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丰富多彩的生活训练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erz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对太空、对宇航的好奇心,本刊特推出“宇航博士”栏目,欢迎提问,推荐话题,更欢迎专家和“知情者”常来作客,共同办好这个“有你、有我、有他”的互动栏目。
  
  航天员需要训练多长时间?
  
  根据目前美国航宇局对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航天员的要求,航天员候选人要经过三年半的训练才能成为正式航天员。在这三年半的训练中,头一年为基础训练,第二年为高级训练,最后还有一年半的专门强化训练。
 
  航天员需要学习哪些科学知识?
  
  航天员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不仅要学习一般的科学知识,如数学、物理学、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和材料加工等,而且还要学习有关空间工程和技术方面的知识,如天文学、轨道动力学、空间制导和导航等。
  


  航天员需要学习外语吗?
  
  在有些情况下航天员需要学习外语。例如过去美国航天员到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上去工作,这些航天员就需要学习俄语;日本航天员准备搭乘美国的国际空间站,不仅要学习英语,而且还要学习俄语。因为日本航天员还要到俄罗斯的加加林航天员中心去训练。日本航天员的外语课共有400小时,其中英语课和俄语课各占200小时。语言和体能训练贯穿航天员基础训练的始终。
  
  为什么要进行海上救生训练?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航天员的训练就包括救生训练的内容。但是80年代以后,救生训练,特别是海上救生训练的比重加大。但美国的航天飞机并不是在海上降落,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也是在陆上着陆。为什么要强调海上救生训练?这是因为地球表面71%是海洋覆盖着,在太空飞行中万一发生故障需要紧急返回地球,海上降落的可能性极大。因此从安全考虑必须加强航天员的海上救生训练。
  


  如何进行海上救生训练?
  
  海上救生训练主要学习在海上漂浮期间如何使用救生器材以及在海上降落时如何使用降落伞。日本航天员的海上救生训练是在俄罗斯的黑海边进行,日本人用一艘大货船作为海上训练基地,同时还专门制作了一个联盟号飞船返回舱模拟器。三名航天员和一名教练先进入返回舱模拟器,航天员都穿着加压服,然后用货船上的吊车将模拟器轻轻地放入海中。航天员首先要脱掉加压服,换上抗浸保暖服。模拟器在海中漂浮两个多小时,其间航天员要用力摇撼模拟器,以模拟波涛汹涌的海面。两小时后航天员要带着他们的救生器材跳入海中,学习使用紧急信号枪、烟雾信号发生器和反光镜等救生器材。
  海上救生会遇到各种情况,除了海面救生外,也可能遇到海底救生,因此还要对航天员进行潜水训练。日本航天员的潜水训练是在日本海洋科学与技术中心进行。首先也是由教员讲解潜水知识、潜水规则和潜水生理学,然后在一个3.5米深的水池中练习用通气管潜泳和戴潜水呼吸具潜水。航天员还要练习带着重物不呼吸在水下潜游40米,在可视度极差的条件下从水下障碍物中逃出来。
  


  航天员需要学会游泳吗?
  
  在体能训练中就有游泳训练。而且在游泳训练中也穿插有海上救生训练的内容。在游泳训练时,先穿着游泳衣,练习各种姿势的游泳;然后换上飞行服和运动鞋,除练习各种姿势的游泳外,还要练习踩水和在水上仰面漂浮。
  
  航天员如何进行失重训练?
  
