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色列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回归以色列地而建立的国家,建国前后,倒移民现象也伴随着一波又一波移民潮不断出现。由于犹太人独特的流散历史以及主流犹太复国主义的影响,使以色列移民与倒移民现象具有特殊内涵,犹太群体看待以色列地的不同态度以及学术界对犹太人流散历史的各种评价,更使以色列倒移民现象饱受争议。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以色列倒移民现象也反映出以色列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对于窥探以色列社会发展与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以色列;倒移民;动因;
历史上犹太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流散,在此期间,犹太人备受苦难,一直渴求重回故里。现代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致力于为犹太人建立民族家园,呼吁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归“流着奶与蜜”的以色列地,以色列建国前后,几次大规模的“Aliyah”使得全球几乎一半的犹太人聚集到了以色列。以色列在风云变幻的中东地区奇迹般的生存下来并且取得了卓越的发展成就,高新科技领先世界、世界发达国家并且是OECD的成员国、中东地区唯一实行议会民主制的国家、希伯来语复活并成为官方语言之一、重视教育并且国民受教育程度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纷纷回到以色列的移民分不开的。保持犹太人口的数量对于以色列国家的生死存亡來说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如此,仍有部分以色列人选择离开以色列。由于犹太人的独特流散历史以及主流复国主义思想的影响,移居海外的以色列人群体对以色列而言一直具有特殊意义。了解以色列的倒移民现象,是了解以色列社会演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某种程度上,以色列倒移民现象也反映出以色列社会潜在的问题。有关以色列倒移民现象的研究,国外学者出版了相关著作,而国内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较为匮乏,本文就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之后,对以色列的“倒移民”现象进行初步的梳理。
一、以色列官方对待倒移民的态度
希伯来语“Yerida”指迁出以色列国的以色列犹太人。这个词带有明显贬损的意味。词源“yordim”含有“堕落”、“下降”的意思,指那些离开以色列的堕落者(emigrants)。而“Olim”则对来到以色列地的人(immigrants)给予“赞美”,称他们的行为是“向上的”、“上升的”。犹太复国主义者通常批判倒移民的行为。传统犹太教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迁出以色列地哪怕是暂时的离开,都是不值得的行为。以色列倒移民被以色列人视为犹太复国主义的背叛者,并且认为在政治、经济和人口上对犹太国家的生存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从建国直到1961年,以色列公民需要出境签证和护照去国外旅游。最初的意图是阻止这些本应该捍卫犹太家园的离开者,这也是基于离开以色列地会危害整个民族团结的观念。”六日战争之后对倒移民的限制有所减轻,但是那些准备离开的人仍会面临来自政府方面的阻碍。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著名的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更是毫无掩饰的称倒移民者为“堕落者”、“弱者”和“地球上的渣滓”。以色列当局还曾成立过反倒移民委员会,但收效甚微。1980年,以色列倒移民的统计数据已经变成了“超级机密”,犹太代办处宣称以色列面临着“国家紧急状态”。1993年奥斯陆协议的签订缓解了以色列国防、经济、安全方面的压力,与此同时,以色列经济方面高新科技的腾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海外投资以及国际劳工的贡献。由此,以色列的政策制定者开始明白,对于许多海外公民来说,移民既不是永久的,也不是对国家福祉的威胁。在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改变了对移民的政策以鼓励他们回国而不是诋毁他们的离开。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对以色列移民的负面评价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显著的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色列政府对待以色列倒移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绝对反对,到态度缓和,再到客观看待倒移民,甚至接受此现象。