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生应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可是,平时由于高中生的学习日程安排比较紧,各科课业负担很重,课外自由阅读的时间有限,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做许多学生又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如果硬让学生完全在课外独立阅读,学生只会流于形式应付,甚至放弃阅读。又因为文学阅读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通过不同途径建立的背景知识,当学生不能自觉地调动或者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时,文学阅读的进程必然受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引导以“激活”学生头脑中存储的背景知识,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语文课的文学教育必须坚持语文教学应“以知识为先导”(张志公语)的原则,文学教育的双边活动均要有既定的方向、相对确定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拓展文学阅读。当然把阅读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处理是非常不现实的,于是我在教学中随时不忘授之以渔,再充分利用自习时间给学生指导阅读,让学生在课外有目的地阅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比较阅读,由此及彼
利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去阅读课外文章,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第二单元,学习的重点是了解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选了《烛之武退秦师》《靳柯刺秦王》等文章,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将这些文章和《郑伯克段于鄢》《触龙说赵太后》等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背景、内容、人物、主题、体裁、题材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可以是同一作家的作品,也可以是不同作家语言风格相似、内容相关的作品。
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诗的结尾写道:“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里松柏梧桐、枝叶交加、鸳鸯相向、叶叶和鸣,象征焦、刘二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这一情节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和冯梦龙的《灌园叟晚逢仙女》的结尾都有相似之处。窦娥临刑前对天发下“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亢旱”三桩誓愿都应验;秋先被恶霸张委迫害,花神出来惩治这两个恶人,所以,在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时,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希望窦娥的愿望实现吗?”学生都说当然希望了,我说所有善良的人们都希望,这叫“于事理不和,为人情所求”,在我们所知道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这样的结局,如牛郎织女的“鹊桥”,屈原的“白衣白马而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孙富的暴死”,梁祝的“化蝶”等,我们读了以后相信它符合生活的真实,正是这些浪漫主义的写法,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使主题逐步的深化,构成了全剧的高潮,充满了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在环境描写对表现小说的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方面的
知识就很容易理解了。求同之妙,从而完成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延伸阅读,以“外”促“内”
此处说的“延伸”,是指由教科书向课外的延伸。教科书上的一些文章是精选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有些文章属于节选内容。课外阅读就能帮助学生扩大以课本为中心的知识面。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类节选自长篇名著的文章,教师就要尽量让学生去阅读《红楼梦》《水浒》这些原著,了解名著的社会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等,这样会对课文的学习有启迪和促进作用,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如果我们把课外阅读比作“林”,那么,课本上的文章就是“木”,即见森林,又见树木,从整个森林的角度看“木”,当然比孤零零地看“木”更为深刻、透彻,而且更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课内的学习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随时点拨
在课外阅读中有许多的精彩篇目,教师完全可以把它引进课堂。对那些含义深刻、意境优美、文辞华丽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指导学生揣摩语言、领会意境。教师点拨文章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要本着“少则得,多则惑”的原则。可以开辟文学鉴赏课,主讲由学生担任,教师补充,让学生体验到参与鉴赏课的快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但是教师在鉴赏课前必须给学生制定明确的目标,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文学鉴赏要知人论世,将有关课文在时代坐标轴上准确定位,这不仅使学生有一种清晰的历史感,也便于从时代背景和作家境况入手体会作品的社会价值,为鉴赏创造条件;教师也要懂得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所蕴涵的文学因素的挖掘和讲析应尽量与学生的智能状况、生活阅历、心理特点相适应、相协调。例如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教学中,对杜十娘死的探讨,学生就本着现在的意识形态去审视杜十娘的命运,认为她不值得去死,有钱还不能活下去吗?教材的分析是为爱情而死,在讲评时我认为在现在尊重生命的意识上,学生的观念无可厚非。要让学生懂得阅读文学作品既要知人论世地再现原作品形象揭示的社会意义;也要明白学以致用的目的,在阅读中吸收借鉴以指导自己的人生道理,匡正自己的思想意识。体现文学审美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四、利用读书笔记,读写结合
文学阅读的目的不只是提高阅读能力,也可提高写作能力。写作素材除了来自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也可来自好的文章。多读好的文章可以获得丰富的作文材料,可以达到以写带读、以读促写的目的。因此我给学生布置了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每周写一次读书笔记。笔记可以是摘抄,对那些文辞舒畅、意境优美、富有哲理、给人启迪的经典文章的摘抄,是写作的积累;可以是读后感,写出自己对所读文章的感受或所受到的启迪;可以是鉴赏文章,写出阅读后自己对文章评价,可以是某一个方面,不必面面俱到。一学期满,要给自己的读书笔记写一个后记。教师可对写得好的读书笔记及时给予鼓励,并拿到学生中去交流,互相促进。这样,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五、经典阅读与影视文化结合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是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的功能进行教学活动。它的功能与文学鉴赏教学的特点密切相关,换言之,文学鉴赏课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多媒体教学又会极大地增强文学鉴赏课的效果,在以往的文学教学特别是鉴赏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现象,即使极力诱导,也难使学生“进入”作品中,这是因为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之间有相当的差距。学生对作品内容感到陌生,因而提不起兴趣,以至于畏难而退。特别是文言白话小说和外国文学里的小说,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恩仇录》。而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弥补其生活阅历的不足,增加对客观世界有关具体事物的表象积累,也缩短了学生阅读长篇小说的时间,而且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示,把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具体可感的真实事物联系起来,把复杂多变的情感和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六、鼓励阅读,引导研究
