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石者,当学会『平心而论』,不看藏家和利益,只贴石头赏艺术,喜乐出自心中。
玩石人,不管来自何地,只要因石头触碰,就会有火花,就会成为熟人、朋友,所谓“石友”。既然是“友”,当然应该把石言欢,赤诚相见了。然而石界不可能世外桃源般一片和谐透明,既然有买卖,自然也循为商之道,涉利益之争。玩石,要是不懂一些不曾登大雅之堂的门门道道,也就妄为一个“石友”了。至少要知道一点:石界,有“欺生”之说。
欺生,大概有以下几种可能:不同地域的人“欺”人与被“欺”;本地互不认识的互“欺”;内行“欺”外行;名誉、信誉“欺”,“狐假虎威”欺。说白了,没有“欺生”,也就没有突降横财般的利润。但“欺”与“被欺”,只要不涉及造假,往往是周瑜打黄盖,谁让你舍得、乐意呢?!当然,谁都不甘心被欺,都想买得开心,玩得快乐,那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一般买卖过程中的“欺生”现象,一起长个心眼。
外地人欺生或被欺。此种情况近几年少之又少。很多石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来到某奇石“圣地”,见一人“坐庄”,一堆人“赴宴”。此时上当受骗的就是沉不住气或是有贪恋之心的。一块石头,张三夸形之生动,李四赞纹之秀美等等,动辄开价几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看着旁边呼声此起彼伏甚至拉起了“竞拍”的架势,便坐立不安蠢蠢欲动,尽管心下迟疑——停!心下迟疑就对了,千万别忽视人的第六感——周围的喧嚣并非都源自那块“美味”,如此热闹是因为你腰包里的money。一旦出手,庄家将志满而逃,那些赴宴者也立刻作鸟兽散。同样地,外地石人到一个地方往往谨小慎微,一是怕说外行话招奚落,再是怕不慎错过好石头,这两种心态导致很多人(不论贫富)不惜“豁出去”,可这一豁达,“鸡肋”就诞生了。
本地不认识的互“欺”。与上一种相似,只是卖方拿捏分寸更谨慎,买方后悔的余地也就小了点。这种情况较多,不足为怪,不少人花钱买过经验了,就看你下次是否当心。
最常见的欺生发生在身入石道多年和初涉石圈者之间,也就是内行与外行的较量。实际上这是经验的对比,经验丰富了,底气也就相对足一些,从“文化”到心理总是占上风,相应的也就成了买卖中的主宰。此时需要买方注意的是,不必一味顺着对方的路数,也不妨相信自己,爱其形意就从形意入手,想组合就在心里对应组合的方式,石头就是石头,前辈可学但绝不可畏。
名誉、信誉“欺”。石界也有挂羊头卖狗肉之说。石头会因名人所题诗画身价翻番,即使如此,有些还真得好好辨辨真伪——诗画是真是假、诗画是主人强求还是名人欣然所赐、石头是不是名副其实,因为通常“名石”不会卖。此为前者。对于后者,一些老店因易主或因利欲所趋,诚信之风今非昔比,他们有时会借前任的名声,说大话、开天价。
狐假虎威“欺”。狐假虎威是最有讽刺意味却又是最被追捧的、容易让人上当的一种方式。有些人,钱就是石,钱多石当然好,于是在买入价上做足水分;有些人,因为一块石头被“高人”问过或指划过便变本加价,有时“高人”的过问纯属虚构,也可能人家是以这方为托买走了另一方。不妨问一句,高人既然看上,怎么还能留在这里?有的石头也会因媒体的炒作身价百倍,别冲动,石头就是那块石头,沉静身心再做判断。
对于爱石人,石头就像柴米油盐不可或缺;但石头又不是柴米油盐,不可复制性是它的绝对优势又是它屡屡被抓的把柄,多少人深陷其中,乐不自拔。喜欢石头不一定要将石头弄到手,没有哪块石头只属于哪一个人,自然生的归根还是要落入大自然。好石者,当学会“平心而论”,不看藏家和利益,只贴石头赏艺术,喜乐出自心中。
奇石买卖中,“欺生”花样多端,对于“受害者”,得知其虚实只要你冷静客观的一问——值那么多吗?谁都没有想到,皇帝会光着屁股招摇过市,可皇帝真的这么做了。童话里发生的,石界也会发生。只是,童话里有说真话的孩子,现实生活中则未必。你魔高一尺,我道就高一丈,就看你敢不敢挡。不成,大不了“忍痛割爱”,抬脚走人。