现在“Yerida”一词已不再如之前一样频繁使用在媒体以及公共评论中,这也反应出以色列社会对倒移民更加宽容。2008年,以色列国防部长、前总理埃胡德·巴拉克在采访中表示,“犹太人知道他们可以去世界上任何地方,对我们来说真正的考验是如何把以色列变成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地方——在科技、教育、文化、生活质量上极具优势——甚至美国年轻犹太人也愿意来到这里。”犹太代办处前主席,以色列议会前议长亚伯兰罕·伯格(Avraham Berg)在2007年被问到在犹太人生活中以色列的中心性这一问题时,他回答道:“生活在以色列之外当然是合法的,我们都是在本·古里安所倡导的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下长大的,(这种思想告诉我们)犹太人只有一个归属那就是以色列。而我却说不,一直以来,犹太人的生活有很多中心(并非只有以色列)。”
二、以色列倒移民的动因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倒移民
1985年莱维特(Theodre Levitt)首先提出“全球化”一词,自此“全球化”就成为各个学科新的话语和研究的热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移民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以色列倒移民也是跨国移民的一部分。20世纪末,移民成为全球化表象,被称为“移民的时代”。根据联合国国际移民报告(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port of UN),2013年有 2.32 亿跨国移民,约占全球人口的 3%。全球化与现代化迅猛发展的当下,通讯和交通极其便利的现代社会里,以色列社会也不可避免的卷入全球移民的浪潮中。从“跨国主义”理论出发对移民问题的研究表现出,当代移民及移民社会的特征在于他们是跨国的、离散的,同时又是凝聚的、团结的。以色列的倒移民与其他国家的移民现象有相似之处,同时由于犹太人与以色列地的特殊关系以及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以色列倒移民具有特殊性。
(二)犹太文化背景下的以色列倒移民
以色列倒移民现象与其他国家的倒移民现象相似,然而,犹太历史的特殊性以及主流犹太复国主义的影响使以色列倒移民现象具有特殊内涵。犹太民族被异族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备受远离故土之苦,寄人篱下,犹太人的命运常常受流散国的控制,这就造成犹太人经常被异族驱逐、欺凌。犹太人时时面对着没有自己民族家园的不安全感,十分渴望回归故里。然而,事实上,以色列地对于犹太人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以色列地对以色列而言不只是一块土地,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这从犹太人在流亡过程中将“明年耶路撒冷”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就可以感受到,并且直到19世纪末期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产生以后才把精神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对于犹太人而言,犹太人生活在流散地时,希伯来圣经是作为以色列地的替代物,希伯来圣经是犹太人的精神领地,也是移动领地。”因此,当犹太人在世界流散时期,他们把希伯来圣经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出生于以色列的巴勒斯坦裔学者和作家穆尔·马萨尔拉在2013年出版的《犹太复国主义圣经》一书中论证说:“在过去的2000年中,“圣经土地”或者巴勒斯坦,一直没有成为犹太人的重要中心。尽管在犹太人的想象中,圣地是一个中心,但没有转化成为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文化的和思想的现实。”而且犹太传统认为必须等待弥赛亚的降临,犹太人才能返回以色列地,极端正统派是反对犹太复国主义通过人为的方式返回以色列地的。由此可以得出犹太人在对待以色列地的看法上存在分歧,在犹太复国主义出现之前,对于犹太人而言,尽管渴求返回,但由于各种现实因素,是否返回以色列地仍是充满疑问的。除了犹太人对返回以色列地的矛盾态度,对于犹太民族的流散史也是有争议的,一些学者认为虽然犹太人在流散时期遭受了诸多苦难,但是这些苦难也塑造了犹太民族。“正是广泛的历史交往才使犹太人承担起了‘中介性客民’的社会角色,才使犹太文化具有边际性的特征,才使犹太民族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群体。”如今,仍然有占犹太人口约一半的犹太人生活在以色列之外,这虽然与政治犹太复国主义者号召所有犹太人移居以色列相矛盾,但以色列倒移民现象也是长期以来犹太文化在犹太民族各个方面渗透影响的结果。 (三)倒移民的外部因素
