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社会生活价值观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
大学生在高校中处于主体地位,无论是高校文化建设还是思想道德建设,都是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而展开的。大学生是文化的继承者、建设者和保护者。我们必须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学生,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性的基本含义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性的基本含义,是我们当前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概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涉及两个关键概念:一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1.大學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指社会、集体或组织转变为群众有意识的理论和实践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追求的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多元化教育平台,促进青年学生学会勤奋、学会感恩、学会帮助他人、学会谦卑、学会宽容、学会内省、学会自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国家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凝聚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自强、热爱中华民族的精神;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将未来的命运与祖国未来的命运联系起来,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含义与评价标准
有效性是指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它是实际活动的结果和目的的实现,即实际效果。教育的有效性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过程的可行性,另一个是结果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意味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教育者对大学生产生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使其产生良好的效果,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进步成长。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效性具有主观性和长期有效性的特点。主体性表现为,大学生不仅是参与者,而且还是策划者、组织者,他们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思想的开放、个性的体现、经验的提高和精神的解放。长期有效是正确地引导学生工作和学习的动力,以便他们在实现教育目标的同时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自己的价值观,使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得以维持和发挥很长一段时间。
“有效性的标准是方法的可操作性,实践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在过程中运行顺畅、详略得当,产生的结果也能让人满意、真实可靠。具体而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是否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心中,营造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使大学生建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党和国家主张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1.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并积极参与建设,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继承者。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诱惑,高校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其实现自身和谐发展。
2.有利于实现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教育的总体和主要问题是教育谁和培养谁。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场所,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是否能够全面发展,是影响中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特别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建立的时期,掌握这一时期的价值观非常重要。
三、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党和国家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问题“症候”
一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不坚定。根据对西安一所大学的调查发现,只有26.17%的党员加入共产党,是因为他们相信共产主义。更多党员加入共产党的动机是为个人考虑,而且是为了增加未来寻求理想工作的筹码。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西方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在国内宣传,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各种理论相互交织碰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不再是大学生唯一的信仰追求。在大学校园里,西方的实用主义、存在主义、自由主义等比较盛行,都占有一定的势力,因此追求个性自由成为大学生的生活目标。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对西方的看法没有得到合理的分析,他们追逐的是感性和缺乏科学内涵的趋势,导致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心理承受力就会变弱,容易让自己失去理智。
部分大学生轻视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理想。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目前公务员的招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主要关注点。然而,一些大学生认为公务员报酬高、工作稳定,所以才选择申请。某大学生曾经说过:“公务员,大概可以悠闲地上班,一本杂志可以喝一杯咖啡一天。”这显然与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相矛盾。一个人是否能够承担责任并为人民、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相应的,他的价值就是否能够得到人民、社会和国家的认可。如果一个人不能为自己的社会理想兢兢业业地工作,他就不可能成功,更不用说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努力。 部分大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在经历了高密度、高度紧张、高压力的高中生活之后,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终日无所事事、碌碌无为,缺乏向前奋斗的动力。从高中到大学的突然转变使许多大学生感到茫然,所以他们开始了浑浑噩噩的生活。具体表现为不积极参加社团、学院、学校的各种活动,不积极寻求并把握改变自己的机会。另外,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逃课,对教师没有最基本的尊重,上课期间睡觉、玩手机、聊天等行为随处可见,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为所欲为。这种学生就缺乏坚强意志,不能好好磨炼自己、要求自己,也缺乏崇高的精神追求,天天消耗时间、无所事事,没有一点生活追求。
一些大学生存在道德沦丧和心理失衡的突出现象。随着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积极追求个人价值和自身利益,突出自我意识,成就欲望和自我责任也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结果。然而,市场经济就像一把“双刃剑”。为了满足自己选择职业的意愿,一些大学生不惜一切代价。据对上海、长沙、焦作三个城市的调查中显示“只有69.28%大学生非常重视诚信问题,但当他们的利益因缺乏诚信而丧失时,仍有47.52%名学生将同样的行为应用于他人。”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一些大学生毫不犹豫地违反了做人的原则,辜负他人的信任,并在求职材料上运用各种技巧,造假各种证书,使工作材料显得厚重。这些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使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滑坡、心理失衡,想要好好表现自己却走了一条弯路。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有两个主要原因。
1.宏观背景下社会经济、文化和网络发展的负面影响
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的社会基础,也是促进人们理解、认同、信仰和实践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途径。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种不稳定因素的特点是多样化、复杂性。各种经济力量迅速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迅速蔓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它对当代大学生的“三观”产生了负面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上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成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基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元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发展,是核心价值体系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在现代多元文化主义的背景下,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共存,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使我们的社会充满活力,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向全体国民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的建设,唱出互联网的主旋律” 该口号明确指出了网络建设和管理的主要思路和目标。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需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推动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变革,网络文化、社会庸俗文化和金钱崇拜观念继续影响着“象牙塔”。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加速了网络进入高校的步伐。在互联网传播的信息中,许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的先进技术大力推进文化霸权主义,大学生受到网络上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出现思想上的判断失误。
