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觉教学法是在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下,衍生的一种新型、实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主要是以朗读为手段,通过表达来还原景物或人物画面的方法,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从而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有效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在朗读法的作用下,更好地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感觉教学法是和新课标三维目标紧密相连的一种教学法。
一、感觉教学法是以朗读为主要手段来刺激孩子的大脑,使孩子形成相应的画面
感觉教学法适合各种年龄段的孩子,运用这种方法能够达到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比如人教版三年级教材《五花山》一课,教师先写一个“山”字先让孩子读,并且连读三遍,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大脑,使他们形成较为专注的注意力,为孩子质疑打下基础。教师提问:“读到这个字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抛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的思维被打开,答案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山,在不同地点的山、不同时间的山等等,学生小手如林,思如泉涌。这样设计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和文章的中心:“五花山的美”结合起来,让孩子通过想象和认知 ,来自我挖掘文章的中心含义。教师再在山前写上“五花”两个字,然后学生再齐读三遍,教师再抛出问题:“读完这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能通过质疑题目,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孩子们会这样质疑:“五花山哪个地方,为什么这座山叫做五花山,五花山美不美,作者是怎样写景的?”等等。孩子的质疑能力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任务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的情商,还涉及到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因此,不能把孩子的质疑能力扼杀在小学阶段,据调查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质疑能力越差,想象力越低。培养孩子质疑的的习惯,应该从培养孩子对文本的感觉开始。
二、感觉教学法应该从语文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开始,通过想象和还原来达到对事物认知的目的
感觉教学法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而是要从基础抓起。比如当读到太阳这个词语时,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温暖、大气,声音应该略大,读出阳刚之感;当读到月亮这个词语时,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温柔、冷静,读出阴柔之美。语文朗读讲究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在抓孩子朗读时,往往从段篇入手,往往会忽视孩子自身对文本的解读,而误认为孩子应该这样读,孩子应该那样读,没有关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忽略了最真的东西。但是感觉朗读法从最基本的词、句开始,也要结合文本来激发孩子自身的感受。比如《桂林山水》的一段话: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孩子在读第一句话时,有波澜壮阔和水平如镜这两个词语,如果脱离开整个文本,这两个词应该读出磅礴之气和低沉之气。但是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看,刚开始阅读就用这样的语气,未免也太矫揉造作了,作者这么写的目的并不是要表达大海的壮阔和西湖的优美,而是要通过对比来表现桂林山水净青绿的特点,应该是很平常的语气,如同拉家常般娓娓道来。看来读者的朗读感受应该遵循文本的意图和读者的阅读感受,切勿通过词句的表面意义把朗读感受强加给学生。
三、感觉教学法操练的重点应该放在还原画面上,借此来增强孩子的言说能力
提高孩子的言说能力,拯救孩子越来越贫穷的思维是语文教育迫在眉睫的问题。据调查现代孩子们的言说能力逐渐萎缩,表现在词不达意,语不成段,语言贫瘠、语言呆板。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方法是在课堂上为孩子创设情境,运用画面还原的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达到言为心声的目的。
请看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慈母情深》这一课,主问题设计这样设计: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这是一位辛苦的妈妈,我从“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看出来的。
师问:“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生2:瘦弱说明妈妈很瘦。
师:对呀,文章里用了一个词极其瘦弱,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3:我的母亲也很瘦,她的脸颊比较窄,身材瘦弱,就像风雨中挺立的树苗。
生4:我可以用瘦骨嶙峋来形容母亲。
生5:我觉得母亲是因为舍不得吃喝,为了养家糊口,她尽量节省开支,后来有些营养不良。还有的孩子说:“我也能从挨这个字感受母亲的辛苦,我仿佛看到了母亲把头低得很低,常年的劳累使母亲眼睛过渡疲劳,如果不靠近的话就看不清楚。”“对啊,我也感受到了妈妈一脸的疲倦,她心里还在盘算下个月的开支,手脚也不停地忙着,她就像一个陀螺不停地旋转。
通过看到 联想这个思维模式,一个为了生活辛劳奔波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走进了读者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更进一层,提高孩子的言说能力,培养了孩子的语感,有利于增强孩子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总之,感觉教学法通过呼唤孩子的主体意识,通过朗读、还原等手段,使他们走进文本,情感走出文本,从而形成大量的感觉素材,为读写结合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感觉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一种重要途径,它有法可依,有路可循,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它一定会大放异彩。