有关以色列倒移民动因的研究,国外学者出版了不少学术著作,对倒移民展开采访以探究他们离开以色列的真正原因。史蒂文·高尔德(Steven Gold)在对以色列倒移民的采访中总结了被采访者几乎都会提到的三个因素:经济(包括教育)、家庭、开拓眼界。最常被提及的动机还包括从以色列高压社会和政治气候中解脱出来的渴望、对以色列政治的失望以及对暴力的恐惧。经济对移民与倒移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经济低迷时,人们就出国;当经济强劲时,移民率(emigration rates)就会降低甚至那些倒移民会回来。”“(经济困难)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艰难,甚至无法忍受。经济形势使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生命和精力挤到最大限度——只是为了得到最低限度的报酬。没有一种支付激励机制使那些更努力工作的人获得更多。”经济的严峻形势也使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以色列社会一些有高等学历和技术的人才难以找到他们所认為与之相匹配的工作。以色列昂贵的教育系统也使一些民众无法负担,“一个想要学习的人必须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为了学习,我需要工作来节省我的费用。没有任何支持我这样的人有机会学习。”而政府日益暴漏的腐败问题使民众认为众多的资源被浪费了,这些资源并没有用于问题的解决而是被搁置继续发酵。追求高等学术的研究者们,纷纷前往美国,他们认为以色列一系列的腐败以及教育支出的减少使他们在以色列本土继续学术生涯的机会微乎其微。“相当大一部分人,通常是女人和儿童,来(东道国)陪伴丈夫和父亲…另一个以家庭为基础的移民理由是与已经生活在海外的亲属获得团圆。”跨国婚姻增加了移民的可能性,一个以色列男人或女人与一个来自东道国的人的结合在倒移民中很具代表性,在对洛杉矶的美国籍以色列人的调查中,赫尔曼发现,在80%的已婚人士中,35%的人嫁给了美国犹太人。(其余的,49%的人与其他以色列人结婚,8%与欧洲或南美洲犹太人结婚,8%与非犹太人结婚。)以色列人和东道国犹太人之间的通婚增加了倒移民的可能性。不同性别的移民在对出国这件事情上也有不同程度的考量。女性移民对社会安全以及人身安全的考量要多于男性移民。长期以来特殊的流散经历,无形中塑造了犹太人追求自由、平等的博大胸怀。一些犹太人不愿意禁锢在一个“渺小又孤立的小岛”,对以色列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部分犹太人选择出国的动因。以色列的安全形势也时刻影响着倒移民们的决定。人体炸弹对以色列人的精神打击极其严重,瓦解了以色列人梦寐以求的安全理念。史蒂文·高尔德(Steven Gold)对倒移民的采访中也有一些倒移民说到:“我害怕回到以色列,因为我恐惧公交车里的人体炸弹。”个人主义的增长,这也许是由于美国日益将以色列打上美国化的烙印,以色列一些年轻人过热地追求西方文化,“他们吸收、采纳最新的美国文化事物,其扩散之快甚至超过了美国社会本身。以色列俨然如主人一般地,甚至比美国人表现得更加美国化。”“以色列集体主义的意识正在减弱,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支配自己行为,为了生存,可以选择出国,离开以色列。”
三、小结
对于充满干劲对以色列地满怀崇敬,致力于在“敌对势力包围下的孤岛”上干出一番伟大事业的犹太复国主义政治家们来说,持久存在的倒移民现象无疑是对他们政治热情的一次打击,是对他们高喊的世界犹太人的家园的一种讽刺。虽然以色列政治家们对倒移民的态度有所缓和,进入21世纪之后,倒移民的数量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总体来看,以色列政府对于倒移民仍保持着一种警惕的态度,中央统计局也每年都会统计离开以色列一年以上未返回的以色列人数。犹太人对返回“应许之地”存在分歧,而千年的流散历史也在无形中塑造了犹太民族独特的个性,倒移民现象正是这种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此同时,以色列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无不影响着以色列国民移民的决定。透过倒移民现象,可以窥探到的是以色列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困境。
参考文献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Yerida - cite_ref-1Ben-Moshe,Danny;Zohar Segev(2007).Israel,the Diaspora and Jewish Identity.Brighton:Sussex Academic Press.p.324.
[2]Steven Gold and Rona Hart,Transnational Ties During a TimeOf Crisis:Israeli Emigration,2000To 2004,p4.
[3]Nir Cohen(2010)."From legalism to symbolism:anti-mobil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Israel,1948–1958".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6:19–26.