  航天员在基础训练阶段就要开始进行失重训练,使他们熟悉失重环境。在地面上让航天员熟悉失重环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用飞机作抛物线飞行产生失重和在中性浮力水池中模拟失重。美国航宇局作失重训练用的飞机是一种经改装的有4个引擎的KC-135喷气式运输机。这种飞机在作抛物线飞行时每次可产生30秒钟的失重。每堂课一般要连续飞行2-3小时,完成多次的抛物线飞行。在短暂的失重期间,航天员要练习吃食品、喝饮料、使用各种设备和仪器。30秒钟的失重时间显然是太短了,为了完成复杂的太空操作训练必须使用中性浮力水池。当人体在水中漂浮时,如果在身体上加上一定的重物,可以保持身体既不会浮出水面,也不会沉到水底,从而产生一种类似于失重的状态。这就是用中性浮力水池模拟失重的原理。
  


  是否可以在一般游泳池中进行模拟失重训练
  
  不可以。一般游泳池水的深度不够,而且也没有专用的附属设备。美国航宇局有两个中性浮力水池:一个称为“失重环境训练设备”;另一个称为“中性浮力实验室”。“失重环境训练设备”水深7.5米,长23.4米,宽9.9米。附属设备包括净水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电视监控系统和一台5吨的吊车。该设备主要用于评定航天员舱外活动装备、航天员身体限制系统、发展舱外活动程序和提高航天员的舱外活动能力。“中性浮力实验室”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室内游泳池,水深12米,长60米,宽30米。水池内可容纳国际空间站美国实验室的模型外加一个航天飞机的货舱模型。“中性浮力实验室”是美国航天飞机航天员和国际空间站航天员的主要训练设备,在实验室的水池中航天员可以熟悉在失重状态下身体如何运动和双手如何操作。除供航天员作失重训练外,该实验室也是美国航宇局设计、研制和试验国际空间站的主要设备之一。
  


  航天员在高级阶段的训练内容是什么?
  
  航天飞机航天员在高级阶段的训练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与系统有关的训练和与飞行有关的训练。所谓与系统有关的训练就是让航天员熟悉航天飞机的各系统和分系统,学习系统的结构和性能,特别是要学习当某一系统发生故障时,如何发现、检查和排除。与系统有关的训练主要使用各种训练器和计算机辅助训练设备。所谓与飞行有关的训练主要是学习与航天飞机飞行有关的各种操作技能,包括从起飞到着陆的全过程。这种训练主要是在航天飞机飞行模拟器上进行。一般在航天员指派飞行任务后开始这种训练,一直持续到发射前。正常需要7个月到1年时间。
  


  航天员在高级阶段如何训练?
  
  航天员候选人进入高级训练阶段以后,一般是以机组为单位进行训练。航天飞机机组成员包括指令长、驾驶航天员和1至3名任务专家航天员。航天飞机每一次飞行的成功都是全体机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从高级训练阶段就让他们在一起,共同学习和练习,但有不同的侧重,只有这样在训练结束后才能适应航天飞机的飞行要求。对航天员的课程安排非常细致而周到。每堂课都要预先详细列出课程的名称、课程时间(一般为2~3小时)、授课方式、受训学员(一般是全机组成员)、授课日期(要指明某年某月),所用教材、在此节课之前需先学习哪节课,对此节课的内容提要和目的要求等。授课方式一般是先讲解30分钟,然后结合模拟器或训练器边讲边做。对航天员来说,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航天飞机航天员提供87种训练设备和设施的用心和目的也在于此。
  
  航天员可不可以选修课程?
  
  对航天员的教学方式既严格又灵活。有些课程要求全体机组成员参加,有些则可以“选修”。例如任务专家航天员,对于航天飞机的起飞、入轨、轨道飞行、离轨和再入大气方面的操作训练,就可以“选修”,但对于驾驶航天员来说,就是重要的“必修”课。★
  
