的“青衣”是青衣江,正是在乐山境内汇入岷江而后再汇入长江的,并由此判断诗人所忆荔枝为乐山荔枝。而事实上,青衣江流域涉及雅安、眉山、乐山三地,因此“青衣”并不一定是指乐山,眉山、雅安均有可能。
其次,“眉山说”以《送郑眉州》诗“雨暗眉山江水流,离人掩袂立高楼。双旌千骑骈东陌,独有罗敷望上头。”为证,认为此诗是薛涛在及笄之年所写,诗中“雨暗眉山”表明了她的家乡所在。其中“及笄之年”的推断显然是依据汉代乐府诗《陌上桑》中的“‘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而事实上,后代诗文中出现的“罗敷”往往只是美女的代称,并不一定就是十五岁的美女,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此处的“罗敷”即是美女的代称。另外,诗题中的“郑眉州”,是为郑姓眉州刺史,例如岑参因担任嘉州刺史而被称为“岑嘉州”,韦应物因担任苏州刺史而被称为“韦苏州”。诗人用“掩袂立高楼”来表达与郑眉州分离的悲苦心情,并借《陌上桑》中罗敷的典故,来表示自己的坚贞,可见诗人与郑眉州交情甚深。薛涛早年丧父,母孀居,二人相依为命,生活极其窘困,后迫于生计,遂入乐籍。若此诗写于薛涛及笄之年,她既与眉州刺史交好,想必生活也不会如此困窘。诗人与眉州刺史交往并相知,显然是在其入乐籍甚至脱离乐籍之后的事了,这时的薛涛才有可能参加幕府活动,结交达官贵族,并进行诗酒唱和。眉州在唐时属剑南道西川领辖, 薛涛身在西川幕府, 且时有眉州之行, 因此她与眉州刺史有交往酬唱, 当是情理中事。而且此诗很有可能写于薛涛脱离乐籍摆脱对韦皋的依附之后,这时的薛涛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归宿,但并未能如愿以偿。
此外,“乐山说”认为,据后人考证,薛涛留下的九十首诗中,从未有到过荣县的踪影,从而认定《题竹郎庙》中竹郎庙的归宿地为乐山而非荣县,这一点显然是不妥的。陈伯海《唐诗汇评》下册中介绍薛涛作品时称“有《锦江集》五卷,已佚。后人辑有《薛涛诗》一卷行世。”可见薛涛作诗并非只有此九十余首,因此此九十余首诗中未提到的地方,薛涛不见得就不曾去过,更何况荣县亦属四川。由此看来,因薛涛正史无传,今人主要依其存世诗作来推断其身世,显然是难度颇大。若能找出其所佚作品,或许对于我们研究薛涛能提供一些帮助。
综上所述,“樂山说”和“眉山说”所提供的依据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那么薛涛故乡究竟所在何处呢?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成都说”和“长安说”。
二.“成都说”和“长安说” 持“成都说”观点的学者,如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彭芸荪在《望江楼志·薛涛小传》中说:“薛涛原籍长安,其生地则在成都。”针对“长安说”的“本长安良家女者”,彭以为那不过是“着其原籍也”,即认为长安不过是指薛涛籍贯而已。对于“成都说”,仅《乡思》一诗便可将其推翻。《乡思》有云:“何日片帆离锦浦, 棹声齐唱发中流。”其中“锦浦”即成都的锦江,诗人盼望有朝一日能离开锦江,离开成都,回到自己深深思念的故乡。若诗人所居之地成都为其故乡,那便无乡思之说了。由此可见,成都不可能是其故乡,“成都说”亦是不能成立的。尽管彭芸荪还认为《乡思》“诗系伪托,不足为据”,但他并无证据,过于武断,因此诸家仍然肯定《乡思》是薛涛本人之作。
由此看来,“乐山说”、“眉山说”、“成都说”这三种观点均不能提供有效的证据,相比之下,唯有“长安说”较为可信。元费著《笺纸谱》已说:“薛涛本长安良家女。”明代胡震亨在《洪度集附传》中说:“(薛涛)本长安良家女者,随父宦,流落蜀中。”今人张蓬舟在《薛涛传》中也说道:“薛涛,长安人,随父郧,宦游成都,因寄寓焉。”后两处证明了薛涛故乡本在长安,只因其父来蜀做官,因而携妻带女流落蜀中。而所谓故乡,即指家庭世代、亲朋好友居住的地方。诗人思念故乡,除了思念故乡的山山水水,更重要的是思念故乡的亲眷友朋,若有亲眷在侧,诗人便不会有那般漂泊无依之感了。自父母双亡之后,薛涛在四川便再无亲人,只是孤身一人了,因此四川,包括成都与峨眉、眉山与乐山均非薛涛之故乡。
三.结语
關于薛涛故乡的问题,学界争论由来已久,主要有“长安说”,“成都说”、“乐山说”和“眉山说”等四种观点,经过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后三种说法所提供的证据都不够充分,甚至是无效的,相较而言,唯有“长安说”较为可信。但因薛涛正史无传,《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等著作中对其生平事迹叙述极为简略,对于涛父何时自长安来西川何地任何职,均不得而知,因而她早年居住何地也难认定。因此,在找到足够的证据之前,我们姑且暂时认定长安即为唐代女诗人薛涛的故乡。