[4]Foa,S.For Those Returning Home,1995.
[5]Steven J Gold,The Israeli Diaspora,London:Routledge,2002.
[6]Uzi Rebhun and Lilach Lev Ari,American Israelis:Migration,Transnationalism,and Diasporic Identity,Leiden Brill Boston 2010,p.17.
[7]Unforgiven / Jeffrey Goldberg,The Atlantic,May 2008.
[8]Goldberg,J.J.."Avraham Burg's New Zionism".Forward.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April 16,2008. [9]Hania Zlotnik,‘Trend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since 1965:What Existing Data Reveal’[ J],International Migration,Vol.37(1) 1999.
[10]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port 2013.
[11]Emanuel Maier,“Torah as Movable Territor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6,no.1,1975,pp.18-23.
[12]Nur masalha,The Zionist Bible,Durham:ACUMEN,2013,p89.轉引自:钟志清:《圣经与现代以色列民族国家的构建》,《西亚非洲》2014年第3期
[13]Haviv,A.2005 “Next year in Kathmandu:Israeli backpackers and the formationof a new Israeli identity”,in C.Noy and E.Cohen(Eds),Israeli Backpackers:From Tourism to Rite of Passage,SUNY Press,Albany 45–88.
[14]Cohen and Haberfeld,“The number of Israeli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90”,Demography.1997 May;34(2):199-212.
[15]Herman,Simon,Israelis and Jews.New York:Random House.1971
[16]Uzi Rebhun and Chaim I.Waxan,The Americanization of Israel:A demographic,cultural and Political Evaluation,Israel Studies,The Ben-Gurion University of Negev,spring 2000.
[17]于金金:《以色列倒移民身份认同研究(1970—2015)》,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6年。
[18]江学时:《全球化与拉丁美洲经济》,《拉丁美洲研究》 1997年第4期。
[19]钟志清:《圣经与现代以色列民族国家的构建》,《西亚非洲》2014年第3期。
[20]沃尔特·托克:《犹太复国主义史》,徐方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 年,第 500 页。
[21]张倩红:《以色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作者简介
郭润聪(1996.09-),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省平顶山市,学历:本科,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本科生,研究方向:犹太史、以色列史。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
关键词:以色列;倒移民;动因;
历史上犹太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流散,在此期间,犹太人备受苦难,一直渴求重回故里。现代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致力于为犹太人建立民族家园,呼吁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归“流着奶与蜜”的以色列地,以色列建国前后,几次大规模的“Aliyah”使得全球几乎一半的犹太人聚集到了以色列。以色列在风云变幻的中东地区奇迹般的生存下来并且取得了卓越的发展成就,高新科技领先世界、世界发达国家并且是OECD的成员国、中东地区唯一实行议会民主制的国家、希伯来语复活并成为官方语言之一、重视教育并且国民受教育程度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纷纷回到以色列的移民分不开的。保持犹太人口的数量对于以色列国家的生死存亡來说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如此,仍有部分以色列人选择离开以色列。由于犹太人的独特流散历史以及主流复国主义思想的影响,移居海外的以色列人群体对以色列而言一直具有特殊意义。了解以色列的倒移民现象,是了解以色列社会演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某种程度上,以色列倒移民现象也反映出以色列社会潜在的问题。有关以色列倒移民现象的研究,国外学者出版了相关著作,而国内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较为匮乏,本文就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之后,对以色列的“倒移民”现象进行初步的梳理。
