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2017年国家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成为高考必考内容,赋分14分,题型有三。根据有关较为可靠的消息,文本材料的篇幅原则上控制在1200字左右。选文字数的限制,让命题人的选择命题的空间变得相对狭小,向作品的深处开掘将成为一种必然。再加上,考试说明在小说阅读中增加了“理解作品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作品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因此,我们推测理解语句的含义,将成为2017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新亮点。
特此,我们建议三点。
一、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基于“理解”的阅读才是有效阅读。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阅读文学作品,要在理解词语或语句上多下功夫。至于小说、散文还是诗歌,其语言特色往往具有相通性。
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自由”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材料。人教版将“万类霜天竞自由”注释为“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这样的注释没有解释出“自由”的含义。结合“万山红遍……鱼翔浅底”,我们认为此处的“自由”应该是万物在各自的生命空间展现出一种极致辉煌之美,就如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孙家栋、潘建伟等一样,因为孙家栋、潘建伟等都在自己的领域达到一种极致辉煌。
由此,我们可以联系其他文句,看这些句子中的“自由”都该怎样解读。
①吾已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孔雀东南飞》)
②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荷塘月色》)
③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④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够获得自由……(《答案在空中飘荡》)
①处的“自由”,应该解释为自作主张。因为“吾已久怀忿……”两句是婆婆的语言,是针对焦仲卿“儿已薄禄相……何意致不厚”的回应。焦仲卿话语的核心意思,用我们今天的话说,那就是“对刘兰芝这个妻子,我是百分百认定了”。而焦母“旗帜鲜明”地反对,认为在婚姻问题上,作为儿子的焦仲卿没有这样认定的权利——“汝岂得自由”。
②处的“自由”,应该解释为“能给自己做主”,想什么就有权利去想,不想什么也没有外界逼迫你去想,什么事都是自己做主张。但是当时社会环境中的朱自清却没有这样的“自由”,相反还要去说自己不想说的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俨然被外在势力操纵着。
③处的“自由”,应该多指政治意义上的自由,意指由宪法或根本法所保障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权,能够确保人民免于遭受某一专制政权的奴役、监禁或控制,或是确保人民能获得解放。
④处的“自由”,相对更接近于①处的“自由”,指的是生命要经历多少事情的打造和锤炼,才能在所在领域达到一种极致状态。这就如一位教师,需要多少历练才能成为一个随心所欲的专家型教师。
二、牢记基本的理念——语境是理解词句的重要参照。
文学作品语言的理解,往往有难度,因为它需要理解的意义不是词语的词典意义,而是语境中的联想意义。“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朱光潜《咬文嚼字》)所以,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顽强的意志,日积月累,假以时日,才“能够获得自由”。请看下边两例子。
①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②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①中的“茫然”是什么意思?我们不能回答“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因为这是词典意义。观察语境,确定关系,是我们准确理解“茫然”的基本前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对“茫然”的解释。如此理解“茫然”的含义就悄然转化为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理解。“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是作者想做之事,而“冰塞川”“雪满山”既是做事途中的遭遇,又是想做而做不成事的委婉结果。所以“茫然”是诗人虽有雄心壮志却无奈现实不许可的失意。
②处的“烟霞”也不是“烟雾与云霞”的省写,其在诗歌中具有特定的指代作用,它指代的对象是“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这几句诗用我们的语言来理解,那就是诗人梦中的神仙世界,是诗人理想中的热闹、和谐、有序、文明的世界,是诗人理想中的和乐世界的曲折表达。
无论如①那样,顺看对“待理解对象词句”(如“茫然”“烟霞”之类)的扩展或解释的文字,还是像②那样,逆看“待理解对象词句”所指代或概括的内容,都需要我们有语境意识,有辨识语言成分间关系的能力。
三、方法运用要灵活——根据经验判断要理解词句的意义类属
理解作品的词句含义,有时是象征意义,有时是指代意义,有时是目的意义,有时是背景意义。到底是哪一种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语境去判断。
就拿鲁迅《祝福》来说吧。
要理解“我”多次表示的“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这句话的含意,就要理解该句的背景。换句话说,明确了这句话出现的特定背景,也就明确了这句话的含意。如第一次说,那是因为这一次到鲁镇来,越发感到自己和鲁镇的距离之远,感受到自己在思想和情感上和鲁四老爷格格不入。说“要走了”,那是含蓄表达自己不会迁就鲁镇或鲁四老爷。
要理解“他始终没有抬头”“他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就要理解该句的象征意义,因为“没有抬头”,暗示短工对“我”的不屑与冷漠。
要理解“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则需要理解它的目的意义——作者这样说是为了表达对现世的愤激之情。一个善良顽强的女子终于成为无聊生者,这是怎样的“现世”?