一、感觉教学法是以朗读为主要手段来刺激孩子的大脑,使孩子形成相应的画面
感觉教学法适合各种年龄段的孩子,运用这种方法能够达到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比如人教版三年级教材《五花山》一课,教师先写一个“山”字先让孩子读,并且连读三遍,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大脑,使他们形成较为专注的注意力,为孩子质疑打下基础。教师提问:“读到这个字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抛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的思维被打开,答案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山,在不同地点的山、不同时间的山等等,学生小手如林,思如泉涌。这样设计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和文章的中心:“五花山的美”结合起来,让孩子通过想象和认知 ,来自我挖掘文章的中心含义。教师再在山前写上“五花”两个字,然后学生再齐读三遍,教师再抛出问题:“读完这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能通过质疑题目,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孩子们会这样质疑:“五花山哪个地方,为什么这座山叫做五花山,五花山美不美,作者是怎样写景的?”等等。孩子的质疑能力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任务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的情商,还涉及到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因此,不能把孩子的质疑能力扼杀在小学阶段,据调查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质疑能力越差,想象力越低。培养孩子质疑的的习惯,应该从培养孩子对文本的感觉开始。
二、感觉教学法应该从语文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开始,通过想象和还原来达到对事物认知的目的
感觉教学法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而是要从基础抓起。比如当读到太阳这个词语时,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温暖、大气,声音应该略大,读出阳刚之感;当读到月亮这个词语时,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温柔、冷静,读出阴柔之美。语文朗读讲究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在抓孩子朗读时,往往从段篇入手,往往会忽视孩子自身对文本的解读,而误认为孩子应该这样读,孩子应该那样读,没有关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忽略了最真的东西。但是感觉朗读法从最基本的词、句开始,也要结合文本来激发孩子自身的感受。比如《桂林山水》的一段话: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孩子在读第一句话时,有波澜壮阔和水平如镜这两个词语,如果脱离开整个文本,这两个词应该读出磅礴之气和低沉之气。但是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看,刚开始阅读就用这样的语气,未免也太矫揉造作了,作者这么写的目的并不是要表达大海的壮阔和西湖的优美,而是要通过对比来表现桂林山水净青绿的特点,应该是很平常的语气,如同拉家常般娓娓道来。看来读者的朗读感受应该遵循文本的意图和读者的阅读感受,切勿通过词句的表面意义把朗读感受强加给学生。
三、感觉教学法操练的重点应该放在还原画面上,借此来增强孩子的言说能力
提高孩子的言说能力,拯救孩子越来越贫穷的思维是语文教育迫在眉睫的问题。据调查现代孩子们的言说能力逐渐萎缩,表现在词不达意,语不成段,语言贫瘠、语言呆板。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方法是在课堂上为孩子创设情境,运用画面还原的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达到言为心声的目的。
请看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慈母情深》这一课,主问题设计这样设计: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这是一位辛苦的妈妈,我从“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看出来的。
师问:“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生2:瘦弱说明妈妈很瘦。
师:对呀,文章里用了一个词极其瘦弱,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3:我的母亲也很瘦,她的脸颊比较窄,身材瘦弱,就像风雨中挺立的树苗。
生4:我可以用瘦骨嶙峋来形容母亲。
生5:我觉得母亲是因为舍不得吃喝,为了养家糊口,她尽量节省开支,后来有些营养不良。还有的孩子说:“我也能从挨这个字感受母亲的辛苦,我仿佛看到了母亲把头低得很低,常年的劳累使母亲眼睛过渡疲劳,如果不靠近的话就看不清楚。”“对啊,我也感受到了妈妈一脸的疲倦,她心里还在盘算下个月的开支,手脚也不停地忙着,她就像一个陀螺不停地旋转。
通过看到 联想这个思维模式,一个为了生活辛劳奔波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走进了读者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更进一层,提高孩子的言说能力,培养了孩子的语感,有利于增强孩子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总之,感觉教学法通过呼唤孩子的主体意识,通过朗读、还原等手段,使他们走进文本,情感走出文本,从而形成大量的感觉素材,为读写结合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感觉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一种重要途径,它有法可依,有路可循,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它一定会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