一、以色列官方对待倒移民的态度
希伯来语“Yerida”指迁出以色列国的以色列犹太人。这个词带有明显贬损的意味。词源“yordim”含有“堕落”、“下降”的意思,指那些离开以色列的堕落者(emigrants)。而“Olim”则对来到以色列地的人(immigrants)给予“赞美”,称他们的行为是“向上的”、“上升的”。犹太复国主义者通常批判倒移民的行为。传统犹太教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迁出以色列地哪怕是暂时的离开,都是不值得的行为。以色列倒移民被以色列人视为犹太复国主义的背叛者,并且认为在政治、经济和人口上对犹太国家的生存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从建国直到1961年,以色列公民需要出境签证和护照去国外旅游。最初的意图是阻止这些本应该捍卫犹太家园的离开者,这也是基于离开以色列地会危害整个民族团结的观念。”六日战争之后对倒移民的限制有所减轻,但是那些准备离开的人仍会面临来自政府方面的阻碍。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著名的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更是毫无掩饰的称倒移民者为“堕落者”、“弱者”和“地球上的渣滓”。以色列当局还曾成立过反倒移民委员会,但收效甚微。1980年,以色列倒移民的统计数据已经变成了“超级机密”,犹太代办处宣称以色列面临着“国家紧急状态”。1993年奥斯陆协议的签订缓解了以色列国防、经济、安全方面的压力,与此同时,以色列经济方面高新科技的腾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海外投资以及国际劳工的贡献。由此,以色列的政策制定者开始明白,对于许多海外公民来说,移民既不是永久的,也不是对国家福祉的威胁。在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改变了对移民的政策以鼓励他们回国而不是诋毁他们的离开。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对以色列移民的负面评价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显著的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色列政府对待以色列倒移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绝对反对,到态度缓和,再到客观看待倒移民,甚至接受此现象。现在“Yerida”一词已不再如之前一样频繁使用在媒体以及公共评论中,这也反应出以色列社会对倒移民更加宽容。2008年,以色列国防部长、前总理埃胡德·巴拉克在采访中表示,“犹太人知道他们可以去世界上任何地方,对我们来说真正的考验是如何把以色列变成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地方——在科技、教育、文化、生活质量上极具优势——甚至美国年轻犹太人也愿意来到这里。”犹太代办处前主席,以色列议会前议长亚伯兰罕·伯格(Avraham Berg)在2007年被问到在犹太人生活中以色列的中心性这一问题时,他回答道:“生活在以色列之外当然是合法的,我们都是在本·古里安所倡导的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下长大的,(这种思想告诉我们)犹太人只有一个归属那就是以色列。而我却说不,一直以来,犹太人的生活有很多中心(并非只有以色列)。”
二、以色列倒移民的动因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倒移民
1985年莱维特(Theodre Levitt)首先提出“全球化”一词,自此“全球化”就成为各个学科新的话语和研究的热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移民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以色列倒移民也是跨国移民的一部分。20世纪末,移民成为全球化表象,被称为“移民的时代”。根据联合国国际移民报告(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port of UN),2013年有 2.32 亿跨国移民,约占全球人口的 3%。全球化与现代化迅猛发展的当下,通讯和交通极其便利的现代社会里,以色列社会也不可避免的卷入全球移民的浪潮中。从“跨国主义”理论出发对移民问题的研究表现出,当代移民及移民社会的特征在于他们是跨国的、离散的,同时又是凝聚的、团结的。以色列的倒移民与其他国家的移民现象有相似之处,同时由于犹太人与以色列地的特殊关系以及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以色列倒移民具有特殊性。
(二)犹太文化背景下的以色列倒移民