阅读不仅是为了积累知识,更是对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考查,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懂得阅读、欣赏文学作品要历经两个层次:感知内容,借助艺术的真实观察世界;评析内容,结合生活的真实认识世界。“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是新课标的内容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文学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在文学作品的的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中心,创设一种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去发现、去体验。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指导:
一是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通过比较阅读筛选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在课堂辩论中拓展思路,完善自己的观点;
二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通过逆向思维、横向拓展、发散思维、类比联想,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和灵活性;
三是鼓励学生改编和创作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新颖的文体,以新颖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写出富有时代感、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来;
四是创设情境,提出适合中学生认知水平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帮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会收集相关信息,鉴别和选择信息,加工和转化信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锤炼自己的思维品质,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我自己所带的几个班中,涌现出了这样一些优秀的文章:《我眼中的李白和杜甫》《〈项链〉与〈珠宝〉之比较赏析》《从〈荷马史诗〉看女性的地位》《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再创造》,从学生的这些读书笔记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研究性阅读能力已得到初步的培养,自然,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有不少学生的文章发表在校报或校外刊物上,对此,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浓了。
总之,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能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思维品质的健康发展。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既能巩固课内所学,又能让他们学以致用,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可是,平时由于高中生的学习日程安排比较紧,各科课业负担很重,课外自由阅读的时间有限,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做许多学生又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如果硬让学生完全在课外独立阅读,学生只会流于形式应付,甚至放弃阅读。又因为文学阅读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通过不同途径建立的背景知识,当学生不能自觉地调动或者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时,文学阅读的进程必然受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引导以“激活”学生头脑中存储的背景知识,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语文课的文学教育必须坚持语文教学应“以知识为先导”(张志公语)的原则,文学教育的双边活动均要有既定的方向、相对确定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拓展文学阅读。当然把阅读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处理是非常不现实的,于是我在教学中随时不忘授之以渔,再充分利用自习时间给学生指导阅读,让学生在课外有目的地阅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比较阅读,由此及彼
利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去阅读课外文章,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第二单元,学习的重点是了解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选了《烛之武退秦师》《靳柯刺秦王》等文章,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将这些文章和《郑伯克段于鄢》《触龙说赵太后》等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背景、内容、人物、主题、体裁、题材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可以是同一作家的作品,也可以是不同作家语言风格相似、内容相关的作品。
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诗的结尾写道:“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里松柏梧桐、枝叶交加、鸳鸯相向、叶叶和鸣,象征焦、刘二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这一情节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和冯梦龙的《灌园叟晚逢仙女》的结尾都有相似之处。窦娥临刑前对天发下“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亢旱”三桩誓愿都应验;秋先被恶霸张委迫害,花神出来惩治这两个恶人,所以,在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时,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希望窦娥的愿望实现吗?”学生都说当然希望了,我说所有善良的人们都希望,这叫“于事理不和,为人情所求”,在我们所知道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这样的结局,如牛郎织女的“鹊桥”,屈原的“白衣白马而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孙富的暴死”,梁祝的“化蝶”等,我们读了以后相信它符合生活的真实,正是这些浪漫主义的写法,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使主题逐步的深化,构成了全剧的高潮,充满了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在环境描写对表现小说的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方面的
知识就很容易理解了。求同之妙,从而完成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延伸阅读,以“外”促“内”