参考文献:
[1]《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傅璇琮主编,中华书局1990年版
[2]《唐诗纪事校笺》第八册,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中华书局 2007年版
[3]《唐诗汇评》下册,陈伯海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薛涛史料考辨》,成都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胡先枝,湖北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一.“乐山说”和“眉山说”
薛涛故乡何在?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乐山说”和“眉山说”这两种观点论辩尤为激烈。然此两种说法,疑点颇多,笔者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辨析。
(一)“乐山说”和“眉山说”均以《乡思》一诗作为证据。“峨眉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这两种观点都认为诗中的“峨眉山下”即为诗人所思念的故乡,前者认为是“峨眉山下”即为乐山;后者则以苏东坡诗“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为证,认为薛涛与苏轼故乡同为峨眉,即眉山。
在此,我们要正确理解《乡思》一诗的含义,这一点尤为关键。当年,薛涛因一件小事被罚赴边,写《十离诗》上书陈情后得以返还成都,从边塞回来后,她毅然选择脱离乐籍,之后在浣花溪独居四十余年。《乡思》一诗所表达的正是她在独居之时因孤寂而生出的思乡之情。诗人独居浣花溪畔,想象着峨眉山下的清音平湖,四周青嶂翠峦环抱,湖如碧玉嵌入其中,青山碧水,绿意盎然,可怜自己就如那湖上漂泊无依的一叶扁舟。要待何时才能扬起风帆,离开这锦江之滨呢?若有回乡那一刻,那划船的声音该是多么的美妙,那醉人的景象该是多么的令人欢欣雀跃呀!诗人由吟咏峨眉山下的如油之水,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身世,犹如水上的不系之舟,从而引发思乡之情。因此此处的“峨眉山下”并非指其家乡,也就是说诗人家乡何处,于此诗中并未道明。而持“乐山说”和“眉山说”观点的学者都认定“峨眉山下”为诗人之故乡,实属误解。此外,“峨眉”也并不等于眉山,相反,峨眉山是从属于乐山市的,
(二)“乐山说”与“眉山说”分别以《赋凌云寺》《题竹郎庙》《忆荔枝》与《送郑眉州》《忆荔枝》为证来证明各自的观点。前者认为凌云寺和竹郎庙均在乐山,且乐山在唐代就盛产荔枝,连城内会江门旁修建的高楼都以“荔枝楼”命名,可见乐山荔枝确乎有名。同时,诗中的“近有青衣连楚水”中的“青衣”是青衣江,正是在乐山境内汇入岷江而后再汇入长江的,并由此认定诗人所忆荔枝即为是乐山的荔枝。后者则认为荔枝不独产于乐山,考“蜀中荔枝,至嘉眉至夔峡皆有产者。”应指眉山荔枝。同时,还以《送郑眉州》诗为证,认为此诗为诗人及笄之年所写,诗中“雨暗眉山”表明了她的家乡所在。
首先,即便凌云寺和竹郎庙都在乐山、眉州为眉山、眉山与乐山都产荔枝,但均不能证明乐山或眉山就是诗人之故乡。古代文人大都有游名胜、题古迹的爱好,作为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自然也不例外。她身在四川,游览四川名胜,自在情理之中。诗人观览胜景之后,写下《题竹郎庙》《忆荔技》《赋凌云寺》( 二首)等诗歌,显然是合情合理的。另外,“乐山说”认为《忆荔枝》中的“青衣”是青衣江,正是在乐山境内汇入岷江而后再汇入长江的,并由此判断诗人所忆荔枝为乐山荔枝。而事实上,青衣江流域涉及雅安、眉山、乐山三地,因此“青衣”并不一定是指乐山,眉山、雅安均有可能。