以色列倒移民现象与其他国家的倒移民现象相似,然而,犹太历史的特殊性以及主流犹太复国主义的影响使以色列倒移民现象具有特殊内涵。犹太民族被异族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备受远离故土之苦,寄人篱下,犹太人的命运常常受流散国的控制,这就造成犹太人经常被异族驱逐、欺凌。犹太人时时面对着没有自己民族家园的不安全感,十分渴望回归故里。然而,事实上,以色列地对于犹太人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以色列地对以色列而言不只是一块土地,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这从犹太人在流亡过程中将“明年耶路撒冷”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就可以感受到,并且直到19世纪末期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产生以后才把精神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对于犹太人而言,犹太人生活在流散地时,希伯来圣经是作为以色列地的替代物,希伯来圣经是犹太人的精神领地,也是移动领地。”因此,当犹太人在世界流散时期,他们把希伯来圣经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出生于以色列的巴勒斯坦裔学者和作家穆尔·马萨尔拉在2013年出版的《犹太复国主义圣经》一书中论证说:“在过去的2000年中,“圣经土地”或者巴勒斯坦,一直没有成为犹太人的重要中心。尽管在犹太人的想象中,圣地是一个中心,但没有转化成为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文化的和思想的现实。”而且犹太传统认为必须等待弥赛亚的降临,犹太人才能返回以色列地,极端正统派是反对犹太复国主义通过人为的方式返回以色列地的。由此可以得出犹太人在对待以色列地的看法上存在分歧,在犹太复国主义出现之前,对于犹太人而言,尽管渴求返回,但由于各种现实因素,是否返回以色列地仍是充满疑问的。除了犹太人对返回以色列地的矛盾态度,对于犹太民族的流散史也是有争议的,一些学者认为虽然犹太人在流散时期遭受了诸多苦难,但是这些苦难也塑造了犹太民族。“正是广泛的历史交往才使犹太人承担起了‘中介性客民’的社会角色,才使犹太文化具有边际性的特征,才使犹太民族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群体。”如今,仍然有占犹太人口约一半的犹太人生活在以色列之外,这虽然与政治犹太复国主义者号召所有犹太人移居以色列相矛盾,但以色列倒移民现象也是长期以来犹太文化在犹太民族各个方面渗透影响的结果。 (三)倒移民的外部因素
有关以色列倒移民动因的研究,国外学者出版了不少学术著作,对倒移民展开采访以探究他们离开以色列的真正原因。史蒂文·高尔德(Steven Gold)在对以色列倒移民的采访中总结了被采访者几乎都会提到的三个因素:经济(包括教育)、家庭、开拓眼界。最常被提及的动机还包括从以色列高压社会和政治气候中解脱出来的渴望、对以色列政治的失望以及对暴力的恐惧。经济对移民与倒移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经济低迷时,人们就出国;当经济强劲时,移民率(emigration rates)就会降低甚至那些倒移民会回来。”“(经济困难)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艰难,甚至无法忍受。经济形势使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生命和精力挤到最大限度——只是为了得到最低限度的报酬。没有一种支付激励机制使那些更努力工作的人获得更多。”经济的严峻形势也使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以色列社会一些有高等学历和技术的人才难以找到他们所认為与之相匹配的工作。以色列昂贵的教育系统也使一些民众无法负担,“一个想要学习的人必须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为了学习,我需要工作来节省我的费用。没有任何支持我这样的人有机会学习。”而政府日益暴漏的腐败问题使民众认为众多的资源被浪费了,这些资源并没有用于问题的解决而是被搁置继续发酵。追求高等学术的研究者们,纷纷前往美国,他们认为以色列一系列的腐败以及教育支出的减少使他们在以色列本土继续学术生涯的机会微乎其微。“相当大一部分人,通常是女人和儿童,来(东道国)陪伴丈夫和父亲…另一个以家庭为基础的移民理由是与已经生活在海外的亲属获得团圆。”跨国婚姻增加了移民的可能性,一个以色列男人或女人与一个来自东道国的人的结合在倒移民中很具代表性,在对洛杉矶的美国籍以色列人的调查中,赫尔曼发现,在80%的已婚人士中,35%的人嫁给了美国犹太人。(其余的,49%的人与其他以色列人结婚,8%与欧洲或南美洲犹太人结婚,8%与非犹太人结婚。)以色列人和东道国犹太人之间的通婚增加了倒移民的可能性。不同性别的移民在对出国这件事情上也有不同程度的考量。女性移民对社会安全以及人身安全的考量要多于男性移民。长期以来特殊的流散经历,无形中塑造了犹太人追求自由、平等的博大胸怀。一些犹太人不愿意禁锢在一个“渺小又孤立的小岛”,对以色列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部分犹太人选择出国的动因。以色列的安全形势也时刻影响着倒移民们的决定。人体炸弹对以色列人的精神打击极其严重,瓦解了以色列人梦寐以求的安全理念。史蒂文·高尔德(Steven Gold)对倒移民的采访中也有一些倒移民说到:“我害怕回到以色列,因为我恐惧公交车里的人体炸弹。”个人主义的增长,这也许是由于美国日益将以色列打上美国化的烙印,以色列一些年轻人过热地追求西方文化,“他们吸收、采纳最新的美国文化事物,其扩散之快甚至超过了美国社会本身。以色列俨然如主人一般地,甚至比美国人表现得更加美国化。”“以色列集体主义的意识正在减弱,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支配自己行为,为了生存,可以选择出国,离开以色列。”
三、小结