玩石人,不管来自何地,只要因石头触碰,就会有火花,就会成为熟人、朋友,所谓“石友”。既然是“友”,当然应该把石言欢,赤诚相见了。然而石界不可能世外桃源般一片和谐透明,既然有买卖,自然也循为商之道,涉利益之争。玩石,要是不懂一些不曾登大雅之堂的门门道道,也就妄为一个“石友”了。至少要知道一点:石界,有“欺生”之说。
欺生,大概有以下几种可能:不同地域的人“欺”人与被“欺”;本地互不认识的互“欺”;内行“欺”外行;名誉、信誉“欺”,“狐假虎威”欺。说白了,没有“欺生”,也就没有突降横财般的利润。但“欺”与“被欺”,只要不涉及造假,往往是周瑜打黄盖,谁让你舍得、乐意呢?!当然,谁都不甘心被欺,都想买得开心,玩得快乐,那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一般买卖过程中的“欺生”现象,一起长个心眼。
外地人欺生或被欺。此种情况近几年少之又少。很多石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来到某奇石“圣地”,见一人“坐庄”,一堆人“赴宴”。此时上当受骗的就是沉不住气或是有贪恋之心的。一块石头,张三夸形之生动,李四赞纹之秀美等等,动辄开价几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看着旁边呼声此起彼伏甚至拉起了“竞拍”的架势,便坐立不安蠢蠢欲动,尽管心下迟疑——停!心下迟疑就对了,千万别忽视人的第六感——周围的喧嚣并非都源自那块“美味”,如此热闹是因为你腰包里的money。一旦出手,庄家将志满而逃,那些赴宴者也立刻作鸟兽散。同样地,外地石人到一个地方往往谨小慎微,一是怕说外行话招奚落,再是怕不慎错过好石头,这两种心态导致很多人(不论贫富)不惜“豁出去”,可这一豁达,“鸡肋”就诞生了。
本地不认识的互“欺”。与上一种相似,只是卖方拿捏分寸更谨慎,买方后悔的余地也就小了点。这种情况较多,不足为怪,不少人花钱买过经验了,就看你下次是否当心。
最常见的欺生发生在身入石道多年和初涉石圈者之间,也就是内行与外行的较量。实际上这是经验的对比,经验丰富了,底气也就相对足一些,从“文化”到心理总是占上风,相应的也就成了买卖中的主宰。此时需要买方注意的是,不必一味顺着对方的路数,也不妨相信自己,爱其形意就从形意入手,想组合就在心里对应组合的方式,石头就是石头,前辈可学但绝不可畏。
名誉、信誉“欺”。石界也有挂羊头卖狗肉之说。石头会因名人所题诗画身价翻番,即使如此,有些还真得好好辨辨真伪——诗画是真是假、诗画是主人强求还是名人欣然所赐、石头是不是名副其实,因为通常“名石”不会卖。此为前者。对于后者,一些老店因易主或因利欲所趋,诚信之风今非昔比,他们有时会借前任的名声,说大话、开天价。
狐假虎威“欺”。狐假虎威是最有讽刺意味却又是最被追捧的、容易让人上当的一种方式。有些人,钱就是石,钱多石当然好,于是在买入价上做足水分;有些人,因为一块石头被“高人”问过或指划过便变本加价,有时“高人”的过问纯属虚构,也可能人家是以这方为托买走了另一方。不妨问一句,高人既然看上,怎么还能留在这里?有的石头也会因媒体的炒作身价百倍,别冲动,石头就是那块石头,沉静身心再做判断。
对于爱石人,石头就像柴米油盐不可或缺;但石头又不是柴米油盐,不可复制性是它的绝对优势又是它屡屡被抓的把柄,多少人深陷其中,乐不自拔。喜欢石头不一定要将石头弄到手,没有哪块石头只属于哪一个人,自然生的归根还是要落入大自然。好石者,当学会“平心而论”,不看藏家和利益,只贴石头赏艺术,喜乐出自心中。
奇石买卖中,“欺生”花样多端,对于“受害者”,得知其虚实只要你冷静客观的一问——值那么多吗?谁都没有想到,皇帝会光着屁股招摇过市,可皇帝真的这么做了。童话里发生的,石界也会发生。只是,童话里有说真话的孩子,现实生活中则未必。你魔高一尺,我道就高一丈,就看你敢不敢挡。不成,大不了“忍痛割爱”,抬脚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