2.在理解、内容和方法方面,教育本身的核心价值观不足
首先,教育认识程度不高。大学生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刻透彻地理解和解剖。现在随便问一个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估计十个里面有九个会答不出来。
其次,教育内容即“24个字”,比较抽象、空洞。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宣传海报等,可也仅仅是宣传,并没有具体措施去展开实施。好多学生仅仅只是知道有这么24字,却不知道如何去做,如何去运用理解。
最后,教育方式比较片面单一。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主要是理论灌输,缺乏生活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解释只会让学生对它们失去兴趣而不想关注。
四、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必须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日常生活工作,结合专业教育,整合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有一个更直观、更全面的理解,并可以在实践中使用。
(一)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从课堂理论教学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传统课堂教学中最大的缺陷是理论充满了灌溉,忽视了与现实社会的结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现代大学生比较喜欢形象生动的上课方式,自己动脑动手思考问题,可以小组合作进行案例分析。另外,当前的课堂教学必须与中国当前开放发展的具体现实挂钩,以适应世界发展趋势的具体情况,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从传统的教育思维方式到现代教育思维方式。大学教育中的传统思维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使教师与学生的绝对主体和客体截然不同,学生成为一个简单的学习对象。现代高校教育思维方式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打“配合战”,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挖掘学校的历史和传统资源。营造严谨求实的校园氛围,善于创造。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将大力营造一个倡导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氛围。通过学校精神的建设,学生可以在校园内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热爱祖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贡献。有一种共同意志和奋斗精神,力求自強不息,具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共同追求和开拓意识。 (2)大力实施 “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提升大学生人格品质。高校人才培养应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要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努力提高学术水平,构建学科合理的专家学者队伍,逐步建立起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可以充分覆盖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体系。要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大学生现有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一种新的,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师生开展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校园文化特色活动,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和师生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三)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必须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1)坚持“让学生回到舞台,给学生机会,让成长留给学生”原则。大学是一个人们被发现、培养和成就的地方。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了解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的必要条件。在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过程中,应该是双向的。应加强大学生在第二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己做主,做出最终决定。
(2)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强他们的感性知识和对核心价值观的理性理解。社会实践活动对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比如,吉首大学每年会举办的大学生“三下乡”服务活动,学生志愿者开展支教、调研之类的团体活动。
(3)为学生建立一个公开选择的民主评估平台,以寻求卓越、优秀的选择和优秀的学习。“养成善良的习惯”是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搭建公选式平台能够保证每个学生的民主和公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展示优秀的自己,也能让自己的优秀付出得到回报。
(四)要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必须营造一个气氛清晰积极的社会环境
(1)形成良好的政策体系导向,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落实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制定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制定各项政策和改革措施。要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强调责任、谈论效率,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充分发挥政策体系的保障作用,形成良好的政策体系。
(2)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期间指出:“要用法律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中,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扎根于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发展,相辅相成。
五、结语
在当今多元价值观的背景下,高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大学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识别是非善恶,加强社会主义信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对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一项战略任务。
因此,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
大学生的培养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必须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政治信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指导,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神支柱,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实践标准。我们不仅要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还要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当前的实践活动,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切实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积极的能量。
参考文献:
[1]何 欢.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
[2]宰 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
[3]汤菊平.构建立体模式,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22).
[4]田永静,陈树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5]路培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6]任 莉,程 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实证分析及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7).
[7]刘教东.价值观多元化态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24).
[8]李红军.提高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探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9]袁贵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N].人民日报,2014-05-23.
[10]董英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0).
