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有着千百年的用玉历史,玉雕工艺技艺精湛,是中华名族文化的一颗晶莹璀璨的明星。现代工艺和传统玉雕技艺相结合,创造出许多令人赞叹的作品。在历史上也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达摩的典故,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传诵千年的故事,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表达了后人对禅宗祖师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也昭示了达摩祖师的崇高历史地位。
关键词:地位;造型制作;精神
一、达摩在中华传统文化和佛教历史上的地位
达摩原名为菩提多罗,出家后改名菩提达摩,他本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达摩自小聪明,从小就能遍览佛经,并且有其独特精辟的见解。般若多尊者在游历天竺国时,一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之后达摩拜其为师,公元520年后。菩提达摩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在天竺国内弘扬佛法,并遵照师父的嘱咐,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漂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辛曲折,来到了中国传播佛法。
达摩带来的思想与中国的道教思想相互碰撞融合,被后人称赞为中国的佛教禅宗始祖。在达摩祖师传法到中国之后,有着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此作品重点刻画达摩一苇渡江,用他的精神感化世人。
二、达摩造型与玉石雕刻契合的表现形式
此作品用料为岫岩玉的一种,属于透闪石玉,其质地朴实坚韧、凝重、色泽偏白,岫岩玉山生水藏,细腻温润,色泽明亮色彩丰富。具有块度大、色泽美、明度高、净度纯、密度好、硬度足六大特点,自古以来就是理想的玉雕材料。玉雕人物造型,特别是脸部,需要干净纯洁的料子,脸部的刻画才是整个作品的传神之处。人物为主体,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和情节的形象来最大限度的占用原料,最有效地表现题材内容的造型。
达摩祖师的造型,很适合用于不同材质的玉石雕刻,因为其有着特殊的艺术形象。深陷的眼窝,涡旋状的卷曲须髯下垂的眉毛以及高挺的鼻子,突出的颧骨,下垂的眼袋,沧桑的皮肤,面部的神态无不表现着他的淡然,做玉雕人物,脸部特征要特别刻画,达摩祖师在历经万里传法的过程中,所受的艰苦和他心中的那股执念,在他的脸上生动的表现,脸部雕刻得尤为细腻,用神态突出达摩内心的志向。目光低垂仿佛凝视着波涛汹涌的水面,神态沉着,他的衣袖飘举,随着冷冽的江风翻动着,然而达摩的身姿却挺拔而稳定,举止坦然形象端庄,仪表非凡,仿佛全然不受翻滚的江水、猛烈的风浪的影响。达摩一苇渡江一般以达摩手持法杖,身披斗笠,带其经文,脚踩芦苇为原型,仙风道骨,庄严肃穆又“佛气”横生。
玉雕人物与陪衬物之间讲究骨气走向似穿针引线,画面配景衬物串联起来使之有松紧、有指向地把主宾联系在一起,使画面趋于整体,作品中的达摩以单个人物呈现,要有必要的陪衬物来使画面趋于整体。在衣纹的刻画上,采用夸张与写实的手法相结合,作为人物的陪衬,烘托了整体的空间,突出了视觉中心,较生动的表现主题、神韵与意境,表达了达摩对传经的坚定信念。
三、达摩传播佛法亦是渡人,渡心,渡己
达摩尊者不远万里来到东土大唐在交通工具落后的千年前,其千难万苦亦可感知。他为了弘扬佛法,历经艰辛而矢志不渝。
作品采用比较通透的岫玉,可以较好的刻画人物,达摩的五官比较有特色,在制作时要时刻注意其自身特点,做到静心而且完美的将其刻画细致,达摩的精神不止可以通过其弘扬的佛法中汲取,他的那种执着冷静的精神,无时无刻都在体现,从作品,也从作者自身。
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户。在达摩的各种作品中,抓人眼熟的莫不是他的双眸,无不透露着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心明心,应付环境,吃得起苦,忍得了辱,坚强不拔,遇到困难不退缩,达摩用自己的精神点亮低谷的人们,点亮自己的生命。
达摩的衣纹,动态,用极简的线条去刻画,随风飘动,塑造出的精神内核禀赋相通,却千人千面的达摩形象,每个人做出来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作品亦表达的作者本人的性格和内心的想法,更好的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用达摩精神与千年后的作者的心產生共鸣。
达摩万里传法,不计报酬,只为让世人得到感化,达摩可以做到静心,不受外界干扰,也是种修行,人生是场漫长的旅行,要保持安静淡然的心。
四、结论
好的作品不都是好料,其中的差别在于作品的语言表达能力上。好的题材,新颖的构图,成就好的作品,艺术品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承载了时代信息和创作者的生命特征,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意义。
技巧纯熟的艺术品算不得真正完美的艺术品,他依旧是不完善的,有缺陷的,完美的艺术品,是内涵境界和形象的结合,不仅有境界,而且表现境界的形象也是真实、完美的,包含了这两者才是最高的艺术品。
一件玉雕就是一件艺术品,从选料开始,到装进匣才算全部完成,凝结着作者的心血。所以,一件玉器不仅玉料宝贵,而琢磨之功更是难能可贵。它的美,或在于形态,或在于色彩,或在于意境,而意境是对玉雕艺术设计整体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玉雕技法》陈咸益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1999