阅读,理解是关键,只有阅读而没有理解,那是在消磨時光;除此之外,其意义我总觉得寥寥。
(编辑:李跃)
特此,我们建议三点。
一、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基于“理解”的阅读才是有效阅读。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阅读文学作品,要在理解词语或语句上多下功夫。至于小说、散文还是诗歌,其语言特色往往具有相通性。
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自由”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材料。人教版将“万类霜天竞自由”注释为“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这样的注释没有解释出“自由”的含义。结合“万山红遍……鱼翔浅底”,我们认为此处的“自由”应该是万物在各自的生命空间展现出一种极致辉煌之美,就如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孙家栋、潘建伟等一样,因为孙家栋、潘建伟等都在自己的领域达到一种极致辉煌。
由此,我们可以联系其他文句,看这些句子中的“自由”都该怎样解读。
①吾已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孔雀东南飞》)
②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荷塘月色》)
③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④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够获得自由……(《答案在空中飘荡》)
①处的“自由”,应该解释为自作主张。因为“吾已久怀忿……”两句是婆婆的语言,是针对焦仲卿“儿已薄禄相……何意致不厚”的回应。焦仲卿话语的核心意思,用我们今天的话说,那就是“对刘兰芝这个妻子,我是百分百认定了”。而焦母“旗帜鲜明”地反对,认为在婚姻问题上,作为儿子的焦仲卿没有这样认定的权利——“汝岂得自由”。
②处的“自由”,应该解释为“能给自己做主”,想什么就有权利去想,不想什么也没有外界逼迫你去想,什么事都是自己做主张。但是当时社会环境中的朱自清却没有这样的“自由”,相反还要去说自己不想说的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俨然被外在势力操纵着。
③处的“自由”,应该多指政治意义上的自由,意指由宪法或根本法所保障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权,能够确保人民免于遭受某一专制政权的奴役、监禁或控制,或是确保人民能获得解放。
④处的“自由”,相对更接近于①处的“自由”,指的是生命要经历多少事情的打造和锤炼,才能在所在领域达到一种极致状态。这就如一位教师,需要多少历练才能成为一个随心所欲的专家型教师。
二、牢记基本的理念——语境是理解词句的重要参照。
文学作品语言的理解,往往有难度,因为它需要理解的意义不是词语的词典意义,而是语境中的联想意义。“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朱光潜《咬文嚼字》)所以,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顽强的意志,日积月累,假以时日,才“能够获得自由”。请看下边两例子。
①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②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①中的“茫然”是什么意思?我们不能回答“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因为这是词典意义。观察语境,确定关系,是我们准确理解“茫然”的基本前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对“茫然”的解释。如此理解“茫然”的含义就悄然转化为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理解。“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是作者想做之事,而“冰塞川”“雪满山”既是做事途中的遭遇,又是想做而做不成事的委婉结果。所以“茫然”是诗人虽有雄心壮志却无奈现实不许可的失意。
②处的“烟霞”也不是“烟雾与云霞”的省写,其在诗歌中具有特定的指代作用,它指代的对象是“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这几句诗用我们的语言来理解,那就是诗人梦中的神仙世界,是诗人理想中的热闹、和谐、有序、文明的世界,是诗人理想中的和乐世界的曲折表达。
无论如①那样,顺看对“待理解对象词句”(如“茫然”“烟霞”之类)的扩展或解释的文字,还是像②那样,逆看“待理解对象词句”所指代或概括的内容,都需要我们有语境意识,有辨识语言成分间关系的能力。
三、方法运用要灵活——根据经验判断要理解词句的意义类属
理解作品的词句含义,有时是象征意义,有时是指代意义,有时是目的意义,有时是背景意义。到底是哪一种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语境去判断。
就拿鲁迅《祝福》来说吧。
要理解“我”多次表示的“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这句话的含意,就要理解该句的背景。换句话说,明确了这句话出现的特定背景,也就明确了这句话的含意。如第一次说,那是因为这一次到鲁镇来,越发感到自己和鲁镇的距离之远,感受到自己在思想和情感上和鲁四老爷格格不入。说“要走了”,那是含蓄表达自己不会迁就鲁镇或鲁四老爷。
要理解“他始终没有抬头”“他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就要理解该句的象征意义,因为“没有抬头”,暗示短工对“我”的不屑与冷漠。
要理解“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则需要理解它的目的意义——作者这样说是为了表达对现世的愤激之情。一个善良顽强的女子终于成为无聊生者,这是怎样的“现世”?
阅读,理解是关键,只有阅读而没有理解,那是在消磨時光;除此之外,其意义我总觉得寥寥。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