对于充满干劲对以色列地满怀崇敬,致力于在“敌对势力包围下的孤岛”上干出一番伟大事业的犹太复国主义政治家们来说,持久存在的倒移民现象无疑是对他们政治热情的一次打击,是对他们高喊的世界犹太人的家园的一种讽刺。虽然以色列政治家们对倒移民的态度有所缓和,进入21世纪之后,倒移民的数量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总体来看,以色列政府对于倒移民仍保持着一种警惕的态度,中央统计局也每年都会统计离开以色列一年以上未返回的以色列人数。犹太人对返回“应许之地”存在分歧,而千年的流散历史也在无形中塑造了犹太民族独特的个性,倒移民现象正是这种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此同时,以色列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无不影响着以色列国民移民的决定。透过倒移民现象,可以窥探到的是以色列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困境。
参考文献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Yerida - cite_ref-1Ben-Moshe,Danny;Zohar Segev(2007).Israel,the Diaspora and Jewish Identity.Brighton:Sussex Academic Press.p.324.
[2]Steven Gold and Rona Hart,Transnational Ties During a TimeOf Crisis:Israeli Emigration,2000To 2004,p4.
[3]Nir Cohen(2010)."From legalism to symbolism:anti-mobil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Israel,1948–1958".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6:19–26.
[4]Foa,S.For Those Returning Home,1995.
[5]Steven J Gold,The Israeli Diaspora,London:Routledge,2002.
[6]Uzi Rebhun and Lilach Lev Ari,American Israelis:Migration,Transnationalism,and Diasporic Identity,Leiden Brill Boston 2010,p.17.
[7]Unforgiven / Jeffrey Goldberg,The Atlantic,May 2008.
[8]Goldberg,J.J.."Avraham Burg's New Zionism".Forward.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April 16,2008. [9]Hania Zlotnik,‘Trend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since 1965:What Existing Data Reveal’[ J],International Migration,Vol.37(1) 1999.
[10]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port 2013.
[11]Emanuel Maier,“Torah as Movable Territor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6,no.1,1975,pp.18-23.
[12]Nur masalha,The Zionist Bible,Durham:ACUMEN,2013,p89.轉引自:钟志清:《圣经与现代以色列民族国家的构建》,《西亚非洲》2014年第3期
[13]Haviv,A.2005 “Next year in Kathmandu:Israeli backpackers and the formationof a new Israeli identity”,in C.Noy and E.Cohen(Eds),Israeli Backpackers:From Tourism to Rite of Passage,SUNY Press,Albany 45–88.
[14]Cohen and Haberfeld,“The number of Israeli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90”,Demography.1997 May;34(2):199-212.
[15]Herman,Simon,Israelis and Jews.New York:Random House.1971
[16]Uzi Rebhun and Chaim I.Waxan,The Americanization of Israel:A demographic,cultural and Political Evaluation,Israel Studies,The Ben-Gurion University of Negev,spring 2000.
[17]于金金:《以色列倒移民身份认同研究(1970—2015)》,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6年。
[18]江学时:《全球化与拉丁美洲经济》,《拉丁美洲研究》 1997年第4期。
[19]钟志清:《圣经与现代以色列民族国家的构建》,《西亚非洲》2014年第3期。
[20]沃尔特·托克:《犹太复国主义史》,徐方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 年,第 500 页。
[21]张倩红:《以色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作者简介
郭润聪(1996.09-),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省平顶山市,学历:本科,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本科生,研究方向:犹太史、以色列史。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