[2]《玉雕中的审美情趣》龚英江西师范大学2005
[3]《美学》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著重庆出版社2005
关键词:地位;造型制作;精神
一、达摩在中华传统文化和佛教历史上的地位
达摩原名为菩提多罗,出家后改名菩提达摩,他本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达摩自小聪明,从小就能遍览佛经,并且有其独特精辟的见解。般若多尊者在游历天竺国时,一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之后达摩拜其为师,公元520年后。菩提达摩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在天竺国内弘扬佛法,并遵照师父的嘱咐,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漂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辛曲折,来到了中国传播佛法。
达摩带来的思想与中国的道教思想相互碰撞融合,被后人称赞为中国的佛教禅宗始祖。在达摩祖师传法到中国之后,有着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此作品重点刻画达摩一苇渡江,用他的精神感化世人。
二、达摩造型与玉石雕刻契合的表现形式
此作品用料为岫岩玉的一种,属于透闪石玉,其质地朴实坚韧、凝重、色泽偏白,岫岩玉山生水藏,细腻温润,色泽明亮色彩丰富。具有块度大、色泽美、明度高、净度纯、密度好、硬度足六大特点,自古以来就是理想的玉雕材料。玉雕人物造型,特别是脸部,需要干净纯洁的料子,脸部的刻画才是整个作品的传神之处。人物为主体,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和情节的形象来最大限度的占用原料,最有效地表现题材内容的造型。
达摩祖师的造型,很适合用于不同材质的玉石雕刻,因为其有着特殊的艺术形象。深陷的眼窝,涡旋状的卷曲须髯下垂的眉毛以及高挺的鼻子,突出的颧骨,下垂的眼袋,沧桑的皮肤,面部的神态无不表现着他的淡然,做玉雕人物,脸部特征要特别刻画,达摩祖师在历经万里传法的过程中,所受的艰苦和他心中的那股执念,在他的脸上生动的表现,脸部雕刻得尤为细腻,用神态突出达摩内心的志向。目光低垂仿佛凝视着波涛汹涌的水面,神态沉着,他的衣袖飘举,随着冷冽的江风翻动着,然而达摩的身姿却挺拔而稳定,举止坦然形象端庄,仪表非凡,仿佛全然不受翻滚的江水、猛烈的风浪的影响。达摩一苇渡江一般以达摩手持法杖,身披斗笠,带其经文,脚踩芦苇为原型,仙风道骨,庄严肃穆又“佛气”横生。
玉雕人物与陪衬物之间讲究骨气走向似穿针引线,画面配景衬物串联起来使之有松紧、有指向地把主宾联系在一起,使画面趋于整体,作品中的达摩以单个人物呈现,要有必要的陪衬物来使画面趋于整体。在衣纹的刻画上,采用夸张与写实的手法相结合,作为人物的陪衬,烘托了整体的空间,突出了视觉中心,较生动的表现主题、神韵与意境,表达了达摩对传经的坚定信念。
三、达摩传播佛法亦是渡人,渡心,渡己
达摩尊者不远万里来到东土大唐在交通工具落后的千年前,其千难万苦亦可感知。他为了弘扬佛法,历经艰辛而矢志不渝。
作品采用比较通透的岫玉,可以较好的刻画人物,达摩的五官比较有特色,在制作时要时刻注意其自身特点,做到静心而且完美的将其刻画细致,达摩的精神不止可以通过其弘扬的佛法中汲取,他的那种执着冷静的精神,无时无刻都在体现,从作品,也从作者自身。
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户。在达摩的各种作品中,抓人眼熟的莫不是他的双眸,无不透露着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心明心,应付环境,吃得起苦,忍得了辱,坚强不拔,遇到困难不退缩,达摩用自己的精神点亮低谷的人们,点亮自己的生命。
达摩的衣纹,动态,用极简的线条去刻画,随风飘动,塑造出的精神内核禀赋相通,却千人千面的达摩形象,每个人做出来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作品亦表达的作者本人的性格和内心的想法,更好的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用达摩精神与千年后的作者的心產生共鸣。
达摩万里传法,不计报酬,只为让世人得到感化,达摩可以做到静心,不受外界干扰,也是种修行,人生是场漫长的旅行,要保持安静淡然的心。
四、结论
好的作品不都是好料,其中的差别在于作品的语言表达能力上。好的题材,新颖的构图,成就好的作品,艺术品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承载了时代信息和创作者的生命特征,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意义。
技巧纯熟的艺术品算不得真正完美的艺术品,他依旧是不完善的,有缺陷的,完美的艺术品,是内涵境界和形象的结合,不仅有境界,而且表现境界的形象也是真实、完美的,包含了这两者才是最高的艺术品。
一件玉雕就是一件艺术品,从选料开始,到装进匣才算全部完成,凝结着作者的心血。所以,一件玉器不仅玉料宝贵,而琢磨之功更是难能可贵。它的美,或在于形态,或在于色彩,或在于意境,而意境是对玉雕艺术设计整体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玉雕技法》陈咸益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1999
[2]《玉雕中的审美情趣》龚英江西师范大学2005
[3]《美学》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著重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