其他文献
航天员用什么设备训练?    美国航宇局供航天飞机航天员完成训练用的设备有87台,真可谓品种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单系统训练器、中性浮力实验室、航天飞机飞行模拟器(包括固定基和运动基两种)、垂直运动模拟器、航天飞机模型(包括全机身训练器、乘员舱训练器、外油箱门、1g模拟器和舱外机动装置模拟器),舱外活动训练用真空舱、大型人体离心机和空间实验室模型等。    什么是单系统训练器?    单系统训练器是
期刊
2001年1月8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香港亚太卫星有限公司签署了使用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亚太五号卫星的发射服务合同。与此同时亚太公司还和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签署了卫星的购买合同,和新加坡电信公司签署了卫星转发器的租赁合同。  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曾向亚太公司提供了四次发射服务:亚太一号、亚太二号、亚太一号A及亚太二号R,其中三次成功。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已日趋成熟,曾进行过5次飞行,连续成功4次。根据
期刊
宇宙中有无穷的奥秘,其中最大的奥秘是生命现象。组成生命的元素虽然是恒星的核灰烬,但生命的形成和发展却是在行星上,所以我们把行星和生命放在一起来介绍。    行星的形成    恒星死亡时抛洒在太空的氢、氦和重元素,形成星际气体和尘埃云团,它们在收缩形成恒星时旋转速度加快,离心力增大。离心力最大的是云团赤道区,它对云团向内收缩起阻碍作用,就是说使引力变弱,收缩率比其它区域小,结果使收缩的云团逐渐变成一
期刊
蒂托还在天上时,就有一些人准备步蒂托后尘,登天旅游。据说包括美国著名电影导演卡梅隆在内的太空迷们正在与俄磋商。太空旅游大有蓬勃之势。  俄罗斯能源公司5月17日披露,为了从空间商业化中获得效益,能源公司计划在它独立负责管理的联盟号飞船的每次飞行中为太空游客留出一到两个座位。联盟号飞船总共能容纳3人。但是,这些太空游客的旅行路线与蒂托相比会有所不同,即联盟号将不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而是独立在轨飞行数日
期刊
期刊
人们一般觉得黑洞是一件神秘的新事物,其实,由400年前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理论,就可引伸出黑洞来。万有引力理论指出,物体都有引力,两个物体之间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天体表面上的物体,要想挣脱天体的引力束缚逃离这个天体,必须达到一定的运动速度。这个速度被称为逃逸速度。不同质量的天体有不同的逃逸速度,天体的质量越大,所需要的逃逸速度越大。如月球为5千米/秒,地球为11
期刊
1986年,在世界航天发射流年不利的情况下,为了适应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需求和推进航天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把研制大推力捆绑式火箭提上日程。1988年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美国休斯公司草签了用长征二号E火箭发射美国制造的澳大利亚通信卫星的发射合同,同年12月这种新型运载火箭进入研制阶段。  长征二号E火箭的最大特点是首次采用先进的捆绑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长征火箭的运载能力,并满足了当时发射重型低轨道卫
期刊
古时的中国人和希腊人就已观测到了黑子的存在,观测者们在日出或日落,也就是太阳相对较暗的时候,透过云层和雾霭,就能够看到黑子的身影。但那时的人们并不清楚这种天文现象的真正物理含义,据史料,最早发现黑子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我国的周朝。最早有黑子记录的年代是公元前28年5月10日,由我国的汉朝人所观测到的。这些太阳上的“污点”,在晋朝时被称为“黑子”,并一直沿用至今。  1610年,伽利略
期刊
当你走进北京中华世纪坛时,在“公元1999年”栏里,你会看到这么一段碑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一代业务气象卫星风云一号C星发射成功。”也许这只是辉煌的中国航天事业中闪光的一点,但当你看完这篇文章后,你会深深感受到风云一号C成功的意义。    创新的风云一号C气象卫星    中国于1977年开始研制气象卫星,历经十余年终于在1988年、1990年和1999年,先后发射了3颗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即风
期刊
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是为发射美国的铱卫星,在长征二号丙火箭基础上经过改型而发展的一种多用途低轨道运载火箭。  1993年4月,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签订了铱星发射服务合同。按合同要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对技术成熟的长征二号丙火箭进行适应性改进,并增加一个独立的固体上面级,从而推出了新的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这种火箭全长40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213吨,可将1500千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