[11]王百齐,陈慰宗,杨 涛.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12]陈大勇,刘清才.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實效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社会生活价值观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
大学生在高校中处于主体地位,无论是高校文化建设还是思想道德建设,都是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而展开的。大学生是文化的继承者、建设者和保护者。我们必须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学生,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性的基本含义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性的基本含义,是我们当前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概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涉及两个关键概念:一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1.大學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指社会、集体或组织转变为群众有意识的理论和实践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追求的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多元化教育平台,促进青年学生学会勤奋、学会感恩、学会帮助他人、学会谦卑、学会宽容、学会内省、学会自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国家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凝聚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自强、热爱中华民族的精神;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将未来的命运与祖国未来的命运联系起来,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含义与评价标准
有效性是指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它是实际活动的结果和目的的实现,即实际效果。教育的有效性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过程的可行性,另一个是结果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意味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教育者对大学生产生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使其产生良好的效果,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进步成长。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效性具有主观性和长期有效性的特点。主体性表现为,大学生不仅是参与者,而且还是策划者、组织者,他们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思想的开放、个性的体现、经验的提高和精神的解放。长期有效是正确地引导学生工作和学习的动力,以便他们在实现教育目标的同时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自己的价值观,使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得以维持和发挥很长一段时间。
“有效性的标准是方法的可操作性,实践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在过程中运行顺畅、详略得当,产生的结果也能让人满意、真实可靠。具体而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是否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心中,营造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使大学生建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党和国家主张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1.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并积极参与建设,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继承者。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诱惑,高校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其实现自身和谐发展。
2.有利于实现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教育的总体和主要问题是教育谁和培养谁。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场所,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是否能够全面发展,是影响中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特别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建立的时期,掌握这一时期的价值观非常重要。
三、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党和国家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问题“症候”
一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不坚定。根据对西安一所大学的调查发现,只有26.17%的党员加入共产党,是因为他们相信共产主义。更多党员加入共产党的动机是为个人考虑,而且是为了增加未来寻求理想工作的筹码。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西方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在国内宣传,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各种理论相互交织碰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不再是大学生唯一的信仰追求。在大学校园里,西方的实用主义、存在主义、自由主义等比较盛行,都占有一定的势力,因此追求个性自由成为大学生的生活目标。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对西方的看法没有得到合理的分析,他们追逐的是感性和缺乏科学内涵的趋势,导致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心理承受力就会变弱,容易让自己失去理智。
部分大学生轻视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理想。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目前公务员的招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主要关注点。然而,一些大学生认为公务员报酬高、工作稳定,所以才选择申请。某大学生曾经说过:“公务员,大概可以悠闲地上班,一本杂志可以喝一杯咖啡一天。”这显然与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相矛盾。一个人是否能够承担责任并为人民、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相应的,他的价值就是否能够得到人民、社会和国家的认可。如果一个人不能为自己的社会理想兢兢业业地工作,他就不可能成功,更不用说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努力。 部分大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在经历了高密度、高度紧张、高压力的高中生活之后,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终日无所事事、碌碌无为,缺乏向前奋斗的动力。从高中到大学的突然转变使许多大学生感到茫然,所以他们开始了浑浑噩噩的生活。具体表现为不积极参加社团、学院、学校的各种活动,不积极寻求并把握改变自己的机会。另外,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逃课,对教师没有最基本的尊重,上课期间睡觉、玩手机、聊天等行为随处可见,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为所欲为。这种学生就缺乏坚强意志,不能好好磨炼自己、要求自己,也缺乏崇高的精神追求,天天消耗时间、无所事事,没有一点生活追求。
一些大学生存在道德沦丧和心理失衡的突出现象。随着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积极追求个人价值和自身利益,突出自我意识,成就欲望和自我责任也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结果。然而,市场经济就像一把“双刃剑”。为了满足自己选择职业的意愿,一些大学生不惜一切代价。据对上海、长沙、焦作三个城市的调查中显示“只有69.28%大学生非常重视诚信问题,但当他们的利益因缺乏诚信而丧失时,仍有47.52%名学生将同样的行为应用于他人。”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一些大学生毫不犹豫地违反了做人的原则,辜负他人的信任,并在求职材料上运用各种技巧,造假各种证书,使工作材料显得厚重。这些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使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滑坡、心理失衡,想要好好表现自己却走了一条弯路。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有两个主要原因。
1.宏观背景下社会经济、文化和网络发展的负面影响
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的社会基础,也是促进人们理解、认同、信仰和实践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途径。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种不稳定因素的特点是多样化、复杂性。各种经济力量迅速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迅速蔓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它对当代大学生的“三观”产生了负面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上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成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基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元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发展,是核心价值体系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在现代多元文化主义的背景下,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共存,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使我们的社会充满活力,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向全体国民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的建设,唱出互联网的主旋律” 该口号明确指出了网络建设和管理的主要思路和目标。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需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推动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变革,网络文化、社会庸俗文化和金钱崇拜观念继续影响着“象牙塔”。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加速了网络进入高校的步伐。在互联网传播的信息中,许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的先进技术大力推进文化霸权主义,大学生受到网络上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出现思想上的判断失误。