其次,“眉山说”以《送郑眉州》诗“雨暗眉山江水流,离人掩袂立高楼。双旌千骑骈东陌,独有罗敷望上头。”为证,认为此诗是薛涛在及笄之年所写,诗中“雨暗眉山”表明了她的家乡所在。其中“及笄之年”的推断显然是依据汉代乐府诗《陌上桑》中的“‘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而事实上,后代诗文中出现的“罗敷”往往只是美女的代称,并不一定就是十五岁的美女,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此处的“罗敷”即是美女的代称。另外,诗题中的“郑眉州”,是为郑姓眉州刺史,例如岑参因担任嘉州刺史而被称为“岑嘉州”,韦应物因担任苏州刺史而被称为“韦苏州”。诗人用“掩袂立高楼”来表达与郑眉州分离的悲苦心情,并借《陌上桑》中罗敷的典故,来表示自己的坚贞,可见诗人与郑眉州交情甚深。薛涛早年丧父,母孀居,二人相依为命,生活极其窘困,后迫于生计,遂入乐籍。若此诗写于薛涛及笄之年,她既与眉州刺史交好,想必生活也不会如此困窘。诗人与眉州刺史交往并相知,显然是在其入乐籍甚至脱离乐籍之后的事了,这时的薛涛才有可能参加幕府活动,结交达官贵族,并进行诗酒唱和。眉州在唐时属剑南道西川领辖, 薛涛身在西川幕府, 且时有眉州之行, 因此她与眉州刺史有交往酬唱, 当是情理中事。而且此诗很有可能写于薛涛脱离乐籍摆脱对韦皋的依附之后,这时的薛涛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归宿,但并未能如愿以偿。
此外,“乐山说”认为,据后人考证,薛涛留下的九十首诗中,从未有到过荣县的踪影,从而认定《题竹郎庙》中竹郎庙的归宿地为乐山而非荣县,这一点显然是不妥的。陈伯海《唐诗汇评》下册中介绍薛涛作品时称“有《锦江集》五卷,已佚。后人辑有《薛涛诗》一卷行世。”可见薛涛作诗并非只有此九十余首,因此此九十余首诗中未提到的地方,薛涛不见得就不曾去过,更何况荣县亦属四川。由此看来,因薛涛正史无传,今人主要依其存世诗作来推断其身世,显然是难度颇大。若能找出其所佚作品,或许对于我们研究薛涛能提供一些帮助。
综上所述,“樂山说”和“眉山说”所提供的依据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那么薛涛故乡究竟所在何处呢?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成都说”和“长安说”。
二.“成都说”和“长安说” 持“成都说”观点的学者,如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彭芸荪在《望江楼志·薛涛小传》中说:“薛涛原籍长安,其生地则在成都。”针对“长安说”的“本长安良家女者”,彭以为那不过是“着其原籍也”,即认为长安不过是指薛涛籍贯而已。对于“成都说”,仅《乡思》一诗便可将其推翻。《乡思》有云:“何日片帆离锦浦, 棹声齐唱发中流。”其中“锦浦”即成都的锦江,诗人盼望有朝一日能离开锦江,离开成都,回到自己深深思念的故乡。若诗人所居之地成都为其故乡,那便无乡思之说了。由此可见,成都不可能是其故乡,“成都说”亦是不能成立的。尽管彭芸荪还认为《乡思》“诗系伪托,不足为据”,但他并无证据,过于武断,因此诸家仍然肯定《乡思》是薛涛本人之作。
由此看来,“乐山说”、“眉山说”、“成都说”这三种观点均不能提供有效的证据,相比之下,唯有“长安说”较为可信。元费著《笺纸谱》已说:“薛涛本长安良家女。”明代胡震亨在《洪度集附传》中说:“(薛涛)本长安良家女者,随父宦,流落蜀中。”今人张蓬舟在《薛涛传》中也说道:“薛涛,长安人,随父郧,宦游成都,因寄寓焉。”后两处证明了薛涛故乡本在长安,只因其父来蜀做官,因而携妻带女流落蜀中。而所谓故乡,即指家庭世代、亲朋好友居住的地方。诗人思念故乡,除了思念故乡的山山水水,更重要的是思念故乡的亲眷友朋,若有亲眷在侧,诗人便不会有那般漂泊无依之感了。自父母双亡之后,薛涛在四川便再无亲人,只是孤身一人了,因此四川,包括成都与峨眉、眉山与乐山均非薛涛之故乡。
三.结语
關于薛涛故乡的问题,学界争论由来已久,主要有“长安说”,“成都说”、“乐山说”和“眉山说”等四种观点,经过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后三种说法所提供的证据都不够充分,甚至是无效的,相较而言,唯有“长安说”较为可信。但因薛涛正史无传,《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等著作中对其生平事迹叙述极为简略,对于涛父何时自长安来西川何地任何职,均不得而知,因而她早年居住何地也难认定。因此,在找到足够的证据之前,我们姑且暂时认定长安即为唐代女诗人薛涛的故乡。
参考文献:
[1]《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傅璇琮主编,中华书局1990年版
[2]《唐诗纪事校笺》第八册,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中华书局 2007年版
[3]《唐诗汇评》下册,陈伯海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薛涛史料考辨》,成都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胡先枝,湖北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