此处说的“延伸”,是指由教科书向课外的延伸。教科书上的一些文章是精选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有些文章属于节选内容。课外阅读就能帮助学生扩大以课本为中心的知识面。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类节选自长篇名著的文章,教师就要尽量让学生去阅读《红楼梦》《水浒》这些原著,了解名著的社会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等,这样会对课文的学习有启迪和促进作用,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如果我们把课外阅读比作“林”,那么,课本上的文章就是“木”,即见森林,又见树木,从整个森林的角度看“木”,当然比孤零零地看“木”更为深刻、透彻,而且更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课内的学习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随时点拨
在课外阅读中有许多的精彩篇目,教师完全可以把它引进课堂。对那些含义深刻、意境优美、文辞华丽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指导学生揣摩语言、领会意境。教师点拨文章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要本着“少则得,多则惑”的原则。可以开辟文学鉴赏课,主讲由学生担任,教师补充,让学生体验到参与鉴赏课的快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但是教师在鉴赏课前必须给学生制定明确的目标,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文学鉴赏要知人论世,将有关课文在时代坐标轴上准确定位,这不仅使学生有一种清晰的历史感,也便于从时代背景和作家境况入手体会作品的社会价值,为鉴赏创造条件;教师也要懂得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所蕴涵的文学因素的挖掘和讲析应尽量与学生的智能状况、生活阅历、心理特点相适应、相协调。例如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教学中,对杜十娘死的探讨,学生就本着现在的意识形态去审视杜十娘的命运,认为她不值得去死,有钱还不能活下去吗?教材的分析是为爱情而死,在讲评时我认为在现在尊重生命的意识上,学生的观念无可厚非。要让学生懂得阅读文学作品既要知人论世地再现原作品形象揭示的社会意义;也要明白学以致用的目的,在阅读中吸收借鉴以指导自己的人生道理,匡正自己的思想意识。体现文学审美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四、利用读书笔记,读写结合
文学阅读的目的不只是提高阅读能力,也可提高写作能力。写作素材除了来自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也可来自好的文章。多读好的文章可以获得丰富的作文材料,可以达到以写带读、以读促写的目的。因此我给学生布置了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每周写一次读书笔记。笔记可以是摘抄,对那些文辞舒畅、意境优美、富有哲理、给人启迪的经典文章的摘抄,是写作的积累;可以是读后感,写出自己对所读文章的感受或所受到的启迪;可以是鉴赏文章,写出阅读后自己对文章评价,可以是某一个方面,不必面面俱到。一学期满,要给自己的读书笔记写一个后记。教师可对写得好的读书笔记及时给予鼓励,并拿到学生中去交流,互相促进。这样,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五、经典阅读与影视文化结合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是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的功能进行教学活动。它的功能与文学鉴赏教学的特点密切相关,换言之,文学鉴赏课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多媒体教学又会极大地增强文学鉴赏课的效果,在以往的文学教学特别是鉴赏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现象,即使极力诱导,也难使学生“进入”作品中,这是因为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之间有相当的差距。学生对作品内容感到陌生,因而提不起兴趣,以至于畏难而退。特别是文言白话小说和外国文学里的小说,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恩仇录》。而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弥补其生活阅历的不足,增加对客观世界有关具体事物的表象积累,也缩短了学生阅读长篇小说的时间,而且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示,把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具体可感的真实事物联系起来,把复杂多变的情感和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六、鼓励阅读,引导研究
阅读不仅是为了积累知识,更是对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考查,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懂得阅读、欣赏文学作品要历经两个层次:感知内容,借助艺术的真实观察世界;评析内容,结合生活的真实认识世界。“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是新课标的内容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文学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在文学作品的的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中心,创设一种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去发现、去体验。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指导:
一是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通过比较阅读筛选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在课堂辩论中拓展思路,完善自己的观点;
二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通过逆向思维、横向拓展、发散思维、类比联想,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和灵活性;
三是鼓励学生改编和创作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新颖的文体,以新颖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写出富有时代感、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来;
四是创设情境,提出适合中学生认知水平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帮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会收集相关信息,鉴别和选择信息,加工和转化信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锤炼自己的思维品质,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我自己所带的几个班中,涌现出了这样一些优秀的文章:《我眼中的李白和杜甫》《〈项链〉与〈珠宝〉之比较赏析》《从〈荷马史诗〉看女性的地位》《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再创造》,从学生的这些读书笔记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研究性阅读能力已得到初步的培养,自然,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有不少学生的文章发表在校报或校外刊物上,对此,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浓了。
总之,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能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思维品质的健康发展。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既能巩固课内所学,又能让他们学以致用,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