2.在理解、内容和方法方面,教育本身的核心价值观不足
首先,教育认识程度不高。大学生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刻透彻地理解和解剖。现在随便问一个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估计十个里面有九个会答不出来。
其次,教育内容即“24个字”,比较抽象、空洞。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宣传海报等,可也仅仅是宣传,并没有具体措施去展开实施。好多学生仅仅只是知道有这么24字,却不知道如何去做,如何去运用理解。
最后,教育方式比较片面单一。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主要是理论灌输,缺乏生活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解释只会让学生对它们失去兴趣而不想关注。
四、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必须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日常生活工作,结合专业教育,整合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有一个更直观、更全面的理解,并可以在实践中使用。
(一)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从课堂理论教学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传统课堂教学中最大的缺陷是理论充满了灌溉,忽视了与现实社会的结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现代大学生比较喜欢形象生动的上课方式,自己动脑动手思考问题,可以小组合作进行案例分析。另外,当前的课堂教学必须与中国当前开放发展的具体现实挂钩,以适应世界发展趋势的具体情况,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从传统的教育思维方式到现代教育思维方式。大学教育中的传统思维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使教师与学生的绝对主体和客体截然不同,学生成为一个简单的学习对象。现代高校教育思维方式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打“配合战”,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挖掘学校的历史和传统资源。营造严谨求实的校园氛围,善于创造。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将大力营造一个倡导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氛围。通过学校精神的建设,学生可以在校园内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热爱祖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贡献。有一种共同意志和奋斗精神,力求自強不息,具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共同追求和开拓意识。 (2)大力实施 “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提升大学生人格品质。高校人才培养应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要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努力提高学术水平,构建学科合理的专家学者队伍,逐步建立起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可以充分覆盖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体系。要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大学生现有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一种新的,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师生开展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校园文化特色活动,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和师生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三)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必须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1)坚持“让学生回到舞台,给学生机会,让成长留给学生”原则。大学是一个人们被发现、培养和成就的地方。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了解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的必要条件。在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过程中,应该是双向的。应加强大学生在第二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己做主,做出最终决定。
(2)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强他们的感性知识和对核心价值观的理性理解。社会实践活动对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比如,吉首大学每年会举办的大学生“三下乡”服务活动,学生志愿者开展支教、调研之类的团体活动。
(3)为学生建立一个公开选择的民主评估平台,以寻求卓越、优秀的选择和优秀的学习。“养成善良的习惯”是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搭建公选式平台能够保证每个学生的民主和公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展示优秀的自己,也能让自己的优秀付出得到回报。
(四)要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必须营造一个气氛清晰积极的社会环境
(1)形成良好的政策体系导向,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落实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制定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制定各项政策和改革措施。要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强调责任、谈论效率,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充分发挥政策体系的保障作用,形成良好的政策体系。
(2)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期间指出:“要用法律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中,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扎根于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发展,相辅相成。
五、结语
在当今多元价值观的背景下,高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大学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识别是非善恶,加强社会主义信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对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一项战略任务。
因此,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
大学生的培养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必须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政治信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指导,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神支柱,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实践标准。我们不仅要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还要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当前的实践活动,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切实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积极的能量。
参考文献:
[1]何 欢.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
[2]宰 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
[3]汤菊平.构建立体模式,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22).
[4]田永静,陈树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5]路培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6]任 莉,程 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实证分析及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7).
[7]刘教东.价值观多元化态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24).
[8]李红军.提高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探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9]袁贵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N].人民日报,2014-05-23.
[10]董英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0).
[11]王百齐,陈慰宗,杨 涛.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12]陈大勇,刘清才.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實效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