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新课程教学中主体式教学方法的初探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r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 年起,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 2004年后,又开始了新的高中课程改革,历史课程也以全新的面貌问世,逐步在各地进行试验。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同以往相比,有着很大的变化,主要是:确定了课程目标,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有了明确的指标;拓展了课程类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多种类型;融入了新的史观,试图用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阐释历史;建构起专题体系,改变了以往的通史体例,古今中外合编教材;体现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关系上的主体地位;改变了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教学参与,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尽管新历史课程在改革创新方面有了重要的突破,但在新课改的大潮中,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学生一起搞好高中的历史教学,这是每一个历史教师的愿望。结合平时自己的教学实践,初探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式教学方法。
  一、更新理念、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干,而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干,决定着他是以积极的方式应对还是以消极的方式逃避,中国古代有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要让学生自己想学,积极主动地学习,以顽强的意志攀登科学的高峰,就必須从美入手,从情入手,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他,以真情实感去打动他。诚如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人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创新。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历史的思维就是是非判断的思维,忆往思今的思考,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不能以史为鉴,或多走弯路,或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有学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的原因,他说:隋炀帝由于心胸狭窄、不容贤才加速了隋朝灭亡。唐太宗则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吸取隋亡教训,并重视人才,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的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创新是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甚至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本来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很不够。所以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包办教学模式,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主动地接受,有目的的吸收。通过启发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以当前教学实际为依据,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老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和创新,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达到共同提高。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倡“问题教学法”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对学生主体性关注不够。我们要在教学中多用“问题教学法”,学生在预习史实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再通过课堂分组讨论或师生的共同探讨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达到释疑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智慧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过去性是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凡是历史都是过去已发生过的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重演,因而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在中学的教科书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已经做出了结论。这就要求学生要在识记的基础上,通过前后联系,横纵比较,演绎,归纳,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从各个方案、各种途径去寻求答案,从而产生自己新的观念、设想和理论。实行“问题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问题,有的放矢的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使课堂教育更有针对性,比如在学习“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时,可以从政策起源,根本原因,目的,作用(积极,消极)等四方面理清思路。一定程度上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同时缓解教学内容过多、课时偏紧的压力;随着时代的进步,课堂教学应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环境,就像先前所举帝王个人品质对国家兴废的作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教学带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历史课堂更生动有效。
  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三方面入手变更传统历史教学,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迂回失败,成功兴奋,更有利于他们感受和体验问题的实质,教师从传播知识转为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供学习的建议,教会学生面对众多的信息,进行选择和认知历史的途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和谐融洽,课堂效率在此基础上大为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从被迫接受转变为主动吸收,以史为鉴,明人之智,学习历史的意义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其他文献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是《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的一段话,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提升,家园共育越来越受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家长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被引入幼儿教育。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家长资源的利用却是困难重重的,因为家长的知识水平不同,理念不同,对于老师的安排也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期刊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职业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就业的青睐。当然,我也不例外,当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时,从事教师行业是我的首选。那么,作為一名教师行业的新人,成长迫在眉睫,接下来,我就要谈谈青年教师如何能够快速的成长。  教育正所谓教书育人,那么,要育人首先就要先做好自己,摆正好自己的心态,这也是作为一个老师的第一步。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要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老师也理应如此。青年教师在为
期刊
尝试将体验式学习运用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组织课堂,亦即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促进学生更有兴趣,更加投入到学习中。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体验去感知和理解知识的内涵,从而真正成为知行合一,拥有创新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时代中学生。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活动,浅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体验式学习的三种措施。  一、实验操作体验
期刊
在目前教育模式下,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老师只是起到作为指导作用。在此模式下,如何提高教学高效性的问题?这就需要提高学生学習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初中生物学习的兴趣?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性进行阐述。  布卢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事物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而初中生物学科不参加中考,只在八年级会考,这就使学生失去
期刊
在从事教育工作之前,常听说中学生处于叛逆期,难以管教之类的杂说,我曾不以为然,但是,当我真正走进初中班上的时候,我才知道,叛逆这个词语的真正內涵。所谓叛逆,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即有悖正常规律,违背他人的本意,而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据《心理科学》杂志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中有32。6%的人经常存在叛逆心理,有89。4%
期刊
作为一名从教三十多年的英语教师,如何让学生对英语感兴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每天要考虑的事。我在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对该学科有兴趣的前提  亲其师,信其道。道德品质高尚、性格良好、知识渊博、言语、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往往得到学生的青睐。而学生也会由喜欢教师迁移到喜欢教师所教的科目。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教师,就会产
期刊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深深感受到:在语文阅读教学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极为重要。下面我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的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因,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因此,
期刊
这些年来,我能坚持以人为本,凭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心,实施班级自主管理,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干群”关系融洽,同学之间彼此尊重、信任和团结,收到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一、師生共同制定班规,加强常规训练  传统的班级管理,大体上都是由班主任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班规,学生要被动地接受,这些做法带有压抑感,并不可取。我们应该在每个学期初,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并结合班的实际和学生的
期刊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在授课要结束时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恐怕就真的“有問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回头望望孩子们,我又多了一份思考: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的意义到底在哪儿?什么样的课堂能促进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一堂课在学生心中留
期刊
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他还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動力,而要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靠的是什么?是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这也将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据有关资料表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